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通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中物理教案【第一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弹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学原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1、弹力的引入,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2、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整体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学会测量力的大小。”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力”的知识储备,知道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力的产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也较好,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也是随处可见,因此教学中可以很自然地激发出学生热爱物理、探索物理的情感。

“弹力”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弹力”又是一种较“复杂”的力(如弹力三要素的分析、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应用等),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较高。因此教材从初中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学生“了解”,而将重点放在弹簧测力计的认识和使用上。这样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课标理念。

本节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以及爱护仪器和做事有条理、善始善终的良好品质。

措施和建议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以事例和实验为主,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多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使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分析、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弹性与塑性、弹性形变和弹力。

对于弹力只要求初步了解它是怎样产生的,而不要求分析它的三要素。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说明物体在发生形变时要产生弹力。为了理解“我们通常所说的拉力、压力、支持力等都是弹力”,除了可以让学生用拇指压桌子,观察拇指的确发生了形变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微小形变的实验,例如本课最后给学生留的课外拓展实验。

对于弹簧测力计的学习,重点在它的正确使用而不在它的测量原理,课本只用一句话“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对其原理作简单交代。教学中不能采取“灌输”

的方式,而是让学生边探索思考边试着应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学会探索遇到的新器材的使用方法而打好基础。让学生领会间接测量原理,即用可直接度量的量去间接表现那些不便直接测量的量。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学原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1、弹力的引入,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2、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分析归纳法:通过观察及实际使用测力计归纳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一般方法,并学会使用测力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用:弹簧、钢直尺、弹簧测力计、拉力器、气球、相同质量的钩码若干只等。

学生实验用:橡皮筋、橡皮泥、橡皮泥、面团、乒乓球、弹簧、长木板,钢直尺、钩码一组、弹簧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2分钟)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请同学们思考下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给学生准备一个弹簧、一根橡皮筋、一块橡皮泥和一段铜丝。分别请同学上来用力拉弹簧、橡皮筋,挤压橡皮泥和弯折铜丝。松手后,观察他们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弹簧和橡皮筋松手后又恢复了原状;橡皮泥和铜丝松手后不能恢复原状。

教师: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类似现象。

学生甲:射箭时箭射出后弓会恢复原状;

学生乙:跳水运动运在跳板上起跳后跳板会恢复原状;

学生丙:面粉团可以捏成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它不能够恢复原状。

教师: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造成这些不同现象的原因吗?学了这节课之后你们就能够明白了。

设计意图从力的效果着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发现力的作用效果能使物体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从而引入对新课的教学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弹力

(一)弹性与塑性

学生活动一:探究物体的形变

(1) 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任意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哪些物品与撑杆的特性相类似呢?

活动要求:用手对你实验桌上的橡皮筋、弹簧、气球、橡皮泥等施加力的作用,观察物体有什么变化?请几个小组把他们设计的实验展示给大家。

请各小组讨论:类似橡皮筋、弹簧、尺子、橡皮擦、钢锯条、皮肤等,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了吗?除了这些物品还有其他的物品还有什么共同的特性呢?

(2)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自身的感受。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并分析,感悟到弹性与塑性的区别。

实验现象分析:

生1: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伸长,松手后恢复原状。

生2: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撤去拉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生3:用力拉弹弓伸长,撤去力恢复原状。

生4:用力扭动橡皮,撤去力后恢复原状。

生5:用力弯钢锯条,撤去外力后恢复原状。

学生交流归纳总结: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弹性。如:橡皮筋、气球、海绵、弹簧、钢锯条、格尺、橡皮擦、皮肤等。

2、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如:橡皮泥、面团等。

设计说明: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多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使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分析、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弹性与塑性、弹性形变和弹力。

学生活动二:弹力的产生

[学生实验] 用不同的力拉橡皮筋或压弹簧,你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将直尺一端固定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压弯(几次尺弯的程度不一样),手的感觉如何?

[教师演示实验]将一小车放在水平台上,让弹簧处于原长观察小车将会静止,然后压缩弹簧变形后小车将会在弹簧的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或者将弹簧拉在小车的前面通过拉长弹簧也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弹力及弹力的产生条件。

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发生弹性形变;(2)物体互相接触。

[学生实验]用手指按压桌面,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的作用(即压力),同时,桌面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即支持力)。这时同学们能否看到桌面发生形变呢?是不是这个时候桌面没有发生形变呢?

讨论与交流:坚硬的物体在很小的力的作用下也会发生形变吗?如用力压讲台桌或用力跺脚、用力压玻璃瓶等,讲台桌或地板、玻璃瓶发生形变了吗?又属于什么类型的形变?

学生猜想没有,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我们怎样来体现微小的形变量?

总结: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一些物体比较坚硬,虽发生形变,但形变量很小,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

总结弹力的类型:压力、拉力、支持力、推力

弹性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能说出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生讨论交流:蹦极、跳水跳板、弹弓、弓箭、篮球……。

学生活动三:拉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学生利用试验台上老师准备的:带钉子的长木版、弹簧、钩码、直尺进行实验探究。

活动要求:在弹簧下挂钩码,记录钩码的个数和弹簧的伸长量,分析得到的数据并画出相应的函数图像。

分小组进行实验,然后让小组的一学生代表,演示实验过程得出试验结论并画出相关的函数图像。

实验结论:弹簧的拉力越大,伸长越长。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成正比。

强调:弹性限度

教师演示取一根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它,再使劲拉。两次都能恢复到原来的长度吗?教师点拨: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 ,超过了这个限度不能完全复原。

设计说明:此环节教师应强调组内成员的分工合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及设计实验及归纳总结等的能力。最后由组内的汇报得出结论,弹簧的拉力越大,伸长越长,从数据中得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肯定及赞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根据物体形变的大小可以测定力的大小,根据这个原理做成的测力计叫做弹簧测力计。学生学生活动四:阅读课本,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构造、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阅读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介绍]1.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出示演示测力计):由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外壳、挂环构成。

2、单位:标识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上方,是“N”。

3、量程:弹簧测力计刻度盘上的最大示数。

最小刻度:从O到1N之间有十个小格,每一小格代表 N。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及体验力的大小。

1、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看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否则要调零。

2、体验,学生用手拉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 N、5N、10 N,观察弹簧测力计长度的变化,感受1N、5N、10 N的力。

3、交流,。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1)测量文具盒等F1= F2= F3=

(2)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拖动桌面上的物体,测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 F2= F3=

让学生分别演示自己所测量的力:

生1:演示测量物体重力的实验过程。

生2:演示测量水平桌面上拉力的实验过程。

生3;演示不同方向上,不同力的大小的感受。

归纳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①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②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③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④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实际测量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的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与弹簧测力计的外壳摩擦。

归纳总结: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首先看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也就是弹簧测力计上的最大刻度。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出这个范围。

(2)认清弹簧测力计上的最小刻度值,即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以便用它测量时可以正确读出测量值。

(3)测量前要把指针调到零点,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4)测量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一致,不可用力猛拉弹簧或让弹簧测力计长久受力,以免损坏。

[介绍]为了满足不同的测力需要,人们还制成了其他形式的测力计,如握力计、拉力计、托盘秤等。

设计说明:由学生自己观察桌面上不同的弹簧测力计了解其构造、量程及分度值。最后让学生分组使用弹簧测力计去测量身边的物品,并注意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最后由组内成员汇报。不全面的其他组进行补充,最后由教师全面补充。整个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应敢于放开手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了,创设问题,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二篇】

环节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们照镜子时,我和镜子里的“我”有什么区别?

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一样。那么我和镜子里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这个问题。

环节二:建立规律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根据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绍与平面镜成像中光的几个术语:

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平面镜里可以观察到的物体

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有什么特点?

作出猜想

(1)物比像大。

(2)物与像等大。

(3)物比像小。

设计实验

(1)实验器材:两只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玻璃板,白纸。

(2)实验方案:

在桌面上放白纸,纸上竖着放一块平面镜,在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可看到镜中的像。

拿未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测量像和物的位置关系。

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多测量几次。

记录数据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什么在实验中只点燃一支蜡烛?

答:一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二是便于观察。

环节四:小结作业

初二物理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能力目标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 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德育目标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烧瓶(烟雾)、小孔成像演示仪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你见过午夜太阳吗? 日食和月食呢?他们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光源

①能发光的物体。

②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接着教师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和使用,使学生意识到人造光源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二)[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演示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替代实验:激光小手电,射过有烟雾的烧瓶中)

[演示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替代实验:激光小手电,射过有颜色的水中)

[师]刚才在演示实验中,大家看到什么现象?

师生共同活动得出: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板书).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这里可以向学生交待光线这个物理学名词。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物理学中引入光线的概念。

光线(板书) (注意讲光和光线的区别)

①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光线。

②光线是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如。

(应用举例:激光准直。排直队要向前看齐。打靶瞄准。)

(三)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

②日食、月食的成因

③处理第35页想想议议

I 、原理; II、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四)光速

1、学生自学课本第36页的图文,回答黑板上的问题:

[板书]①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

③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认为是3108 m/s.

2、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科学世界 我们看到古老的光,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光年是长度的单位,它等于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②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是多少km? (s=3108 m/s3600 s/天365天/年16年

= m= km)

③牛郎和织女能每年相会一次吗?(牛郎和织女不能每年相会一次。)

四、布置作业

1.阅读本节课文。

2.课本P38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

3.预习下一节 光的反射。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 54km/h=

例题: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教学后记

20 5887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