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踞式起跑教案【范例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蹲踞式起跑教案【范例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蹲踞式起跑教案【第一篇】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课;田径;教学;队形
田径类教材历来是中小学体育教材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有效控制课堂秩序,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队形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具体在课堂教学中,组织队形一般包括:讲解示范队形、移动队形、练习队形和还原队形(及练习与间隙之间的队形)。从课堂组织意义上来说,一节体育课就是围绕着这几种队形变化的活动,下面针对这四种队形具体以阐述。
一、讲解示范队形
讲解示范队形就是指教师对动作要领的讲解示范位置的选择,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听到教师讲解的示范要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采用横队为基本队形(图1)视其人多少。可以为二列横队,可以是四列横队,学生的站位可以是站立位可以是蹲立位,总之要便于学生看和听,由于横队站位时队形比较紧示范面小,所以便于新学内容的讲授与示范。例如:采用图2队形,对于蹲距式起跑的学习、接力跑交接棒学习、跳远、跳高的起跳动作学习、掷实心球学习等都适合。
二、移动队形(也称队形调动)
移动队形就是把队列从静止状态通过口令或手势调动到运动状态,从整体队形调动成分散队形;从一个练习点调到另一个练习点,它是处于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练习之间的一种过渡队形。在队形调动中应注意两点:(1)集合队形且调动距离远时,宜用跑步口令;(2)散开队且距离近时宜用齐步口令。在队形调动中要求教师的口令要清楚、宏亮、明确。在田径课中应事先考虑好场地布置。避免远距离调动,最好是讲解示范队形与练习队形紧密衔接。例如:最基本的是练习基本队形,从横队散开成体操横队(图3),体操横队我们一般称之为“练习基本队形”。它便于一些新内容的学习。如:原地摆臂练习、跑的专门练习、蹲踞式起跑动作以及各种投掷项目的徒手模仿练习等。总之,合理的队形调动是减少消耗时间,增加练习时间,提高练习密度的重要前提,而队形的创新调动和花样变化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练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三、练习和还原队形
是指学生照一定的图形路线,有秩序的练习开始到完成以及紧接下一次练习的线路。在集体进行的练习中,一般用练习基本队形。如四列体操横队,它适合于练习各种辅、模仿性徒手动作。如原地、滑步推铅球的模仿动作,跳跃类的起跳动作等。以向右(左)转成纵队进行各种跑的练习。在分小组进行的练习当中,据不同的项目,一般常用有以下几种队形。
1.跑、追赶跑(图4),迎面接力跑(图5);“下压式”交接接力跑(图6),各种图形变化的耐久跑(图7)。
2.投实心球(图8)、铅球(图9-11),投掷项目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好活动场地因素,注意组织纪律,安全第一。
实心球练习:
铅球练习:
3.跳跃类项目:跳远、三级跳(图12),跳高(图13、图14)。
在各种练习队形当中,教师的站位非常重要,教师的位置既要能统观全局发现隐患,又要善于及时纠正个别错误动作,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设计练习队形注意事项:首先,考虑安全因素,要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体能技术基础、班级人数以及学习纪律态度等选择队形空间位置。第二,要考虑趣味因素,田径项目特点是竞技性强,娱乐性弱,而且随着学段的升高,学生练习田径的兴趣在降低。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不断变化队形和组织方式,提高课堂趣味。第三,要考虑差异因素,要分层次,差异设计,学生性别、基础差异很大,在难度、强度、要求上要适度调整,在小组练习队形设计上也要作同质或异质分组设计。第四,要考虑学生能动因素,选好小组长,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调动竞争意识,培养小组团队精神。第五,考虑教学反馈因素,练习队形要便于教师观察。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清华。中学田径运动趣味教学模式探微[J].教学探索,2009.
[3]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毛振明,杜晓红,于素梅。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耿培新。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蹲踞式起跑教案【第二篇】
为贯彻学校培训活动精神,本着“搭建平台、友好合作、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宗旨,根据学员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通过学习交流方式,使浙江永康石柱初中赴我校交流的老师,在较短时间内感受学校优秀体育文化的建设及我校体育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了解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和取得的经验,使其具有较强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特制订本计划。
二、带教受训老师一名:
应红心 男 体育 副校长
三、带教时间:20**年10月10日——10月25
四、带教内容:
1、现代教育理论的了解、上海新教材新教法和学法、上海新教材实施情况的介绍和取得的经验及建议;
2、中学体育课听课、上课、评课能力的提高;
3、教科研论文或案例的探讨或撰写;
4、课余活动及运动队建设的探讨;
5、学校优秀体育文化建设及体育教研组管理探讨等。
五、带教任务和目标:
1、帮助赴我校交流教师确立现代教育意识和素质教育理念,努力帮助理解上海市体育与健身《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实施情况介绍和取得的经验及建议;为课程改革的实施及增强学生体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合作交流使应老师能感受到学校优秀体育文化的建设及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与激情,通过听课、上课、评课等使自己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并在学校层面进行录像课展示。
六、浙江永康石柱初中体育教师开课时间:
第8周星期一下午第1节课老校区操场
七、具体听课安排:
姓名日期节次 班级 内容地点
王x 10/12周五第2节九(2、8)女蹲踞式起跑老校区操场南侧
李 x 10/12周五第3节九(6、12)男蹲踞式起跑、耐力跑老校区操场南侧
于 x 10/12周五第4节六(4、7)女各种方式的跳老校区操场北侧
陆 x 10/15周一第5节六(4、7)男羽毛球发球羽毛球馆
邬x 10/16周二第4节八(1、3)男软式排球老校区操场
迟x 10/16周二第6节七(1、8)男篮球运球新校区篮球场
金x 10/17周三第2节七(6、14)女篮球老校区篮球场
倪x 10/17周三第5节七(10、15)女投掷老校区操场
蹲踞式起跑教案【第三篇】
一、把握“准”
“准”就是找准教学的起点,调整教学顺序。学生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了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最重要的因素,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特别是运用体育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习动作的一般步骤是教师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步骤练习,然后,教师再纠正学生错误的动作……这种传统的教学步骤,使得教师主宰了整个课堂,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则被剥夺了,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被遏制了。如在教学接力传接棒时,就可以改变传统教学顺序。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大家思考并且实践一下,在迎面和同向接力中,怎样交接棒,才能做到既快又稳呢?”它给了学生一个比较宽松的自主选择范围,能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格局的形成。其间,教师的主要任务只是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作出相应的启发、指导的帮助。
二、注意“巧”
“巧”就是运用认知认识的时机要巧,令人有自然、恰当、水到渠成之感,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例如,在学习头手倒立时,教师可做这样的提示:“同学们想一想,当身体倒立时,头和两手应处在一个什么几何图形时最有利于控制重心、维持身体平衡?”于是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不甘落后,人人都想成为一个发现者,通过初步尝试,学生提出,头与两手的支撑点成等边三角形所形成的倒立姿势最稳定,也有的学生提出是等腰三角形。这样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既养成了学生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发现力、创造力。
三、崇尚“主”
“主”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空间。
依据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最重要的一环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刺激,引起学生的认知认识,从而引起学生主体主动实践探索,使教师真正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而非塑造学生,这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举措。
四、追求“活”
“活”就是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蹲踞式起跑一课前,教师把设计任务(技术要领、场地设计、辅助练习)交给全班8个小组,要求每组完成一份设计方案,提前一天上交。不少同学不清楚技术要领,纷纷向老师借阅资料、图片进行研究,有的干脆跑到操场上练习以“寻找感觉”。当8份方案交到老师手上时,教师选择了其中一份较好的略作修改后,定为明天正式上课的教案,并让学生协助教学。这样做不仅体现了学生意愿,使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感,他们在练习时互相理解、支持、专心投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蹲踞式起跑教案【第四篇】
授课班级:初二XX班
班级性质:男女混合班
授课人数:50人
单元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跳远的积极性;
(2)学习与掌握“蹲踞式”跳远的技术动作;
(3)发展学生的腿部力量及身体协调性,培养良好的平衡能力和跳跃能力。
二、单元教学计划案例分析
1.单元教学计划编制技能的判断
该案例的制定者基本熟悉“蹲踞式跳远”的整个过程,说明该教师具备一定的体育教师素养与教学技能,但该计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重点学时不足,单元结构安排不够合理,教法过于简单,教学手段较为缺乏等。总之,该教师对单元教学虽然有一定的理解,但其技能还没有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2.单元教学计划存在问题的具体分析
(1)该单元教学计划的教学目标过于泛化。体育课程目标中存在各个层次的目标,主要有体育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目前制定以上各个层面教学目标的格式很不统一,有的按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来仿制,如模仿体育课标的四大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体能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有的则模仿教育学的布鲁姆分类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到底按怎样的方式来表述目标?笔者认为,若完全按教育学的布鲁姆三大分类目标来表述,不是十分适合,因为其中的“技能”目标并非只指“运动技能”;其次,体育学科必然要体现学科的特性,“促进体能发展”则是其中的特征之一。若完全按体育课程标准的四大目标来表述,也有不当之处,即缺失了“运动认知”方面的内容。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应以体育课程标准的四大目标表述方式为主体,这样不会偏离体育课程总体目标;其次,增加“运动认知”方面的内容,把运动技能目标一词调整为“运动知识与技能目标”;第三,在表述目标时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显示个性化特色,即有的目标可以重点写、详细写,有的目标可以略写。至于“目标”如何准确表述,近年来研究较多,还望早日出台一个大家都比较认可的统一的目标制定方案。
结合以上实例,笔者认为,该单元教学目标缺失了一个“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或“情感”)目标。其次,运动技能目标“学习与掌握蹲踞式跳远的技术动作”过于笼统,只说明一个过程,没有说明应达成的具体标准。“运动参与目标”写的过于简单化,没有说明通过怎样的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学习态度等。
(2)有关单元学时大小的问题。如何确定一个教材的单元大小,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要科学确定某教材单元教学学时,必须依赖于科学实验研究:其实验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该项目运动技能,同时这个实验必须要做到可重复性、可推广性。但其实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很多,如学生的学习基础、是否由同一个教师任教、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只有把这些因素都控制好,才会有一个相对科学的结论。但要做到这点,基层教师难度较大。以往我们有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当然其中的教材学时也不全是科学的,因为曾造成了很多教材的低水平重复现象),不需要考虑单元学时,而现今,体育课标中只有目标,没有内容,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广大的基层教师需要考虑教材单元学时的大小问题。
就以上案例而言,既然这个教材出现在初二年级,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学生之前没有学过这个教材(有的学生即使接触了,也是业余自练自学的),学了之后也不再出现这个教材(否则就造成了低水平重复现象,浪费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基于这样的思路,笔者认为5课时是不能达到“比较熟练掌握蹲踞式跳远技术”程度的。至于需要多少学时才能掌握这个运动技能,我们期待更多的实验研究作为支撑。
(3)该单元教学计划的教学重点把握不够准确。众所周知,就“蹲踞式跳远技术”而言,包括四个基本环节:助跑、起跳、腾空、落地。而以上各个环节的重点环节应是“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检验这两者结合效果的指标是“腾空步”),也就是说,只要“腾空步”做得好,助跑与起跳的结合就比较成功,否则,反之。既然“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是单元教学重点,那么我们在单元教学中就应该安排较多的学时。而上述的单元教学计划,其问题在于:“助跑与起跳的结合”环节只有第四次课才出现,而且把助跑技术与起跳技术割裂开了,并把起跳技术安排在先,助跑技术安排在后,这明显没有突出“助跑与起跳的结合”这个教学重点。
(4)该单元教学计划第一次课的内容与教法安排不够合理。第一次虽然是引导课,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与概念上,教法也不能仅停留在原地蹬地起跳,连续蹬地跳、单足跳、双腿跳等,简单复习这些内容也是可以的,但整整安排一节课则有些多余,因为该教材本身的学时不多,直接进入学习“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技术环节,这样就可以省事省时。
(5)该单元教学计划有关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的关系处理不当。在“蹲踞式跳远技术”中,分解教学是必须的,因为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但我们在处理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时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分解教学不能过多,否则就会形成分解动作做得较好,但完整动作不会做的现象。上述例子中,完整练习只在第四次课的最后环节中出现,而第五节课就考试了。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学会吗?因此,要妥善处理分解与完整的关系,我们可以先分解、后完整,并把完整安排在分解之中,这样就把分解与完整有机结合起来了。
(6)该单元教学计划中没有安排与注明辅助教材。对于初中二年级学生而言,主教材当然是“蹲踞式跳远技术”,但与此同时还可以在每一节课上安排一些少量的较短时间的辅助教材,这样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调节初中学生运动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等。安排辅助教材的原则应根据该校学生每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并针对一些测试结果较差的身体素质来选择相应的内容;其次,还要注意每节课学生身体各个部位活动的搭配,如上下肢练习的搭配等。
(7)该单元教学计划的教法没有体现男女生性别差异。由于初中学生采用的是男女混合班授课,而男女生在初二阶段开始明显表现出性别差异性,特别是在运动能力方面,其差异性更为鲜明,因此,在安排教法上可体现男女性别方面的差异,这样有助于分层教学,有效实施“因材施教”。
三、单元教学计划研制的建议
1.单元教学计划的格式
单元教学计划的格式很多,有文字陈述式、表格式、文字与表格结合式等,从观摩者角度而言,表格式看起来一目了然,因此,建议用表格式比较清晰。
2.单元教学计划编制技能发展建议
(1)单元教学计划有时是针对一个教材的,如上例就是一个教材;有时是针对混合教材的,如小学体育单元教学,可以按活动类单元教学进行设计,例如,跳跃单元教学中可以安排单脚跳、双脚跳、立定跳等,其活动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
(2)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要明确单元教学与模块教学之间的区别,模块教学可以是某个教材各项运动技术的组合,如篮球教材的模块教学计划,可以由运球、投篮、传球等技术组成。但模块不等于单元教学,单元教学是模块教学的下位概念,如篮球模块计划可以由运球单元教学、投篮单元教学、传球单元教学组成。
(3)处理好“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次教学目标”的关系。各课次教学目标不是单元教学目标的简单分解,而是把单元教学目标根据不同课次的要求合理地编制到各课次之中。
(4)在安排单元教学各课次目标与内容时,要遵循教材运动技术的要求与学生运动学习的规律,要突出单元教学的重难点,处理好单元教学重难点与课次教学重难点的关系,且单元教学的重点要有充足的学时作为保障。
(5)注意各课次之间的衔接性与逻辑关系,重点处理好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的关系,把各课次有机的衔接起来,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单元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