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铅球教案精编4篇
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教授铅球的基本技巧与投掷方法,注重力量与技巧的协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兴趣,如何有效掌握铅球投掷的要领呢?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体育铅球教案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体育铅球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铅球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铅球投掷姿势和动作。
3、学生能够通过练习提高铅球投掷的距离和准确性。
4、培养学生的力量、协调和爆发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铅球的握持方法、预备姿势、滑步动作和最后用力的协调配合。
2、难点: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以及如何在投掷过程中充分发挥力量。
三、教学方法
1、讲解示范法: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铅球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分解练习法:将铅球投掷动作分解为多个部分,让学生逐步练习,掌握每个部分的动作要领。
3、完整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完整的铅球投掷练习,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连贯性。
4、游戏竞赛法:通过游戏和竞赛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5 分钟)
集合整队,检查人数。
师生问好,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安排见习生。
2、准备部分(10 分钟)
慢跑:学生围绕操场慢跑 2-3 圈,活动身体。
热身操:教师带领学生做一套热身操,活动关节和肌肉。
专项准备活动:进行手腕、肩部和腰部的专项准备活动,为铅球投掷做好准备。
3、基本部分(25 分钟)
讲解示范:教师讲解铅球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包括握持方法、预备姿势、滑步动作和最后用力的协调配合,并进行示范。
分解练习:将铅球投掷动作分解为握持球、预备姿势、滑步动作和最后用力四个部分,让学生逐步练习,掌握每个部分的动作要领。
完整练习:学生进行完整的铅球投掷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游戏竞赛:组织学生进行铅球投掷比赛,增加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
4、结束部分(5 分钟)
放松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做一套放松操,放松身心。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铅球投掷练习。
宣布下课:师生再见,收拾器材。
五、教学资源
1、铅球若干个。
2、操场或投掷场地。
六、教学评价
1、评价内容:学生的铅球投掷姿势和动作是否正确,投掷的距离和准确性是否提高。
2、评价方法:观察法、测试法。
3、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
体育铅球教案 2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水平五目标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结合八年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体验尝试、合作探究”为主线,着力体现兴趣性、互动性,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侧向推铅球的动作技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使各类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二.说教材
侧向推铅球教材是田径教材中投掷类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大部分同学都或多或少的接触过铅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复习巩固他们原有知识的同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侧向推铅球的最后用力上,把蹬转和最后用力的结合确定为本次课的难点。但技术上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来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以及学习阶段的不同,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三、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学情分析,根据大纲要求,把教学目标制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铅球的基本知识,基本常识,能够叙述侧向推铅球动作结构的内容;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侧向推铅球正确的练习方法以及上肢锻炼的正确方法;
3、通过课堂练习发展学生力量素质;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5、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蹬腿转髋,推手换腿。依据是教学任务,学生能力要求,把它确定为重点。
(2)教学难点:最后的出手。依据是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这是学生很难理解,不易掌握的动作技术,所以把它定为难点。
五、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加速期,也称为青春期初期,朝气蓬勃、富于想象,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在小学、初中《体育与健康》课中已经了解和学习了跨越式跳高这一教材,组织纪律性和学习积极性高。而学生作为个体,又具有其独立性,要具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想象、模仿等能力的舞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六、教法和教学步骤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的确定,结合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多以形象直观教学为主。在侧向推铅球的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由简入难,不断深入,使学生逐步掌握侧向推铅球的动作技术和相关锻炼方法,我采用如下方法和步骤:
1、通过出示挂图,卡片教师做完整动作示范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一开始建立侧向推铅球的总体印象;
2、在重难点的处理上,我采用分解示范的方法,把侧向推铅球的技术动作分成蹬转和最后用力两个部分来进行教学;
3、并利用两人一组的辅助性练习来让学生体会蹬转和最后用力的技术动作,我并把铅球的'用力顺序,也是本次课的重点总结为“蹬、转、撑、送、挺、推、拔”的口决来教给学生来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4、再一个要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来因材施教,可以把基础好的同学放在一组,把他们练习的重点放在蹬转和最后用力的结合上,把基础一般的同学放在一组练习的重点放在最后用力上,而基础差的一部分同学则让他们多进行原地侧向推铅球的练习。
七、说学法
根据课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以下方法:
(1)讲解法:让学生领会动作要领。
(2)分组练习法:让学生去感受和掌握基本动作技术。
八、本课特色
1、本堂课注重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2、本堂课采用由简入难、逐渐深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动作技术;
3、本堂课分层锻炼和评价方式,注重不同个体的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体育铅球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侧向滑步推铅球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
85%的学生能够做出侧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动作。
2、体能目标:
发展学生腰腹力量及上、下肢协调能力,提高投掷能力。
练习密度达到30%~35%,平均心率维持在120~130次/分,运动强度中等偏上。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及安全第一的意识。
通过本课让学生享受到田径运动的。乐趣,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
1、侧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
预备姿势:强调两脚站位位置、重心位置及上体姿势。
滑步动作:摆动腿积极下压,支撑腿主动后撤,降低身体重心,两腿几乎同时着地。
最后用力:技术关键强调用力顺序从下至上,右腿蹬伸、上体转动,左腿支撑,抬头挺胸,以胸带肩,球出手时,手腕用力手指拨球。
维持平衡:出球瞬间后,右腿和左腿交换,左腿后举,降低重心,缓冲向前力量,使身体维持平衡。
2、安全教育和注意事项:
强调安全操作的重要性,避免在练习过程中发生意外。
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练习,不得擅自更改动作或增加难度。
三、教学步骤
1、准备活动:
慢跑600~800米进行热身。
进行徒手操练习,包括头部运动、扩胸运动、腰部运动等,充分活动各关节。
2、基本部分:
教师先完整示范动作,再边讲解边示范。
学生进行徒手模仿体会动作。
分解练习:包括预摆滑步练习、最后用力模仿练习等。
完整技术练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完整的侧向滑步推铅球练习。
3、错误动作纠正:
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动作进行纠正,如铅球出手角度太小、预备姿势紧张等。
4、放松整理活动:
进行2~3分钟的放松整理活动,帮助学生恢复体力。
5、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全体学生继续努力。
四、所需器材
铅球若干个
铅球场地
五、课后反思
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
体育铅球教案 4
一、教学目的: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教学课时:
四课时
四、对本单元的整体思考:
本单元为古代散文,3篇之中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又在全单元甚至全书的最后。无论从单元编排的角度还是从三册为“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教材编写者建议用三课时教读都是非常合理的。
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学 文学即人学,是人的感情、思想与自然(绝非仅仅是自然景物)、社会和谐共处,相互激活,相互欣赏,相互提高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必须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结合创作时具体的时间、地点来进行。对于这篇课文而言,则还需把握作者从1080年初贬黄州到1082年秋游赤壁创作此赋期间情感思想起伏变化的心路历程,把课文当作这条线上的一个点来理解。再一个,就是这篇课文的重难点,从编排上看,这也是整个单元的教学重点,起到收束整个单元的作用。最后,古代文学作品一般都是适合朗读的,这篇课文要求全文背诵,积累是新教材、新大纲一个突出的重点,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教学过程之中完成,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 引入
余秋雨先生有1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马上就要产生。”
《前》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二) 作者与文体
1、关于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米:米芾。蔡:蔡襄)
元丰5年写的“两赋一词”是:
《前》、《后》、《念奴娇·赤壁之战》
3、关于“赋”
“赋”的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
“赋”着力于铺阵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都是文赋的佳作。
板书课文题目
(三) 教师配乐朗诵全文。
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投影展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1、着重体会景与情及内在联系。
2、熟读并背诵一、二段。
(四) 学习第一段
1、抽读第一段,正音。
2、全体朗读一遍。
3、划出写景的句子,两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请一个同学描述。
4、投影一幅画面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五) 学习第二段
1、抽读第二段,其他同学默读并正音。
2、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3、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4、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
5、其实,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投影两词:《卜算子》和《定风波》。教师简述如下:第一首词作于公元1080年初贬黄州之时。写出了苏轼经历人生重大打击后孤苦凄凉而又惊魂未定的感觉,与本文表达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词写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时的苏轼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享受人生的风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而这些情感变化合在一起恰好说明了苏轼抒写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苏轼的人生是真实的人生。
小结两段
下面我们利用剩余的时间背诵一、二段
1、对于古文,我们一定要做到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2、组织朗读。
①全体齐读两段,要求不错一字,读出感情。
②分成两组,各读一段,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默读。
③分男女生读,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丢开课本试背。
④学生自读三遍。
3、组织背诵。
①教师投影背诵提示一,学生根据提示自背一遍,再齐背一遍。
②投影背诵提示二,全体齐背一遍。
③抽两位同学检查背诵情况。
④总结背诵方法:重点词提示法;层理思路法;韵脚法;句式法;想象画面法等。
(六) 小结本课,投影板书。
写景抒情
乐悲
这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苏轼初游赤壁的情怀,至于东坡先生为什么由乐转悲,又为什么总是能很快超脱,答案就在下节课,后两段苏轼对人生的诠释对我们会有更大的启迪。
第三、四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全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和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重点便新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全文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一、 二两段大意如下:
第1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幽美境界,为全文定下悠扬和谐的音调。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萧声,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悲哀,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二)指导学生翻译第三、四、五自然段:
难词难句提示:
(三)概括第3~5自然段大意:
第3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4段写作者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对生活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5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四)鉴赏重点
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组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前》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 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五)课堂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前(节选)苏轼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子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且夫天地之间
C、抱明月而长终D、不知东方之既白
而又何羡乎?目遇之而成色
2、对文中划线的四句话的翻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确实是一代英雄。
B、“哀吾生之须臾”:哀叹我们人生短暂。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是有规律是,不应消极。
D、“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3、对文中“客”与“苏子”的观点转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人高度称赞了曹操这样的英雄,委婉都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伤感。
B、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苦恼和无可奈何。
C、苏子的思想则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苏子还认为,只要投人大自然,能及时捕捉造化的各种美,人生就是幸福快乐的了。
4、对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主客对答实际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观点代表了苏轼的生活苦恼,主的观点则代表了苏轼的超脱领悟,B、本文即是1篇抒情小赋,而就其内涵来说,更是1篇哲理小赋,包含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C、看得出作者苏轼这时对人生的看法还是积极乐观旷达的,是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不论是从文体角度还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比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很为接近。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案【通用10篇】
下一篇:《致云雀》语文教案【精编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