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军教《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韩军教《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中写、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当堂背诵本词。
教学重点: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教学方法:学、讲、练、评
教学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念奴娇赤壁怀古》
刚才所播放的歌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根据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改编的。在其中,歌曲中提到三国赤壁,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同学们,本首词的题目是什么?--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名。
一、预习检测①学生跟据诵读指导和教师范读,练习朗读。(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本词是豪放派开山力作意境壮阔气势宏大,赤壁奇景部分应读得铿锵有力气势奔腾,怀念英雄人物部分应读得慷慨激昂,最后的感慨抒怀应读得洒脱旷达。)
②学生预习课文填空
问题创设
问题1:上下两阙各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
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问题2:“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观?有何特点?
通过描写大江向东奔腾,波涛汹涌,拍打着堤岸卷起层层白浪,山石嶙峋高峻的景色,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图画。
问题3: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这就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③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词风。
问题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此句在词中的作用?
由景及人承上启下
三、讨论质疑:
问题5:题为“赤壁怀古”,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周瑜呢?
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学生讨论)
明确:
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风流倜傥
雄姿英发----------------威武英俊气宇不凡
羽扇纶巾----------------风度翩翩儒雅潇洒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战功卓著
问题6:“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怎么理解?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
明确: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的句式应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四、举例应用:根据上面的分析方法思考:
问题7:“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
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 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五、反思训练,巩固练习:翻译下面字词。
大江东去:
淘:
风流:
穿空:
拍:
英发:
灰飞烟灭:
多情应笑我:
尊:
六、总结
七、作业:1、背诵本词
2、这首词与《赤壁赋》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六、作业:背诵本词
李秋静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词“景、史、情”相融合的写作特色。
2、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苏洵的《六国论》,看到苏洵啊,我想到了朱德同志的一句话:“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三父子指谁?(苏洵,苏轼,苏辙),这三父子中我们最了解谁?(苏轼),我们在上册书学过他的什么文章?(《赤壁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那千古奇文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二、我们以正常人的心态去思考,当时的苏轼的内心是否很痛苦?
(痛苦),在当时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从入仕的角度讲,他渴望能够被世人看重,被朝廷看重,所以他有种中国人都具备的思想(学生当时居然在下面接了一句阿Q精神,的确是这样的),所以他塑造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谁啊?(曹操)还能记得当时是怎样形容曹操的么?(学生开始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呵呵,我们在以前讲过,他到黄州之后共写了3篇比较著名的文章,分别是前后《赤壁赋》和一首祠《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从词中又能发现什么呢?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寻找英雄,那英雄在哪里呢?英雄和苏轼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千古名篇。
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学生朗读文章
A、熟读文章,想,能否用最恰当的语气把词的气势表现出来。(山东大汉,击节而歌)
B、能否找出文中的英雄?
(说明,这个过程多放点时间,让他们自由朗读,尽情发挥,注意读音:了liao 三声,还hai 二声)
四、刚看到这首词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
太熟悉了!想到什么词和它相似的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有什么相似?(学生有点太兴奋了,不知道怎么回事,反正乱七八糟的答案,基本都能提到大江,英雄,只要说出英雄就好了)这一句词可以说是对《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作了一个总体上的评价,都是英雄。但在苏轼的眼里,有个人物更特殊,不用英雄来说,而是用“风流人物”,这是谁啊?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苏轼不把它当作英雄,英雄和风流人物有什么区别?从词中能找出来么?
五、学生从词中找出修饰周瑜的关键词及作者的态度,并讨论这个关键词对周瑜的形象是怎样的作用。
1、周郎
2、公瑾
3、小乔初嫁
4、羽扇纶巾
5、谈笑间
总结:这是一个 的周瑜形象。
六、苏轼为何创造了这样一个刚柔并济,文武双全的近乎完美的人物?
(历史上的周瑜其实是很难称为英雄的,缺乏英雄最起码的。胸怀,不然就不会出现三气周瑜的闹剧)
这个问题学生是很难回答的,放开让学生去闹吧,很多学生会想到和作者自身有关,二者是个对比,表现作者的什么什么等等。这个问题在于去引导和教师的个人看法。这个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趁机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学生缺乏的是一种迁移。
七、既然想不出来,我们换一个问题:
这首词被称为豪放词的代表,他是豪放词么?老师认为它算不上豪放,特别是最后一句,你们认为呢?
(学生议论纷纷,开始翻资料驳斥我了,调到了他们的积极性,我们轻松,他们也高兴,呵呵)
豪放表现在:
1、景物描写大气 学生特别喜欢举“乱石……”那句,应该指出,大气的是“穿,拍,卷”这些词展现的是一种无比的力量。而不是“乱石等”
2、重点是表现出来的情感,把“人间如梦……”正确解释了,表现了苏轼的一种超脱
八、这首词表现了苏轼的超脱,什么文章还提到了他的超脱呢?
学生马上联系到了《赤壁赋》,最后的劝客表现了苏轼的超脱,于是问题回到第七个。
苏轼的超脱是怎么得出来的?
曹操是个英雄人物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寄情于山水中
曹操是个英雄,比曹操还要厉害的人物周瑜不也被“浪淘尽”了么,只留下了“故垒,乱石”,人的一生其实和梦一样,不必计较过多的,还是洒酒酬月吧。所以两篇文章的主旨是一致的。
那他羡慕英雄么?
并不羡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人,应该活的旷达一些,超脱一些。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词。
2.理解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作者借古抒怀的表达方式。
3.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具备博大胸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
2.体会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提问法。
3.讲授法。
4.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曲会让我们想到那个鼓角争鸣、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那是个催生英雄的时代,如今虽世殊时异,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传。请看下面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驰马射虎的孙权)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文武双全的曹操)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现处不愧青天。
(忠肝义胆的关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英雄,作为苏轼,他又最欣赏谁呢?(周瑜)三国英雄如此众多,为何他偏偏对周瑜如此推崇?(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全词,在其中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全词。
1.教师范背。
2.全班齐读,并思考: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好,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如何体现出这种豪放的呢?我们后文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精神?)
三、分析题目。
“念奴娇”是本词的词牌名,其调高亢,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赤壁怀古”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古人。(板书:写景——怀人)
那么,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本词的上阕。
2.提问:上阕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是什么?体现了赤壁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雄伟壮观。(意思接近即可)
3.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景象,但从作者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它的雄奇,这完全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试就以上面三句为例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用词:“穿”、“拍”、“卷”;手法:夸张、拟人、比喻。
“穿”字写出山石直插云霄的高峻;“拍”字写出波涛撞击岩石发出的声响;“卷”字则写出波涛起浪后的汹涌澎湃。
4.试分析此段景描写的作用。
明确:渲染气氛,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蓄势。
研讲: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汹涌澎湃,然后镜头慢慢前移,我们会依次看到散乱高耸的山石直冲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的撞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似雪的波浪。如果在这样的镜头中在配上诗朗诵,那就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而这就是我们的赤壁古战场,我们的“如画江山”。
五、人物形象分析
同学们,我们的舞台布置已然完毕,背景就是这如画的江山,当追光灯亮起,照在哪里啊?(豪杰。最终聚焦在周瑜的身上,此时,主人公出场。)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请同学们读有关周瑜的部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称字表示尊敬。
2.婚姻状况:小乔初嫁了。思考:为何不是出嫁?作用何在?
要点:年轻有为;衬托手法,美女配英雄;周瑜同孙权的亲戚关系也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
3.相貌打扮: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总结; 威武英俊、风度翩翩,儒将风采(当时比较时髦的装扮)。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点拨:以少对多,却能如此淡定,更显其英雄本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遥想”以下几句塑造出一位春风得意、威武英俊、意气风发的青年将领的形象。
六、苏轼内心活动。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山依旧,可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地方,却是作者被贬之后游历的去处,面对这样的周瑜,面对如此的功业,他心里是有个比较的,且看下图:
周瑜————————苏轼
年龄: 刚过而立 年近半百
生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 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何许人也?他很有才华,散文方面很有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宋代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擅长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可他的仕途却极为坎坷,“乌台诗案”不仅使他官场受挫,更险遭杀头之祸,于是他是带着一身的疲惫,满心的伤痕,来到黄州这个荒凉的小镇,想到自己年近半百却不能同周瑜一样建立功勋,可以说壮志未酬,但他还是渴望建立功业,这正是他仰慕周瑜的地方,也难怪他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样的感慨了。
七、合作探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感?(解决词中体现的豪放精神)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再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虽然不失优秀,可年华老大,功业少成,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 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因为同他们为伴,才是永恒。(忆《赤壁赋》)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总结:此句反应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貌似自我安慰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八、高考延伸。
提问: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教学反思:
首先我通过豪放词的代表作引入,在朗诵中体会这首词的豪放。其次,抓住词的题目是地点加怀古,怀古词如何鉴赏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已详细讲过,所以就可以直接指出从观眼前之景,思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这三方面进行把握。
写景主要集中在上片,在鉴赏时一方面结合高考,讲写景句会出现的题型和解题方法。另一方面,把婉约派代表作《雨霖铃》中的写景句挑出来与苏轼豪放派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二者的区别。
下片中作者主要塑造了周瑜的英雄形象,用以自伤,流露出羡慕之情。从苏轼对周瑜的称呼郎和公瑾也能看出来,另外,从年龄、职务、外貌、际遇四个方面对比用一副对联总结: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此时,作者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的悲慨,似乎与词作的豪放基调不符,其实不然,我们最重要的是看作者怎样处理这种这种冲突的,这就要探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这个时候,才把主动权下放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引导的方向是积极。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四篇】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二、学习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
学习过程:
一、介绍苏轼导入新课: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是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多文化,不仅是文学巨子。他那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那份永远不灭的诙谐,正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他一生仕途坎坷,一直生存在新旧党争的夹缝中,不停地遭贬、在这过程中,有一次遭贬对他的一生极为重要,这次遭贬形成了他旷达的胸襟、虽经历磨难永远乐观向上的精神。这就是“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二年,他写诗讽刺新法被小人利用,在他的诗中大做文章,扭曲他的用意,最终他以“文字讽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既是小官,又是闲职,此时苏轼空有一腔报国之志,无以施展,内心极为郁闷。闲暇游赤壁古战场怀想古英雄抒发个人感慨。(印发苏轼生平、艺术成就,周瑜及赤壁之战)
二、师配乐范背,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
找两名学生朗读读,师点评。
全体齐读
三、大家一起看题目,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到赤壁怀古英雄发个人感慨。
师:词从章法上一般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抒情(也就是所见、所感、板书)
1、大家看上阙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在赤壁见到了什么景物)
生回答:所见长江
赤壁
2、作者在描绘这些景物时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a.描述长江的句子,让学生齐读。
(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找两位同学描绘意境:
c.师重述:滚滚长江浩荡东流,掀起的滔天巨浪无休无止,淘尽无数英雄豪杰。
3、给你怎样的感受?生回答:气势恢宏、意境壮阔
长江具有怎样的特点长江之壮阔
4、这句话暗含什么意思?作者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生回答:历史的车轮流转千年,英雄豪杰已被历史的风尘湮没,表达作者对英雄的敬仰、向往。
5、到赤壁怀古就要找寻古代英雄遗迹,找到了没有?生:找到了。
6、旧营垒西边,就是人们所说的三国时期周郎作战的赤壁,展现在作者面前的赤壁是怎样的?
生回答:
(二)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
a.找两位同学描绘意境:
b.师描述:陡峭的山崖直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C.给你这样的感受?生回答:
将我们带入一种奔马轰雷、惊人动魄的奇险境界,概括赤壁景物特点:雄奇险峻。赤壁之雄奇
师:如此壮烈之山河,如此锦绣之江山,怎能不产生并吸引无数英雄?正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有横槊赋诗的曹操,骑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计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众多英雄中,苏轼最向往崇拜的是谁?周瑜,下阕塑造周瑜怎样形象?学生齐读相关语句。
7、写周瑜为何插入“小乔初嫁了”?生回答:
小乔:乔玄之女,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周瑜:24岁封建威中郎将,34岁指挥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说明周瑜:年轻有为,功业有成,用小乔(美女)衬周瑜(英雄)更显得周瑜春风得意。如此仕途得意,婚姻美满的青年大都督的确是“英气逼人,意气风发。”
8、重头戏在后面,描述了什么场面?(赤壁之战)生齐答:
(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述场面(找2名同学):
师重述:周瑜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装束极儒雅,神态极为悠闲,从容,好像一切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了。说说笑笑之间,敌方八十万大军,连同无数船只,烧成一片火海,顷刻间变为灰烬消失在浩瀚的长江之中。如此指挥若定,风度何等令人生敬!
9、苏轼这样歌颂周瑜,用意何在?生回答:
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那样能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因此他立即由彼及此想到自己,齐读最后两句,想象当年周瑜大破曹军的情景,应笑自己的多情善感,头发早斑白了。多愁善感即敏感,想的多。他想到了什么?生回答:周瑜:24岁中郎将34岁指挥赤壁之战而自己此时已47岁被贬黄州一直想建立功业但报国无门年华已老,功业未成,壮志未酬不禁产生:人生如梦之感
9、探讨尾句含消极成分但能否掩盖全词豪壮基调生讨论后回答:
a、历经挫折,产生此感可以理解
b、“人生如梦”还有什么想不开,放不下的?一切不如意都会成为过去不必太在意。
C、“人生如梦”并未想去及时行乐,只是把一腔愁情倾诉给月亮,以酒酬月。
因此不能掩盖全词豪壮情调。
四、板书:
五、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深切体会豪放词的韵味。
六、当堂背诵此词,并检查。
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活形态。用践学思想指导教学,课堂就能真正成为学生实践学的场域。
一、践学的内涵
众所周知,体育课不能只是学生用眼看教师或一两个学生做示范动作,自我却始终站在原地、坐在原位静观其变。如果那样,还叫体育课吗?体育课是要真正地实践起来的,要运动肢体,活动筋骨,要跑跳投掷,要流汗,要付出体力,付出能量。文化课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要有进取紧张地动起来的状态和过程,要将学习活动落实到自我的眼、手、腿、脑、心中去,要从课堂观摩教师及个别尖子生说、演、算、投影仪的播放的观摩者变成学习的实践者,变成活动的承载者,变成过程的生成者,在课堂这片天地里经历过程,承担生成,完成成长。
同时,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学习,还在于除了知识认知这一冰山一角(这就是惯常所谓的学习),更大、更重要的部分,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实践学习,也就是真正地对学习进行实践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学习力和创造力。学生知识的组织和转换、学习情感态度的体验累积、学习品质的逐渐自养、学习力和创造力的逐步练就以及学习的欢乐与生活的幸福,都是在践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的,同行共生的。
美国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并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对所教资料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这已经证明了怎样的课堂结构才是最有效的,怎样的课堂生活才是更有意义的,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真正关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旧有课堂的价值取向需要提升、结构需要调整,总体上说就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讲听、灌受为主体结构的课堂进行改造重置,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学为主体来组织教学结构与活动流程。
二、践学的贯彻
课堂践学,是科学地实践和体验学习。经过营造氛围、明晰目标、指导学法、兑现行为等手段,以学知识为凭借来到达践行学习、学学习本身的目的,以求懂得学习,领悟学习,驾驭学习,强大学习的本领。
(一)课例呈现
我们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为例。
环节一:吟诵课文,整体感知
1、个体自读小组诵读全班齐读
个别不清楚的,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解决。
2、结合诵读感知,说说自我读到了哪些资料?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明晰:
(1)上片主要写赤壁的景色。
(2)下片主要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师: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生:经过对赤壁风景的描述和历史人物(周瑜)的缅怀,抒发了自我壮志未酬、仕途不畅、两鬓发白、无所建树的悲叹和人生如梦的感慨。
生:作者借对古战场的凭吊以及自我与英雄人物的比较,表达了自我对人生的思考,抒写了超然的人生态度。
环节二:明确任务,目标导学
师:我们首先初步整体感知了词的基本资料。但对于这首千古名词,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基本资料这个层面。我们还需要干什么呢?
生:弄明白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了这首词。
生:把握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弄清他的态度究竟是进取还是消极。
生:探讨这首词的特点。
生:赏析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我们归纳一下(教师出示PPT):
环节三: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师:知人论世是一种重要的诗词鉴赏方法。结合我们对词的资料的初次感受,对于苏轼,你已经明白哪些信息?还想明白哪些信息?
学生各自交流自我心中的苏轼(略)。
同学们的交流涉及苏轼的人生经历、仕途变迁、为官政绩、文坛地位、感情婚姻、家庭亲情、处事态度、人生观、性格、志趣、才学(文章、诗词、书法、绘画、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
师:好,同学们对苏轼了解不少,说得有根有据,有血有肉。结合本词的学习,还想明白什么?
生:作者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写了这首词?
生:写作意图是什么?
生:是怀古伤今吗?作者是不是很消极?
师:谁来说说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了这首词,目的是什么?
生: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由于当时他的人缘还不错,营救的人很多,皇帝才决定不杀他,把他从京城贬到了黄州,做了一个毫无实权的团练副使。当是苏轼已经47岁,心境极其复杂,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生: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宋神宗贬到黄州,这是他政治仕途上的一次重大打击。这样的厄运与不幸,他如何应对呢?从他在那里写下的一批作品中,我们读出了他的失意孤独、困惑烦恼,我们更读出了他的超脱旷达、从容淡定。
生:一切文章皆有意图。《赤壁怀古》的目的就是抒发自我历经人世沧桑后对人生的感慨。
师:明白这些,很好!但还不够。让我们再对本词做一些深入探讨。
环节四: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1、教师PPT出示几个探究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冲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各小组展开研讨。用关键词表述探究结果,并准备口头分析。
3、各小组到前后黑板板演本组成果(板书关键词句),并作口头阐述。
4、异组点评。不仅仅点评结果,也点评概括的准确性、思考的角度、书写、口头表达等。教师适时点拨,提炼升华。
仅记录第4个问题的展示,其它问题的探究过程和展示略。
同学们对本词的豪放表此刻哪些方面的探讨,小组展示如下成果:
板演(关键词概括):
①描绘壮丽之景
②刻画豪迈之人
③抒发豪壮之情
④揭示通达之理
口头表述,也简洁明快:
景体现为描绘赤壁的壮丽、雄奇、奇特、磅礴。
人体现为刻画周瑜的伟大、英雄、卓越、豪杰、俊贤、非凡。
情体现为抒发自身豪迈、悲壮、超然、慷慨的感情。
理体现为对生命、人生、生活的思考,揭示彻悟、通达、普遍的哲理。
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豪放特色。赢得全班一片掌声。
此时,一同学还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将小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生:是不是仅有写这样的景、人、情、理才能体现出豪放的特点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大家探讨探讨。
师:(提示)同学们能够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进行比较阅读。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各小组又展开了合作学习活动。然后,板演展示,口头陈述。
板演:
《定风波》
事小事(途中遇雨这样的常事)
景常景(打叶雨声、微寒春风、雨后放晴)
人凡人(竹杖芒鞋的自我,雨中狼狈的同行者)
情淡定(雨中吟啸徐行,似觉无风无雨)
理简单(简朴、寻常,豁达态度)
口述:
生:我们把《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两相比较,虽资料不一样,但同样能够见出作者的豪放。所以,豪放取决于人的态度、人的胸襟、人的境界,自然不必受制于所写的景物人事是否大气磅礴。豪放,乃旷达超脱的胸襟,超凡脱俗的人生梦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底色。
他评:(集中大家的观点)板演简洁,很有概括性,阐述到位,表达准确,揭示了本质,很有启发性。
同学们靠自我的力量,拓展了认识,通透了思想。
(二)课例分析
从课例中,我们能够看出践学课堂构成环节和运行特点。
1、践学课堂的构成环节:
(1)自学质疑,践行独学。个人自学、独学的行为是其他学习方式存在的基础。独学成力学(全力学、尽力学),能够促进整个学程的快节奏,高品质。
(2)讨论领悟,践行合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对子间的帮扶、师生间的点化,这都是合学合作的重要形式。互相作为资源,互相激发和点拨,共享学习智慧、过程与成果。
(3)展示分享,践行展学。学习的策略、过程、程度、困惑、成果等,需要经过说、写、演、述、结等行为展示出来。展示的过程是一个暴露不足、显现疏漏、发现问题、清理错误的过程。经历了展学实践,知识与本事的构建会更有效,对学习本身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4)检测巩固,践行活学。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是治学之根本。课堂问题解决、课堂检测、课堂展示,学生实践着活学。在使用所学过程中,一边验证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全面性、效力性,一边验证自我的理解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实践中运用的、验证的、创生的知识和本事,能融进生命,伴随终身。比如,问题的探究与解答,这本身就是对思想方法的正确性、思维的深度精度、表述的准确性的检测,在其中巩固知识和技能。
(5)评价提升,践行评学。评学是个体或组织学习行为的一部分。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学习看学习,跳出过程看过程,跳出自我看自我,这是教学领域的一种高境界。在自评、互评、师评过程中,明晰优劣得失、实现提炼升华。个体在这个登高回望、整体审视的过程中实现醒悟、领悟、顿悟,提高学习的元认知能力。
2、践学课堂的运行特点:
第一,教学主体过程,是由学生经过践学共同生成的。学生参与了活动,承担了任务,催生了需求,展示了成果,并从中体验和领悟了学习的方式方法。
第二,课堂上,学生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个体变成了小组,由单兵作战变成小组行动,学生全卷入,全裹挟,课堂乱(活)起来,构成一窝蜂般地学习态势,打破了原有课堂的井然有序。
第三,学生组织结构的变化,对教学方式变化产生了倒推力,课堂话语权、评价权、沟通权、展示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自主、合作学习的真正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成为本体,而不仅仅是过程中的点缀。
第四,教师退后,其功能不再是灌输,不再是结论的说教,而是顺势而串,顺势而导,顺势而化,顺势而评。
第五,关键词(板演)+分析(口述)的成果展示形式成为基本态,这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言语技能,提高规范表达本事和语文应试能力。
三、践学课堂的比较优势
从教学的主要环节来看,践学课堂与旧有课堂相比,具有必须的比较优势。
比如,在了解认识作家、掌握创作背景方面,处理方式更能体现以生为本、追求实效。
原有教学,一般采用教师出示作家作品、创作背景,无论学生明白不明白、明白多少,都让学生一读(单人读或齐读)了之。
践学课堂,则调动学生已知,各自分享自我原先明白的作者信息,此刻还想明白哪些信息,让学生自我与自我有一个对话,明白新增点。并能并根据课题所需,从资料中侧重关注作者某一方面的经历或思想,明确观察点和利用点,把认识作者与词作的鉴赏紧密结合。这就是一个实践学习、学学习的过程。
再如,展示后的点评,采用异组点评方式,改变了教师掌控评判权的弊端。
某一小组板演、口述成果后,由其他小组成员来根据板演的关键词核心句进行确定、分析、点评。这样做,一方面防止了小组只关注和讨论自我组的问题,而不去管其他的问题的现象,促进各小组研究每一个问题,并要有自我的思考和结果。另一方面,促进小组与小组间、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沟通、交流。异常是存在分歧的地方,双方能够补充陈述本组的理由和思考过程,展开辩论,其它组的同学也可参与其中,亮出自我的看法,进行思想碰撞。而最重要的还在于,经过点评、纠正、补充,构成了多生多生之间对话,多生教师之间的对话,多出了若干关注学习行为和结果的角度,并让学生体验评价,提高评价本事,教学意义和价值自然扩大了。
在其他诸多方面,践学课堂都体现出与旧有课堂相比较的优势。
与他人不关联,错读误读自我难以分辨,得不到及时纠正。
在自读基础上增加小组读(或接读、或轮读、或分主角读)
互为听众,出现错读误读、疑难之处,组员间能够及时辨析纠正,保证实效。
应对问题
自我思考,或同桌之间做点交流
相对封闭,信息量也不丰富,往往认识不深入,不充分。
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交流讨论,甚至辩论争论。
相对开放,参与面广,多向交流,看问题的角度、方法多元。眼界会拓宽,认识能丰富。
解决问题
教师抽单个学生回答
学生被动,师生单向对话,其他学生推脱职责,容易游离。教师掌握评价权(虽有时也让同学评价一下,但往往是点缀)。
小组先构成共识或产生分歧,推荐发言人陈述,其他成员补充。或各小组齐动,进行板演。
小组行动,比较主动;参与面广,互相带动;团体智慧,互学互补。
课堂展示
以单个学生口头表达为主
展示的往往是结果、结论;生成的教学资源有限。
展示方式多种(口述、板演、小组作品呈现、小组表演、过程再现、情景模拟等)
展示的不单是结果,还有方法、过程,不一样的看法,组员的争论、分歧,行动表现、参与态度、合作状态等。能够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课堂形态
学生以坐学为主,有时扭转身子与同桌、前后有些简单交流。
教师固守讲台,实施讲问评,课堂结构僵化,气氛沉闷,学生学得消极、辛苦。
学生全面动起来:或聚在一齐讨论,或涌到前后板演,或互相配合表演,或做教师拿着粉笔点评。
课堂结构活泛,气氛活跃,学生动静结合,学得进取、欢乐。教师穿插于学生群体之中,随生动而动,教与学生态化。
总之,原有课堂上,学生总跟在教师后面,被教师教导、控制、管理、要求、禁止,等靠逃避的心态很突出。课堂相对静态,思维相对封闭,更多体现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质疑问难的可能性小,难得生成教学资源,课堂容易陷入沉闷、陷入教师一言堂的状况。践学课堂,学生走到前台,人人能参与、人人能行动,行动作为的意识浓厚,总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做、在讨论、在交流、在板演、在点评、在活动,学习的实践性、活动性、合作性、体验性比较明显,本事、素质在模式中得到全面关注,异常是情感、态度等内隐型品质得到养成。正因如此,学生的思维容易激活,思维与思维、观点与观点之间容易产生冲突、碰撞,学生活动空间大,课堂相对开放,相对活跃,充满生机,能够很容易地生成教学资源,出现师生、生生群言堂的景象,真正保障教学实效,充分彰显教学价值。
上一篇: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通用4篇】
下一篇: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