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序言】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中生物教案(精编4篇)”教学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生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学会“蝎、蟋、蟀、蝈”4个认读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找出相关句子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4、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

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生看图回答。

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1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22课《表里的生物》。

3、板书课题,生齐课题。

二、出示预示提示

1、学会“蝎、蟋、蟀、蝈”4个认读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4、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示听课文录音。

三、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词,自学交流并汇报

(1)生自己读

(2)指名读

(3)归纳这些生字的特点(都是“虫”字旁)。

(4)学生欣赏这些动物的图片并了解它的特点。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1)让学生带着这段练习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完成这段练习。

(3)师进行点拨并板书出主要内容。

四、深入学习,体会人物个性。

1、课文中主要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我”和爸爸,文中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

(1)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3)指名说说这些描写哪些让你很欣赏并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2、思考

(1)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

爱听着声音,想伸手摸一摸

父亲不允许我动,但是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

好奇心强

(3)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呢?

渴求知识、求知欲望强

五、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讨论、朗读中总结“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七、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2、你的童年也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吧,请你也像作者那样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你的童年趣事写一写。

上面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高中生物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三):高一生物染色体变异教学设计2

光合作用教学案例

克州(师范)三中于建银

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提取、分离色素的实验方法。光合作用在高中生物的整个教材中都是处于重要地位。本章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和通过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来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二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第一课时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结合自己所动手完成的实验,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

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最想突出的处理: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

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了解光合作用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⑵。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反应方程式、概念、过程、意义;⑶。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和实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③明确科学的研究态度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⑤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②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②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实验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四、教学难点

单因子变量原则中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的辨析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搜集相关图片和素材;制作Flash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绿色植物硕果累累的图片;人和其他动物吃的各种食物的照片。

结合初中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了解?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激情引趣,引起学生对光合作用的重视

1、光合作用概念: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

(问:光合作用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2、光合作用的发现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要每个同学对几个著名实验的实验年代、科学家人名、国籍、实验过程、实验结论逐一整理。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体会讲述如何自己设计实验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

为加深印象,教师通过Flash多媒体课件演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并归纳实验结果。

从光合作用发现过程我们看到科学工作者对科学事业执着追求,严谨的科学态度,巧妙的思维方法值得我们很好学习,我们更需要学

习科学家们科研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设计意图:感受科学发现过程,提高学生探索求实的科学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探究的原则和方法。

问:我们刚刚学习过了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1880年实验证明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那么同学们回忆第二章学习过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分析比较叶绿体中哪些结构与光合作用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请一学生上台对着细胞挂图讲述细胞中叶绿体的结构设计意图:巩固已学知识。

3、叶绿体中色素:教师展示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图帮助同学回忆,用几分钟讲述实验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原理、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4人一组完成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设计意图:认识实验探究过程都必须依据一定的科学道理。体验合作学习过程。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可给学生演示叶绿体的色素吸收光谱的现象。方法是:用红、橙黄、绿、蓝紫色的薄膜,分别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叶绿体的色素提取液的试管,分别放在红、橙黄、绿、蓝紫色光前、让学生观察这些光透过色素提取液的情况。可明显地看到红和蓝紫色光透过的较少(暗),橙黄和绿色光透过的较多(亮)。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得出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在此基础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曲线含义,总结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点。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一

生物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2.生物分类原则、等级和基本单位

3.练习编写检索表

4.说明对生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2.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3.活动“编制检索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地球上约有35万中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当我们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购买东西,会很容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排列的。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

<二>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活动过程:展示图片

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生物类群。

检查结果

问: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分类的?(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

导出: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其中基本单位是——种,即为最小的单位;最大的单位是界。);把各个分类等级按其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如教材31页—32页在分类阶层系统中,我们都可以在不同的分类单位中找到各种生物的位置。

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各有不同,这样是否有利于我们识别生物?如果各执一词是不是就乱套了?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呢?

(需要)

所以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特征的差异,编制出生物检索表。

讲解编制方法

活动“编写检索表”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提问:

(1)生物学家们为了弄清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怎样将生物进行分类的?

(界、门、纲、目、科、属、种)

(2)为了便于人们按照统一的标准识别生物,生物学家们依据什么编制了什么来进行生物的分类?

(生物特征差异检索表)

引入:很好!我们要认识一件事物,首先要给它命名,认识生物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物的命名。

<二>生物的命名

师生活动:在我们认识生物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不同的地区,同一种生物往往有多个名称。

请看图,图上的生物在我们这里叫什么名字呢?——(红苕)

这是我们平时喜欢吃的红苕,但它有多个名字哦,在北京则称之为白薯,到了湖南就变成了红薯,江苏又叫山芋,而山东和东北又称之为地瓜。

请再看看图中的这两株植物是什么?——(土豆山药)

不同的两种植物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山药,像上面这样两中情况再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那么这样是否方便呢?(容易引起歧义)

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法。

补充:林奈的双命名法至今仍被生物分类学家所使用。当然,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的分类方法又逐渐被引入生物分类领域中,从而使生物分类方法更为科学合理、准确可靠,以便人们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

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资料,说明双名法。

五.课堂练习:

思考与练习:小明在植物上找到8只“甲虫”,为了便于辨识,请你依据“甲虫”的足、触角、背部形状、色斑的不同,编制一个生物检索表。

生物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动物、植物以及人类进化的知识过程中,了解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比较法。

2.在了解动物、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基础上,归纳总结、初步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

动、植物进化的历程是本小节学习的重点。通过了解动物、植物进化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动物学、植物学知识,引导学生比较各类生物的特征,分析归纳,抓往能反映生物进化的线索,认识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时,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生物进化是生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而且是伴随着地球的演变过程进行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提出问题:地球上现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每一个生物的新个体都是由上一代个体经过生殖过程产生的。那么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

这些问题是这一章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释疑

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A、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学生自渎课本资料分析思考:

1、什么是化石,不同地层化石的规律是怎样的?

2、始祖鸟的形态特征说明了什么?细胞色素c的不同差异说明了什么?

3、什么是比较法,比较的意义是什么?

B、生物进化的历程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1.植物进化的历程:

结合课本上的生物进化树并提供各类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比较分析,哪类生物结构简单,比较低等,哪类生物比较复杂,较为高等,最后总结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问:植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反映生物进化的什么趋势?

学生通过植物的进化历程,推测出植物的进化趋势。

从生活环境看,进化的历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结构分析看,是从简单到复杂;植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向高等发展。

2.动物进化的历程:

科学家适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动物进化的过程。

提供各类群动物代表动物的挂图或投影片,比较各类动物的特点,并归纳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趋势。

3.生物进化的趋势:

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四、教学反思

这节内容可算是七年级内容的一个小结,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会遗忘很多,所以课前最好让学生自己预习,搜集植物方面的内容,比如植物的形态结构等,这样的话整堂课的效果就会比较好。生物进化树是这节很重要的,讲解进化历程的时候多结合这个图。所以这节课可以说是新授课和复习课的一个结合。

18 42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