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物理教案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高二年级物理教案实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高二物理教案1

知识目标: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守相同的规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行星的运动)看本质(受万有引力的作用)的判断、推理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渗透科学发现的方_育。

2、培养学生的猜想、归纳、联想、直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月——地检验的推倒过程

教学难点:

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万有引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个力使行星不能飞离太阳;地面上的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上;是什么使得物体离不开地球呢?是否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造成的呢?

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受到地球的引力似乎没有明显减小。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里,物体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种力。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二)新课教学:

一。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

假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

(1)牛顿对引力的思考

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只是一种传说。但是,他对天体和地球的引力确实作过深入的思考。牛顿经过长期观察研究,产生如下的假想:太阳、行星以及离我们很远的恒星,不管彼此相距多远,都是互相吸引着,其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就是靠劂的引力维持。同样,地球不仅吸引地面上和表面附近的物体,而且也可以吸引很远的物体(如月亮),其引力也是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弱。牛顿进一步猜想,宇宙间任何物体间都存在吸引力,这些力具有相同的本质,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其大小都与两者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牛顿对定律的推导

首先,要证明太阳的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凭着他对于数学和物理学证明的惊人创造才能,大胆地将自己从地面上物体运动中总结出来的运动定律,应用到天体的运动上,结合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从理论上推导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与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还证明引力跟太阳质量M和行星质量m的乘积成正比,牛顿再研究了卫星的运动,结论是:

它们间的引力也是与行星和卫星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者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牛顿对定律的检验

以上结论是否正确,还需经过实验检验。牛顿根据观测结果,凭借理想实验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牛顿设想,某物体在地球表面时,其重力加速度为g,若将它放到月球轨道上,让它绕地球运动时,其向心加速度为a。如果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F1,和在月球轨道上运行时受到的作用力F2,都是来自地球的吸引力,其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那么,a和g之间应有如下关系:

已知月心和地心的距离r月地是地球半径r地的60倍,得。

从动力学角度得出的这一结果,与前面用运动学公式算出的数据完全一致,

牛顿证实了关于地球和物体间、各天体之间的引力都属于同一种性质力,都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的假想是正确的。牛顿把这种引力规律做了合理的推广,在1687年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下表来表达牛顿推证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看书,教师引导总结)

(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2)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

(3)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连线。

2、公式:

3、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

F为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单位:N.

m1、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单位:kg

r为它们间的距离,单位:m

G为万有引力常量:G=×10-11N·m2/kg2,单位:N·m2/kg2.

4、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①万有引力F是因为相互作用的物体有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与初中学习的电荷间的引力、磁极间的引力不同。

强调说明:

A.万有引力的普遍性。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星球间,任何客观存在的有质量的物体间都存在这种相互吸引的力。

B.万有引力的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C.万有引力的宏观性。在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质量巨大的星球间或天体与天体附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

D.万有引力的独立性。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与它们本身的质量有关,而与所在空间的性质无关,也与周围有无其他物体无关。

②r为两个物体间距离:

A、若物体可以视为质点,r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

B、若是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相距较近,则应把r理解为它们的几何中心的距离。

C、若物体不能视为质点,则可把每一个物体视为若干个质点的集合,然后按万有引力定律求出各质点间的引力,再按矢量法求它们的合力。

③G为万有引力常量,在数值上等于质量都是1kg的两物体相距1m时的相互作用的引力

随堂练习:

1、探究:叫两名学生上讲台做两个游戏:一个是两人靠拢后离开三次以上,二个是叫两人设法跳起来停在空中看是否能做到。然后设问:既然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间都有万有引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各自之间或人与物体之间,为什么都对这种作用没有任何感觉呢?

具体计算:地面上两个50kg的质点,相距1m远时它们间的万有引力多大?已知地球的质量约为×1024kg,地球半径为×106m,则这个物体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又是多大?(F1=×10-7N,F2=493N)

(学生计算后回答)

本题点评:由此可见通常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一般不易感觉到。而物体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如人与地球)就不能忽略了。

2、要使两物体间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1/4,可采用的方法是()

A.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减少一半,距离保持不变

B.使两物体间距离增至原来的2倍,质量不变

C.使其中一个物体质量减为原来的1/4,距离不变

D.使两物体质量及它们之间的距离都减为原来的1/4

答案:ABC

3、设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物体在距离地心4R(R是地球的半径)处,由于地球的作用而产生的加速度为g,则为()

///16

提示:两处的加速度各由何力而产生?满足何规律?

答案:D

三。引力恒量的测定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却没有给出引力恒量的数值。由于一般物体间的引力非常小,用实验测定极其困难。直到一百多年之后,才由英国的卡文迪许用精巧的扭秤测出。

(1)用扭秤测定引力恒量的方法

卡文迪许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将不易观察的微小变化量,转化为容易观察的显著变化量,再根据显著变化量与微小量的关系,算出微小变化量。

问:卡文迪许扭秤实验中如何实现这一转化?

测引力(极小)转化为测引力矩,再转化为测石英丝扭转角度,最后转化为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的距离(较大)。根据预先求出的石英丝扭转力矩跟扭转角度的关系,可以证明出扭转力矩,进而求得引力,确定引力恒量的值。

卡文迪许在测定引力恒量的同时,也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四)、小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理解以及简单的应用重点理解定律的普遍性、普适性,对万有引力的性质有深层的认识

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万有引力的普遍性。它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他作用力。

(2)万有引力恒量的普适性。它是一个仅和m、r、F单位选择有关,而与物体性质无关的恒量。

(3)两物体间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4)万有力定律只适用于质点和质量分布均匀球体间的相互作用。

课后习题

课本71页:2、3

板书

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2、万有引力定律

①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②公式:

G是引力常量,r为它们间的距离

③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

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重要意义:

3、引力恒量的测定

4、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①万有引力F是因为相互作用的物体有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与初中学习的电荷间的引力、磁极间的引力不同。

强调说明:

A.万有引力的普遍性。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星球间,任何客观存在的有质量的物体间都存在这种相互吸引的力。

B.万有引力的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C.万有引力的宏观性。在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质量巨大的星球间或天体与天体附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

D.万有引力的独立性。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与它们本身的质量有关,而与所在空间的性质无关,也与周围有无其他物体无关。

②r为两个物体间距离:

A、若物体可以视为质点,r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

B、若是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相距较近,则应把r理解为它们的几何中心的距离。

C、若物体不能视为质点,则可把每一个物体视为若干个质点的集合,然后按万有引力定律求出各质点间的引力,再按矢量法求它们的合力。

③G为万有引力常量,在数值上等于质量都是1kg的两物体相距1m时的相互作用的引力。

高二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磁驱动现象。

2、知道三相交变电流可以产生旋转磁场,知道这就是感应电动机的原理。

3、知道感应电动机的基本构造:定子和转子。

4、知道感应电动机的优点,知道能使用感应电动机是三相交变电流的突出优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类比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解决新问题能力。

3、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磁悬浮列车方面的研究进展,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立志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感。

2、在观察电动机的构造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对新知识和新事物的探索热情。

教学建议

1、由于感应电动机的突出优点,使它应用十分广泛、本节对它做了简单的介绍,以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实际知识。但作为选学内容,对学生没有太高的要求,做些介绍就可以了。

2、可以通过回忆前一章习题中提到的电磁驱动现象,本节的关键是通过演示、讲解使学生明白三相交变电流也可以产生旋转磁场,做到电磁驱动,这就是感应电动机的原理。这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有条件的可以看实物或带学生参观,以增加实际知识。

3、课本中的感应电动机的内容,简要地介绍了感应电动机的转动原理,其中的核心内容是旋转磁场概念。建议教师如果可能的话,应找一台电动机,拆开了让学生看一看各个部分的形状。三相感应电动机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很广泛,能让学生看一些实际例子。

教学设计示例

感应电动机

教学准备:

幻灯片、感应电动机模型、学生电源、旋转磁铁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电磁驱动现象说明

二、新课教学:

感应电动机

1、过回忆绍电磁驱动现象:在U形磁铁中间放一个铝框,如果转动磁铁,造成一个旋转磁场。铝框就随着转动。这种电磁驱动现象。

告诉学生感应电动机就是应用该原理来工作的。

2、旋转磁场的产生方法:

旋转磁铁可以得到旋转磁场

在线圈中通入三相交流电也可以得到旋转磁场。

3、感应电动机的结构介绍

定子:固定的电枢称为定子

转子:中间转动的`铁心以及铁心上镶嵌的铜条叫转子

4、鼠笼式电动机模型介绍

感应电动机的转子是由铁芯和嵌在铁芯上的闭合导体构成的。闭合导体是由嵌在铁芯凹槽中的铜条(或铝条)和两个铜环(或铝环)连在一起制成的,形状像个鼠笼,所以这种电动机也叫鼠笼式感应电动机。

5、感应电动机的转动方向控制

由于感应电动机的构造简单,因此如果要改变转子的转动方向,只需要把定子上的任意两组线圈的电流互换一下就就可以通过改变旋转磁场的旋转方向来改变转子的转动。

这种电动机在制造、使用和保养上都比较简单,被广泛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

高二物理人教版教案3

第1课时 库仑定律 电场强度

基础知识回顾

1.电荷、电荷守恒

⑴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⑵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

⑶电荷守恒:电荷即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总量保持不变。(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⑷元电荷:指一个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表示。e=×10-19

2.库仑定律

⑴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电场力,跟它们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即:Fkq1q2 其中k为静电力常量, k=×10 9 Nm2/c2 2r

⑵成立条件

①真空中(空气中也近似成立),②点电荷,即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对带电均匀的球, r为球心间的距离).

3.电场强度

⑴电场:带电体的周围存在着的一种特殊物质,它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电场发生作用的。电场还具有能的性质。

⑵电场强度E:反映电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定义:放入电场中某点的试探电荷所受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该点的电场强度。即:EF

q单位:

②场强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受力方向为该点的场强方向。 (说明: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与放入场中的试探电荷无关,而是由该点的位置和场源电何来决定。)

⑶点电荷的电场强度:E=kQ,其中Q为场源电荷,E为场中距Q为r的某点处的场强大小。对于求r2

均匀带电的球体或球壳外某点的场强时,r为该点到球心的距离。

⑷电场强度的叠加:当存在多个场源电荷时,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为各个点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

⑸电场线:为形象描述电场而引入的假想曲线。

①电场线从正电荷或无限远出发,终止于无限远或负电荷。

②电场线不相交,也不相切,更不能认为电场就是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

③同一幅图中,场强大的地方电场线较密,场强小的地方电场线较疏。

⑹匀强电场:电场中各点场强大小处处相等,方向相同,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一些平行的等间距的平行线。

高二物理教案4

一、设计理念

1.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突出了探究与创新的精神,注重“生活”和“经验”。

2.新课程理念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注重过程与方法。

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主导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总结、积累、反思、建构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演变成抽象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地位来看,《磁感应强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xxxx年出版的《物理(选修3-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第三章“磁场”中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内容围绕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定义过程展开,是学生在学完磁现象和磁场后对磁场的进一步研究,是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研究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如何寻找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也是全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定义概念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故属重点章节。

三、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电场强度》一节中已经学习了比值定义电场强度的方法,在初中和本章第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磁场的基本特性,而且学生也从初中到高中的物理学习中也掌握了应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建立磁感应强度这一概念。但是由于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以及磁场对导线作用力难以定量测量,从而形成教学难点。

结合本节课学情、学生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出以下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磁感应强度的定义,知道其方向、大小、定义式和单位。

②通过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类比和分析,经历寻找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的过程。

②进一步体会通过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物理概念定义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五、重点、难点

依据上述三个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确定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为本节的重点,本节的难点是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理解。

六、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可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驱动、启发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并配合演示法、实验法等方法,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其中演示实验我巧妙设计,购买了钕铁硼强磁体提供强磁场,利用弹簧秤测量出了安培力的大小,并利用Excel处理数据,让学生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了磁感应强度的探究过程。

学法上,要让他们通过观察现象、分组讨论、分析归纳、最后思考等方式实现自主探究式学习。

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七、教学过程

导课:

生活中很多的物体都具有磁性,门吸(防止门被风吹)、蹄形磁铁(实验室中常用到)、电磁铁(很多电气设备中常用到),这些物体能够吸引其他物体,演示:左手拿蹄形磁体,右手拿铁钉,当蹄形磁体靠近铁钉时,我们注意观察,吸上去了,在铁钉被吸上去的一瞬间,这两个物体有没有接触?(生:没有)。那他们之间的力是靠什么来传递的?(生:磁场)。磁性物质周围都存在磁场。

师:磁场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生: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或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

师:很好。我们在学习磁场之前还学习过哪种场?

生:电场。

师:电场和磁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将电场和磁场进行类比!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物理规律可以建立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磁场的特性,这个物理量本可以叫磁场强度,但历史上磁场强度已经描述其他物理量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把这个物理量称为磁感应强度。

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物理量。

§磁感应强度(板书)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也是一个大的磁体,我们看一下投影中反映出了地球的磁场分布情况,磁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磁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不完全重合,有一个磁偏角。我们生活中有一个物品,古代航海中常用到的和这个有联系,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指南针是用来干什么的?定向的工具。它为什么能定方向?根据地磁场定方向,那就说明磁场有方向。

那第一个问题,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磁场的方向。

一、探究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板书)

大家桌上都放着一个条形磁铁和蹄形磁体,再加上一组小磁针,小组分工,首先摆一张纸,再把磁铁放在纸上,在磁铁的不同位置摆上一个小磁针,观察N极的指向,并记录,看看指向是否相同。然后在相同的位置依次摆放4个不同的小磁针,观察N极的指向,并记录,看看指向是否相同。(小磁针红色为N极,不放心的话用条形磁铁检验一下)

学生回答、展示。

归纳总结:

1.磁场中不同位置小磁针N极的指向不同,说明磁场有方向。

2.不同小磁针在同一磁场中同一位置的指向相同,说明磁场中某一位置的方向是固定的。

结论:物理学中把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感应强度方向。简称磁场方向。

所以,以后我们要是想知道磁场中某一个点磁场的方向怎么办?在该点放一个小磁针,等它稳定以后找一下N极的指向就行了。

磁场除了有方向,还有大小、强弱之分,磁场看不见,我们生活当中更直观的是对磁体磁性强弱的认识。我们刚才做实验的时候用到了条形磁铁,还用到了蹄形磁体,那么我再给一个磁铁,我带了一个小的圆柱形的磁铁,我们实验室或家里还有一些常用工具,我带了三个:……我提供这些东西,同学们能否想办法比较一下这三块磁铁磁性的强弱,大家独立思考一下,想想办法,想出来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学生演示。

我们通过这样的实验,只能大概的比较磁性的强弱。具体强多少不知道,所以我们要通过更加细致的实验来讨论一下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二、探究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板书)

检验工具:

我们不用小磁针,因为小磁针N极和S极放不开,我们不能通过测量小磁针N极的受力去确定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怎么办?磁场除了对磁体有作用力,还对通电导线有作用力,我们就来用通电导线检验一下磁场的强弱。我们用的是检验电流元:很短一段通电导线中的电流I与导线长度L的乘积IL。但要使导线中有电流,就要把它连到电源上,所以孤立的电流元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仍要使用相当长的通电导线。

猜想:通电导线所受的磁场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磁场强弱通电电流导体长度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设计方案:如图,利用钕铁硼强磁体提供强磁场,将通电线圈放入磁场中,利用弹簧秤测量安培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学生电源,电键1个,钕铁硼强磁体2个,弹簧秤1个,安培表1个、滑动变阻器、铁架台1个(配两个铁夹)、线圈3个、细线若干。

实验步骤:

步骤1:保持磁场和通电导线的长度不变,改变电流的大小。

步骤2:保持磁场和导线中的电流不变,改变通电导线的长度。

实验结论:

分析了很多实验事实后,人们认识到,通电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它受力的大小F∝I,F∝L,F∝IL,故F=ILB

B正是我们寻找的表征磁场强弱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

即B=F/IL,单位:特斯拉

类比总结,比值定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两大亮点,一是采取了类比的方法,在学生已有的对电场强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磁感应强度。二是巧妙的设计了演示实验,购买了钕铁硼强磁体提供强磁场,利用弹簧秤测量出了安培力的大小,并利用Excel处理数据,让学生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了磁感应强度的探究过程。

18 2557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