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三峡》教案精选4篇”教学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三峡》教案【第一篇】

课题

三峡之秋

课型

自读课文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齐读、默读、自由读、选择读等多种读法,有感情地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掌握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

3、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4、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5、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对三峡做总体上的了解。

2、通过各种读法,有感情地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掌握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掌握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峡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长江吗?领略过长江三峡的美吗?无论你们有没有去过长江,相信你们都知道,是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同学们愿不愿意跟文老师一起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呢?”(板书:三峡之秋)

如果有学生去过三峡并有诉说的欲望的话,可以请一个代表做简单的介绍,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更深入了解。

2、学生展示课前利用从网络或书本等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或图片。

3、初读感知,从整体上感悟美。

学生齐读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字“秋”。

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悟三峡之秋的美丽。

4、默读课文,找出让你印象最深刻,感觉最美丽的一段。

学生就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三峡之秋的美感。

说出喜欢这一段的原因。

5、带着以下问题自由阅读课文。(课件展示阅读要求)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作?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假如你是一位摄影师,你愿意拍下三峡哪一幅风景?为什么?(过程中指导修辞手法的运用)

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小组交流)

6、下课前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14、 三峡之秋

早晨:

中午:

下午:

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2、通过齐读、默读、自由读、选择读等多种读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2、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的哪些特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说。(反复朗读重点语句)

朗读的时候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自己事先从家里带来的景物照片。

教会学生抓住事物特点描述景物的方法。

4、学生回顾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哪些知识,谈谈三峡的秋天给自己的总体感觉。

老师做总结——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世界处处充满美。

5、以朗读课文结束课。

板书设计:14 三峡之秋

早晨: 清新而明净 明朗

中午: 热烈

下午: 平静、轻缓

夜: 沉沉欲睡 惊醒

资料提供者:

《三峡》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章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物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文章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物的。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三峡吗?三峡的壮丽风光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歌咏它,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商隐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今有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更增添了三峡的美。今天,我们来看看,在地理学家郦道元的笔下,三峡又是何等的壮丽。早在1500年前,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在《水经注·江水》中对三峡的风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短文《三峡》。

二、解题

1、引导学生看“阅读提示”和注释①。

2、简介作者及作品。

郦道元(466—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鹿)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格,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有《水经注》传世。

《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在“访渎搜渠”,亲自考察后为其补订作注,写成《水经注》40卷。语言简洁精练,文字秀丽优美,对后代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水经注》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三峡》是《水经注》的代表作,是1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三、简介三峡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

⑴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

⑵播放字词教学幻灯片。

⑶学生完成正音,全班共同订正。

⑷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2、师生共同疏通课文第一、二层大意,解释加点的字并翻译。

五、自学提高

1、根据第一课时所学的内容及方法两人一组,参考注释讨论自学以下内容,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集体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同学帮助解答。学生解答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六、对照图片赏读课文

七、课文总结。

《三峡》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师生共同交流课下搜集的关于三峡的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照片,也可以谈谈自己游览三峡的感受。教师酌情补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预习得到的收获。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下列特点:

早晨: 清新而明净 明朗

中午: 热烈

下午: 平静、轻缓

夜: 沉沉欲睡 惊醒

3、朗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是如何具体地写三峡一天中的美景的?把你喜欢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加以体会。

2、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讨论结果。

4、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观看三峡风光片。

《三峡》教案【第四篇】

学习目标:

1、正确、熟练朗读、背诵课文;记住一些重点文言词、句。

2、能描述三峡壮美的景色;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试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注音)

阙 嶂 曦 襄 溯 ? 属引 郦 巘

2、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把握停顿和节奏。

划分句间停顿:

⑴、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⑷、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自由读课文,读准、读顺,并初步把握惊叹、赞美之情。

4、朗读比赛:个人或分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等,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5、自主译文,圈画疑点、难词难句。

课堂探究

6、小组讨论交流疑点、难点,疏通文意。

(1)解释重点词语:

自; 阙; 嶂; 曦; 襄; 沿; 溯; 或; 虽; 以; 疾; 湍; 漱; 良; 肃; 属引;

(2)译句:

①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 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④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⑥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⑦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边读文章边根据课文描述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准备用“三峡美在……,……”的方式来口头描述一下你脑海中留下的最美的一副画面!

8、“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再读课文,抒发我们内心的赞叹之情。

如此美景,浓缩于150多字中,却思路清晰、音韵和谐,那么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理清本文的结构。请速读课文,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讨论:文中描绘了三峡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先口头描述,再完成下列表格。季节?景物?景物特征?

当堂检测

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1、试找出关键字词,抓住每段的关键字词背诵。

如写山的关键字词:连、无阙、重叠、隐蔽

2、、背诵课文,摘抄积累精彩词句。

基础题测试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个分别是

(1)A.素湍(chuǎn)绿潭 B.不见曦(xī)月

C.夏水襄(xiāng)陵 D.重岩叠嶂(zhàng)( )

(2) A.略无阙(quē)处 B.沿溯(sù)阻绝

C.属(shǔ)引凄异 D.飞漱(shù)其间( )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略无阙处 略无: 阙:

(2)自非亭午夜分 自: 亭午:

(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襄: 沿: 溯:

(4)虽乘奔御风 虽: 奔:

(5)素湍绿潭 素: 湍:

(6)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声:

3.解释下列词语。

(1)重岩叠嶂:

(2)隐天蔽日:

4.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分别是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A.除非正午和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B.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A.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B.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5.译述课文时,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请你补出下边句子中省略的词。(5分)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①其间,②清③荣④峻⑤茂,良多趣味。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6.按要求默写并译述句子。

(1)写三峡两岸的山长又多的句子。

(2)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

(3)写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意思差不多的一句话。

7.请用横线标出译述下列句子不妥的地方,并在横线下改正。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日子,树林里十分清冷,山涧里一片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大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宛转,很长时间还未断绝。

8.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我国古代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综合题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

1、郦道元:字----,----著名-----家,-----家。范阳涿县人。历任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为政素称严猛,得罪权豪,被遣至政局动荡不宁的陇西任关右大使,途中被人杀害。他一生好学,博览奇书,所著《水经注》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地理学专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

2、《水经注》

《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书,《水经注》是给《水经》所作的注文,不仅是一部地理志,还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由于郦道元酷爱自然,有意探寻祖国山川美景,通过实地考察体验,才写出了如此形象生动、富有生命力的文字。他的写景部分历来被文学史推为山水游记的首倡。

基础题

1.(1)A(2)C 2.完全没有 同“缺(2)如果正午 (3)上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4)即使 奔驰的马 (5)白色急流的水 (6)几声(这里的“三”不是确数)

3.(1)重重叠叠的岩峰(2)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4.(1)B(2)A 5.①于②水③树④山⑤草

6.(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

(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7.(1)“霜旦”应译为“降霜的早晨”。(2)“林寒涧肃”应译为“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3)“高猿”应译为“高处的猿猴”。(4)“久绝”应译为“很长时间才消失”。

8.水经注郦道元 地理学 散文

综合题

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课文写三峡之水的顺序说得清楚,并概括出这种顺序;对这样安排的作用说得正确。

良:课文写三峡之水的顺序说得较清楚,但未作概括;对这样安排的作用说得较清楚。

中:大体上能说出写三峡之水的顺序,对这样安排的作用说得不够清楚。

下:对写三峡之水的顺序及其作用说得不清楚,语言也不通顺。

18 143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