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一地理教案精编3篇”教学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一地理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节配置了不少的图片和案例,是教材的组成部分,但似乎离学生们的生活太远。通过乡土地理的活例子,结合该节课程的要旨,既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本册书先讲“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即农业、工业,再讲交通。因此学生对这部分会比较陌生。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通过各种正确途径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可以增加直观的图片适当补充聚落空间形态的有关知识。本校高一新生对计算机有一定的操控能力,但是差异比较明显,建议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课本的地图等,加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有关的图片和资料及相关实际案例,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侧重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交通运输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读图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引用民谚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如今,宝成铁路沟通了巴山蜀水,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日新月异,成绩斐然。

设计意图:这样导课,既传授了知识,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讲授新课

(一)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1、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引导学生归纳聚落的概念、类型。

2、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环节一: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形态的变化

出示案例:嘉兴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指导学生从“时期、形态、原因”等方面分析。(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进行填写)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思考填表对比不同时期,嘉兴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从而得到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形态的变化。环节二:交通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出示小问题:“考考你:“扬州(雄富)冠天下”“十里长街(市井连)”“(夜市)千灯照碧云”,门前(冷落)鞍马稀。”让学生试着填写诗句中缺少的词语,并展示资料“扬州的变迁”,

设计意图:通过诗句及资料,引导学生得出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影响的另一个方面:交通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二)交通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影响

环节三: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出示图片:银川市地图,西夏、金凤、兴庆区的分布图出示案例:株洲市区发展地图。

小组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分析株洲市区发展变化图,并结合自己家乡的首府银川主要的市区分布图,讨论交通干线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教师适当引导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教师的引导归纳,及学生自主探究,结合在生活的所见,得到聚落空间形态一般沿交通干线扩展,并且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环节四: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促使多个城市相互连接,形成沿交通网分布的大城市带

出示图片资料:“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大城市带”,“长江三角洲城市带”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地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交通网络对城市带形成的影响。

过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房价、地价不断上涨还有人们对于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工业区和高级住宅区逐渐向外围地区转移,而商业和服务业则向市中心集聚。工业区和高级住宅区逐渐转移到郊区,就得益与交通网的完善,随后大型购物中心、超市及休闲设施也向郊区迁移。那么这些商业网点(大型购物中心、超市及休闲设施)和商业中心的布局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是什么呢?

(三)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环节五:展示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教材P84页图和图)思考:

(1)请观察两张图,说说其商业网点分分布的密度,谁大谁小?

(2)请分析原因。

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说出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此过程中教师须引导学生从自然(地形地势)、社会(人口分布密度)、经济(经济基础、人们的消费水平)和科学技术等因素方面分析,通过影响交通运输的布局,进而影响了商业网点的分布密度。本活动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会分析和交流的能力。

(四)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环节六:石嘴山市的大型商业区的位置和交通之间的关系。

(建立一个班级博客,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上传,之后在博客上讨论,3天前布置好。在讨论中教师可与学生一起交流。(1)石嘴山商业中心位置

(2)石嘴山的市批发市场分布

(3)装饰城与建材市场分布

(4)仓储超市)

问题引导:(1)这些大型商业网点的布局都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预设:位于城市郊区、新城或旧城改造处,对交通干线有重要的依附关系:一是沿着旧国道或主要城市干道两侧自发形成;二是在城市交通枢纽;三是在快速干线和高速公路的出入口附近形成。

问题引导:(2)仓储等为什么不布局在石嘴山中心呢?

学生回答预设:市中心的地租昂贵,而郊区的地租比较便宜,加上便利的交通,可以带来大量的人流和物流。

设计意图:通过我们生活的城市石嘴山市为例分析讨论,商业布局的原因,这些大型的商业网点布局在市区中心、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是以交通最优原则代替了市场最优原则。

总结:板书总结

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3篇《高一地理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高一地理教案2

[课程标准分析]

这是课程标准中“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条标准的要求。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阅读图表资料,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周期,并据此归纳各时期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2、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3、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不必具体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但在教学中要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加剧作用。

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并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1、教材的顺序是: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不同时间尺度下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以阅读的形式解释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2)图文结合案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活动”的形式预测其它可能影响。

(3)以角色模拟的形式说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以“活动”的形式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2、教材的顺序和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知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先由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_,探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推测其可能影响,最后寻找解决措施。

[学生基础分析]

(1)学生对太平洋岛国的迁移、南极企鹅的生存问题等事件比较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选取有关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的事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2)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所需要具备的时间、空间概念和跨度还不够。

(3)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只考虑人为原因而忽略自然原因,归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可能影响不够完整,寻找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问题的措施找不到突破口。

[三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来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说出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②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③举例说出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对策。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②通过阅读图表,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和规律。

③通过阅读图2。27“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中模拟曲线(灰色)和实际气温变化曲线(红色)的不重合,得出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为原因起了加剧的作用。

④推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代表性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②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③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④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重难点突破]

1、通过阅读图表归纳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的周期和特点。

2、结合“水循环”知识和农业生产和气温、降水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引导学生从原因中去寻找措施,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得出气候变化的缓解对策、适应对策和根本对策。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读图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平台、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展示资料,设疑导入]

(投影)珠峰、岛国图瓦卢美丽海岸线、企鹅照片

1、据新华社沈阳2003年9月14日电(记者张玫、沈科)中国科学家测量发现,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覆盖的千年积雪30余年来正在不断融化变薄。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持续下降了约1。3米。

2、2004年2月19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3、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你们知道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

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全球气候变暖”——这不是一个新名词,是大家似是而非知道

的,现在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有把“全球气候变化”的来龙去脉弄得清清楚楚的意愿。

[问题探究1]:是否自地球诞生以来全球气温就在不断上升呢?

展示资料:据资料考证,在距今约3000多年前,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暖和得多,那里生存着许多热带和_带动植物。热带标准动物——大象几乎随处可见。因此,当时得河南省称为豫州,“豫”字形象比喻为一个人牵了一头大象,直到现在,河南省仍简称“豫”。

展示图片:重庆梁平县发现的第四纪冰川遗址

展示资料:我国楼兰文化消失的原因有:

①气候的变化导致了楼兰人的迁移,降水的减少;

②政治军事的原因:当地有古罗马军队的遗民;

③地质原因:楼兰的汲水河流的上游因为地震的原因而形成了两个湖泊,造成下游来水的减少。

得出结论:在漫长的年代中,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例如有个时期缓慢地变暖或变冷;有个时期缓慢地变干或变湿,这种变化称为气候变迁。

教师讲解:二十多亿年以来的地球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

受太阳辐射的变化、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大气环流的变化等自然原因的影响,地球气候是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的气候类型,可以看作是地球气候变化长河中的一个发展阶段。

充分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地理事物与现象,该事物或现象与其认知产生了冲突,激起学生寻找地理规律的认知_。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第一步:展示图片和资料

展示图片:①庐山山顶的“飞来石”;

②热带地区的冰川遗迹;

③U型谷与V型谷。

资料:在地球历,曾经发生过三次大冰川时期,这三次大冰川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为三亿年左右。在两次大冰川期之间是间冰期。大冰川期气候寒冷,间冰期气候则较温和。在间冰期里气候也是波浪式发展变化的。

(一)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1万年)的气候变化,曾反复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温呈下降趋势;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上升趋势。

建议:大家在以后的旅行或者游览路途中也会发现一些可以证明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的例子哦。到时候大家就可以给别的游客当导游来解说了。

对于距离学生时空非常久远的地理现象,教师以展示生动灵活的资料和直观典型的图片来解决学生认识的难点。

第二步:

提问:我们发现现在我们全球的气候是处在比较温暖的间冰期。是否处在间冰期的话全球气温就在不停的上升趋势中呢?导致了现在所谓的“温室效应”?

引导学生阅读图2。25“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及右边的小字部分,归纳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规律和特点。

(二)历史时期(一般指1万年左右)的气候变化,气候仍然是波动的,有时为温暖时期,有时为寒冷时期。呈波动上升趋势。

古气候变化对中国人类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样对世界人类的文化和经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示图片:历,北方牧民因气候变冷而周期性南迁

对于距离学生时空比较久远的地理现象,教师结合历史事件,并展示生动灵活的图片来解决学生认识上的难点。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是有用的,能解释他们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步:

读图分析:气温变化曲线说明了气候不断变化的事实。再请大家看图2。26,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

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能力

[过渡]:从时间上看,这三个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在不同的时间尺度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地区也是不同的。

使得学生初步建立地理时空跨度大、时空变化复杂的思维。

第五步:

请大家观察P50“活动”中的图2。27“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①回忆读图的主要步骤。

②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

③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通过回忆读图的主要步骤,掌握并巩固读图的方法:先读图例或者坐标,然后分析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但人为原因起到了加剧的作

用(工业革命之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在不断增加,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趋势加剧)

高一地理教案3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及有关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及代表国家。

教学难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地区分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

教学过程:

师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修Ⅰ主要学习了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必修Ⅱ,主要学习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内容有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重点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形成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人口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人类,1999年10月12日是世界人口60亿日,目前全世界每年净增人口7700万,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80亿。请同学们看图1-1-2世界人口增长,然后思考一下问题:

你认为世界人口增长有规律可循吗?能说说21世纪人口增长的趋势吗?

板书:一、世界人口增长

师(指图总结)世界人口增长呈现“J”形曲线。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人口增长的变化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持续性是指世界人口的发展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阶段性是指人口增长经历了古代(农业革命开始-工业革命开始)、近代(工业革命-新技术革命)和现代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人口增长特点又存在着差异。农业革命时期,战争、灾害、疾病、生产力不发达=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时期各个发展国家独立,工业革命创造了极大地物质财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机器工业代替了农业手工业,死亡率降低,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增长较快。

师人口增长在空间上也是有差别的。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各大洲之间的差别就是空间上的差别。请大家看图1-1-1比较一下欧洲和中国在近50年之间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何在?

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个概念,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人口增长有快有慢,是由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的。

师板书衡量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生从1950-2000年,欧洲和中国的人口增长率都有所下降,但欧洲的人口增长较慢,出现负增长。原因:欧洲经济发达,教育水平较高,出生率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中国采取计划生育以来,经济有所发展,医疗水平提高,所以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减少。

师很好。(总结)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人口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进入低谷;之后经济发展,死亡率下降,由于补偿性生育导致出生率陡然上升,增长率高,在这以后出生率维持较高水平,人口高速增长;20世纪80年代,前期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使我国出生率略有回升,增长率随之回升,中期以后,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随之下降。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国家,人口数量增长多,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国家,人口数量增长少,这句话对吗?

生人口数量增加的多少取决于人口基数和人口增长率。一个国家尽管增长率较小,但如果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数也会很大。例如,中国尽管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可达10003、同理,一些国家尽管自然增长率较高,但由于人口基数小,净增人口数也较少。

我们思考:为什么区域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快慢,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小组代表发言:1.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

2、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

3、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板书:影响原因——生产力是根本

总结人口增长率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因为,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决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承转)通过对人口增长的历史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板书:二、世界人口增长模式

师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世界人口的变动主要是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结果。(继续读教材5页第一段)

通过对近代世界人口问题的研究,人口学家总结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

(讨论)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分别讨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社会发展阶段、原因及地区分布等。

第一组:“高—高—低”模式第二组:“高—低—高”模式第三组:“低—低—低”模式

学生讨论后,教师对各组代表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回答,若有答错的地方,可再进行讨论或及时给予纠正,最后教师作总结概括。

同的特征。其中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人口增长上的分化比较明显。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表“1930-194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图”

师1.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低—低—低”模式。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三低”特征,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二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保持下降的趋势,不少国家甚至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死亡率虽然已降至与发达国家持平,但是出生率仍然较高,尚处于下降过程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高—低—高”过度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发达地区。由于发展中国家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0%,因此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也属于“高—低—高”模式,处在向“低—低—低”模式转变的阶段。目前世界人口增长,95%来源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师世界各大洲在不同的时期人口增长也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请看图分析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特点。

生非洲国家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高—低—高”模式。亚洲和拉丁美洲;出生率、死亡率下降,人口稳定增长。欧洲、北美、大洋洲:出生率,死亡率下降,增长率下降。

师从世界各地区的情况来看,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基本步入现代化的人口增长模式。师阅读P8“中国人口变化模式”这段文字,

思考:

(1)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始于哪一年?计划生育以后。促进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哪些?

(2)我国是哪种人口增长模式?

生(1)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社会经济因素。二是制度因素。国家的人口制度、社会主义教育促进了出生率下降。三是计划生育因素。少生、优生、优育政策逐渐深入人心。(2)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承转)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所处的阶段和类型,会影响这一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

师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分布状况和比例关系。可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可以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直观显示。教材图1-1-4“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问题:说出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所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师(总结)“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承转)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反过来,人口增长模式也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师(提出问题)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产生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快慢不同,对人口发展进程的影响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

“高—高—低”人口增长模式能够满足农业社会时期对劳动力增长的需求,但也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或过剩,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的“利”是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在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18 2054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