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汇集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道士塔【汇集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道 士 塔【第一篇】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和内在联系
2学习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表达悲怆苍凉的感情。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 :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
教具:敦煌莫高窟的有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秋雨,浙江余姚人。(详见教材)
二阅读课文提示,了解学习目标。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本文有四节,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1罪人塔——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节罪人塔
设问:1道士塔是怎样的?描叙塔群体现了什么气氛?
2王道士是何人?为什么说他是罪人?而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
3文物被劫掠的情况?
4在写事、写人中倾泻了什么感情?
明确:A悲凉
B通过外貌描写,知其是平民、愚昧无知、是出卖文物之罪人。但这不仅是个人罪行,而是一个民族悲剧。
板书 看塔悲凉
写人愤怒——平民愚昧出卖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剧
归纳:以道士塔为引线,简要介绍王道士其人,概述文物被劫掠,愤怒指出这是一个民族悲剧。
第二节: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设问:1当时欧美艺术家做什么,中国的文官做什么?敦煌文物被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愚昧的王道士犯了何罪?他的心理活动和罪行细节,写得真实吗?
3文中的四个“惨白”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4该节有什么写作特点?
明确:欧美艺术家有突破,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无视艺术,无知道士掌管佛教艺术
王犯罪而不知:涂抹壁画、毁坏雕塑,塑“天师、灵官。”对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罪行细节描写,是依据道士身份,揣摩想象,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真实)
看到两个“惨白”是真实情况,脑子两个“惨白”是混乱,难以言心之痛
板书
欧美艺术家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漠视艺术,
↑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画,毁雕塑,塑天师—愚昧犯罪而不知
归纳:介绍王道士毁坏文物的经过,突出了他的愚昧无知,表达了作者悲愤难忍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与对话——想象有椐、生动跨越时空,在叙事中表愤情
第二课时
第三节 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
设问:1发现藏经洞后,中国文官对文物采取什么态度?外国冒险家冒着危险赶来,与之形成什么对比?
2细读王道士盗卖文物的经过和表现,突出了什么?
3外国冒险家用什么手段掠走文物?又有哪些开脱之辞?
4作者如何驳斥,带着什么感情?
明确:A中国官员无赤肠,不下决心保护国家文物,而是放任不管并饱私囊;外国冒险家来掠夺文物,排除危险。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中国官员的昏庸自私。
B王道士的贪图小利,愚蠢卑鄙。
C万里冲刺,长驱而入,欺骗掠夺。抢救,使之见光明,无力研究
D驳斥其没有基本前提,采取欺骗手段占有,要和他们比学问。
板书 王发现藏经洞—
中国官员: 放任不管,私占文物
王:贪图私利,出卖文物
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
外国学者:抢救遗产,中国无力研究
作者驳斥:无基本前提,欺骗手段占有,要比学问
引诗表义愤,拦车却两难
归纳:发现藏经洞,面对大量的珍贵文物,各色人士粉墨登场,首先,是愚蠢,卑劣的王道士贪图小利使大量文物流失,而中国文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外国冒险家不顾一切,冒死赶来掠夺,又大言不惭的说是他们抢救了文物,而中国无力研究。作者怀着义愤驳斥,并穿越时空拦下车队,却又左右为难——在此,作者直抒感情,抱恨无穷。
第四节: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设问:我国敦煌研究所的专家比我恨得还深表现在那里?
文中引用一位日本学者的话,目的什么?
中国的专家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激动,而是默默的,、?
明确:不愿抒发感情,加紧钻研,抢时间,争速度,实干精神,
取得的成绩得到世界的公认。
愚昧的道士掌管敦煌艺术宝库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的 敦煌艺术研究家不会忘记耻辱,会在保护,研究敦煌文物的道路上做出更大成绩。
板书:恨+实干=成绩
↓
世界公认
不忘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五、小结:
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破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设问:文章笔法新颖灵活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章带有一种悲怆苍凉的感情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笔法新颖灵活:来源生活高于生活想象、有椐、生动(如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
跨越时空(如对话、拦车)(结合完成练习四)
直接抒情、在叙事中抒情(结合课文,并完成练习三)
语言多姿多彩——有时简洁,有文言遗风
口语化,有时鲜明,带有警醒意味
结束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也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干出成绩,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和平崛起。
六、巩固复习(课后练习)
七、布置作业
教后记
板书设计
1罪人塔
看塔悲凉
写人愤怒——平民愚昧出卖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剧
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欧美艺术家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漠视艺术,
↑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画,毁雕塑,塑天师—愚昧犯罪而不知
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
王发现藏经洞—
中国官员: 放任不管,私占文物
王:贪图私利,出卖文物
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
外国学者:称是抢救遗产,中国无力研究
作者驳斥:无基本前提,欺骗手段占有,要比学问
引诗表义愤,拦车却两难
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恨+实干=成绩
↓
世界公认
不忘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道士塔【第二篇】
江苏省盐城市南洋中学 孙广海
思路流程
1、介绍余秋雨及作品(《文化苦旅》)→最让你感伤的是哪一个字(苦)→文化苦旅的第一站是哪里(投影、敦煌)→介绍敦煌(神奇传说、莫高窟图片)→展示敦煌魅力(投影、一组相关图片及文字说明)→一个不和谐的镜头(《道士塔》)→什么是塔(佛家僧人圆寂的地方)→明确敦煌与宗教的关系(佛教)→教师好奇发问投影中塔主人是谁(王圆篆)→见见王圆篆(投影)→王圆篆的身份(农民、道士、敦煌的大当家)→拓展道教道士仙逝(羽化)→佛家圣地怎么会安葬道士(荒唐)→道士管理佛家圣地妥当与否(不妥)→对文化来说用一个字概括(苦)→筛选文中信息(1)、刷白壁画 (2 )、塑天师和灵官(砸碎破坏塑雕)→你看了有什么感觉(愚昧无知)→(苦笑)→王道士在敦煌都做了些什么(发现了藏经洞)→文中信息(1900年5月26日)“他辛辛苦苦地清除每一个洞窟中的积沙”,这个洞窟是16号洞窟,那天他无意中听到里面有空空的声音。结果,他发现,在这个洞窟里,居然还有一个复洞。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绘画→他惊喜吗(不)→怎么处理的(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先把文物送给官员,后又把文物卖给了外国人)→哪些外国人(所谓的考古家)?哪些国家?卖了多少?(投影)→价格公道吗?实质是什么?(外国的考古家抑价,文化强盗)(投影)→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苦涩)→政府没有干涉?(接受王圆篆的贿赂)→说明什么问题?(政府官员腐败无能(图片)→你有怎样的内心感受(苦闷)→王道士成了民族的什么人(罪人)→趁热打铁:我们是否可以归罪于他——王道士?(他成了这一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作者是什么情感(我好恨)→拔高(体会作者的爱恨)(投影)→讨论:我们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抒情结尾。(投影)
教学设计
一、介绍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担任过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代表作主要有两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他是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的主要代表。我们品读余秋雨散文,可以从散文集《文化苦旅》开始,使学生明确“苦”。
二、介绍、展示敦煌魅力
a、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第一站就是敦煌
b、神奇传说:公元336年一个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像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尊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继而有所顿悟,它庄重的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造窟筑佛像,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是远近的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投影)
c、敦煌位于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河西走廊的最南端。它是中国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千年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它亲历了十个朝代的繁荣与衰落。
d、敦煌的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墙上和窟顶的壁画、窟里的佛像和佛经,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灿烂瑰宝。莫高窟的名气很大,它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洞窟呢?幻灯: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庞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有彩塑像2100多尊,壁画总面积45000平方米。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信徒再次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
上个世纪初,由于历史疏忽和朝廷能够的腐败,莫高窟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惨遭劫掠,文物散失他国。凡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哪一个不为之悲愤?余秋雨,正是这样一个用它的笔书写这种悲情的人。
e、余秋雨向我们展示的不和谐的镜头——道士塔。(板书、图书)
三、研读课文
a、研读第一部分
1、同学们,读课文首先要读题目,那么题目中的“塔”是什么塔?(僧人圆寂塔),现在老师想要问一个问题。僧人圆寂塔是那个宗教的说法?(佛教)
是的,道士塔指的是在莫高窟的大门外的僧人圆寂塔,是的,道教和佛教是在我国盛并行的两大宗教,它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入葬。而佛教僧人的死叫圆寂,他们的遗体是要火化的。有道高僧的骨灰叫做舍利子,一般是要见他来封存的。
2、塔的主人是谁?(王圆篆)他的身份是什么?(农民——道士——不幸当了莫高窟的家)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让一个道士来管理一个佛教圣地,这合适吗?结果会怎样?(苦)
3、作者说:“我见过他的照片。”那么我们也来看看他的照片,(照片),看文中是怎么描写他的?生读文后明确:真是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为畏畏缩缩的人”!
4、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他是一个农民?(没什么文化)
b、现在我们就来小组浏览文章的第二、三部分,让自己来叙一叙,在中国二十世纪初年,在敦煌,发生过怎样一段历史,有过怎样的故事,这个不懂得佛教的道士,对我们的莫高窟做了些什么?(分两大组,讨论交流补充)
b、研读第二部分(指导: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提取主要信息)
(1)、刷白壁画 (2 )、塑天师和灵官(砸碎破坏塑雕)
引读有关句子:
1、看课文。在他洒遍刷白之后,“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2、看课文。“才几下婀娜的身姿体态变成碎片,变成了泥巴”。
3、你看了有什么感觉(愚昧无知)→(苦笑)
研读第三部分 师:王道士有一个惊人的发现?文章第二部分你准备用怎样的语言来概括?(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先把文物送给官员,后又把文物卖给了外国人)
师:是哪儿的文物?(具体到“敦煌莫高窟的一个洞窟里的文物”)
师:同学和老师一起看课文第三部分,什么时间?(1900年5月26日)“他辛辛苦苦地清除每一个洞窟中的积沙”,这个洞窟是16号洞窟,那天他无意中听到里面有空空的声音。结果,他发现,在这个洞窟里,居然还有一个复洞。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绘画,那么他买给了谁?
(外国的考古家抑价,文化强盗)
4、其实,历史远远不止我们课本上描写的那样。(出示敦煌照片)
在王道士发现的这个藏经洞里出土的文物大约有数万件。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经千余年,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英国人称之为“中国文献遗存的大宝库”,不论是从数量还是文化内涵来看敦煌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发现,然而,在经历了外国文化强盗的一番掠夺之后,如今藏经洞已经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七零八落。那么,老师想问大家:你们知道这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吗?
真的不知道吗?那么跟着老师一起看课文p53的注释,读书要细心一点。(四万多件)
师:其实,你这个数据也是不确切的,就老师目前看到的资料,有说五万多件,有说六万多件的,事实的却如此,就像你们刚才说的那样,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我们只知道: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里,波斯士顿博物馆里,在巴黎国民图书馆里,在日本博物馆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们北京图书馆里的还要多。请看:(就让我们见识一下这些外国文化强盗的嘴脸。。。。。。)
4、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苦涩)
5、政府没有干涉?(接受王圆篆的贿赂)→说明什么问题?(政府官员腐败无能(图片)→你有怎样的内心感受(苦闷)→王道士成了民族的什么人(罪人)
6、趁热打铁:我们是否可以归罪于他——王道士?(讨论)
7、同学们,现在位想问问大家,当你们了解这段历史,看了这些画面,你们的内心会涌动着怎样的情感?(恨)
师:是啊,其实余秋雨先生也和我们一样,他在第28节说:“我好恨”。那么,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恨谁呢?从哪些语段可以看出来?
恨:王道士的愚昧无知 政府官员腐败无能(图片) 外国强盗贪婪无耻
师:那么除了恨,是否还有其他的情感呢?(爱。爱什么?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师:讲得好!作者得恨源于作者的爱。俗话说:爱之深,恨之切。恨之切,也显示他爱之深啊!
四、拓展延伸
我们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四、总结
同学们,余秋雨的这篇文章很长,应该说,充满了感染力的语言比比皆是。当我们一遍遍的读着《道士塔》的文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苍凉悲愤的心情,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的车队,最终却无能为力,而我们也跟着作者时而愤怒,时而痛苦,时而忧伤。余秋雨的文字往往就具有这样的魅力,凝练的几句话,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深沉的理性思考。文章中这样的句子很多很多,下节课我再和同学们一起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字和文笔。
好!下课!
作者邮箱:
[1]
道 士 塔【第三篇】
余秋雨的《道士塔》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在文中道士塔代表了什么?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关于道士塔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道士塔阅读材料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就是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做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土道士。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钮扣换一篮青菜。要详细地复述这笔交换帐,也许我的笔会不太沉稳,我只能简略地说:1920xx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20xx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二十四大箱经卷、三箱织绢和绘画;1920xx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十大车、六千多卷写本和画卷;1920xx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三百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20xx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五大箱、六百多卷经卷……
道士也有过犹豫,怕这样会得罪了神。解除这种犹豫十分简单,那个斯坦因就哄他说,自己十分崇拜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脚印,从印度到中国取经来了。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开了门。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驾——,车队出发了。
没有走向省城,因为老爷早就说过,没有运费。好吧,那就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
……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我好恨!
——节选自余秋雨《道士塔》
道士塔阅读题目1、文中划线句子表现了中国官员怎样的内心世界?请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回答。
作者在叙述冲着敦煌文物而来的人中有“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如此运用“繁笔”有何用意?
2、文段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强化自己的思想感情,请仔细阅读上文找出其中的三处。
3、文段结尾“我好恨”包含着作者复杂而真挚的情感,请分条列出作者“恨”的对象和具体原因。
道士塔阅读答案1、表现了中国官员无赤肠(即无爱国心),自私自利。
(1)从侧面突出敦煌文化的内涵是丰富博大的;
(2)强调了欧美对敦煌文物居心不良者之众多,与中国官员的麻木无知形成对比。(每点2分)
2、(1)“股股炊烟”与“茶香缕缕”(即欧美学者、冒险家等人的贪婪与中国官员的麻木形成对比);
(2)欧美学者等人预想骗取敦煌文物的艰难与事实上的轻易得手;
(3) 敦煌文物的珍贵价值与王道士出卖价格的低廉;
(4) 欧美学者、冒险家等人的精明狡猾与王道士的愚昧无知。
3、(1)恨王道士——愚昧无知,出卖文物;
(2)恨中国官员——无爱国心,自私贪婪;
(3)恨清政府——腐败无能,不加保护;
(4) 恨欧美学者、冒险家等人——欺骗掠夺,美化自己;
(5)恨自己——有心护宝,无力拯救。
道士塔【第四篇】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2第一教时明确目标:整体感知,概括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二、解题⒈介绍作者和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⒉介绍敦煌文化。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概括各部分内容,并添加一个恰切的小标题。明确:第一部分:中王圆箓 敦煌石窟枉守护 第二部分:无知道士瞎折腾 灿烂文化毁灭中 第三部分:只因物多运费高 管叫遗产他乡跑 第四部分:敦煌专家研究苦 忍辱负重保财富四、小结课文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内在延伸,思想内容逐步深化。王道士出卖敦煌宝物已经是百年前的一个历史事件,是一个既成事实和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在余秋雨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动活络。第二教时明确目标: ⒈对作者在文中所述情感进行分析;⒉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二、具体分析㈠导入 ⒈课文的题目是,而课文主要内容是写的什么?明确:敦煌文物的流失-→罪魁王道士⒉假如你是一个主持正义的法官,来审判“敦煌文物的流失”这个重大案件,你会审判哪些人?怎样审判?写下审判他们的审判词,并当庭宣判他们的罪行。明确: ⑴王道士:粉刷壁画、砸碎雕像、*送文物、廉卖文物⑵满清官员:放任自流、馈赠佳品、中饱私囊(重刑)⑶国外掠夺者:欺骗、低价、大量巧取豪夺 ⒊假如你是审判庭上的一个旁听者,旁听了他们盗毁敦煌文物的罪行后,你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说明。明确: 王道士――愚昧无知贪财(罪人小丑)反语 恨﹤满清官员――腐败无能渎职(民族悲剧)对比〉痛惜无奈愤怒 国外掠夺者――狡猾欺诈野蛮(学者)反语 ※结合练习二穿插揣摩句子的含义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⑵…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细细刷上…憨厚地笑……达观地放…⑶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⑷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⑸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痕。 ⑹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⑺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⒋敦煌文物遭盗毁,余秋雨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挽救的?怎样理解他的举动?明确:a、低声哀求――“等一等”(想阻止悲剧,但无能为力) b、拦车队,大哭一场――“难”(遗产无处安放,无助无奈)⒌偌大的敦煌文物,竟然毁在一个愚昧无知的小小的道士手里,这真是莫大的讽刺莫大的悲哀。作者对于整个历史事件的思考是什么?明确:寄希望于新时代的学者和爱国者。※研究探讨:⑴怎样理解一个日本学者的说明?明确:国外掠夺者可以掠夺走敦煌文物,但带不走敦煌文明,它的根在中国。⑵面对日本学者的发言,中国专家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激动”?“默默地”表达了中国专家什么样的心情?明确:①因为敦煌是中国的;②敦煌的历史在中国专家心中永远是一段难言的心痛,情感是压抑的。㈡归纳写作特色明确:叙议结合三、课文小结作者以沉重的笔调为我国“敦煌研究史”补写了让世人永志不忘的一个章节。通过追记敦煌文物的流失,表明了作者对愚昧、麻木的道士、官员的愤怒,对文明的浩劫的惋惜。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语的运用,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对文物遗失的愤怒,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在喟叹中延续着这不了的情结,呼唤着国人要保护文物,保护国家主权。
上一篇: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精编3篇)
下一篇:高中数学教案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