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观潮》教学反思(精编3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课文《观潮》教学反思(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观潮》教学反思1
这周学习了《观潮》一文,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因课文描述的景象学生很难见到,教学时,我有意安排了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如: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在学生自读、感知全文之后,我又引导学生重点读读这一部分。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鼓励学生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的群的惊奇。教师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同时还通过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观潮教学反思2
情景说明
《观潮》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1篇精读课文。课文文质兼优,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然而要让远离大海的小学生体会大潮的壮观,却有较大难度,不少教师教学本文按课文层次逐段读讲,效果不佳;有的教师一味以学生喜爱的段落、语句为主,又显得凌乱。鉴于这些,我根据教材特点、重点,汲取上述两种方法的长处,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先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在指导3、4自然段进按作者的观察顺序,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
〖片断一
(音频播放潮水声,无画面。)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水声。很大很大的水声。
师:对,这是潮水的声音,很大很大的水叫潮水,(板书潮),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了资料,谁来说说潮是怎样形成的?
生: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地球上的海水会发生定时涨落现象,这就叫作潮。
师:想看看吗?(在潮字前加一个观字。)谁来说说这个观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观就是看的意思。
师:老师带你们到钱塘江去观潮吧。
(视频出示第一段的那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指名读。)
师: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天下奇观的观意思是景象,观潮的观意思是看。
师:很好,那么天下奇观是什么意思?
生:世界上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那么,看到观潮这个题目,你想了解哪些信息?
生:我想知道作者观潮的过程。
师:请说得详细些。
生:就是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情况。
生2:我想知道:潮的样子、声音。
生3:我想知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吧。
(观看多媒体课件。)
师:看了画面,听了声音,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
〖教学反思
一阵山崩地裂的潮水声,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观潮。观潮与天下奇观中观字的理解,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固有魅力──对语言文字的探究。接着由学生对课题的质疑引入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从而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我想,学生对观字的理解,对也好,不对也好,这是他们自己动脑筋思考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培养、训练他们能思考,善于思考,并逐步训练他们自己能提出问题,再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才算学会了怎样读书。
〖片断二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段落讲潮来时的景象?
生:课文第三、四段写潮来时的景象。
师:你真会读书。请大家轻声自由地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这段课文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像山崩地裂;还写了潮水的样子很壮观。
(板书:声音、形态)
生:我知道了来观潮的人很多,很热闹。
生:我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潮水的。
师:你们真聪明,读书真仔细,首先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表示从远到近的词语来。
生:远处、向我们移来、再近些。
师:你找得真好,从这些词,还可以看出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你们能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
生: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
师:好极了,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先自已把潮的声音、形态,人们的表现做上不同的记号,组内议一议你们的体会,再互读互听,把你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先请小组齐读。)
师:读得这么好,看得出,你们一定有自己的体会,能说说吗?
生:我的体会是潮的声音很大!
师:哪些词是表现潮的声音挺大的?
生:隆隆、闷雷滚动。
生:刚才他们把隆隆、闷雷滚动读得很重,就突出了潮的声音很大。
(板书:闷雷滚动)
生:还有后来,响声越来越大读得也很生动。
生:他们读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山崩地裂一字一顿,颤动读得慢而有力,让我就好像听到了那声音一样。
(板书:山崩地裂)
师:山崩地裂什么意思?
生:山倒塌了,地裂开了。
生:那声音是挺大挺大的,大得很吓人的。
师:体会得不错,谁能把这些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
师:大家对潮的声音体会得不错,那么对大潮的形态体会又怎样呢?
生:一开始是一条白线,后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形成白色城墙、最后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板书: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
师:那么,你们认为哪些词用得非常好?或对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生:我觉得白线用得好,说的是潮离我很远,好像一条线。
生:白色城墙也用得好,潮近了,看出高度来了!
生: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就更具体了,浪很高,还写出了它的动态美。
生:横贯江面好像是整个江面都铺满了,但我说不清楚。
师:那么你们看看就明白了!
(课件图片:1、钱塘江潮水横贯江面图;2、钱塘江横卧江面图)
师:哪幅图填横贯江面?
生:第一幅图。
师:那第二幅图应该填什么词?
生:横卧。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图2中,江面很平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所以我填横卧;而图1中潮水是动的,我觉得应该填横贯。
师:你体会得真好。还有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潮水的声音真有那么大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
(课件显示:战马奔腾逐渐切换到潮水奔涌,并伴有巨大的响声。)
师: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呢?
生:我发现潮水向前涌和战马向前奔跑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
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
师:你们有这么深的感受,我想你也有把潮水的这种气势读出来,谁来试试?
生:
师: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象,听到这么有气势的声音,人们的表现也很精彩吧?谁来说说?
生:一开始是人声鼎沸、再是踮着脚尖往东望去、后来是沸腾。
师:你找的词很准,鼎沸是什么意思?
生:大鼎里的水煮开了。
师:那人声鼎沸呢?
生:形容很多人都在说话,各人说各人的,而且声音很大。
师:这是怎么回事?
生:人们听到闷雷滚动的声音,知道大潮就要来了。想早点看到大潮,所以踮着脚尖往东望。
生:人们从早上一直等到午后一点左右,终于等到了大潮,心情很激动。
师:你还联系到前面的课文了,很好,那么,当时人们会说些什么?
生:大潮就要来了!
生:哇!终于等到了!
师:我们全班同学来学学观众的样子吧!
生:
(学人声鼎沸状。)
师:还有什么地方写人们的表现?
生: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请说说你的体会。
生:人们听到潮的声音有一会儿了,但还没看到大潮的样子,这时人们看见了远处的白线,知道大潮就要来了,再次激动起来。
生:我认为读这句的时候,又字要读得重点,体现人们的第二次激动。
师:体会得真好,后来还有人们的表现?
生:没有。
师:那么精彩的大潮,作者没有写人们的表现,我想大概是要留给我们思考的吧,请你们想想,人们的表现可能是怎样的?
生:有的人可能惊呆了!
生:胆小一点的可能吓得闭上眼睛。
生:还有的可能因为声音太大了,捂起了耳朵。
生: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那么我们来当作者笔下的观众,一起来观潮,把他们的神态再现出来,好不好。
(播放潮来课件:潮的声音响起,学生大声地欢呼,并踮着脚尖望;后来响声越来越大,看到一条白线,学生再次欢呼;大潮的高潮部分,学生有的目不转睛地望着,有的闭上眼睛,有的把身边的人紧紧抱住)
师:大家表演得真好,老师也想当观众,这样吧,请同学们读课文中潮的部分,老师读人们的表现部分,你们读好了,老师就能体会人们的心情了。
(师生对读)
〖本片断板书
声音 形态
远: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潮来时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近: 山崩地裂 千万匹白色战马
教学反思
在很多阅读课上,老师们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经常会以同学生们自由地读吧,特别是你喜欢的语句,可以画一画,多读几遍。待一会读给大家听听,看谁读得最好?引导,从而把课堂带到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使整节课中心突出,主次分明。执教本课时,我也想过像这样以学定教,毕竟这种方法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但反复权衡,我还是采用了按观察的顺序来引导学生体会,我想,课堂的教学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应该不排斥老师的引导吧,事实上,学生通过人群、大潮的变化交织在一起的理性阅读,课文读得更好了,真正做到了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又超出文本。记得一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既然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我又何必拘泥于教学的方式呢?
专家点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综观阅读教学,有的老师喜欢逐段读讲,这样显得很有条理;有的老师喜欢直扑重点,以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来以学定教,这样更容易彰显学生个性。这位老师的优点在于他没有拘泥于一种单一的形式,能够汲取各种教法的长处来服务于自己的教学。首先用音频引入课题,激情入景,引导学生质疑,再通过观看课件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采用了第二种方法。
接着,老师采用第一种方法,通过分组合作体会、朗读训练,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美,钱塘江的涌潮的雄壮美,以及观潮人们的心情:潮的声音由大到更大,潮的形态由模糊到清晰,人们的心情由激动到更激动,并巧妙地把人们与涌潮的声音、形态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带领学生从三条线路上探幽览胜,渐入佳境,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此外,教师教学中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思考的读书习惯,加速了学生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学生课堂上始终注意集中、反应灵敏的精神状态,又使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发展。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需要思考的地方,整堂课的教学,教师的预设、引导多了些,学生的自主发挥少了些,这样可能会影响学生主体性的更好发挥。但是,每种教学方式,必然会有它的利弊,人常说:需要就是合理。从这一点上讲,这个片断的教学是成功的。
观潮教学反思3
1、突出朗读训练。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挖掘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通过情绪的变化体现“天下奇观”。如潮来前引导学生抓住“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等词语,说明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自然是想一睹“天下奇观”的风采。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环节做得不够好,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提高。
下一篇: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优秀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