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叙事 体育教学案例及反思范例【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体育教学叙事 体育教学案例及反思范例【实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体育教学叙事【第一篇】

教育叙事即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研究方法。

“教育”是这种写作形式的内容,“叙事”是这种写作形式的行文方式,理论思辨性的文章不属于“教育叙事”。教育叙事很适合中小学教师写,因为它不需要太高的理论水平,只需要实事求是的客观描述和发自内心的感悟。

由“叙事”二字可以看出,这种写作方式写出的结果是故事。就故事的主体来说,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要求我们直面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况,真实描写自己所经历的教育故事,最后要对整个事件进行回味和反思,或者把自己的反思渗透在故事的叙述之中。这样,读者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则故事,还有对故事内涵的重新思考。

不是所有的教育故事都是教育叙事。要使叙 也就是说,是否体现教育教学机智,或是揭示深刻的教育问题。无论是讲述自己的故事,还是讲述其他教师的故事,都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所叙之事一定要真实。只有真实,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并回味、反思。真实是教育叙事的生命。为了保证真实性,我们可以运用录像、录音等手段保存教学记录,也可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教学实录。当然,记录下来之后还要进行挑选,去掉一些无关紧要的材料。我们说的真实是实有其事,但不排除一些文字上的加工,因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其次,应该有细节的刻画。教育内涵往往体现在细节中。北京博士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首席管理顾问汪中求先生认为细节只有用心才能看得见,他指出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隐藏机会、细节凝结效率、细节产生效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教学内容的处理、一个教学环节的改动等等都是细节。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责任心、事业心都表现在细节里,教育正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把一个个细节做好了,也就是把教育做好了。

第三,主题要鲜明、深刻,具有启发性。教育叙事要蕴含一定的教育理念,这样的教育叙事才有价值。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加一些心理描写,通过心理描写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读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来领悟文章所要阐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

叙事的形式不限,可以是日记、书信乃至课堂实录等体式。写教育叙事要把文体把握好,不能写成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或教育论文。可以以记叙文形式分叙事和反思两部分书写。前部分重点讲述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难忘的小故事,表达从事教师工作的幸福感、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或讲述当教师的酸甜苦辣,或展现自己独到的教育艺术与智慧,或记述与家长、同事、学生、名师(名人)之间真情交往的心得体会,或陈述自己在教坛上成长的哲理故事,或表述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等教育故事……充分表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精神以及高超的教育教学智慧和无私的教育情怀。后部分对教育故事进行简短的反思,观点要正确鲜明,有思想性和启发性,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避免单纯经验介绍,力求有新意。

体育教学叙事【第二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教育叙事研究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运用形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其兴起背景出发,介绍了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内涵、方式和特点及其实施的过程,并就目前人们对其一些普遍性的误解进行一些澄清。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等定量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科研应该更注重人本主义的质的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运用形式,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教育叙事研究兴起的背景及其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内率先兴起,90年代末引起了我国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学者们对已有教育研究方法的反思、教师专业化实现的途径与方法以及教育研究的目的与作用等几方面的研究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

叙事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实现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之一。教育叙事研究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更注重教育故事所具有的意义,并通过对意义的重构与解读,来反思与提高实践,来丰富与优化理论;它关注教育主体实践智慧与个人理论的形成与优化。叙事研究基于对个体经验与故事情境的关注,降低了教师进入教育科研的理论高度,但并不否定教育理论的价值。它的兴起不仅意味着它是对教育生活探究的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而且也是研究者们的一种生存方式的转变。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内涵

1、理论基础

后现论

后现代思想家们关于主体的消亡、元叙事、对差异的颂扬等对叙事研究影响很大。反过来,叙事、故事、语境等词汇

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

这是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叙事学成为文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叙事学中关于叙事的情节、结构、语言以及口头叙事与书面文本间的转换等。都成为当前教育叙事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同时,新时期叙事学研究由“所指之事”向“所用之叙”的重心“转移以及由经典叙事学向多元叙事学或新叙事学的转向,也对教育中的叙事运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现象学和解释学理论

这两派哲学的� 现象学的意向性、交互主体性和悬置等思想,有助于人们暂时悬置主观判断和先见,尽可能地揭示教育事件本身;解释学则从方法沦角度强调了社会科学的特殊性,主张对经验性文本进行解释和理解理解。

现代知识论观点

现代以来不同类型知识的划分表明了人们对知识理解的深入,尤其是加涅()和安德森()的知识分类观点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知识的内涵,并确立了如今日益被广泛接受的一些新的知识观念。如,只有个体积极建构的知识对个体才有意义等。

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理论与方法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类学研究的升温,对人类生存和交往模式的思考及其运用的田野作业法开始对诸多社会学科领域产生影响,同时社会学使用的扎根理论方法、行动研究,以及语言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等都构成了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的一部分。

2、内涵

国内目前对于教育叙事研究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广义的,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另一种是狭义的,专指教师叙事研究,当前似乎基于狭义理解的叙事研究居多。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和特点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

教育叙事研究有其本身独有的特点:时间性、情节性和主观性。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过去的、实际发生的、有情节的相对完整的教育事件;无论是”所叙之事“还是”所用之叙”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能反映参与者的教育信仰、价值观念和理论水平。

四、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

叙事研究的过程是依照叙事研究自身的逻辑和方法所实施的过程,有研究者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1、现场工作。

主要是指研究者进入研究现场对所研究对象的体验。在这一阶段研究者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叙事研究强调研究者要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去,通过全面深入的了解来获得资料。第二,研究者要从整体上对这一现场所产生的包括历史文化背景在内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考察。

2、从现场到现场文本。

现场文本不仅包括事件的客观记录还包括研究者和参与者的关系,是经过选择、演绎解释的经验记录。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形成,如口述史、故事、照片、回忆录、现场笔记、文献分析等。

3、从现场到研究文本。

研究文本要回答意义和重要性问题,可以用文学、诗歌、科学等不同风格撰写。

总之,叙事研究在内容与手段上与其它研究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它还要求研究者要具有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写作的能力。

五、对叙事研究几种误解的澄清

有 这样的理解是肤浅的,叙事研究是通过行为者对教育故事的叙述,来反思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重构教育实践的理论意义以优化教育实践规划质量。还有人认为,叙事研究就是不需要理论基础的研究,其实,叙事研究既要求通过叙事来体现理论对实践的解释与洞察力,也要求通过对叙事者个体价值与情感的认可及对故事情境的关注,来丰富理论的视野。更有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曹诗第:《中国教育研究重要吗?》,转载自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2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王楠:《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3(4)。

[4]刘良华:《改变教师日常生活的”叙事研究”》,《国际教育展望》2003。

[5]丁钢 《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6]周 彬 《教育叙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通道》

[7]金健人。中国叙事学发展轨迹及重心转移[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8]唐伟胜 国外叙事学研究范式的转移--兼评国内叙事学研究现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

体育教学叙事范文【第三篇】

关 键 词教师;叙事研究;不足;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85-03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研究者以叙事方式对教育场域中各种互动进行个性化的分析与重构,以发现隐藏其中教育意义的研究方式。因其契合了课程变革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要求,能满足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需要,近年来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采用,助推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和专业发展。目前,关于教育叙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教育叙事本身的研究,二是关于如何进行教育叙事的研究。研究者较少对中小学教师作为叙事主体的研究进行审视,本文试图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作一反思,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叙事研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分析,提出后续研究中进一步丰富、完善的策略,以期为提高教师进行叙事研究的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有所裨益。

一、教师叙事研究存在的不足

反思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育叙事研究,目前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概念理解的问题

首先是对叙事研究的几个相关概念认识不清。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不少教师常将教育叙事、教育叙事研究与教师教育叙事研究三者混淆、等同。事实上,教育叙事、教育叙事研究、教师教育叙事研究从内涵到外延都是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的,弄清楚这组概念的差异,有助于我们走出在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中因概念混乱导致的具体研究走样、与研究者的初衷相悖的尴尬。

教师叙事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背景中,以叙事方式对教育经验进行表述和反思的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根据叙事主体的不同划分为两类:旁观式教育叙事研究和自主式教育叙事研究。旁观式教育叙事研究即叙事者是活动的参与者、现场的旁观者,教师只是观察、访谈的对象;自主式教育叙事研究即教师叙事研究,教师既是叙说者又是记述者。因此,教师叙事在外延上从属于教育叙事研究,但内涵上更丰富、深刻。教师叙事研究作为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之一,是在教育叙事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推动并丰富着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

(二)过程与方法问题

部分教师因理论认知有偏颇,故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将教师叙事研究等同于讲故事、写心得,容易造成教师叙事研究的虚构化、模式化、主观化。

1. 叙事内容虚构化。教育叙事之“事”应是真实的教育事件。然而,有些教师参与教育叙事研究纯粹是为了研究以外的目的,不仅虚拟教育事件,还随意构造精彩的教育效果。通过比较发现,如今的教育叙事文本内容颇具相似性。叙事情节上一波三折,多是先描述需解决的问题、所用方法效果不好,于是反思,最后很快就有较明显的效果。这样的教育叙事研究被称为“好莱坞大片”式的叙事研究,仿佛教师就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缺乏对真实教育问题矛盾性、复杂性的关注。

2. 叙事方式模式化。很多教师做教育叙事研究或是跟风、或是完成任务,多是应付了事,所以不少教师的教育叙事就套用固定的框架,遵循固定的结构、句式。有学者总结,如今教育叙事研究的模式主要有通讯报道式、悔过书式和“事例+理论”式。[1]总体上给人感受是叙事风格与表达方式单一,缺乏教师的个人特色和思考。

3. 文本撰写主观化。教育叙事研究由于受到研究者个人倾向的影响,无法做到绝对的价值中立。如卡尔所说,叙事研究需要叙事,可这事实上不是事件的叙述,而是以某种特定的优越知识告知的叙述。[2]在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时,教师很可能会不自主地按照自己的主观倾向选择时间和序列,选择性关注自己所看重的,把所谓的“无关信息”设为背景。

(三)研究深度问题

1. 叙事随意。有些教师虽然不虚构教育故事,但是他们的教育叙事就像是在记流水账。他们的教育叙事内容多是随便观察到的零散的教育表象,没有完整的情节,既缺少教育冲突,又没有对教育事件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没有深度的叙事文本,哪有对文本深度的诠释。这样的教育叙事只会是一些感性的教育随笔,缺乏与教育意义的融合,很难真正触及教师真实的内心世界和教育理念,达不到改进教育行为的目的,更难促进教师教育研究和专业发展。

2. 体悟匮乏。叙事研究要求研究者进入教育现场。中小学教师进行叙事研究的一大优势就是他们每天都经历着教育实践活动。但这一优势同时也会带来问题,他们进行叙事研究时易将研究文本等同于直接呈现日常教育经验的现场文本。教师的叙事研究所基于的文本应是经现场文本转变以后的研究文本,既有对教育事件的深度描述,又有对教育事件的体悟反思和意义诠释。

3. 描述过度。许多中小学教师或是混淆教育叙事与文学叙事,或是将叙事文本的准确性理解为精确性,或是将深度描述与文学创作混淆,或是过度追求典型、生动的叙事文本。他们对特定情境下“我”与学生的神情、言语等进行绘声绘色的文学刻画,将一些细节过度放大,将某些感受、体验加以诗化地表达。[3]

二、教师叙事研究的策略

(一)厘清相关概念和内涵

1. 教育叙事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分殊与藕连。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两者有密切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叙事的理论和实践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基石、支撑。教育叙事研究又是对教育叙事的升华或提升。但两者又是有本质区别的。从内涵看,教育叙事是一种表达方式,侧重对教育经验的呈现表达;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研究方式,侧重对教育事件、经验的诠释,是研究者通过个性化分析、重构叙事文本来诠释教育生活意义的研究方式。从外延看,教育叙事从属于言语成品或行为过程;教育叙事研究从属于质的研究方式。从实践运行的意义看,教育叙事能有效地表达研究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体悟、知识和意义;教育叙事研究探究的则是如何才能准确表达和诠释教育经验、意义等。[4]

2. 教师叙事研究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差异与关联。根据叙事主体的不同,教育叙事研究可划分为旁观式和自主式两类教育叙事研究。旁观式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仅是教育事件的叙述者,被观察、访谈的对象;自主式教育叙事研究即教师叙事研究,教师既是叙述者又是记述者。因此,教师叙事研究在外延上从属于教育叙事研究,是其组成部分之一。可见,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叙事研究的基础,为其提供理论保障。同时,教师叙事研究反过来丰富并推动着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发展,其内涵更丰富、深刻,彰显着独特的魅力。

(二)加强叙事研究方法的指导

1. 培养鲜明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基础。教师的问题意识就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生活中没有解决好的矛盾的感知、认识。教师在学校参与听课评课、学术沙龙,外出进修听专家讲座,课余阅读时,要有意识地比照、思考,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掌握叙事的表达技巧。康奈利和克莱丁宁指出,叙事研究不仅仅是讲、写故事,还是重述和重写能够引发思考和变迁的师生的故事,以引起教师实践的变革。丁钢教授也指出,虽然讲故事属于叙事,但叙事研究并不仅限于讲故事,而是借助叙事研究来提升教育理论的学术品质,进行教育叙事研究一方面要深入了解某一教育实践现象,另一方面又要有足够的立论视角。[5]因此,教育叙事的情节要生动、框架要完整,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要寓道理和反思在叙事之中。

同时,教育叙事研究与科学研究一样强调真实性。首先,教育叙事研究所叙之“事”是真实的教育事件,是不可虚构的。其次,既然需要文字记载,就存在一个加工问题,必须保证教育叙述艺术的真实性。除此,所叙的故事要能引起反思和议论,能被解释和重新解释,是有力的、能引起共鸣的。因此,教育叙事研究应该是教育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三)树立研究型教师的发展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自己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教师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型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学者曾对小学教师进行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问卷调查,发现%的教师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有点重要,%的教师认为其不重要,仅%的教师认为重要。从年龄上看,30岁左右的教师比较看重;从教学科目来看,主科教师比较重视。[6]可见,大多数小学教师未真正认同教育叙事研究,更不清楚教育叙事研究真正的受益者是教师和学生,把撰写教育叙事文章看作是完成学校的任务。教育叙事研究因其贴近教育生活体验,体现个人反思等特点,是适合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方法之一,是中小学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叙事研究个性化的养成

教育叙事研究的一大优点就是个性化,它试图通过关注“个”的独特性,来引起类似“群”的共性的思考。它注重教师的个性与个人体验,教师通过教育叙事研究反思自己并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是发展教师个性化的渠道之一。然而,模式化了的叙事文本成为了一种摆设,毫无真实生动可言,更不用说有感而发。事实上,教育叙事文本不仅在表达方式上应是多样的,在叙事内容、语言等方面也应体现出教师的个人风格。因此,教师在实践中需养成自己的教学习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总之,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管是哪种研究方法,其使用的范围都有一定限度,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教育叙事研究属于新兴的质的研究,它与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质的研究各有优缺点,与量的研究同时存在、互相弥补。中小学教师要在正确认识教育叙事研究的价值、概念、使用范围的基础上,进行真实、个性的叙事研究。

注 释:

[1]张俊。教师叙事研究的问题反思[D].西南大学,2010(4):25.

[2]彭彩霞。教育叙事研究中的“危险”及应然“理性”——来自康纳利、克莱丁宁和康莉的视角[J].教育学报,2009(6):9-14.

[3]刘万海。教师叙事研究的误区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77-80.

[4]刘永福。教育叙事研究及其邻近概念的逻辑关系摭论[J].上海教育科研,2010(1):13-15.

体育教学叙事【第四篇】

关键词 体育;教师;品质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认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应当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确,教师健全的职业人格是一种重要的无形力量,对学生有着深刻、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激励、感染、示范和促进作用。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师来说,体育教师职业更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教学过程或方式更多是采用“身体力行”,体育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形象气质,对学生都是在传递一种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了解到,研究“学生喜欢的体育教师”的比较多见,而研究“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的问题还没有发现。笔者试图采用叙事的研究方法,寻找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应该有哪些方面的特质,以期推动体育教师队伍的发展及体育学科的建设。

1 概念界定

学生:是指正在接受体育教育的在校学生和曾经接受过体育专业培训的体育教师。

记得信:是指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能描述相关信息。如:体育教师的姓名、特征、特长、事迹等。

体育教师:是指担任体育课堂教学的专、兼职体育教师。

2 研究方法

叙事法:借助担任2012年国培江苏班100名体育教师班主任的机会,布置“你记得住的体育教师是谁,并具体说明理由。”的作业,要求每个教师必须作答,并将结果记入考评成绩。

访谈法:随机走访接触到的在职体育教师,在校学生400人。

文献分析、个案分析。

3 现状分析

对体育教师的叙事分析:做体育教师谁不想桃李满天下,谁不想在学生的一身中留下美好的回忆。可现实究竟是什么样子呢?经过调查分析,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回答:第一,能快速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体育教师的名字,并能描述当时印象最深的事件,这个结果占%;第二,能说出印象较深的体育教师的特征,如:篮球打得最好的那个、最幽默的那个、最严厉的那个……,这个结果占%;第三,对曾任教过自己的体育教师一个都记不得,这一结果占%。受调查的对象是体育教师的传承人,是体育教师的后裔,他们接受了至少15年以上的体育教育,竟然都没有让他们记得住的体育教师,这真是我们体育教师的悲哀。

走进校园,随访学生。你们的体育教师是哪位?叫什么名字?我们没有少听到这样的答案:“我们体育老师是个大胖子”“我们的体育是那个戴眼睛的”“我们体育老师是黑皮”……。说实在的,作为一个体育人,听到这些话时非常伤感。体育教师给他们上了不少于语、数、外的课时,咱就没有给我们学生留下点印象呢?体育教师真的该反省自己了。

4 结果

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关爱成长

原帖作者:夏锦阳

当体育教师30年的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因为天生的素质条件较好,被时任我的体育教师王承平相中。六十年代初出生,八十年代初高考,出生平寒的我可谓吃不饱、穿不暖,是王老师从微薄的工作中挤出的钱给我开小灶、置装备。高中两年他过着两头不亮的日子始终陪着我:早上天不亮他要走二十分钟的路赶到学校早锻,晚上他总要训到天黑再行色匆匆赶回家。他显得肥胖的身体承受着高血压、冠心病的折磨,把我当亲生的儿子一路扶助成长,……前年已经仙逝,至今想到他的形象仍历历在目,王承平是我终身难忘的恩师。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诚地、由衷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品质,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当代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促进了师生间双向的信息交流与情感互动,为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当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体育教师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到自身的品德修养、素质提高、奉献学生上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育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品行去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弦,� 这才是体育教师一辈子应该追求的崇高理想!

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悉心呵护

原帖作者:吴领华

做体育教师已经有25个年头,我常常会想起我高中的体育老师穆涛。那是一个难忘的冬天,天上下着雪,我跟老师借了铅球,一个人在空地上反复模仿练习,正当我感觉良好时,一个声音打破了我周边的宁静与,不知他什么时候他来到我身边说“精神可嘉,姿势太差”。我回头一看原来是穆老师,他细心地分析了我的动作,找到了存在的问题,及时给我指导,反复给我示范。在雪中我领会了动作,感悟了精神,高考中我拿轻松拿到了满分。他虽然只长我5到6岁,但他教学的声音却经常回响在我的耳边,鞭策我不断努力、自强不息,我感谢他!

成长需要悉心呵护。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体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来实现的。这种交流是以彼此间的情感沟通为前提。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能够给予及时的解读,进而形成良性的沟通,使得教学氛围亲和有序、健康和谐。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思想迷茫失去正确方向的时候、一定会碰到行为失范而犯错误的时候、一定会遇到特殊困难而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而作为我们经过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培训过的体育教师来说,无论在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是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等方面,都要耐心细仔、悉心呵护,对成功的要积极挖掘、充分鼓励,对错误的要积极引导、科学校正,做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

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尊重宽容

原帖作者:高能伟

我是一个排球专项的体育考生,记得临近高考的时候,我和孔承德老师一起打排球,我助跑跳起大力扣发球,球没有发过网直击孔老师的脑门,他当场被我打晕、眼镜梁打断,当时我吓得浑身发料,把他送到医院。他睁开眼睛的第一句话就说“没事,你回去学习吧!”我非常感动,晚上我去陪他,被他训了一顿,让我回去好好复习迎考。第二天他来到学校,找我谈话让我放下包袱并幽默地说:“你把我打晕了,让我有了休息的时间,把我的精力转移给你,努力取得好成绩!”我说我要赔他眼镜,他说“不用了,老师本来就想把那眼镜淘汰了”。在他的宽容下,我鼓足勇气当年考取了北京体育大学。孔老师是我的恩师,我永远忘不了他的宽容与厚爱。

尊重宽容是一种力量、激励、鼓舞学生的有效方法。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相信孩子》一书中我更明白,惩罚是教育,宽容也是教育,但宽容却比惩罚更有影响力。教育实践证明,教师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审美情感等,是学生个体文化建构的重要参照,它体现在高尚豁达的生活态度之中,体现在对学生的宽容信任之中,体现在为师的人情味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经常碰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调皮捣蛋、相互争斗等现象,同时我们还会碰到肥胖、超重型障碍学生;听力、视力、肢体型障碍生;智障、情绪异常型障碍生。我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留给学生面子,让学生的感激中醒悟、在混沌中开化,充分体现“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论,相信每一个学生迟早都能被唤醒。孩子是有自尊心的,如果忽视自尊心的存在,常常对他们批语指责、甚至打骂,不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反而大大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憎恨,敌对和紧张情绪,促使孩子养成报复、自卑的不健康心理。

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技能垂范

原帖作者:陈建刚

王京国男53岁,长得非常精神,一点不发福,手臂肌肉线条清晰。他是我在扬州教育学院体育系读书时的偶像派教师,别看他个子不高,头发花白,当我们看到他的技能展示时,大家都叹为观止。我们大一跟在他后面学体操,同时他在教大二武术,当我们学武术时,他又在教大三乒乓球,当我们进行师生篮球比赛时,他那奋力拼抢的身影又出现在球场上。看他示范的一招一式简直可与中央电视台的录制节目相媲美。从他身上,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一专多能,什么是以身作则,什么是率先垂范,什么是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体育教育事业的体育人。

技能是体育教师的立身之本。由于体育教学工作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素质、技能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大部分体育教师存在着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完善度不够的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中这种缺失就表现得更为突出。而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能力的发挥。如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但取决于他所掌握知识的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其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体育教师优美、惊险的示范动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心理,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体能会慢慢下降,加之大能量的摄入又缺少运动,肥胖的症状迅速出现,在人们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大多数到中年后体重会增加,如果不加强体能锻炼,那么年青发腹、动作笨拙、反应迟钝的现象将会显现,体育教师的形象将黯然失色。在信息化时代,体育教师除了要保持身体机能的不减,还要注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为学生做好榜样,率先垂范。

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兼资文武

原帖作者地:张宏

我学生时代遇到过很多体育老师,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我上高中时――黄玉林。他专业特别出色,在球类和田径上有很高的造诣,他保持了我市三级跳远项目成绩记录了近20年,也曾经是我市篮球代表队主力队员之一;他棋琴书画无所不通,写得一手漂亮书法;另外还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上体育课喜欢用小黑板勾勒动作分析图,那些画优美灵动、动静结合真有欲从黑板上跃出的感觉。他从不落下一节阴雨天的课,上理论课更是出神入化,标准之普通话、演讲之口才、幽默之语言常常让我们忘掉什么时候下课。他在我眼里是完美的。正是因为对他的个人崇拜,让我走上了体育之路。

学生时时都在关注教师的行为,可感受到这些行为之下的态度和期望,当教师对学生抱有高期望时,学生很可能将教师对他的高期望内在化,提高自我期望价值,尤其对以身体活动这一热血运动为主要手段体育教学来讲,学生的学练积极性更容易受到体育教师所传达态度的影响。体育教师的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学科的社会地位、体育教师先天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精神严重制约着学科的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部分教师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处于无期的等待之中。而一部分教师在身处逆境之中,深信救世主不是别人,就是自己。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身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兼资文武的体育教师就是凭借这种先知先觉的分析再通过若干年的历炼而成的,他的原动力在于体育教师发自内心的需要,并力图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形象适应复杂的社会、学校的条件。现代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才可能较好地驾驭教学活动,全面实现体育课多元化课程目标。

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守望体育

原帖作者:庞玉凤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教我们体育的是一名代课教师,叫王风祥。学校条件差,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记得他为了让我们有活动的地方,除了上课就自己用担子挑泥填场地,用精卫填海形容他一点也不过。他既当木工又当水泥工,和工人们一起杂钢筋、制篮板,竖篮球架,用他的双手与汗水为我们提供了活动的场地。一群孩子抱着球满地跑,投篮后能再抢到球是我们最大的乐趣。为了让体育课不枯燥,他叫我们自制器材、创编游戏,并和我们一起玩。目前他已经是半百老人了,仍是一名代课体育教师坚守在那片操场上。是他,让我爱上了运动,让我爱上了体育,让我爱上了体育教师的工作!

守望是一种境界。有人守望能能过上好日子;有人守望能收获甜蜜的爱情;有人守望能升官发财。像王老师守望的又是什么呢?我想他守望的是一个朴实的体育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追求、他守望的是一群农村孩子们的幸福、他守望的是有一天自己也能和其它教师一样做一名正式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具有内驱力、毅力和持久力,更需要具有自主专业发展目标、途径和策略,要在创造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础上,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奋斗中,追求体育教师的职业目标。当前我们看到有不少正式的体育教师主动请缨转行教文化课,有的想方设法逃避体育课堂去后勤管理,有的千方百计下海捞金……,诚然体育教师的地位是低了些、待遇是差了些,相比代课体育教师王老师的境遇我们显得多么的渺小。全国现有体育教师48万,还差近30万,这一岗位需要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当代体育教师坚守,相信有我们的坚守,天真活泼的小天使会永远记住你,这才是我们体育人最大的一笔财富。

5 小结

有人说教师是学生的活教材;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生命的阳光。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时间,收集了9万名学生所写的信,内容是关于他们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他总结出12个因子:友善的态度、尊重课堂内每一个、耐性、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性、对个人的关注、宽容、教学策划艺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做一个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是衡量一个合格体育教师的标准,他应�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关心成长、悉心呵护、尊重宽容、技能垂范、兼资文武、守望体育的六种品质外,还应该做到品行端正、注意仪容、语言幽默、平等对话、公平无私、艺术教学、参与活动等品质,另外还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长观、技能观等。

参考文献

[1]梁建平等,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人格结构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12):55-63

[2]韩伏彬,新课改关注教师人格发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13):9-11

[3]李阳,论体育教师人格塑造[J],体育文化导刊,2003,(6):56-58

[4]丁辉,《体育教师亲和力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6,103-108

[5]吴俊伟,学生心目中的优秀体育教师[J],中国学校体育,2006,9,18

[6]杨玲,专业化进程中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修炼[J],体育学刊,2010,17,(8)72-75

[7]于素梅等,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阶段性结构体系建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5),9-12

21 316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