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精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语文《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精选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第一篇】

这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2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劳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深。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入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整堂课我主要是按照以下的思路展开教学的: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知人物形象。我首先让学生自渎一遍课文,在学生自渎的基础上,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位聋哑青年的初步印象,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2)细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描写青年人观鱼、画鱼的语句,在读议中,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认识到聋哑青年勤奋专注、执著追求、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进而启发学生从青年人身上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应该如何去做。

(3)美读课文,表达情感,积累运用语言。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指名读、教师范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通过朗读,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青年人美好品质的认识。

反思:一节课下来,我有许多感想,虽然能根据教材的要求,能按自己预设的思路完成教学任务,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评价的语言欠缺,读中感悟落实不到位。同时也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十分重要。我们一直说: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但是,我觉得,教师的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自己。因为,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设计精彩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同时,教师还要有收放自如的应变能力:当课堂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解决,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把教学目标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语文,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人,只有自省,才能常新。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第二篇】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看着黑板读“鱼游到了”,你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鱼在水中快活地游动。

生:我看到鱼在小河边游玩。

生:我看到鱼在鱼缸里游来游去。

生:我仿佛看到鱼游到了大海里。

师:鱼到底在哪儿游呢?师在“鱼游到了”后面板书“纸上”。

生:齐读“鱼游到了纸上”。

师:鱼究竟能不能游到纸上呢?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生:自由读课文。

师:鱼能不能游到纸上?请一位同学说一说。

生:鱼能游到纸上。因为课文里的那位青年画得太逼真了,给人的感觉就像鱼真的游到了纸上一样。(加亮点分)

(点评:学生有了好奇心,学习就会变得兴奋,思维就会掀起波澜。熊老师正是抓住这一点,创设问题情境,鱼游到了哪里?鱼能不能游到纸上?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片段二

师:那位青年的外貌怎样?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用铅笔画上横线。

生: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师:你找得真准。(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句子。)

师:玉泉的水有什么特点?(玉泉的水清澈见底。)

师: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青年的外貌吗?(眉清目秀)

师:请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生: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师:再读课文,边读边用铅笔画句子,青年观鱼的句子用小括号,青年画鱼的句子用波浪线。(生按要求读画句子。)

师:请同桌相互交流画的语句。

师:指名读青年画鱼的句子。

生: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加亮点分)

师:“工笔细描”是什么意思?

生:指青年画金鱼像姑娘绣花那样一针一线,非常仔细。(加亮点分)

师:“挥笔速写”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金鱼的动态描绘出来。

师:再指名读,注意“工笔细描”的语速较慢,“挥笔速写”的语速较快。

师:同桌表演读,一位同学读,另一位同学表演青年画鱼的动作。(师生合作读)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师:这可以用课文中的一句话:“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齐读)

师:你能说说“融为一体”的意思吗?

生:青年专心致志地画鱼,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都是鱼,好像和金鱼融合在了一起,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把鱼画活了。(加亮点分)

师:小女孩怎样赞叹?

生: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读出惊奇的语气,开火车读。)

师:还有观鱼的句子吗?

生: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这说明他是如何观鱼的?

生:他看鱼看得入神,全神贯注。(加亮点分)

师:除了我们找的这些语句外,还有吗?

生: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他看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他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生:他看鱼如痴如醉,废寝忘食。(加亮点分)

师:请同学读一读,读出忘我的境界。(指名读、齐读)

(点评: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能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熊老师紧紧抓住青年的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来引导学生体会青年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品质,让学生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片段三

师:我想同学们这时应该明白“鱼先游到我心里”是什么意思?

生:他爱鱼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生:我们学过胸有成竹的故事。宋朝文同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画成了的竹子的模样。同样,这位青年画金鱼前,心里已经有了金鱼的形象,可以说胸有成“鱼”,所以他画鱼画得栩栩如生,好像金鱼在纸上游动似的。(加亮点分)

师:“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是什么关系?用自己的话表达清楚。

生:鱼先游到我心里,再游到纸上。

生:因为鱼先游到我心里,所以鱼游到了纸上。(加亮点分)

生: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

师:你佩服青年什么?(全神贯注、坚持不懈、有毅力。)

师:我也很佩服他,他是一位聋哑人。有句话说得好:“上帝在为你关闭一扇门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也想到《触摸春天》中的一句话:“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点评:如果要把金鱼画活,就要先仔细观察金鱼,使之形象鲜明、生动、深刻。这也就是“鱼游到纸上”与“鱼游到心里”的关系,熊老师让学生在感悟重点语句的基础上,学生很自然地结合“胸有成竹”来理解两者的关系,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反思

语文教学要“求实”,即朴朴实实,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使学生学有所得,真的能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起良好的语文素养。在片段一中,熊老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回答“鱼能不能游到纸上”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习惯。在片段二中,熊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画出青年的外貌和观鱼、画鱼的句子,并细读品味,这实际上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时批画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到阅读的切入口,让学生知道人物的品质,丰富的情感,都是借助精美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唯有真正体会到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精湛,才会与文本进行着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撞击。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对于重点的词句,要细嚼慢品,咬到文字的深处,咬出文字的滋味。

语文教学要“求活”,“活”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地教学,课上师生互动,让语文教学深入人心,润物无声。教师在课堂上因学而导,神彩飞扬;学生在课上学语文如沐春风,在课外学语文其乐融融。在片段二中,熊老师在指导学生感悟青年画鱼的句子时,先让学生理解“工笔细描”与“挥笔速写”的意思,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再同桌表演读,最后师生合作读,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津津有味,这时,师生与文本完全融为一体了。在片段三中,熊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从胸有成竹联想到胸有成“鱼”,这是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体现,这是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这也是一种深层的、具有切合学生发展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这一教学环节展现了教学的精彩,给所有听课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回味无穷。

另外,教师的激励措施为课堂增添了色彩。在教学中,熊老师多次给发言精彩的同学“加亮点分”,这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再加上“实”与“活”的语文教学理念,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第三篇】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的1篇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题目入手,自主提问。针对问题,一步步探讨。为什么说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鱼怎么就能游到纸上?。感悟“鱼游到心里”和“鱼游到纸上”的关系。学习重点放在感悟“鱼游到了心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及“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则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为达到以上的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教程: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开课伊始,我就出示“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段,让学生做填空练习,这样既复习了新词,又自然地让学生在此处质疑,学生提的问题很到位,“为什么聋哑青年能练得如此高超的画技?”透过这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我觉得在高年级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提倡个性化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感受。

在课堂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你读了这一段,哪个词最让你感动?”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体悟课文内容。

3、抓重点词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一开始学生体会不深,我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是怎么看鱼的?”,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明白这“静”不只是嘴静,更是心静,从而体会到了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4、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5、回扣重点句段,突破本课重难点

在学生感受到青年通过专注、勤奋、忘我地看鱼才练成高超画技后,我再次回扣“鱼游到了纸上”重点段,并反复扣问“当青年工笔细描金鱼每个部位时,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吗?”“当青年挥笔速写金鱼动态时,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吗?”学生回答得很好,“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把鱼记在心里了。”“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胸有成竹了。”我顺势引导,“用青年自己的话说,就是“先游到了心里。”这样,学生已感悟到“鱼游到了心里”,并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鱼游到纸上》反思【第四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在阅读了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读后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一是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忘我、融为一体”三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四是培养学生做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我认为这四个目标的是符合单元的训练目标的,也是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目标的定位做到了准确。

教学流程的设计科学清晰,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鱼游到了我们的心中。整个教学过程隐含着内容和情感的主线,内容主线是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由此而展开学习小女孩的那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以及描写青年画鱼的动作和神态的段落。情感的主线随着内容的主线而行走,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两条主线既齐头并进又相互交融。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词析句积累语言,抓住课文中语言的生发点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游”和“画”的对比朗读;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通过音乐感受文字来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遗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应当引导学生总结“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虽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学生对这层关系已经有所感悟,但还不是很明朗,如果用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学生的思维将更加的清晰。这节课的整体感觉比较“紧”,作为教师,我自己的情绪都没有调动起来,更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在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上不是那么的自然,这里还需要好好去设计。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该怎么设计,我事先制定了两套方案,第一套是以“这名聋哑青年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中心辐射到全篇,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和教师的引导去实现教学目标。第二套方案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入手品“游”字,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鱼怎样游到心里的,然后又怎样游到纸上的。后来我确定的教学设计有很多地方都借鉴了名师王崧舟的教学设计,但并不是简单地搬过来,在充分理解了他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意图之后进行了再创造,如:王崧舟老师抓“静”字,引导学生“静心悟禅”,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文化的层次。通过我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我认为学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因而在教学中是降低了难度的,去寻找学生情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进行情感的熏陶。还有对描写人物的动作这一段的品读,对人物“坚持不懈”精神的感悟,教学版块之间的衔接等等。我想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对老师的个人发展有益的,仿效名师未尝不可。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第五篇】

课堂记录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同学们读一读课题,第一次读课题哪个字让你眼前一亮?

2、哪些同学对“游”这个字眼前一亮?

3、这个“游”字太简单了,怎么就让你眼睛为之一亮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找出文中所有的带“游”字的句子。

2、交流所有带“游”字的句子:共七句。

3、指读;再读:(适时评价)

4、师生合作:共读全文:老师把七句话连起来,串起来。

三、积极引导,由浅入深:

1、他笑了,为什么笑?而且笑得那么甜?

2、读小女孩对她的夸奖

情景读书:分别读,看谁读得最像那个小女孩?

3、品读:听完了,有感觉,这是怎样的叫声?(惊奇,奇怪)。谁来模仿?(指导朗读)

4、假如你在现场,你就是其中的一个观看的一员,听到小女孩的叫声,你第一个反映是什么?

(迫不及待,挤过去看)

5:指名扮演小女孩,你们做出第一反应。(离开座位,就去挤了看一下)

6:你的脑海里出现了金鱼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

7、这样的画面你们你们看到了吗?(没)你怎么看到了呢?(小女孩的叫声)再读。

(看到了,看到了,我看到了这一切还写在你的脸上!)

8、假如小女孩的话变成了“金鱼画到他的纸上来啦!”你还会有这样的反映吗?(不会)

9:那个青年是怎样画金鱼的呢?(自由轻声读课文)

10、你看到了青年画画了,你的眼睛很特别留意句子中的哪些地方? (一丝不苟 静静)

11、你留意“静静”吗?青年画画是认真吗?为什么说“静”不说认真?

是熟练吗?为什么不说熟练?

12、静静地,我们一起静静地读读这句话。为难大家了!怎么就要读出“静静”的味道和感觉出来呢?这里的静是安静。

13、就在青年画画的过程中,你听到他说过一句话吗?你看到青年伸懒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读课文。

14、请同学们再读,只动嘴,不出声。他画下了哪些金鱼?看到了哪些动态?(摇尾 嬉戏 吐泡)学生读,换词读。(平静)

15、青年画画要用眼睛去看吗?不用!为什么?

16、小结:因为他已经将金鱼刻在了心里!烙在了心上!好一个烙在了心上!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当青年在“静静“的画画的时候,他的心里只有”鱼“他的心里只装着{金鱼!只装着动态,这又是什么静?(宁静)

四、水到渠成,练习背诵:

1、小结,再齐读课文。

2、青年把金鱼游到纸上,你们能不能把把这段文字游到心上,练习背诵。

听后小记:

阳春三月,在浙江工大的礼堂里,举行的是第三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既“亲近母语”国际教育研讨会。一进入会场,浓浓的书味扑鼻而来。在这里,我有幸聆听了窦桂梅、周益民、蒋军晶等名师的精彩教学,这使我的杭州之行收获多多。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尤其让我为之拍案叫绝,课堂里老师语言流畅,积极引导,步步深入,整堂课的环节丝丝相扣,的确精彩。这才知道,鱼能够游到纸上是因为已经游到了心里,那是“功夫”在台下,那是“心”到自然成。这堂课以下几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以“游”为线,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学从课题开始质疑,方法从“游”字入口,从抢眼到说出来,又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将平日里我们常用的“见到了课题,你想问什么?”等无病呻吟的问题变成了带有孩子自主体验和表达的场所。很容易就激起孩子的兴趣。接着,找含有“游”的句子,并将句子串起来读,读的方式是变化的,提出要求,具体又合理的要求,学生完成得不费劲,但有又难度,第一次把握文本的重点,从而也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二、 紧扣关键词,逐步深入。

王老师在处理那个青年是怎样画金鱼时,抓住“静静”做文章,先是要要读出“静静”的味道和感觉,指出没有说一句话,没有声音是“安静”; 画画时没有说过一句话,身体一动也没动,像一座雕塑,这是“平静”当青年在“静静”地画画时,他的心里只有“鱼”,他的心里只装着“动态”,这是“宁静”!三个“静”就将青年画画时的投入及技艺高超一展无遗。在整个过程中每每遇到问题,学生达不到,王老师不急不躁,就是引领。学生也逐渐被感染,能仔细去体会文意,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三、 贴切的评价,给学生一份轻松的氛围。

听完课时对王老师的“评价”语深感佩服,就是自然、舒适。 就在学生体味文章而又不能达到的情况下,老师语气非常中肯地说:“让同学们为难了!”而且说了三次。后来,在教师毫无痕迹的指导下,学生终于慢慢,自然地走进文本的极至处。无庸致疑,老师的话在盛大公开课的情况下,给了学生理解,信任,更给了学生一种“以退为进”的鼓励。此外,还有“听一听,这么长的句子没有读错一个字,功夫很深!”“好眼力!一口气留意了四个词语!”都给了学生无痕的支持。在平时,当学生没有反映时,我们常常会急躁,甚至带有咄咄逼人的疑问,使得学生没有了宽松的思考环境,束缚了学生,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这样,学生不敢尽情思考和表达是属于正常反映的。

21 405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