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的心愿》 教学反思【推荐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云雀的心愿》 教学反思【推荐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第一篇】

这是1篇科普童话,是1篇非常人性化的童话。读这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给了我本人一个科学发展观。所以,我认为教学这一课,我们应该把科学发展观的小理念还给孩子,让他们懂得科学,懂得发展。

云雀是什么样的一个鸟?我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找到了解释:鸟,赤褐色,有黑色斑纹,嘴又尖又小,翅膀大,能高飞,叫声嘹亮动听。从这种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所列的事件不是一种随意的假想,并没有违反一些规则。如果云雀自身不具备飞得高的特点,文中的“那飞到一片沙漠的上空”、“飞到一条大河的上空”,就缺少了“真实”(这是一种虚构的真实),而课文中云雀妈妈与小云雀的对话很美,仔细想一想,用我们大脑去听听,感觉有种嘹亮动听的存在,这其实也是一种“真实”。我想从这一点上,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上不可以乱想,自己写动物要把其特点表现出来。而认识这种意义上的“真实”,其实也是科学的引导。

课文通过云雀妈妈与小云雀的多场景对话,向师生讲述着一种美好的心愿——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这一课有三个知识是要学生掌握的,一是绿洲是怎么变成沙漠的,二是森林水库,三是“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云雀妈妈”就是一个科学家,她把科学的知识传递给了我们,让我们明白这两个最基本的东西,与我们生存息息相关的东西,明白这一些,其实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教学,就明白人们许多做法的错误。

学习这一课,其实自然可以联系到这个单元所学过的那3篇文章,1篇是《特殊的葬礼》、二是《沙漠中的绿洲》、三是《古诗两首》。想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一单元的主题。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最后1篇,所以在教学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课是一种总结,所以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就确定的科学发展观上。我们不要说孩子小,我们应该把这个概念给学生,我们应该讲给他们听,让他们明白学习这一单元我们的目的在哪里。“葬礼”的引领,让同学们沉重过,“沙漠中的绿洲”让同学们慨叹过,《古诗两首》让孩子享受过古代孩子的那种乐趣,这篇文章给予我们的就是共同完成这个心愿。

怎么完成?拥有科学发展观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拥有科学发展,行动起来,那个葬礼才不在有。完成是要有代价的,沙漠中的绿洲告诉我们这些代价,但花了代价是需要的,这既是对人类的惩罚,也是对人类的呼唤,为了自己,为了他人,为了后代的生存,就应该去完成这个心愿。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第二篇】

《云雀的心愿》是1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后,小云雀明白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针对教材的特点,我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思路

云雀的心愿是到沙漠去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呢?然后让学生跟着云雀一起去看看。抓住“森林实在

是太重要了,因为——”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并且以云雀妈妈和小云雀的心情变化这条暗线作为辅助,这样就使主题凸显了,并且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要点。

二、体验心愿,进行个性化朗读

这是1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篇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生动有趣,富有艺术魅力。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砍伐森林的危害以及森林的重要,同时也感受文章语言的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相机评价中更加深学生对砍伐森林危害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这种行为的痛恨之情。

三、句式训练,强化语言表达能力

有效的句式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教学中出现的“可以……也可

以……”让学生练习造句,既让学生巩固了对森林作用的理解记忆,也让他们在口头造句时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在课文教学完成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项训练:学了这篇课文,如果你再见到有人在乱砍滥伐森林,你会怎样去劝说他们呢?听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同学说:“你们不能再砍伐森林了,要不然我们的土地都会变成沙漠,你们就会饿死。”有的同学说:“你们要是再乱砍森林,就会被洪水淹死。”还有的同学说:“森林是大水库,是空调器,它给我们人类带来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应该感谢它,保护它,不应该破坏它,砍伐它。”透过这些精彩的回答,可见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受到了很深刻的环保教育,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由书本知识到思想认识的迁。

当然,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为了使学生在朗读的同时充满激情,我不断的变换着朗读的方式,指名读、男女生读、分组读、比赛读等,同学们的朗读激情非常充沛,但发现一个问题,学生只是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导致学生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没有读出感情。今后还要更好地抓字词句,凸显语文课上的语文味。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第三篇】

学习了《云雀的心愿》一课,学生都明确了云雀的心愿:到沙漠去植树,把沙漠重新变成绿洲。这时突然有一位学生举手提问。

生:老师,云雀的心愿能实现吗?(这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

师:这位同学问得非常好。云雀的心愿能不能实现呢?我们大家来讨论一下,认为能或不能都要说出理由。

生:我认为不能。云雀那么小,靠它把一颗一颗种子衔去种,不知要等到哪年哪月呢?

生:我认为能。课文中讲云雀和它的伙伴一起去,不是靠它一个人。人多力量大。

生:我认为不能。沙漠里风沙那么厉害,云雀还没飞到就给风沙刮跑了。

生:我也认为不能。这是童话故事。童话是编出来的,不是现实。(说“能”的同学越来越少)

师:云雀的力量是太小了,沙漠的风沙又太厉害了,有没有别的动物来帮忙呢?(学生们一下子又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小兔会来帮忙,小兔喜欢大森林。

生:老虎会来帮忙,老虎是森林里的大王。

师:除了这些小动物,还会有谁来帮忙呢?你们会去吗?为什么?

生:我会去,因为森林是个大水库,是大空调器。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生:我会去,森林能为我们提供新鲜的空气。

师:你们真好。除了同学们会去,还有哪些人会去呢?

生:所有学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会去。

生:我会让我周围的小朋友都去。

生:社会上的人也会去的。我从报纸上看到现在许多沙漠地区已经在植树造林了。

生:对,我也在电视里看到过。

师:是啊,现在人们都知道了森林的重要性,于是大家都会行动起来植树造林,把沙漠变成绿洲,让森林为人类造福。那么你们说,云雀的心愿能实现吗?

生:(异口同声地)能!

反思

学生的知识不是靠简单接受得来的,而是每个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的,也就是说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知识之中,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或者得到整合和发展。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学生的原有认知与新认知肯定会产生矛盾与冲突,从而引发思考,也就是反思。正因为如此,课标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以上学习过程中,学生把新学来的知识“云雀到沙漠植树,把沙漠变成绿洲”与原有认知“云雀的力量小”、“风沙厉害”、“童话故事”等进行对比,引发了批判性反思“云雀的心愿能实现吗?”我首先抓住这一契机作出肯定,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由云雀拓展到小动物,由小动物拓展到人,由课堂拓展到社会。把云雀的心愿拓展为所有动物,所有地球公民的心愿。植树造林,不应仅仅是云雀的行为,而应是所有地球公民的行动。因此,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在所有地球公民的共同努力下,云雀的心愿一定能实现。这样就使得学生原有的认知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第四篇】

上完了三节课后,指导教师与听课的成员对我这次的教学进行总的点评。他们一致认为这篇课文的导入环节做得不是很好,有点生硬。指导教师还说在教学中应给多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说,让他们学会从课文找知识、从课文掌握知识。事后我自己也对《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觉得这次教学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不当,没有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小学生都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我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没有考虑到这方面,把导入设计成让学生来猜猜云雀的心愿是什么?这一设计是想让他们带着他们所猜的心愿来阅读课文,看看云雀的心愿和他们所猜的是不是一致?结果令我想不到的是学生们根本就不用猜就直接把云雀的心愿说出来了。出这一问题主要是学生们在预习课文时已经知道云雀的心愿了,这显然引不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2)没有让学生说,而是代替了学生说。

在对课文进行分段落时,没有放手给学生。这一部分的教学都是学生在我的牵引下跟着我的思路把答案说出来的,这不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因而这三次课下来都是我所说的多,学生说的机会很少。如果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自己去归纳段落和段落大意,把机会让给学生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学习那么教学效果也许就会好些。

(3)忽视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知识、掌握知识。

这次教学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是要从教学中的每个细节去培养的。比如先举手后回答问题、要善于从课文中找知识等。这些我都在教学中无意识地忽视了。如有一处提问学生:“描写云雀的心愿是在哪个段落?”学生回答:“第十四段。”学生回答到这我就停止往下问而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了。如果我能继续追问“哪些句子是写云雀的心愿的?划出相关的句子。”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而且也能使他们加强记忆力,从而掌握课文的知识。

(4) 朗读指导不当,过多地采用自由读、小组读的形式,忽视了全班齐读。

学生在自由读、小组读的时候没有做到真正地投入感情,也没能从朗读中体会出破坏森林给人类自身所带来的危害性。这主要是我在教学中没能很好地起到范读的作用。

这次的教学还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习惯、学情、班级常规等情况来设计的重要性。《云雀的心愿》的教学设计没能考虑到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因此,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没有很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自己也没有能力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没能调动课堂气氛。这些都是自身所掌握的人文知识太少了,以及缺少教学技巧而造成的。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第五篇】

该文用童话形式,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的所见、所闻、所言。针对教材的特点,我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1、注重感悟:

课文以对话形式来说明森林的重要作用,语言浅显易懂,不需作过多分析、讲解。因此,教学时就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依据语气提示读好课文,就可以很清楚地感悟到了。如在教学描写土地变沙漠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黄沙漫天”、“乱砍滥伐”,依据提示语“埋怨”、“心疼”练读课文。在学生读书时,我使用多媒体出示黄沙漫天的场景,并配上巨大的风声,把学生带人沙漠狂风之中去感受。这样学生就很到位地读出了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悟到了“埋怨”、“心疼”,从而体会到森林的重要。

2、注重积累:

课文中的第10和13自然段既说明了森林有水库和空调器的作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自然常识,应该让学生积累下来。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读后试着把它们复述下来。在复述课文时,我相机板书“树冠、树干、树下、土壤”几个词语,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降低复述难度。同时这几个词清楚地表现了作者的记述顺序,在学生复述后,我就提示学生:“这些词语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明森林为什么是大水库的。以后的作文中,我们应该学会有顺序地描写事物。”这样的复述,既积累了妙词佳句、自然常识,同时也积累了写作方法,可谓一举三得。

3、注重迁移:

在课文教学完成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项训练:学了这篇课文,如果你再见到有人在乱砍滥伐森林,你会怎样去劝说他们呢?听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同学说:“你们不能再砍伐森林了,要不然我们的土地都会变成沙漠,你们就会饿死。”有的同学说:“你们要是再乱砍森林,就会被洪水淹死。”还有的同学说:“森林是大水库,是空调器,它给我们人类带来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应该感谢它,保护它,不应该破坏它,砍伐它。”透过这些精彩的回答,可见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受到了很深刻的环保教育,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由书本知识到思想认识的迁移。

“感悟、积累、迁移”是语文教学的“三步曲”,只有依据此,我们才能真正地教好语文,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21 1190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