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教学反思【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夹竹桃》教学反思【实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夹竹桃》教学反思【第一篇】

学习每1篇课文,第一课时的预习任务首要就是把课文读上至少三遍。都说教师不读熟教材不开讲,学生不多读课文也不行。

扣题学习,观察图片,让学生联系《学会合作》一课中的“顾名思义”一词说句子:什么样的花是夹竹桃?顾名思义,就是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引导学生读“作家卡片”,谈我课前读课文时的一个猜测:夹竹桃的故乡在印度,季老是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故而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师生一齐读季羡林先生对大家的寄语:“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

那里一句空话也没有,真的,学生们努力一下完全能做到。

读课文就是检查反馈,不是要扩大反馈面吗?一个学生读着,其他学生都得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听着。否则,随时会“换下一个”,如果轮着自我,不明白读到哪里,不就露出马脚了吗?如果正读着的这个同学读得不太好,就需要“小教师”来教他,让他读好了。大家都有可能成为这个“小教师”。

然后听写词语,这是以前教师们常用的一种方法。此刻,我也常用,这一招能够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并且能够引出下头的环节,一是顺势指导写字,二是理解重点词语,三是“用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资料。

这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从整体上来理一理课文的结构,指导学生学习确定课文的重点。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一看《夹竹桃》这篇课文是怎样的结构。我引导学生联系《广玉兰》来比较比较,学生们发现这两篇课文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夹竹桃》也写到了花色,结尾也提到了“爱”。可是《夹竹桃》一课中“分”这一部分,除了花色,还写到了什么呢?学生回答:夹竹桃的韧性,作者由夹竹桃的影子引起的幻想。那三个材料中,作者把重点放在哪里呢?按照详细的程度来分,“夹竹桃的韧性”是重点,“幻想”也是重点。就拿昨日刚写的《给教师写一封信》这篇作文来说,什么是重点呢?这样一对照,不少学生明白了,信的准确格式是必须的,但这不是重点。与教师之间的这件事是重点,要说的真心话才是重点。

不提不明白,唐凯亮指出第3自然段似乎成了“摆设”。这真是“正瞌睡有人送枕头”。我说,对呀,我们来读一读,看看季先生家养成了哪些花。学生读完了,我说:美不美?学生异口同声:美!怎样的美呢?学生一齐读写花美的词:哦,原先是如此之美。还有哪些写花美的词语呢?大家七嘴八舌地交流起来。

我问:为什么第3自然段都没提到夹竹桃,还写了184个字?能删掉吗?学会了联系下文,有学生立刻举手,这是用比较的方法来衬托夹竹桃的韧性可贵。那很显然,本课最重要的资料在哪里?就在第3、4自然段——夹竹桃的韧性。

明天再来细细品一品这个“韧性”,这是不是“自上而下”地阅读理解呢?

《夹竹桃》教学反思【第二篇】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虽然努力了,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回顾这一节课,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强势,主体的自主性受牵制,所给阅读、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充裕。朗读机会虽说很多,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指导是不够到位的,虽然在老师的提醒下他们的朗读有一定的改善,但也只是语调轻重上的改观,没有显著的进步,也仍未从内心品悟到夹竹桃的韧性。

其次,整体把握文本的过程被淡化。本课的段落大意提取并不难,经过充分预习的他们完全有能力把握,因此我将其安排在检查预习的环节。由于刚由新老师上课,又是第一节,学生似乎有点紧张,发言不够积极,我呢,便在说出“写了夹竹桃的花色、韧性”后掐断,进入字词的检查,本打算权当做了解他们的基点,待抓住最后一节的学习后再借助板书将“花影及引起我的幻想”顺便补充进去,随之小结一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总体印象。再说,读词语难度系数不太高,可缓解一下学生的紧张情绪。然而,实际的效果没有达到预设,给人的感觉是没在意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此中的遗憾会给以后的教学以提醒甚至强化。

再次,正如陈所长提出的,本节课没能从宏观上,把整个单元内容串联起来,足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感受大师语言的平实、质朴,借物抒情写法的独到与精妙。如果课前备课时,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或者团队成员能适当引领一下,将单元主题融入本课教学,深入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相信会有别样的精彩。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以后的教学,更需静下心来研读文本,真正实实在在走近学生,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将学习到的教学理念切实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学不止,反思不断,促进自我成长。

《夹竹桃》教学反思【第三篇】

《夹竹桃》是我国著名作家季羡林写的1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滑行迷离的动人情景,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夹竹桃的韧性及夹竹桃能引起作者无限的遐想,这是作者爱上夹竹桃的两个原因。我上课时紧紧围绕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展开教学,指导学生感悟“韧性”和“幻想”的内涵。学生对夹竹桃的韧性较难体会,因此我采用了“从文本自身入手,紧扣关键语句设计回环再现的朗读来突破这一教学重点。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划出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词句,学生很快地找到了。我又让他们细细品读,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读出了夹竹桃的坚强,花期长,从“一直……一直……无不奉陪”中体会出了夹竹桃生命力顽强,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教学到这里,学生对夹竹桃的韧性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我认为,他们并没有真正领悟到作者对夹竹桃可贵韧性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于是,我便抓住关键句“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设计了回环朗读,让文本不断地再现,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一起去感受。

(1)、通过朗读体会夹竹桃春、夏、秋三季默默开放的情景,体会它的韧性。

(2)通过朗读体会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的情景。

(3)通过朗读体会夹竹桃从春到秋,无不奉陪的情景,深入体会韧性。

在这个环节中,我扣住“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这句关键句子将夹竹桃三季如何开放的、无日不迎风吐艳的情景及从春到秋夹竹桃无不奉陪的画面具体化了,学生也对夹竹桃的韧性有了具体的了解,自然就能更深刻地领悟作者对夹竹桃可贵韧性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教学重点也随之突破了。

《夹竹桃》教学反思【第四篇】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夹竹桃》一文节选自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夹竹桃》。朴实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厚重的神韵,一如先生之品格。反复阅读此文,更有一种人即是文,文即是人的通感。文中对于夹竹桃“韧性”特征的描写,可谓是状物言志类课文中的精品段落。这节课我把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学习的目标。

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直奔中心。紧接着讲读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主要讲的就是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第四自然段中的两个双重否定句是最能体现夹竹桃的韧性的,我让学生朗读、谈感受、说体会,结果学生谈得面面俱到,过于细化,冲淡了对夹竹桃的韧性的理解和认识,也冲淡了两个双重否定句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一自然段无需过多讲解,可以通过对比朗读的方式,将春、夏、秋三季的花与夹竹桃进行对比朗读,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也就不难体会第三自然段所起的对比衬托作用。回顾我的课堂教学,学生虽也能产生以上认识,但印象一定不及对比朗读的方式来得深刻。

课堂上,我把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始至终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状物言志”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前请学生搜集了大量季羡林的资料,缩短了学生与季羡林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触摸文本,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时,学生思维的火花被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提升。季羡林与夹竹桃是何等的相似,先生正是借夹竹桃道出了自己的情怀,至此学生对于“状物咏怀”真正有所理解,这“四个字”不是以标签的形式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在读书,对比的过程中自己有所发现,有所顿悟。

可见语言文字的赏析课并不是单纯的工具性教育,而是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自然地结合起来。

21 4517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