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教学反思 《挑山工》教学反思【优质4篇】
【导言】此例“挑山工教学反思 《挑山工》教学反思【优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挑山工教学反思【第一篇】
本课教学着重体现“比较”理念,即挑山工与游人比,《挑山工》与《峨眉道上》比较及这篇课文与教师下水文《轿夫》比较。
《挑山工》是1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课前,我认真研究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
1、使学生从平常小事中受到教育,了解做人的道理;
2、培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3、训练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我得出一个结论,这节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重点。
但是,如何突破这个重点,让学生真正体会作者的所思所得,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哲理,是一个大难题,同时我又是一个喜欢动点小脑筋,干一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事的老师,所以我花了很长时间思考,从哪里入手,突破重点,怎样上出新意,怎样给一点别的老师想不到的东西给学生。
我决定从中心入手,苦思冥想中,《峨眉道上》这篇文章浮现在我眼前,它和《挑山工》一样,写的都是身负重物,在山路上行进的人,但中心却是不一样,前者歌颂的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后者阐述的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同样一类人。因为作者的观察角度不同,领悟到的东西也就不同,这不就是前三课,古诗《题西林壁》所阐述的哲理吗?我决定将课文重组,将这三课组合在一起,从而教给学生如何读文章,如何定中心的一点借鉴。
在备课过程中,我又想到了自己刚从张家界回来,那里的轿夫不也和挑山工是一类工作的人吗?于是,我动笔写了1篇下水文《轿夫》,我定的中心是赞扬轿夫热情服务,认真做好张家界的形象大使的美好品德。
3篇关于“挑山工”文章一并列,让学生比较异同,他们马上一目了然,然后我又让学生讨论3篇文章各式各是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现中心的。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积累运用的写人的作文。
挑山工教学反思【第二篇】
首先要感谢的是五年级组的王玲玲和庄笑萍老师,是他们从期中考试前开始留课一直留到5月20日给我试教。
我的试教也挺有趣的,第一次试教是关起门来磨课的,在五年5班,和学生进行最真实的对话,那一次知道了许多,改进了许多,比如最后几段的原先是没有材料的,但学生理解不够深透。后来在五年8班上的时候,提前下发了材料,当作是预习的材料。效果比之前有好,不过又犯了一个自相矛盾的错误,该自由读时却变成了齐读,耗费了许多时间。xxx老师和xxx老师分别给我提出了意见。
第三稿在结尾处作了一些变更:因为根据资料,冯先生的。那一幅画,《挑山工》已经被人们提升为一种文化内涵,也被许多人诚认了。所以借助杜甫的诗句来结尾以提升泰山的文化内涵,也让学生对于本文的思想有个更深刻的认识,而不在是一个口号似的一句中心思想。
语文《挑山工》教学反思【第三篇】
上中学的时候曾读过这么一句话:“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当时心想,能让孔子小天下的山一定是非常高大险峻的吧,这样的山一定是很难爬的吧。后来在妹妹的教科书上读到《挑山工》这一课,了解到挑山工们每天要挑上二百多斤重的东西登上山顶,心里对他们充满了佩服。
如今又教到这篇课文,仔细读文,不禁感叹作者选材的匠心独运。浏览名山大川,可以写的东西很多,而作者却偏偏选择了这么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肩挑重物,在崎岖的山道上独自前行,一步步努力向上攀登的挑山工们,还有他们那脚踏实地、永不放弃的。坚持精神。作者的构思的确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上课时,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作者,板书课题后,让孩子们说说读了题目有什么问题,伟鑫首先提问:“挑山工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叫挑山工,是不是他们也能把山挑起来?”我问他能不能自己解答,他点点头:“挑山工是专门挑东西上山的,所以叫这个名字。”
接下来,自由读文,在文中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并在书上勾勾画画。交流阶段,先让孩子提出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包蕴”“不解之谜”“意味深长”等词语被提了出来,让孩子们自己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试着用找同意词,通过字面意思等方法解释,基本都能说出意思。但是感觉有些孩子在自读时,本来并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可当看到有同学在提问时,也就随便找了一个词,提了出来。因为并没有好好想想,提出来以后才发现,原来这个词还是挺容易的。本想着说说这种现象,但一转念这样一来可能会打消有些孩子的积极性,也就忍住,没有说什么了。
交流关于课文的疑问时,有孩子问到了“我”为什么总是会遇到挑山工?在请孩子帮忙解答之后,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表:遇到的次数遇到的地点分别在做什么
有个别孩子一看到这张表马上在下面说,遇到了两次。问孩子们到底几次,这下好几个人都说是两次了,也有人小声说不止。并没有再说什么,而是要求仔细看书,把表填好。
当最终把表填好后,孩子们发现其实他们遇到的远远不止两次。这时,便对他们说:“你们看,刚才老师问文中的“我”和挑山工遇到了几次,好几个人都说是两次,我想那一定是他刚才在自学时,没有认真读文,而当有人说答案时,便不加思考,也跟着乱说一气。想一想这样的人云亦云对吗?学习一定要经过自己的认真思索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如果每次都是浮在表面上,不深入文章去把文章读懂,那就是上再多的课文,花再多的时间,你也是读不懂的。”(还是没有忍住。)
孩子们这下都没有做声,不过接下来的课感觉他们更认真了。课文重点的内容基本都是他们自己解决的,包括课文最后一句话中那个“我需要它”的那个“它”指的是什么,也是孩子们自己答出来的。整篇课文,除了那张表,所有的问题都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也是他们自己解决的。
挑山工教学反思【第四篇】
顺利的结束了一课时的教学,学生们无论是在知识水平,能力培养还是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所收获。作为一名教师,课后细细品味,深刻反思获取的则是宝贵的教学经验。因为是一节真实的生成课所以感受颇多。
(一)教学的第一大环节是梳理作者与挑山工的四遇四见,让学生默读课文,把相遇地点用()扩出来,把表示速度变化的句子用--------画出来。出乎我的意料学生部分困难生梳理的能力较差,把凡是表示地点的词语如草地、古松下等等都扩出来,有的更是无所适从。巡查一下,感觉不能草草过去,果断采取小组研究的形式互帮互学,让理解的优生小范围内、有针对性的帮助学困生,集体订正时效果较好。在这里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计划之中的形式,而适时适地而有效的及时采用好的方法就会得到意外的惊喜。
(二)指名读挑山工的话后,我用特殊颜色标出“我和你们不一样”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挑山工与游人有什么不一样。本想让学生结合挑山工的话来说,说走法不同、说目标不同。可学生却没在意后面的“一步踩不实不行”等话语,反而谈出了挑山工挑重物、走折尺形路线等困难。我通过再三的指屏幕才拉回他们的。思路。也曾思考是否因为这段话是打在屏幕上,学生没有看书去找,也没看屏幕,而是凭读文的印象去说,或者是因为我的问话出现了什么毛病。不得而知。
(三)本节课我运用了三个填空来帮助学生表达,一个是解疑“因为挑山工不像游人那样(),而是()。”一个是说明我为什么需要它“作者之所以吧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是因为他从挑山工的话中明白了登山要()领悟到做事要(),还体会出要用它()。”课前就曾设想这种形式是否阻碍学生的表达,抑制学生的发展?是否以不适合四年级的学生呢?通过课堂实践我发现第一个问题在我提出后就有学生举手,而且称之为踊跃,显然设计有些多余。而第二个填空对回答有指引作用还是有必要的。想一想这种形式真不能抛弃,只不过是如何使用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曾对我说“老师我心里明白,但是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为什么不可以帮他们一下呢?我们可以设计好,然后根据情况适时的出现或学生以说得很到位就在教师小结时出现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本节课学生在填空时并不是很全面,如预期让学生学生填“因为挑山工不像游人那样(玩玩闹闹、走走停停、目标不专一),而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目标专一)”,但学生填“因为挑山工不像游人那样(玩玩闹闹),而是(一直走)”,或“因为挑山工不像游人那样(目标不专一),而是(目标专一)”每人都仅仅说出某一方面。虽说也可以,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纵观总体我感觉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顾及过少,教师牵导过多,课堂太过拘谨。其实该放手时就该放手,这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给他们更广阔的天地。
很喜欢这种(教师做足自己课前准备而不是让学生做好准备)生成的课堂,正因为有一些不可预料的东西才有了这么多值得反思的素材。课上得很有感觉,也许他并不完美但很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