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时计时法教学反思1

24时记时法,是在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后学习的一种记时法。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比较广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珍惜宝贵时间的好习惯。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会正确的转换普通计时法的时刻和24计时法的时刻。鼓励学生打单交流。讨论,有学生得出结论,发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联系由浅入深,解决方法力求多样,给学生独立创造。思维的空间。从学生感兴趣的'节目预告单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更是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事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果再能给学生及时的评价,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在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应使教师的调控。点拨更具有启发性,把握好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改进的地方:1、有关时间的知识本身就很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应该加强引导,多设计些有趣的练习,更多的联系生活,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会容易一些。比如设置一些学生上学放学的时间等练习。2、13:00的讲解不到位,在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应该总结说:下午1时,时针已经走了12个小时,到下午1时又走了1小时,所以就是12+1=13,这样后边找两者关系的时候就会容易一些。

时计时法教学反思2

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使我深深认识到在《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常常遇到同学们普遍存在着认识上模糊、应用上糊涂,以至在时间的计算问题上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在上完这一课后,看到同学们的表现,觉得效果不是很理想,回想这一节课教学过程,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从教学重点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本课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我抓住重点来进行教学,由学生得出结论,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从练习的设计上看,巧妙、开放。

一个练习,由浅入深,解决方法也多样,给学生创造的、发散的空间。而且从学生感兴趣的节目预告单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更是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在评价上,我能及时给与适当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激发了。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从备课的角度看,备学生备得不够充分。学生在理解24时计时法上还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很快辩出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对于这方面,我要多加努力,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

时计时法教学反思3

24时计时法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计时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运用得比较多的还是普通计时法。如何使学生接受24时计时法并学会用它来计时,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本人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一开始,我通过龟兔赛跑的故事,使学生发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出现把时间搞错的情况,该如何避免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一种探究的欲望,为整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练习生活实际,加深知识的理解。

在引入24时计时法时,我采用让学生学生写出自己的作息时间的方法。这时候有的学生采用普通计时法,有的。采用24时计时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发现同伴于自己不同的计时法,不禁充分尊重了学生,还给了学生一个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这样,学生不仅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还会对其产生极大地兴趣。在练习上,我也考虑到数学的生活化,如看电视节目,让学生说出另一种计时方法。

三、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1日=24时,感受一天时针要走两圈。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下,让学生思考“钟表外面的数表示什么?它和圈内的数有什么联系?”让学生独立分析,得出结果。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立足于新的理念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桥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时计时法教学反思4

每个人教新教材都有同样的感受:例题的难度大。在我们大多数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去学习新的知识跨度大。新教材例题后的练习题很少有对例题类似的基础练习,可以说是一练一变,真可谓是举一反三。基于现状,我们只能从自己的教学中解决这一问题。

教材的例3是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材密切联系实际,通过解决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多长时间的情境,引出知道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求经过时间的问题。第一,题中的'两个时刻不是统一的记时法,这一点是需要学生注意的。第二,求经过时间学生也是接触过的,但是在三年级的上册,离现在也有一段时间,同学对一些知识有所遗忘,需要帮助学生回忆一下。教学时,我先出示题一:我们是下午2时40分从北京出发的,列车下午5时45分到达石家庄站。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这是一道热身题,学生已学过。目的在于让学生回忆起计算经过时间时用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求经过时间。然后出示题二:我们是上午11时40分从北京出发的,列车16时15分到达阳泉站。坐火车从北京到阳泉要用多长时间?这道题是对原例题进行了一下修改。首先让同学们默读题,发现这道题和题一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这道题中两个时刻的记时法不同。我引导:“你觉得在做这道题是应该注意什么?”同学们:“先把记时法统一了。”有的说:“都统一成普通记时法。”有的说:“都统一成24时记时法。”我让学生自己做做看。学生做完,班里汇报。大家一致认为如果开始时刻是上午,到达时刻是下午。都统一成24时记时法比较简便。否则必须先求出上午经过时间,再加下午经过时间,才能求出。这一环节也为计算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不在同一天的经过时间奠定了基础。

针对我们的学生,对例题做必要的修改和补充,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有兴趣。

时计时法教学反思5

事先再细致的设计,没有实践终究难发现不足。先谈谈我上完研讨课的总体感受吧:根据以往的经验,我特别担心学生不思考只等着老师告诉他答案,课堂上又是“安静得很”,好像只有我在演“独角戏”。因为孩子们一看见有众多人来听课就不发表意见或是一让探究就静静地等着,这些一贯表现让我有些忐忑。

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呢?我灵机一动就利用了本班学生的。显著弱点:爱挑毛病、发现错了才去思考。所以在教学上我采取了 设疑——观察——总结——练习中纠错——强调易错点——再练习 的教学模式。虽然在评课的过程中,有教师认为总结性的环节不太完整,没有加上前提条件,比如:板书“时针转动到第二圈后,用原来的时数+12”,不能讲了一个例题后就总结出“原来的时数+12”的不完整规律。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把“早上6:30”转化成“18:30”。可我却有不同的收获。

21 2979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