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汇总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酸的和甜的教师教学反思【第一篇】

《这个办法好》讲述了少年毛泽东与小伙伴们上山干活时,指挥大家分工合作去放牛、砍柴、捡果子的故事。说明做什么事都应当少花力气干出成绩的道理。

本文生字较多,会写的字 7个,我会认得字 14个,再加上是低年级学生。基于这两个特点我尽量让枯燥的识字教学“活”起来。

一堂课的成败,关键在于孩子是否对这堂课感兴趣,所以我以生字为主体,以多种游戏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愉跃中学。

识字教学,我倡导在学文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识字,以自学、合作学、个体检查、游戏等多种方法落实识字教学,鼓励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运用汉字、词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第一步,初读课文时,学生边读边圈画出生字新词,对生字新词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第二步,让学生自主认读,加深记忆;第三步,采用小组合作做游戏的方法巩固记忆生字的音形;第四步,在自主识字的基础上,教师检查正音;第五步,利用扩词、用词语说话深化学习,达到识字、理解、运用的目标,为下一课时的写字做好铺垫。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紧扣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又能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表演能力、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学习课文时围绕“谁想出的办法?”“什么好办法?”“办法好在哪里?”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评悟课文,感悟办法的妙处。

教学中,我还注重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拓展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我们平时进行值日时,也要注意和别人分工协作,这样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值日任务。

《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第二篇】

今天教学《酸的和甜的》,这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松鼠、兔子因此被迷惑,若不是小猴子敢于尝试,他们都将错过一顿美餐。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每个环节都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效果不错。尤其是字、词、句训练层层推进,有梯度表现在

在出示一串“葡萄”实物后,我随机进行“葡萄”的生字教学,然后再次出示这串葡萄,要求学生练说“一( )葡萄”,学习生字“串”,在此基础上再提高难度训练说“一串( )的葡萄”,学生因为有实物观察,发言积极性高,表达准确到位。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我及时地贴出小动物板图,随机学习了“狐狸、猴”等字后,要求学生用:“( )、( )和( )认为葡萄是酸的,( )认为葡萄是甜的'。”句式说话,学生表达很清楚,为今后将“三句话合并成一句话”的训练打下基础。

在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时,在观察插图的基础上,我创设了一个情境:一只小兔子一蹦一跳地走过来,正准备伸手摘葡萄,小松鼠连忙说(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训练语言;在此基础上我还和学生分角色对话,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示范,要求学生模仿并试着去练习,学生热情高涨,充分发挥了想象,表演效果好。

不过,细细反思本堂课,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

1、在学习了“小狐狸想尽办法摘葡萄”的那个环节后,其实可以穿插“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训练,这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点。

2、学完这篇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小松鼠一样的人,或者说以后该怎么做,使故事的道理进一步得到升华。

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第三篇】

本篇课文很有教育意义,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也非常适合孩子们演艺童话剧。“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是狐狸在闹笑话,同时教育孩子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勇敢的尝试,不要只听别人在一旁煽风点火,从而错失良机。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遵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每个环节我都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阅读课文,感知生字,从而要孩子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一.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如果学生感到了快乐,那么他们就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所以,本课我力争创设愉悦可持续型氛围,让学生乐学,积极投入其中。上第一课时,我们玩“你演我们猜”的游戏。接着又根据几幅图片认识了“猴子”“狐狸”“葡萄”等词语。识字中,学生认识葡萄园里的生字朋友,请出捉迷藏的词朋友,于游戏中自主识字,合作交流。

本课教学中不搞孤立,枯燥的识字环节中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坚持“生字从文中来,再到文中去”的识字顺序。在学习生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组词、造句,从而巩固生字的应用。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

课文朗读从低年级开始加强练习,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从读中感知、感悟。本节课处处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我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求他们初步感知课文,等待学生学完后,又回到文中。从而体会语文的优美及韵味。

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领悟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如我在教学中重点抓住了: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这两个句子去感悟语句的生动、形象、具体。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这两个句子去了解小猴子喜欢吃葡萄和吃葡萄的着急心情。

在学生学完课文之后,我激趣引入:“学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想给动物们说几句话吧!”“小动物们你们又想跟大家说点什么呢?”这样,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情趣,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其中。

当然,本堂课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本课开始我以“你喜欢故事中的谁”导入对课文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小猴子,我就先指导学生学习了有关小猴子的段落,是从课文的中间部分入手。当讲到小松鼠和小兔子吃到了这么甜的葡萄为什么却皱起了眉头时,我直接告诉学生第一段告诉了我们答案,随即便开始了对第一段的学习。这样设计跳跃性较大,学生比较难理解。我觉得可以改成这样的设计,先问问学生“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让学生读读有关句子,便很自然地导入对第一段的学习。

2、教师的语言需要锤炼。课堂上,我问学生“你为什么说这是一只调皮的小猴子”这样问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学生显然无从下手。若把问题换成“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只调皮的小猴子”,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从课文中找有关句子。这样换个问法不仅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而且还不至于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酸的和甜的教师教学反思【第四篇】

教了十几年数学,我觉得自己对教材和学生都掌握得很好,但今年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才认识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很快,一只只小手接连不断的举起来了。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9+7+9+7=32(厘米)!”

“9+7+9+7=32(厘米)!” ……

没有出现我的预设效果。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谁有更好的方法?”

“9+9+7+7(厘米)!” 一个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站起来发言。

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还鼓励说:“不错!谁还有更好的方法!”

没有同学再举手了。

我说:“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

看到学生自己归纳不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我急了,只好硬往公式上引导:我说:“长方形两条长,那 么9+9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9×2。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7×2。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也可以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三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全班只有一半左右学生用我的公式方法计算,还有一半学生是用加法做的。

这堂课上完后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 。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

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本上不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摘取数学皇冠的明珠呢!

21 19134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