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精选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第一篇】

《唯一的听众》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主题单元“变化”的1篇主体课文。它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我”开始拉琴像锯木头,被众人嘲笑。在一个老音乐家的关怀下,“我”的自信心增强了,坚持天天练琴,迅速成长为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演奏的小提琴家。

上课一始,我引导学生从课题目入手,何为“唯一的听众”?继而让学生明白此文是写人的文章,从而复习写人的文章应该注意什么?于是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问题:这个唯一的听众是谁?她是一个怎样的人?接着就让学生边自读,边找答案。然后让学生汇报,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出示相关重点词句进行点拨,并进行指导朗读。最后总结写作方法——语言、神态和心理的描写。

在教学中我也能注意到单元主题“变化”。引导学生从课文来找到变化。如刚开始“我”拉得怎样?在老妇人的指导下,最后“我”拉得怎样?刚开始家人听“我”拉琴的态度如何?一段时间后,家人对“我”的态度又是如何?

虽说在教学中自己能注意到的都尽量注意到了,但还是有不足之处。比如课文留白处很多,理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深入人物内心,但在操作中,由于时间关系这方面就匆匆带过,以致于当“我”知道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后,学生没有办法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课今后能上得更精彩,好好努力吧。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第二篇】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老人的爱心和善良默默带领着我走进了成功的大门。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而课文的理解重点就是通过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学习课文时,着重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尽可能地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是我这堂实验课的探索方向。通过查一查、听一听、问一问、想一想、画一画,论一论、练一练等多渠道学习与训练,觉得还是得到了点滴收获: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得到提高。

在揭题以后,就要求同学们自由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学习老教授的言行时,通过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画一画等环节,再次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的基础上再和同学讨论。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拓宽了思路,在后面的发言中看出也取得一定效果。因为他们是实实在在地在实践着,发言踊跃,讨论也较为热烈。他们边思边在老教授的语言神态描写等句子上进行批注,或多或少的写上自己的感受。我想,学生的自主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该在这些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以培养和提高。

二、抓主线,明确辅线,着力要求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学生在学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我”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从而较为清楚地体会老教授的言行给“我”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三、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和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 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出示了寂静的树林、老教授“平静地望着我”、“我”在专心拉琴的图片,要求学生看着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唯一的听众》语文教学反思【第三篇】

上一周,我上了一节第三单元的课文《唯一的听众》,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认为自己设计的“生词听写”、“串词连句”、“根据板书提出问题”、“读写结合”、“朗读欣赏”等环节的精巧特别、独具匠心,教学语言优美给人美的享受,教学流程清晰流畅,自然连贯。但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对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够

对于这点,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做得不错的,因为在这点上我经常地提醒着自己要贴近学生,话语要亲切,态度要和蔼,方法要以生为本,循而导学,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要忽视每个学生的存在。但是细想这一节课,课上虽不曾高高在上,却也不经意地流露出师者的姿态,话语似乎总是比学生要高明一些,要出彩一些,于是学生便多少多了一份敬意,多了一份依赖与冗懒,少了一份严谨治学与批判的精神去参与学习,因此当老师出现了过失也浑然没有察觉。

有一点不足我自己也是很清楚的,课上,为了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少生枝节,内心会情不自禁地希望学生能顺利解决问题便过了,缺少了对更多的学生足够的关注:其他的同学都会了吗?他们参与学习的活跃度、专注度够了吗?我有没有更为明智的,能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的教学手段,像魏书生式的,如叙家常般的平等、自然的对话,调侃,拉进与他们的距离,从而消融内心存在的那些许的或紧张、羞涩,或事不关我,由他人言说的倦意?我觉得自己在这点组织管理,心理调适方面所下的工夫还是不够的。例如,为了让学生能发现描写老人神态的三个句子中都写到了老人“平静地望着我”。我布置学生自由朗读完后,仅有5、6个学生举起手表示有所发现,看来情况还不够理想,我又让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把三个句子读了一遍,这次发现的有十几个了,这样我便满足了。事实上还可以让个别有感受的孩子再把句子好好读一读,用他们的感受去感染更多的孩子,这样下来相信会有更多的同学会有所发现的。不仅如此,事实上在这过程中,体现的是老师对还没有发现的同学的期待、耐心与信任,学生一旦感受到了,课堂的投入度会得到极大的焕发,可惜我错过了这个机会,张老师的提醒,让我意外的发现了这其中的一点奥秘。

2、教学用语还需推敲,使准确明了,指向明确

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为了使学生能尽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了解老人,感受老人对“我”的真诚无私的爱护和帮助。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提出:抓住人物的特点,写一段“人物简介”。当时只是考虑到这样概括简单扼要,只要学生读懂了课文,抓住自己所了解的人物特点去写就可以了,不给具体的要求也就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新名词却一下子把学生给弄糊涂了,因为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没有出现过“人物简介”,反而造成了思维的障碍。在巡视中,发现不少同学不知从何下笔,我做了一些补充说明才恍然大悟。这个环节如果这样设计会更直截了当一些:默读课文,了解老人,写写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可以从老人的外貌、性格、品质等方面去写。

还有一个地方,我在让学生朗读了关于老人说的话后,提出:“老人的这些话语,给你怎样的感受。”这本是希望学生读了这些话有什么想法就说什么,是比较开放性的一个提问,是希望学生能各抒己见的。可事实上是学生一下子无语言对。现在反思一下,若这个问题问我自己,我会怎样应对呢?确实会有思维一下子找不到落脚点的。感觉。因为老人说的四次话都是在不同的背景下说的,那么听了老人的每一次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如果合在一起发问:“老人的这些话语,给你怎样的感受。”那就不好说了。可以改为:假如你就是那位拉小提琴的,当你觉得自己拉床脚般的琴声干扰了老人的时候,老人的话给你怎样的感觉?当你信心不足的时候,老人的话给你怎样的感觉?当你的坚持,琴技有了一点进步的时候,听到老人的话,你又会想些什么呢?然后也不急于让学生马上作答,而是代入角色再次读读课文,体会体会。然后才让学生有所选择地谈感受,这样谈感受就着边了。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第四篇】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篇文章。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忙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他的敬佩、感激之情。所以,课堂中,在出示导学提纲的基础上,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训练提升的模式进行学习。

教学结束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我想从得与失这两方面反思一下:

我认为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一、学生在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环节中,进取思考,配合默契,讨论进取。

二、读写整合,合梦想象“我”的情感:

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及比较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进行合梦想象,及时进行肯定与点拨,让学生们深入的体会到老教授给予“我”的鼓励以及“我”对老教授的敬佩。

课堂永远充满遗憾。我认为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是:

一、整节课,尽管采用的是较新的教学模式,但主流仍是师生的对话。我此刻追求的课堂是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评价(互动),必要的时候,我再出场。要想实现这样的课堂,有待我和孩子们一齐去努力,一齐去寻路。

二、朗读形式较少。学生们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我对老教授心存感激,可是对主角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所以朗读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有些重点词句,学生读出来了,但我未及时创设情境,让他们再美美的感悟。

三、课堂上的捆绑式评价语太少。我时时告自我,不要吝啬自我的评价,也不要让学生吝啬他对同伴的评价,但实施起来,就出现了问题。

虽然这节课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觉得它能让我思考的东西却很多:

一、教师的基本功对于上好一节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过渡语的衔接、阶段的小结。所以我还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多读书,多学习,博采众长。

二、六年级的语文课,篇幅较长,在教学第二课时时,经常会时间到了,课还没有结束的现象。如何做就能到达轻负高效它是我此刻仍在思考的问题之一。

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能蜻蜓点水。期望自我和孩子们一齐努力,朝着轻负高效的课堂迈进!

21 3177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