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儿》教学反思(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雨点儿》教学反思(精编3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雨点儿》教学反思1

《雨点儿》是1篇童话,文章内容生动浅显,语言优美,富有童趣,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让学生知道雨点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点会给大地上的植物带来变化。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该年级的教学要求,我在教学中贯穿以下教学理念:

一、“趣”字引路,让识字教学水到渠成。

与生动有趣的文本内容相比,单一的识字环节往往是一个不受学生喜欢的过程。如何让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参与到识字学习中来,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本堂课作为本文教学的第二课题,识字环节已经初步完成,重要的是通过复习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生字的掌握。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把生字全都写在一个个的“雨点”上,设计了:“开小火车叫生字宝宝的名字----把拼音宝宝藏起来读一读----送雨点儿回家”等学生喜爱的方式来巩固生字,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等把生字宝宝全都“送回家”之后,又让学生联系板书读一读,进一步巩固了生字学习。

二、重朗读指导,营造氛围,激活文本,让学生畅所欲言。

语文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他们进行跨时空的心灵碰撞、情感交流,在角色换位中,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就必须注重让学生阅读文本,深入文本。在教学课文之前,我向学生推荐了许多写雨点的小诗如《雨后森林》、《雨点沙沙》、《欢迎小雨点》等,让他们充分阅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把很多的时间花在了阅读课文上。在学生自由读了2-5小节后,我每小节各指名2-3个同学进行了朗读,并请学生评议。在读了课文的第2小节后,为加强学生对问句的理解,在进一步明确了问号的意义后,我把“大雨点”粘在自己身上进行了一个范读:“你要到哪里去?”请学生通过听与看,揣摩一下当时大雨的心情。学生纷纷举手:“大雨点很开心!”“它觉得很自在!”“那谁来做做快乐的雨点儿?”指导朗读好大雨点的话。紧接着让学生再读小雨点的话,体会它的心情,交流。进行对话朗读训练。因为有先前的体验在里面,所以学生读得比较投入,仿佛自己就是雨点儿了。让在学习了第5小节后,学生已经了解小雨点使“原来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大雨点使“原来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我在板书更多的花草后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花小草们在雨点的滋润下,长得更红了,更绿了。它们会对雨点说些什么呢?用你的小耳朵仔细听一听。” “小花小草会说:‘谢谢你们,雨点儿!’”“哇,真爽啊!”“让我喝个够吧!”

三、深入浅出,拓展文本,寓教育于无痕

本文描写了大小雨点儿去了不同的地方----有花有草的地方,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分别给这两个地方带来了不同的变化,蕴含着这样一个道理:锦上添花美,雪中送炭美。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要无私地给于帮助。在课文学习中,我没有也不可能把这些观点明确地告诉学生,但是通过多次的朗读,联系课前阅读的儿歌小诗,学生应该能感受到这些。在学习课文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来进行升华:“如果你是小雨点,你会去哪里?准备给那些地方带来些什么变化呢?” 学生的回答让我知道:这一堂课的情感目标已经比较好地达到目的了:“我要去火焰山,下大雨,让火焰山周围的人不再干渴,庄稼长得很好!”“我要去大森林,下一场大雨,让那些乱砍树木的人吓得逃回家。” “我要去沙漠,让沙漠变成绿洲。”“我要去森林,让小蘑菇全都长出来。”

让儿童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感受,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又一个重点,我试图用自己的实践来实现理念。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教学中对“消除学生紧张情绪”这一点事先没有考虑到,课堂上也没有调控好,以至于部分学生(包括平时回答问题较积极者)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十分紧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雨点儿》教学反思》,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雨点儿》教学反思2

《雨点儿》是1篇科学童话,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水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课文用了拟人的方法,让学生感悟雨点能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一年级的基本任务是识字学词,读通读顺读好课文,并注意积累语言。

在具体的语境中教学,孩子学的更好更快,因为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口头的组词,说话,他们只知其音,不知其行,所以,我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识字解词、读句学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学习第一句: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这句话中有很多的词语:数不清、云彩、飘落等,我把这些词语的学习放在句子教学中穿插进行,巧妙地连接,这样既不会断了文章情感学习的线,也使词语教学不显得枯燥乏味,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与生字反复见面,从整体上把握字形。同时在课上注意渗透一些识字知识和识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认识汉字,培养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理解两个词语:“ 数不清” 和“ 飘落” 当学生读到“ 数不清的雨点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一句时,我问学生:“ 课文里说什么数不清?你们还知道什么东西也是数不清的” ?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说“ 落叶” 有的说“ 星星” ()还有的说“ 头发、羽毛” 等。在学生理解“ 飘落” 一词后,能仿照文中的句子进行说话练习。如:“ 秋天到了,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 冬天到了,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 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词语,而且还学会运用这些词语。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说说雨点儿给花和草带来的变化,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渠道理解了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比如,我们教师里养的花,过个星期六、星期天就会有些干枯,有一次我们班的菊花差点就救不活了,幸好星期一来了,及时浇水,菊花才慢慢好起来,又活了,孩子们说,植物喝水就跟我们吃饭一样,没有水它们就活不了。从而感受到雨水对于植物生长的作用和意义。

在自主识字环节,我让孩子们四个人小组合作学习,已经会的,不想办法,不认识的就一起想办法记住,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雨点儿》教学反思3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这句话既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可以说是对朗读重在感悟这一内涵的高度概括。我校周小平老师在教学《雨点儿》一文时,正是以读代讲,注重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悟,效果出人意料。

环节一:通读全文后,出示课文第一小节:“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周老师不讲一字一词,让学生开火车读,等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时,才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的。于是,有的学生说“数不清”是说雨点儿多,有的学生用手势表示“飘落”,是说雨点儿落下来很轻。周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后,小朋友就自觉地边朗读边做动作,读得入情入境。

环节二:出示课文第2—4小节,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用笔划出描写大雨点和小雨点对话的句子。划好再读,校对后同桌互读,提醒别人注意读正确读通顺,然后自由找伙伴把对话内容表演出来。指名汇报表演时,小朋友读得绘声绘色,还加上了动作,表情。好几对伙伴争着上台,演了还想演,读了还想读,老师都有些欲罢不能。

以上是这节课中朗读教学的两个环节,它把老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显性要求——非常投入地朗读,以自己的情感理解,达到与别人产生共鸣——巧妙地内化成学生自身的需求;同时对学习的隐性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见解,善于合作,对自己充满学习的信心等——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成为孩子自身的感悟。

这两个教学环节至少给我有以下两点启示:

一、读中有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周老师的做法告诉我们: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周老师正是运用读的手段,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学会朗读,学会合作。一句话,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当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地用动作表演出课文的内容,不用老师示范,就把课文读得美美的,我们着实感受到“文贵自得,熟读自悟”所带来的喜人效果。在课堂中注重强调“读”和“悟”,能自然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自始至终能有滋有味地活记乐背,卓有成效地吸收,内化,积累,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二、学中有导

在周老师的课上,我们会发现她像学生的朋友一样,她已经把自己变成学生与学生,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上课中,周老师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课文,掌握课文,调和学生间的学习行为的影响,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此时,她的作用是帮助,而不是代替。课堂上我们能见到的只是周老师忙碌穿梭的身影:抚摸一下学生的头,轻拍一下学生的肩,或俯下身子倾听,或偶尔与学生耳语……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老师在关注他。其间有关课文内容如何理解,如何朗读等,周老师很少提及。孩子们指导别人的过程也即是他们自己练习,感悟,提高的过程。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是一群刚入学三个月的一年级的小朋友,但学习活动却进行地有章有法。看来,是周老师的“学中有导”,不落痕迹的“帮助”演绎出孩子们成功的学习场面。

21 3120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