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汇总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第一篇】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的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思这节课,我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先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让学生通过数方格,动手操作等、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形象、直观,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在此,我特别注意强调底与高应该是相对应的,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也为今后推导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这个推导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应该互有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有问答。在这节课中,我能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

四、我的遗憾

1、课堂氛围不够浓厚,可能是学生太紧张,我在课前也没有让学生放松心情,课前可以给学生讲笑话或者故事,让学生放松心情,课堂氛围会好一点。

2、有些引导语不是很贴近学生,有时候学生不会很快回答出来,需要思考的时间,或者后时候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是因为老师的引导语或者提问的表达方式不够恰当。

3、最后一个小故事与本节所讲的内容联系不是很大,没有用到本节所讲的知识,运用的是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最后一题的设计不是很合理。

4、板书字体不够工整,漂亮,还需要多练习,多改进。

5、课前预设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做的高剪开,通过平移,拼出长方形。第二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中间任意一高剪开,第三种是沿平行四边形两端的两个顶点做的高剪开,把剪下来的两个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和剪后得出的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节课学生大部分都拼出第一种和第二种,后一种学生没拼出来,如果在下一次试教中,我想尝试着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动手实践,剪出第三种剪法。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做为教者的我们,往往在执教后,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第二篇】

前三个单元我一直要求学生每课预习,这种做法使得课堂内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但今天的内容我同样布置了预习,效果却不太理想。分析原因可能是预习后学生的动手操作少了一份探索成功后的欣喜,少了一些不同剪拼法的交流,学生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现象,我准备采取两种不同策略进行对比实验。《三角形的面积》我不要求学生预习,上课时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调控。梯形的面积我仍旧请同学们预习,但在预习中我布置一项作业,请他们思考,除了教材中的转化方法,你还能将梯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吗?

其次,本课不太成功的原因是今天有近一半的学生没有带学具来,他们无法参与到操作过程之中,影响了教学效果。看来带学具要反复强调,以确保教学活动落实。

内容调整:建议将练习十五第5题调整到今天教学。因为此题不仅可以巩固面积公式,而且还能加深公式的理解与掌握。此题教学完后,可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一个与指定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同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

学情反馈:从学生做练习十五第2题看出许多学生不会作高,要及时查缺补漏。

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第三篇】

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中,都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为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把未知转化成已知,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探索出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三年级已经掌握,所以教材首先引导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例1出示了两组不规则图形,让学生比较每组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通过交流运用剪拼、平移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后发现每组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接着进入例2的教学环节: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提出“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带着学生进入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索过程。先让学生感受转化思想再运用转化方法探索新知,但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是自主探索吗?教师是引导还是支配?如何真正引导探索呢?我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引发对新知的自主探索。

呈现第一个问题:“有四根小棒,两根8厘米,两个4厘米,你能拼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吗?请画在方格纸上”。(学生在方格纸中画出了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呈现第二个问题:“这两个图形有什么联系吗?”

(学生出现争议:周长相同,面积相同;周长相同,面积不同;周长和面积都不同。)

对学生出现的争议,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己解决。于是辩论开始了:

生1:“都是由两根8厘米和两根4厘米的小棒围成的图形,周长是相等的”。对于周长相等,大家都达成了共识;生2:“长方形面积是长乘宽,8×4=3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8×4=32,所以面积相等”;生3:“不对,平行四边形的边是斜的,长方形的这条边是直的,不能都用8×4”;对于面积的'比较产生了异议。

师:“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4的同学请说明这样算的道理;认为不是8×4的同学请想办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同学们拿出课前剪下的平行四边形忙开了,自主探索的过程自然开始了。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第四篇】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节课中,我在学生想想、剪剪、拼拼等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观,让他们的手、眼、脑等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有理有据地思维,即达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主动构建。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创造”知识。使他们将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为能动参与过程,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节课充分的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教材中隐藏的数学知识,发挥了教材在教学中的主题作用。

2、从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街区图。让学生看到各种图形都是来源于生活实际,也体会到了计算它们的面积的用处,这就使学生对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知识的探究之中。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新课程强调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数学,获得合作的乐趣,生活融入甚至成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生活,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构成了教学目标最为重要的行为动词。

3、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利用数方格填表格的方法,初步了解给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表格中的秘密,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最后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长方形,进一步验证了学生的猜想。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这样才能迸发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增强。

“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才是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与联系”。经过学生动手、动脑、交流,把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探索过程充分展示出来。不仅深化了对公式的理解而且渗透了转化和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4、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自制课件,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

本节课还充分发挥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在头脑中建构了新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机械地重复历史中的“原始创造”,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去创造出有关的数学知识;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建构。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教师要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1 24560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