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热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热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第一篇】

《迷路的小花鸭》这首歌孩子们比较熟悉,旋律也比较简单,因为我们的孩子在大班时就已经学过,所以很多孩子都会唱了,因此我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没有把学唱这首歌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把培养孩子对小动物的同情心,体会小花鸭找不到妈妈而伤心难过寂寞的心情,和乐于助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学重点难点已经突破了,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在这节课中用了哪些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一、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设置了小花鸭迷路的情景,让孩子帮小花鸭找妈妈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小花鸭找不到妈妈的伤心难过的心情,和帮小花鸭找到妈妈而欢呼雀跃的高兴情绪。因为是亲身体验所以孩子能完全的投入到故事中去,帮助孩子把抽象转换为形像。在故事中孩子也能够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从而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要经常帮助他人,这样不但被帮助的人能过得到帮助而快乐,自己也能够很快乐。这里很好的对孩子进行了乐于助人的品德教育。乐于助人的品德教育在现今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在教学中孩子的主体地位的到了充分的发挥。我设计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怎么唱才能把小花鸭伤心难过的心情唱出来呢?小花鸭迷路了怎么办呢?等等。。。。。。把问题抛给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我只是充当孩子的引导者。

三、为了加深孩子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我设计了“演一演”这个环节。当问道孩子是否想演一演时?我没有让孩子马上来演,而是让孩子先说,自己打算怎样演?这样给了孩子一个思考的环节,让孩子能更好的把握住自己所要演的角色,这个环节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还能了解孩子对这首歌是否把握,又能锻炼孩子表现能力。

在这节音乐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1、说话时的语速过快,孩子不能听的很清楚,要是能在慢点温柔点孩子会更喜欢。2、自己的音乐素养有待提高,因为老师的范唱要给孩子美的享受,不管是音准还是声音都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3、在演一演这个环节中没有及时的肯定孩子和鼓励孩子,所以孩子在自我创编动作时不太积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第二篇】

《小蝌蚪找妈妈》它是1篇脱离拼音的看图学文。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程。现就本节课反思如下:

一、化抽象为直观:上课前,我利用课件收集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观看课件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二、巧设问题:当学生通过第一次浏览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图片,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别。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

三、多形式讨论深入引导: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四、读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学生通过暗线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变化过程。此时,我趁热打铁,出示如下填空题: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再过几天,( )变短了,渐渐地,( )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 )。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第三篇】

聋校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理解语言、掌握语言,运用正确的语言进行表达,而语言教学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帮助聋生建立语言信息和视觉形象的相互感应关系,它们之间具有彼此触发的能力。我们都知道,人的认知活动是从感性开始的。因此,直观教学对于聋生的认知显得尤其重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能使聋生充分运用视觉器官,观察事物形象媒体,使聋生获得的概念鲜明、完整、充分而真实,具体而明确。此外,直观教学法也能唤起聋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在聋校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是较好的直观教学手段。

新课程理念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其教学的本质就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交流、相互沟通、想互启发、相互补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我能与学生真诚地开展交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凸显小蝌蚪找妈妈生动的动态画面,帮学生建立了语言信息和视觉形象相互感应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找”与“变”的两条线索,让学生主动观察这两个交错进行的过程,然后主动思考小蝌蚪身体变化的过程,最后主动进行有序地、完整地表达。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小蝌蚪在长成青蛙过程中,身体上发生的变化,使学生真切地理解了“先、又、接着、最后”这几个词的先后关系,同时也学会了使用这几个词语。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聋生能说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为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大有作用的。应该说多媒体技术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保持课文情节的完整性、保持语言文字表达的完整性,更能捕捉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主动观察、主动学习课文内容。这对聋生理解语句意思很有效,对训练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十分有效。

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该为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便捷而欢呼,更该为多媒体技术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精彩而喝彩!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第四篇】

《小蝌蚪找妈妈》是1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⑴ 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

① 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② 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⑵ 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

① 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 ),又碰到了( )。

② 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③ 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

④ 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⑴ 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⑵ 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昵?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21 19972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