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编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九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模板1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文言文的诵读。
3.辨析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难点:
辨析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龀 chen 叟(sou)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2.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教案# 导语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 革命的胜利。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请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根据文言 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
四、小结
九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模板2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⑴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⑵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能力培养点:
⑴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⑵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体验点:
⑴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⑵教育学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
教学重难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3、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屏幕显示课文标题。)
二、 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及文后相关资料,教师补充:
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屏幕显示)
本文是1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学生圈出生字词,同学间互读并纠正错误。
屏幕展示:(请同学读,边读,边显示读音)
叩问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媵人缊袍敝衣以衾拥覆皆被绮绣容臭烨然皲裂
(学生读完后,教师纠正。)
4、翻译重点语句。
四、合作探究
1、分组合作,或你读我译,或边读边译并找出常见文言文现象。一组找出一词多义,一组找词类活用,一组找通假字;一组找古今异义。(学生围坐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组发言交流。
3、教师小结:(屏幕显示)
⑴一词多义:
以: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
和:久而乃和(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谦和)
再:一而再,再而三(第二次)
日再食(两次)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忧患)
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助词)
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不译)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
其:门人弟子填其室(代词,代乡之先达)
缊袍敝衣处其间(代词,代太学生)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
久而乃和(顺承连词)
⑵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⑶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⑷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 热水 今: 菜汤
走送之走:古: 跑 今: 行走
尝趋百里趋:古:快步走 今: 趋势
或遇其叱咄或:古:有时 今: 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 最终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借 今:假期
4、齐读全文。
五、学习小结
本文中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根据课文,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提示: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根据课文,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目的: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
二、 研读探究
1、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2、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中途艰难、学习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了,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你在学习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做的?(让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4、学生讨论发言。
5、教师小结:大家明白“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学习中我们必须勤奋好学,发扬“永不知足”的精神。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6、学生发言。
7、教师小结: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那么,大家对作者的这种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怎么想?怎样做?
8、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中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
三、总结全文(屏幕展示板书)
四、拓展延伸(屏幕出示情境话题)
1、“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2、“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3、“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五、布置作业
1、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画荻教子)
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学习态度:嗜学
寓学习条件:艰难 劝
理同舍生: 烨然若神人学
于
事余之学
九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本文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无疑起到了较好的榜样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寓意。
2、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3、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一、复习导入,精读课文ppt
1、诵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1)、课文写了哪些人?(有愚公、智叟、愚公妻、荷担者、遗男。)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3)、移山有什么困难?
(4)、结果怎样?
二、讨论交流、升华提高(小组活动,全班交流)
1、朗读第二。三段。(小组讨论)
(1)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有什么不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献:提出,不反对,君:是尊称,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为愚公着想,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有顾虑(关切,担心)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讥笑,残年:极端鄙视年纪大,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冷言嘲讽(嘲笑,讥讽)
2、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可以看出他们有什么样的形象?ppt
(1)、愚公的形象: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2)、智叟的形象:目光短浅,畏难而止自作聪明
3、愚公真“愚”?智叟真“智”吗?
三、品读课文,文本升华
1.提问: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ppt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请找出文中的几组对比并试分析其中一组的作用
3、读到这里,你觉得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学生辩论,培养个性
1、在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要不要学习愚公精神?。ppt
五、归纳总结《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与同桌讨论:你认为你认为愚公是搬家好还是移山好?写篇300字的练笔
《愚公移山》课课练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汝心之固,固不或彻( )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4)何苦而不平( )
(5)杂然相许( )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7)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8)帝感其诚( )
(9)而山不加增( ) (10)聚室而谋日( )
2.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说明其含义。
(1)甚矣,汝之不惠:。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也( )
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 )
之: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
笑而止之曰( )
4.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这种句式,其
《愚公移山》练习试卷汇编
一、(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题。(12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
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⑶惧其不已也已:
⑷无陇断焉断: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
⑵何苦而不平?
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
初三语文教案4
1、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1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你读这小说后,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2)层次分析(第一课时)
难点:(1)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是如何变化的?(第一课时)
4、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个镇级学校,它地处边远山区,大部分学生都见识少,思维的理解能力较差,对于一些较深层次的东西,他们是比较难理解的,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5、教学方法
点、线、面教学和启发式
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的切入点,以点画出一条或两条反映课文内容或主题的亮线,围绕其主线深入分析全篇课文,这样便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教学有序生动,也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点”——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画线——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再以“线”及全篇——小说是从人物的哪些语言、动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态度变化的,这样便于深刻理解小说隐含的主题思想。
6、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7、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生答“想”,放歌曲) 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 19 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 92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2)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3)课文分析
A、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B、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 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 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C、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层次分析
第一部分:(1—4)盼
第二部分:(5—19)赞
第三部分:(20—47)见
第四部分:(48—49)躲
(5)布置作业
一、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于勒?
二、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躲开日夜盼望的于勒,原因是什么?
三、 这篇小说揭示了什么主题思想?
上一篇:初一生物教案4篇
下一篇:《劝学》教学设计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