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通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培养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综合素养。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通用8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初中语文教案 【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背景音乐响起)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请同学们将你们自己查找的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

老师明确: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处处可以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背景图片闪示)

(二)正课

一、初读诗文,知情节

学生朗读诗文,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及表达感情。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里,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陪着母亲,与妈妈三次嬉戏,却不让她知道,一种儿童特有的。顽皮与天真,跃然纸上。

二、品读诗文,感悟美

请同学们自由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诗节,要求围绕着"我"和妈妈的性格特点,在诗文中找到� 然后在四人小组间交流着读,试试看,能不能读出这种美感,演绎出这种美感;我们还要比比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好!

教师指导朗读:读准情感,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责备、薄怒、疼爱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天真、欢快的语气。)

在朗读中解决:"我"和妈妈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 "我"为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三、研读诗文,创造美

老师发现,这首小巧的散文诗,不仅语言清新,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堪称外国诗歌的佳作,实际上,我们还可以重新巧排诗句,使 请在小组内讨论完成,看哪个小组改编得又快又好。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情节的完整性。

四、诵读诗文,积累美

赛读、赛背,积累新知,积累好词好句好诗篇。

五、小结

如此一首清新美丽,深情动人的散文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感人的母子亲情,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象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这不正是一种永恒的美吗?

如此清新的小诗,只有满怀纯真的童心和真诚的爱心才能吟唱得出。让我们敞开心扉,用童心去关照世界,改变世界,发现美,追求美,歌唱美吧!

(三)作业

1. 学习这首散文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主题,模仿这首散文诗的语言风格,写出属于你自己的小诗。

2. 比较阅读《纸船》。提示从内容、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初中语文教案 【第二篇】

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从而赋予课堂教学以灵活性和多元性品格。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排除字词障碍,初读课文。

3、再读课文,初步体会说明文这一文体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扫除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说明文文体知识:

1、定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它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2、 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特征:()

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4、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引资料。

5、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里对十幅浮雕的说明。

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的位置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按照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的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

概括——具体 整体——局部

原因——结果 主要——次要

现象——本质 特点——用途

6、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就是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就是说明文科学性要求,其作用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导入并简介作者:

1. 作者: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著名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他还是语文教育家。

2. 出处:书下注释

三、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生字注音:

jiàn cái xuān xiè zhǎo chóng luán zhàng qiū hè  qū qū   lín xún

鉴 裁 轩 榭 沼 重 峦 叠嶂 邱 壑  屈 曲   嶙 峋

lòu qì màn qiáng wēi diāo lòu zhēn zhuó lán jiàn bàng diào

镂 砌 蔓 蔷 薇 雕 镂 斟 酌 阑 相间 依傍 单调

2、解词:

自出新裁 胸中有邱壑 嶙峋 镂空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

布局——全面安排(多指作文、绘画等),这里指分布的格局。

败笔——字写的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的不好的词句。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四、精读课文,完成思考题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 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说什么?

3. 全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4. 分写苏州园林的具体特� 设计“课前积累 ——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先创设情景导入,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从2—9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但这有一定的难度,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否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但总想试试,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学生很聪颖,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课时学生配乐选段朗诵,赏佳音、品美文,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已是水到渠成了。

课堂结束之前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讨论“课文的结尾是否画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会写什么?”;想象并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学生纷纷动手,擅长画画的用彩笔勾勒,长于写作的用语言描绘。学生笔下的校园美五彩缤纷,虽然稚嫩,但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就是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于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初中语文教案 【第三篇】

内容预览: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教案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借助网络和图书来查找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较全面地了解有关桥的结构、功能、建材、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活动准备:将学生按兴趣分成科学、乡土、文学、艺术四个兴趣小组,分别收集资料,并且在每组选出主持人和组长,负责汇总资料及制作课件。各小组进行交流。

活动步骤:

1、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说桥。跨越障碍的通道,这是桥简洁准确的定义。桥梁是人类所建造的最古老、最壮观、最美丽的建筑工程,记录了人类的文明,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这两个星期中,同学们通过上网,查找书籍,询问家长等途径对桥和桥文化进行了学习和探究。今天,就让我们向大家来汇报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

2、展开活动

1、科学组

主持人介绍桥的基本构造(桥墩,跨度,承台,承重结构等)

分类:梁式桥(梁分成简支梁,连续梁以及悬臂梁)

斜拉桥(桥塔与桥面之间有许许多多钢索相连)

悬索桥(容易与斜拉桥搞错,判别方法:观察是否有一根主索与其他钢索相连,若有就是悬索桥)

拱式桥(拱分成上承式拱,下承式拱和中承式拱)

建桥的常用建材(钢铁,木料,石料等)

根据已介绍过的知识看图片竞答图示各桥分别属于哪种桥

竞猜桥梁之最(中国最大的斜拉桥上海扬浦大桥

世界上最大跨的的悬索桥日本明石海峡大桥

世界上最大的石拱桥湖南凤凰乌巢河桥

中国石拱桥中桥孔最多苏州宝带桥)

2、乡土组

请同学们说说所知道杭州的桥名(八字桥、锁澜桥、望山桥、跨虹桥、压堤桥等)

看杭州名桥的图片,说说这些名桥的动人故事,体会这些故事所体现的桥的文化底蕴。(断桥、望仙桥、西泠桥、长桥等)

3、文学组

主持人介绍与桥有关的成语(濠梁之上、河梁携手、架海金梁)

主持人说解释,同学猜成语(桥归桥,路归路;过河拆桥;河梁之谊)

介绍与桥有关的对联

(一楼一水一桥,千古文章千卷画;万国万商万旅,满城春色满湖诗。

贯通八百里重湖,浩渺今看联一线;翻遍几千年历史,巍峨那见有斯桥。

小江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山会两县;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梁峙映双虹。

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等)

介绍与桥有关的歇后语:(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

烂板子搭桥--白搭;

烂桩子搭桥--不牢靠)

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

交流描写桥的诗歌。

(鸡声野渡溪桥滑。《疏影》吴潜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竹枝词》刘禹锡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温庭筠

朱桥翠径,不许京城尘飞到。《谢池春》陆游

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临江仙》陆游)

4、艺术组

欣赏富有艺术美的名桥(绍兴纤夫桥、八字桥,泰顺廊桥,扬州五亭桥,广西三江程阳桥,福建泉州安平桥,西安灞桥等)

欣赏画家笔下的桥(孟克《桥上的少女》,梵高《阿尔的吊桥》,达芬奇《蒙娜丽莎桥》等)

欣赏邮票中的桥

介绍有关桥的音乐和电影(《北京的桥》,《卡桑德拉大桥》,南斯拉夫著名电影《桥》,《廊桥遗梦》,《桂河大桥》,《遥远的桥》,《魂断蓝桥》等)

3、活动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进行了这次综合性学习后的心得和感受。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思考了桥的内涵,,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拓展了思路,学会了探索,懂得了思考,掌握了不少新的学习方法。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跨越各种障碍,去构架属于自己的时代桥梁吧。

初中语文教案 【第四篇】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掌握诗词的有关知识,理解

2.把握作品内容和风格,体会作品的情味。

3.培养诵读习惯及阅读能力。

自读要点

1.借助于课文注释,较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理解诗人抒情、叙事、寓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诗情意味。

2.抓住诗体特点与作品风格,比较诗、词形式的不同;体会

自读程序

1.明确《诗词五首》的诗体和类型;借助于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朗读课文并思考体味诗词。抓住重点句子,对照文中的注释,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情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官吏为何抓人?

"存者旦偷生,死者长已矣!"--诗人试图表达怎样的一种生活体验?

"剪不断,理还乱"的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的滋味指的又是什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与"观书有感"怎样联系在一起?其中道理是什么?

"醉里吴音相媚好"--"醉"意何在?

"最喜小儿无赖"--无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进行比较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龟虽寿》《石壕吏》《读书有感》三首内容、形式有何不同?

②《龟虽寿》《石壕吏》同是古体诗,然而表现的内容不同,试分析原因。

③结合平时阅读积累,试谈一谈诗、词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解说:自读程序体现读思结合,由浅入深的学习原则。步骤1目的在于扫清文字障碍,正确朗读作品,对作品进行最初步的感受。步骤2从重点句、名句入手阅读,抓纲举目,使学生深入思考,咀精华探精要,体会诗意味。步骤3通过比较阅读,认同别异,让学生更广泛更全面地把握作品的内容、思想及写法上的特点。)

自读点拨

1.《龟虽寿》

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使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

作品介绍:《龟虽寿》选自《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步出夏门行》一名《陇西行》,是古乐府《相和歌•瑟调曲》的旧题,作者借来写时事。

1~4句写"神龟腾蛇",生命有限,死亡有期;5~8句写"老骥"不甘衰老,老当益壮,积极进取建功立业。9~12句主张事在人为,命运在自己手中。最后两句是合乐时用的,和正文在意义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此诗借寓神龟腾蛇生命有期,引咏人生命宝贵短暂,抒壮怀之情。

2.《石壕吏》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深重苦难,揭露了封建社会腐朽的本质。

背景介绍:见课本注释p153(略)。

作品点评:《石壕吏》是一首用五言古体写成的叙事诗。1~4句是故事的发生,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5~20句是故事的展开。在官吏的怒斥中,老妇人告诉了一家的不幸,三男被征,两男战死,家中仅有衰年翁妪寡妇孤孙,今又临抓丁的残酷事实。21~24句,故事结局,老妪被抓。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龟虽寿》、《石壕吏》都是古体诗,然而前者抒发了政治家不安命运不甘衰老,建功立业的个人壮怀,后者讲述的是战争内患交加中人民的悲惨遭遇。

3.《相见欢》

作者介绍: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初名从嘉,徐州人。五代时代为南唐中主李王景的第六子,25岁继其父为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在位15年,政事不修,苟安享乐。宋开宝八年(975),灭南唐,他被迫降宋,被封为违命侯,在汴梁(开封)过着囚徒生活。两年后被宋太宗赐牵机药酒毒死。擅长音乐,能书善画,尤以词著称。有《南唐二主词》传世,为后人所辑。

作品点评:词名"相见欢",写的内容却是离别愁。全词抒发了词人亡国丧空之情。词上阕写景物,诉身世,写出词人的幽居苦情。词下阕言情、写离愁别恨。或比喻或直白,反复写离愁,凄惋哀思。全词仅三十六字,凡两用韵,前半皆用平韵,后半换仄韵。语句参差不齐,长短错落有致,恰好表达了词人沉郁、凄惋的感情。

4.《观书有感》

作者介绍: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著作等身,也能诗。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作品点评: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著名的哲理诗之一。前两句写景,静动结合,后两句明理,自问自答,引人深思。粗看离题,深思意长。人多读书,深思好学,才能心智澄明灵通,保持活泼的状态。

五、《清平乐》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辛弃疾自幼受到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教育。在词坛上,他与苏轼并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但他的词兼有婉约、精艳、典丽等种种风格。他是杰出的爱国词人,对南宋词影响很大。有《稼轩词》。

作品点评:这首词展现的是一幅江南农村人家的风俗画。全词通过一农户生活侧面,反映了江南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情景。词上阕开头两句写环境,茅檐低小,门前清溪如带,绿草成茵,后两句写人物,翁媪吴晋柔媚,趣语盈耳,借醉里吴音侧面写夫妻之情,有味。词下阕,词人视角从眼前的翁媪移向远处的三个儿子,一句一景,反复描绘,尤其写小儿一句"溪头卧剥莲蓬",十分传神,使人物跃然纸上,有趣。

从诗和词仅属于韵文的文字形式来说是相同的,但就二者的作用、形式还存在差异。首先从作用上看,诗供人们吟咏,特别是唐宋以后,"诗和音乐没有关系",而词作为某一乐曲的歌词,供人们歌唱,必须要配合音乐。其次,从形式上看,诗不外乎古风(古体)和律体两类,词则每一个曲调有它自己的句式,各不相同,只能以长短句来概括。从唐五代到北宋初期,词都是篇幅较短的小令,每首不过几十个字,从北宋中期以后,发展为慢词,每篇有长到一百多字的。然而诗的篇幅较长,尤其是一些古体诗,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

(解说:自读点拨力求遵循全面而又重点突出的原则,对作品有关的作者、背景及内容和形式手法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和点评。其中对作品内容和形式手法的把握作为重点,而相关的作者背景作一般介绍,使学生了解即可。作品点评,包括内容和形式方面,内容力求把握准确,形式手法力求突出特点,这两者目的均在于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此外,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使知识得到升华和巩固。)

自读思考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四句诗表现了诗人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意义?

2."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四句诗表现了老妪什么思想和心理?

3."剪不断,理还乱"用了比喻,试说用比喻的好处。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蕴涵了什么道理?请联系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5."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为什么小儿最让人"喜"?若将句中的"卧"改成"看"好不好?为什么?

(解说:自读思考的目的是以思带读,让学生读懂诗歌,体味作品情味。自读思考的设计抓住重点句子和名句,以此作为突破口,进行提问,让学生思考,更准确深入地把握作品。)

参考答案:

1.这四句诗表现了诗人不甘衰老,老当益壮,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精神。它激励人们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搞好学习,做好工作。

2.这四句诗表现了老妪甘愿牺牲自己,保护家人(老翁媳孙)的思想。"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两句反映差役紧急,一方面老妪很快离家她会不舍家人,另一方面,她盼望快点跟官吏走,免得夜长梦多,节外生枝使自己的苦心落空。

3.词人将无形的国恨家愁变成有形乱丝,生动、形象、具体。

4.人只有多读书,深思好学,才能心智澄明,保持活泼的状态,事业才能成功(体会略)。

5.最可爱的是天真无邪小儿,怡然自得,趴在青草地上,一声不响地在剥莲蓬吃的神情与动作。还有因小儿是最小的,故也最宝贝,最可爱。"看"不如"卧"。 "看"的是别人剥莲蓬,小儿只是呆看,并无动态。而"卧"字表现了小儿剥莲蓬的状态,一个小儿子天真顽皮,无所事事,对于别人的忙,毫不在意但不碍大人们干活,自己卧在草地上剥莲蓬吃,多么惬意啊!故诗人感到他是"最喜"的。

初中语文教案 【第五篇】

一.教学重点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成功体验,学习作者旁征博引的论证方法。

2、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运用文章的观点分析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3.通过文本学习,理解勤奋的重要性,养成勤奋的好习惯。

二.教学难点

运用文章的观点分析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由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导入新课

2.新授

(1)作者简介

(2)检查预习

(3)整体感知,了解观点

a对成功所持的观点b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

c.讨论:作者是怎样来论述勤奋是成功的根本条件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深入理解、运用观点

请大家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探究材料,看看有哪些发现。

(5)我看成功,拓展观点

a.对于成功所需条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成功”在某些时候,不仅需要天资、勤奋与机遇,还需要”

请同学们替这个省略号补充上�

b.请写出你自己关于成功的公式

3.布置作业

甲文:成功(6--9)

乙文:世界名人成功之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节选)

季羡林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是名fù其实的称号。不过,我想说,他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他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为发扬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是“中国的jí梁”。

季羡林留德十年,时间是够长的,但是这十年中,他除了哥廷根和柏林外,没有去过其他城市,更不用说是欧洲其他国家了。没有去外地旅游,除了没钱,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或者说,还有比旅游更让他感兴趣的事。在他看来,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游。而且,像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对一般人来说,是极其枯zào乏味的事情,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成大事者,皆有癖。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如果季羡林没有这种好读书的“癖”,如果他像一些留学生那样,终日忙于旅游,购物,跳舞,搓麻,谈情说爱,那么,他又怎么能在学业上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又怎么会有今日fēi声中外的学界泰斗季羡林

在这些年里,季羡林一直沉迷于书山书海中,不但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健康,也忘记了燕园的风光。

基础平台

1.词语传真。根据拼音写汉字。(在字词演练中夯实你的基础)

xiàn慕ráo舌不qī而来家yù户晓

jí梁枯zào名fù其实fēi声中外

2.文学放飞。文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请将下列典故的序号填入相应的人物后面。

A.囊萤B.映雪C.悬梁D.刺股

⑴战国时苏秦()⑵晋代的孙康()⑶晋代的车胤()⑷汉代的孙敬()

阅读冲浪(在阅读中提升你的能力)

课内文阅读链接:(在运用中拓展你的思维)

3.甲文中成功前的三个条件中,作者强调的是哪个条件,为什么?

4.甲文中“天资”和“天才”各解释为什么?作者为什么用“天资”,而不用“天才”?

5.甲文中的“韩文公”是指谁?文中引用他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为了论证什么论点?

6.请写出两条关于“成功”的名言。

课外文阅读连线:(在探究中优化你的学法)

7.乙文“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中的“此”在文中指代什么?

8.联系生活实际,试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9.乙文中,季羡林是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他在甲文中关于“成功的条件”的观点的?

10.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第六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2)学会抒情的两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在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感受幸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各种抒情方式方法,特别是托物言志这种抒情方式的把握。

难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通过抒情这一表达方式写出来。

教学时数: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题探讨:

1、美是什么?

美是一种感觉,美是一种心态,东西很多,需要人们去发现,去认识。

美是拂面的春风,美是七色的彩虹;美是优雅的体态,美是动人的声音;美是勃勃的生机,美是高尚的品德……可以说,美无处不在。你发现这些美了吗?

2、你的心目中,什么是美呢?

预设各种可能:

美是一种潮流,美是一种时尚。

美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有“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的赞美诗句,对唐明皇的贵妃杨玉环大诗人白居易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名句。

美,是一道波,在心头滑过,从触觉进入心灵;

美,是一朵花,在眼前绽放,从视觉进入心灵;

美,是一首歌,在耳际萦绕,从听觉进入心灵;

小结:美离我很近,却无法触摸;美离我很远,却似乎又离心灵很近。既然美是这样的,我们就要捕捉美,创造美。方法之一——学会抒情。

二、学习抒情

这个单元作文训练的话题是“美的发现”。那么,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吗?你发现过生活中那些被人忽略的美吗?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心。

同学们,怎样才能发现美呢?

一是多多投入审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发现美的能力;

二是扩大知识面,渊博的知识无疑有助于我们发现客观事物的美;

三是丰富生活阅历,阅历越广,体验越多,就越能发现美。如果我们发现了美,又怎样将美好的情感表达出来,和大家分享呢?那就要学会用“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当然,学习抒情不仅仅是个学习技巧的问题。尤其要紧的,应在日常生活中陶冶熔炼自己的感情。“人生经验愈丰富,事理观察愈深刻,情感也就愈沉着,愈易融化于具体的情境。”(朱光潜语)

抒情的关键在于把感情融化于具体的形象。或寓情于事,如“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好,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不言惜别而惜别自见;或寓情于景,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不言悲凉而悲凉自见。同学们应认真体味、学习。

抒情,特别要注意下边几点:

情要真实。虚假的感情不仅不能感动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厌恶。白居易说: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根情”,“情”是文章的根本。作者内心一片真情,倾吐在文章中,文章就震撼人心。

情要健康,向上,能鼓舞人心。消极颓废的感情不应该写入文章。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巴金的《小狗包弟》抒发的都是健康的感情,因此感人至深,使人读过后久久不能忘怀。因此,同学们写作文要抒发那些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反映当代中学生进取精神的风貌,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感情,消极颓废的思想不应该写入文章。具体地说,应特别注意:谩骂老师、家长,谩骂高考制度,揭露中国社会腐败、黑暗,自己如何不学习,抽烟、喝酒、逃课、泡网吧、早恋等等,在平时作文、考试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中绝不许出现。

三、怎样抒情:

1、什么是抒情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是抒情诗、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叙事性的作品中,它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

记叙中运用抒情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2、抒情的方式方法:

从上述表述中可见,抒情分为两类: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抒情往往不会单独出现在文中,它常与记叙、描写、议论等结合在一起。一般来说,直接抒情一般要与议论结合在一起,而间接抒情一般与叙述、描写结合在一起。这“结合”,要求自然,不能牵强,切忌空泛、虚浮,无病呻吟。

3、各种抒情方式方法概述:

(1)直接抒情法

又称直抒胸臆法。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介绍志愿军战士的几个英雄事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抒情文字:

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作者饱含深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

(2)间接抒情,具体又有如下几种:

①借景抒情法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②触景生情法

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如刘白羽的《急流》就是1篇运用触景生情法的佳作。文章的前一部分主要是写景,作者首先是描写闽江江水的绿,再写江中急流的险,然后笔锋一转,重点描写急流中的飞舟。写“绿”,写“急流”,写“飞舟”,都是为写船上的勇士作铺垫。面对这幅急流飞舟、惊心动魄的画面,作者触景生情:在那紧急关头,是急流勇进,还是急流勇退呢?结论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因为“只要你稍微一怯弱,一动摇,那船便会撞碎在尖厉的岩石上”。作者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急流勇进,知难而上的革命情怀。情从景出,扣人心弦。

③咏物寓情法

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流沙河的《藤》,就是运用了咏物寓情的手法。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这里写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作者把自己对这种政治投机商的愤恨与蔑视的感情,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了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咏物寓情,将思想感情化作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画面,不仅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而且文章也因此而显示出情意深邃、韵味隽永的艺术魅力。

④咏物言志法

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咏物寓情只状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咏物言志之作。文章首先“咏物”,描写花生的可贵品质:“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来。”然后“言志”,说明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益处的人。咏物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象而显得具体,物象因情志而饶有韵味。二者相融相汇,相映生辉。

⑤融情于事法

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道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一段叙述文字,朴实无华,把慈父的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⑥融情于理法

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1篇融情于理的美文。为了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爱憎,作者并非情意缠绵,泪语柔情,而是以理代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作者将爱妻之情与“勇于就死”之理熔为一炉,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诉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⑦托物言志

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 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也即间接抒情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是以物写人,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托物言志是借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如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通过记述荷花艰辛的生命历程,表达出对生命顽强、坚韧的赞美。作者寄情与物,将纷繁复杂的人生感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予以体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所谓“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

可见,托物言志既是一种间接的抒情方式,又是着眼于整篇文章而言的一种表现手法。不要把它单一看作

示例

石榴

郭沫若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丽,那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烈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盅,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雨荷

张晓风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立其间。

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漫天的雨纷燃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及绿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经无知地在期间雀跃,你曾经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对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红莲,在雨中怎样地唯我而不忘我,当没有阳光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怎样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就在这美丽的湖畔——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描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德,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的雨季何患?

还有我们学过的宋周敦颐的《爱莲说》、茅盾的《白杨礼赞》都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名篇。望同学们反复诵读这些文章,领会托物言志类文章的写法。

四、布置作文

课本“写作练习”写作指导:

第一题要求写出自然美,在自然美中融进自己的感情。小路、流水、山峦、森林、天空、大海……都是实体事物,因此首先要求用写生的办法把它们表现出来,要写得准确,写出它们的特点和个性,尤其是写出它们的美。同时,也要把赞美之情不落痕迹地融化在描写之中。

第二题是写一幅风景画或一张风景照片中的自然美景,以及美景中的一些细节,同时把自己心动的感觉写出来。在这里,关键是找到画或照片中的美,找到心动的感觉,如果找到了,再用文字把这美和感觉表达出来。当然,写风景美和写自己的感觉应是乳水交融的。

第三题是用动情的笔墨把自己的一种经历写出来。这些经历似乎都是细节,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是细节,就容易碰到,在题目列举的四种中,学生不难找到。即使不在这四种中,也可以,只要这种经历给了自己心灵以震撼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四题是要求写关于美的名言在自己心底留下的印象,或者引起的情感的波动、思想的升华。在这方面有体验的学生可以完成这道题。

第五题要求写“我青春的色彩”,应该说这道题每个学生都能写,都能大大抒发一番关于青春的情感。要注意的是,切勿写得空泛。要把情感融化在具体的形象之中。

五、教后反思:

当前学生的作文中流露消极颓废思想很严重,这是应试作文的一大忌,我们必须加以纠正这一现象,为此在这节作文课上我反复强调这一点,我想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整个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使他们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

初中语文教案 【第七篇】

教学内容而言,初中语文教案设计要着力于凸显个性、闪耀独特的思维亮色。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教案设计,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

特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

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

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

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选两位同学播放预先录制好的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应注意的问题: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③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无区别;④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明确:(1)yān niàn zhāo huì

(2)pù xiā jiā léi

(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4)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的反思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个 在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来议,在议中析,逐层深入。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且这两个比喻也较难懂。我请同学联系他们在物理课上所学的“光的反射”知识来分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个比喻句。有关山的比喻就联想美女。这样两个比喻在师生互动中解决了,显得自然而不觉得深了。

在课堂教学上,进修学校的谢如意老师提到了三点:预设教案科学性、课堂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可持续性发展(作业发展性)

课堂动态生成性。也就是说我在上课过程中能够伸缩自如地来引导学生,且与学生深入交谈,学生又能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并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把作业布置给学生,这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还有在课前三分钟的名言分析,学生做了分析以后,我的点评不够深入,不够具体。“目标应是正确的目标,梦想、理想均可成为目标。但是梦想距离目标较远,有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有的甚至是一种幻想。”而我没有给学生点出这点来。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第八篇】

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运的字和压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1

课前预习:查工具书,试译全文。

一、 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抽签完成) 3

二、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

三、 介绍作者、体裁(教师抽查学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3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戒。

本文陋室铭,意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四、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释常用实词和难句。6(完成目标2)

陋:不华美、狭小 馨:香气散布很远

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

何陋之有:有什么狭小不好看呢?

(教师出示胶片)

五、 朗读、翻译、理解分析。28

1、 请一同学读一同学翻译全文,学生或教师适当补充。(完成目标2)

2、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出示的问题。

A、《陋室铭》中的那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

B、《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3、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并进行思想教育。(完成目标3)

我们要学习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

4、 请学生自渎领会。

5、 教师介绍什么叫押韵?押运有什么作用?

(写韵文时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叫做押韵。韵文押韵能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便于吟颂和记忆,因为它具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6、 本文有那些押韵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六、小结。2

七、布置作业。1

A、 抄写常用实词和难句。

B、 背诵全文。

C、 写一读后体会,字数不限。

八、说课精要:安排学生先自己预习、多读、自主试译,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文章。

17 3583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