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隆中对教案1

教学建议

一、课文题解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三、结构内容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诸葛亮的远大抱负,使人们对他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叙述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进一步写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

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诸葛亮隆中对策。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并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

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写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中诸葛亮的规划和策略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

四、课文中心与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中心,对话中提示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动严密。

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六、简洁生动的语言

课文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准确,朴素自然。

如刘备对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反应只用一个字善!便将刘备的感动,敬佩、赞叹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真可以说是惜默如金。又如,在《三国演义》中用了那么多篇幅描述三顾草庐,而在《三国志》中仅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见。刘备的思贤如渴,虔敬、殷勤,诸葛亮的自尊自重,清高自许,谨慎持重的心理、神态、身份特点都概括天遗地表达出来了,真是言简意赅,一字不可增删。此外,文章中不少字句如天府之土、挟天子以令诸侯、犹鱼之有水也等富有生命力的语汇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教学设计示例

一、备读,内引激趣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

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

参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解说:若想达到缩小距离,贴近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国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诵读认知、体会感悟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在自我解读、产生认同感基础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为此,以上自读程序的设计力求突出学生参与、探究、发现的自读会读能力,力求达到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效果。)

《隆中对》教学设计示例 2

设计思路: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学习本文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

教学过程 :

一、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习二。

2.深刻体会诸葛亮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

这篇传记,记叙了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生平事迹片段,反映了诸葛亮

的雄才大略和高度的预见性,以及刘备渴求贤才的谦逊风度。

介绍作者,初步了解陈寿的创作风格。

接着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然后学生跟读课文,掌握句读。

下面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解释,学生边读边译,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三、讨论分析

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

(1)文章每部分的内容。

(2)三节之间的关系,详写了哪一内容。

(3)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归纳得出答案:

(l)第一部分(l)写诸葛亮隐居隆中和不平凡的政治抱负。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5)叙述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的对策。

第四部分(6)写隆中对的余波一一关、张不悦。

(2)第三部分写得最详,因为第一、二、四从侧面烘托诸葛亮,而第三部分隆中对是正面描写。

(3)诸葛亮是为了使刘备能欲信大义于天下提出了联吴抗魏的策略,可见他是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四、总结、扩展

做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作业

1、从文中找出5-8句重点语句,翻

2、课后练习一。

《隆中对》教案设计2

隆中对(资源汇集)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在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隆中对》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1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诸葛亮的崇高智慧和科学预见,并非天性而来,而是建筑在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和了解,对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对历史经验总结基础之上的。

有了“隆中对”才有了三国的历史,才有了刘备、诸葛亮的青史留名,才有了让后人荡气回肠的三国历史风云。读后该文,结合现实,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管理要有战略思维

隆中对讲的是经营战略问题。洞悉毫厘,决胜千里,作为一名管理者如果缺乏对事物环境的科学分析和事物发展变化的科学预测,或者说没有战略性眼光,就不会有科学的决策,也就不会有科学的计划去组织和实施好管理工作。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对未来的准确预见,并定下具体可行的计划去实施,这正是诸葛亮对于刘备的助益所在。所以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有战略经营思想,作为一名公共行政管理者就应具有科学的发展观,而作为一名地方领导干部更要有区域战略的经营规划和目标,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发展课题,尽管在演义小说展示的主要是诸葛亮“鬼神不测”的战术变化,但《隆中对》的总揽作用,确立了诸葛亮军事战略家的地位。这几百字的短文,就包含了战略制定的环境分析、优劣势对比、路径选择、培育核心竞争力等主要方面。我们可以把它放到现代的语境下稍加分析。

1.环境分析:“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无论是政治斗争还是企业经营,都需要首先了解所处的是个什么样的环境。环境带来机会,也带来威胁,把握好环境带来的机会,这是天赐之“势”,所谓“天时”,“顺天乘时”,是一种最顺利的成功路径,特别是对于相对弱小的个体来说,改变环境的作用可以忽略,把握机遇对成功具有更大的意义。任正非在谈到华为的成长时候说“华为成长在全球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特别是中国从一个落后网改造成为世界级先进网,迅速发展的大潮流中,华为像一片树叶,有幸掉到了这个潮流的大船上,是躺在大船上随波逐流到今天,本身并没有经历惊涛骇浪、洪水泛滥、大堤崩溃等危机的考验。因此,华为的成功应该是机遇大于其素质与本领。”诸葛亮首先认为,自董卓之后,原来的汉王室基本上气数就已经到头了,刘备虽然是“帝室之胄”,但试图在原来的汉王室的基础上去恢复汉王室的机会基本上消失。同时,乱世的出现,才可以再造江山,否则赶上“文景之治”的开明盛世,想法去谋个一官半职就是了,即使是“万夫不当之勇”、“经天纬地之才”也只好在大局势面前臣服。有人说“事在人为”,“机会是自己创造的”,只能相对的来看。但机会来了,并不是谁都可以利用,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也需要在大局观下来看。相比于政治上的更迭,市场变化的周期要小的多,理论上说在一个三五年的战略周期里面,企业是可以做好准备“逮”机遇的,这需要对局势发展的洞察能力,有幸运的成分,但不完全是。同时,局势的发展演化也有固有的规律,所谓“分久必和、合久必分”也是对局势变化的一个粗略概括,产业同样有产业周期说。发展规律存在对战略制定的意义在于:你希望苟安于某一个中间状态的位置是非常不稳固的。所以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是一个立国的大战略,而不单纯是一个三分天下。而只有以其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弥补蜀国内在的劣势而进入统一状态,才真正能建立其百世基业的“壁垒”。所以分析环境,第一是发现环境中可以利用的机遇在什么地方,第二是预测局势发展的轨迹。

2.优劣势对比与方案选择:“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曲折而行;成者,另辟蹊径。”,杀身成仁,知其不可为而为,对于智者来说,都是愚蠢的行为,或者说是不得已的选择。智者之所以乐水,是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是故无人与其争”。其实,不以道家的这种高迈的养生态度来看,以一种竞争的格式来说就是:高明的战略家所设计的竞争路线都是选择对方最薄弱的环节,所谓孙子之“攻其不备”。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娃哈哈的非常可乐也是“农村包围城市”,但理解“农村包围城市”,其实也是在优劣势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地方。再强大的对手,也有它的“沼泽地”,所以设计合理的战略路径,就可以在每一次的交锋中与“可战之敌”而战,从而在竞争中壮大自己,在迂回曲折中走向成功。格鲁夫说英特尔是“只有偏执狂才生存”,英特尔做出向微处理器行业的决策方式和诸葛亮一样:诸葛亮认为曹操占尽天时,拥兵百万,事实上已经坐大,“不可与争锋”,英特尔判断日本的存储器生产拥有绝对成本优势,竞争下去已经注定必败。诸葛亮判断“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英特尔判断信息产业将进入微机时代,微处理器芯片会成为核心。诸葛亮认为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有自己入川的优势条件。英特尔认为在微处理器上已经有一定的积累,相比于其他对手有开发优势。所以所谓的路径选择就是利用已有的优势选择可以战胜的对手并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的过程。

诸葛亮的路径选择是从区域地理面上规划,毛泽东的路径选择是从区域地理结合人文地理来规划。产业竞争上分析对手可以做出更多的剖面来分析对手的弱点从而确立存在的机会:产品档次、营销渠道、地理位置、上下游。选择路线第一是生存问题,第二是发展问题,有的位置可以呆,但是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至少不能说是最优选择。诸葛亮选择益州做为复兴的基业,后世也受到一些批评,认为益州之地固然易守难攻,但是要想走出去却也不容易,不过诸葛亮本来的规划是荆州、益州两地互为支撑,荆州失守是个意外。

3.培育核心竞争力。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和”,在“人和”的基础上可以内修政理,外修同盟,内修可以总揽英雄,百姓拥戴,外修可以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我觉得把“培育核心竞争力”引入战略规划,在发展上增加了“时间柔性”,就是说存在“待时”的可能,因为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产业的发展,但毕竟里面的变数太多,时间上更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划发展,即使环境无法完全控制,太刚性的规划失效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象一些企业做三到五年规划,然后把指标分解到每一年应该达到什么程度,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过分在战略规划中引入数字上的指标,并曲意逢迎,反而可能破坏企业长期发展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规划得有权变思想。

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何尝又不是如此呢?只有结合本地实际,审时度势,科学分析和规划,打好自己的品牌,才能驾驭现在,把握未来,尤其是科技日新月异、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 仁者无敌,智得天下

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不仅表现在他为建立蜀汉政权,统一中国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政治方案,而且也表现在他深知治国之本。他分析政治形势,除考虑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军事实力而外,还特别突出地强调恤民和用贤两事。他在论述东吴“不可图”时,指出“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论述益州“可图”时,指出益州、汉中“民殷国富”而其主刘璋、张鲁“不知存恤”,致使“贤能之士思得明君”。他把能否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从是否恤民和举贤着眼,就更加显示了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卓见。

所谓“仁者无敌”正迎合了当前社会大众人生精神需要,是最具现代意义的。中国在由贫穷向富裕,经济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过程中,“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社会现象让人深恶痛绝,一些腐朽文化泛滥。社会经济的发展,呼唤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仁者无敌”正是呼唤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仁义”精神的回归,符合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迎合了人们对社会风气恶化不满的精神需要。是国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功的价值观法则,是中国人迎接民族复兴大业的人生精神。建设和谐社会,依法治国,广施“仁政”“德政”也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智得天下”迎合了新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属性,具超前的时代意义。面对新一轮智力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国家的发展,企业的进步,个人事业的成败,莫不更加依赖于知识与科技。所以,“智得天下”又是新时代人才素质和事业成功的必然要件。

中国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要取得成功,需要知识与“知本”的支撑,需要讲究诚信按游戏规则与规律办事。“智得天下”着眼未来,既表达了人们自我成功的精神需求,又为中国传统文化设定了长远和广阔的生存空间。韬光养晦,内练苦功,外谋发展的中国不正在演绎着《隆中对》“仁者无敌,智得天下”的精髓么?

三、知识就是力量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社会已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已经很多,笔者在这里也不再过多地重复。从三国里的一句“卧龙与凤雏,得其一而得天下”可见一斑。刘备三顾茅庐,更是历史上的佳话,代代相传。昔燕昭王视人才为宝贝,把人才当成一笔财富、一种动力,虚心采取郭隗的建议,礼贤下士,广召贤才,以师礼事之并加以重用,从而富国强兵,报仇雪耻。那种求贤若渴,礼待人才的作风直到今天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去认真品味,尤其是组织的管理者和部门的领导者。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更是应当率先垂范,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榜样,反对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错误思想,为四化建设营造出一 只强壮的人才队伍。

有文章说:“不尊重人才就不能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说得好,赞成!

的确,领导者应当从内心里真正尊重人才,并且从工作上、生活上等各方面体现出这种尊重,这是凝聚人才、发挥人才聪明才智的基本条件。不光是对人才,就是对一般部属,也应有足够的尊重,这是领导科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一名合格领导者的第一要则。

四、会抓住机遇的人才是真人才

这个观点是就个人努力和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谈的,诸葛亮虽“躬耕陇亩”,却对全国的形势了如指掌,对当时政坛人物如数家珍,可见其的确足智多谋。有非常高的智力,知识丰富,也非常聪明,是人才中的奇才。这就是所谓厚积薄发,唯有厚积,方能薄发。但是他如果没有遇到刘备,或即使遇到刘备,但他没有意识到这是机遇,没有去抓住机遇的话,那么就不会有三国演义以后的故事了。也不会有中国历史上那一段精彩的历史。

《隆中对》告诉我们:一个创造性的人才第一要有很好的智力,包括知识和他的各种能力,不仅要求他本人的智商要高,知识面要广,而且需要不断地勤奋学习,不断丰富自己,才能达到思维和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正如孙子兵法上说“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第二就是要有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的能力。也就是说你的知识再丰富,没有发挥出来,应用于社会事业的建设,也等于零,就算不上真正的人才,当然更不会像诸葛亮一样名垂青史了。

《隆中对》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陈寿和《三国志》。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4、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结合课文的注释,借助有关的工具书通读课文。

2、进行朗读教学,重点讲解重点的字词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诸葛亮自尊自重、谨慎持重和刘备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课文重的人物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难点:

1、理解本文是怎样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的。

2、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二、解题:

1、陈寿,晋朝人,史学家。著《三国志》。《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2、《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对”,回答、应对,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3、背景介绍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是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陇亩(lǒng)倾颓(tuí)猖獗(chāngjué)存恤(xù)夷越(yí)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4、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5、词语积累:

一词多义:

谓认为谓为信然对……说谓先主日

已停止然志犹未已通“以”自董卓已来已经已历三世

信确实谓为信然诚信信义著于四海同“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这样谓为信然但是然志犹未已

用因此遂用猖獗利用贤能为之用运用此用武之国

词性活用:

箪用箪名词作状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用水壶名词作状语

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欲伸大义于天下已,通“以”自董卓已来

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6、齐读课文。

四、小结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试背诵课文第四段。

第二课时

一、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读课文品人物: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4、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汉室倾颓,*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5、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是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刘备说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之情。“凡三往,乃见”既说明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

6、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可争,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战略:占据荆益,易守难攻;取得外援,抚民养兵;偏安一隅,以待时机。

7、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政治蓝图:成霸业,兴汉室。

战略方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霸业”的根基;结好孙权,联吴灭曹;抚和戎越,内修政治。

根据:①不具备向东或向北发展的可能性。②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8、课文结尾为什么要写“关羽、张飞不悦”?

——最后写“关羽、张飞不悦”,实际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来”的比喻,形象地解释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9、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诸葛亮和刘备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一个胸怀韬略,审时度势,*远瞩,才智过人的谋臣形象。

刘备:一个胸怀大志,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精于用人之道的英雄形象。

三、观历史谈感悟:

结合历史及电视剧《三国演义》谈谈你心目中这葛亮。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评价。

四、拓展延伸

积累关于诸葛亮的诗词、对联、词语、故事:

1、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3、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五、小结: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预习《出师表》。

17 1370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