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实用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实用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隆中对》的教案设计1

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的说出课文中文言词语的一次多义,辨析、说出词类活用象。

2、能够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归纳要旨及战略方针。

4、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较好的文言语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2、探究本文在谋篇布局和人物塑造方面的特色。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史学家。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入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此书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2、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对,回答,应对。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3、文言积累。

(1)给下面句中划横线的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时人莫之许也()因屏人()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凡三往()

天下()遂用猖獗()然志犹未已()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利尽南海()

总揽英雄()保其岩阻()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遂诣亮()度德量力()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存恤()帝室之胄()箪食壶浆()

(2)积累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自董卓已来()

(3)特殊句式积累

时人莫之许也()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句

君与俱来()句

4、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研讨第一、二自然段

1、范读课文的。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

躬陇亩好每

时莫之许友善信然

屯器谓……曰与俱来

就见屈致枉驾顾

3、问题探究。

第一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1、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学习研讨第三自然段

1、范读课文的。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

由是遂诣凡

乃见因屏汉室

倾颓窃命孤度德量力

信用猖獗已

计安

3、问题探究。

“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和心情?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明确:五个宇表明了刘备此时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态度谦虚诚恳,语气委婉有致,措辞简明得体。分三层意思:

(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

(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为己任。

(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

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

4、概括段意。

学习研讨第四自然段

一、范读课文的。

二、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

已来不可胜数众寡非临…,抑亦

谋挟令诸侯争锋

国险而民附援囹利尽

此用武之国殆资险塞天府之土

因暗弱殷存恤

胃信义著总揽岩阻

戎夷越修政理身箪食壶浆

三、问题探究。

1.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明确:“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4.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7.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8、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中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四、概括段意。

学习研讨第五、六自然段

1、范读课文的。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

3、问题探究。

(1)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的目的是什么?

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2)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4、写法探究

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

诸葛亮隐居(正面描写)

徐庶举荐(侧面描写)

刘备与诸葛亮对话(正面描写)

关张不悦(侧面描写)

5、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隆中对》教案设计2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资料链接:

1.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2.时代背景简介: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自主预习案 :

自主学习指导:

1. 给下列划加点的字注音。

好 为《梁父吟》 ( ) 遂 诣 亮 ( ) 屏 人 ( )

倾 颓( ) 度 德 量 力( ) 信 大 义( )

猖 獗( ) 存恤 ( ) 民殷国富( )

帝室之胄( ) 诸 戎 ( ) 箪食壶浆( )

汉沔 ( )

2.文学常识填空:

陈寿,字 __________ ,_________ 朝人,_________ 家。诸葛亮,字__________ ,曾隐居隆中,后做_________ 丞相。

“对”,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对策”。

课内探究案

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英雄已逝,但英名长存,诸葛亮曾在古隆中曾“指点江山,面授机宜。”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一睹他的风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谓为信然( ) 先主器之 (  ) 枉驾顾之( )

遂用猖蹶( ) 民殷国富( ) 身率益州之众( )

(二)通假字的意思: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   ”意思是      )

自董卓已来已,(已,通“  ”,意思是      )

(三)一词多义:

谓 谓为信然(   ) 谓先主日(   )

已 然志犹未已(   ) 自董卓已来(   ) 已历三世( )

信 谓为信然(   ) 信义著于四海(   )欲信大义于天下(  )

然 谓为信然(   ) 然志犹未已(   )

用 遂用猖獗(   ) 贤能为之用(   ) 此用武之国(  )

(四)翻译句子。

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翻译: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翻译: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翻译: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 翻译: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翻译: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翻译:

三。问题探究:

1.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

4、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四。拓展检测案:

1.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

3.凡三往,乃见。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既表现了刘备的______________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积累一些和诸葛亮相关的故事和名句。

《隆中对》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陈寿和《三国志》。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4、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结合课文的注释,借助有关的工具书通读课文。

2、进行朗读教学,重点讲解重点的字词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诸葛亮自尊自重、谨慎持重和刘备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课文重的人物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难点:

1、理解本文是怎样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的。

2、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二、解题:

1、陈寿,晋朝人,史学家。著《三国志》。《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2、《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对”,回答、应对,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3、背景介绍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是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陇亩(lǒng)倾颓(tuí)猖獗(chāngjué)存恤(xù)夷越(yí)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4、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5、词语积累:

一词多义:

谓认为谓为信然对……说谓先主日

已停止然志犹未已通“以”自董卓已来已经已历三世

信确实谓为信然诚信信义著于四海同“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这样谓为信然但是然志犹未已

用因此遂用猖獗利用贤能为之用运用此用武之国

词性活用:

箪用箪名词作状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用水壶名词作状语

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欲伸大义于天下已,通“以”自董卓已来

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6、齐读课文。

四、小结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试背诵课文第四段。

第二课时

一、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读课文品人物: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4、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汉室倾颓,*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5、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是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刘备说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之情。“凡三往,乃见”既说明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

6、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可争,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战略:占据荆益,易守难攻;取得外援,抚民养兵;偏安一隅,以待时机。

7、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政治蓝图:成霸业,兴汉室。

战略方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霸业”的根基;结好孙权,联吴灭曹;抚和戎越,内修政治。

根据:①不具备向东或向北发展的可能性。②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8、课文结尾为什么要写“关羽、张飞不悦”?

——最后写“关羽、张飞不悦”,实际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来”的比喻,形象地解释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9、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诸葛亮和刘备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一个胸怀韬略,审时度势,*远瞩,才智过人的谋臣形象。

刘备:一个胸怀大志,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精于用人之道的英雄形象。

三、观历史谈感悟:

结合历史及电视剧《三国演义》谈谈你心目中这葛亮。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评价。

四、拓展延伸

积累关于诸葛亮的诗词、对联、词语、故事:

1、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3、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五、小结: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预习《出师表》。

17 437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