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习童话生动、形象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复述、朗读中训练合作探究能力;认真观察思考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息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童话生动形象的语言;认真观察思考生活能力

教学难点

童话中蕴含的人生的哲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交流资料导入

教师板书《小溪流的歌》,师生共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作者背景及相关内容,展示预习结果。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小溪流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学生自由读文,找出小溪流成长的四个阶段。(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多媒体出示。

2、问题思考: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有什么变化?

小溪流是怎样成长起来的?每个阶段成长的特点是怎样的?

小溪流一路上遇到过哪些阻碍?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什么品质?

小溪流具有什么品质?

3、学生自由读文,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预设:

1、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变化:快活 旺盛 强壮 巨大

2、小溪流各阶段成长的情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特征的词各一个(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小溪流一路上到过枯树桩、枯黄的草、乌鸦、泥沙、沉船等。

4、得出结论:我们每个也应该像小溪流那样,要有远大理想,乐观向上、努力奋斗,才能获得成功。

四、赏析、品读课文

你最喜欢文中哪个段落?试作赏析和品读。

出示:音乐,小溪流成长动画

学生有感情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然后组内讨论,班级交流

五、感情升华,感悟道理

1、小溪流究竟唱的是一首什么歌?

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小溪流是一首坚定、乐观、进取、永不停息的歌。

2、小溪流的歌给你什么启示?

交流:学习小溪流的精神,不断学习,用知识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五、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许多事物都能给我们启示。由小溪流的歌你联想到什么事物也会唱歌?唱出的是一首什么歌?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所感,拓展思路。

发挥我们丰富的想象力,用我们的生花妙笔“唱”出生命的一首首动听的歌吧!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第二篇】

《济南的冬天》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的1篇写景散文。文章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使笔下的山、水、城、人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图景。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片段描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

前一课学习了《春》,学生对描写景物运用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所体会,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理解。

课前准备:

①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②老舍是我国现代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_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请学生各抒己见)

我们的省会“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老舍,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

2、词语教学:读背“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3、思考并分析

(1)、济南的冬天是(?)(把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济南冬天的印象填上去,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印证。)

(2)、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济南的特点?(冬天的山,冬天的水)

4、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2、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五、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六、布置作业。

掌握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巩固词语。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_,品味语言。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2、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拨、补充。

——你喜欢文中哪些优美的语句?为什么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分析。

——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位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三、体验反思。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①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从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五、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六、布置作业。

1、写作练习:借鉴课文的写法,用你的笔描绘一副“校园秋景图”。

2、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篇】

教法学法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文言议论文,关于议论文的三要素还记得吧(提问学生),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影响。《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礡,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词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语气和语调。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注意朗读节奏。

3、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文本注解、工具书揣摩有关字词的意思,进而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朗读节奏和语气语调。

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小组讨论交流(四人),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

可预设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点拨。

⑴ 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⑵ 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 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第二段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

第三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互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发于声( )

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斯是陋室( )

⑶ 行拂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⑶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全班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师生继续讨论、探究

问题一:作者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的。

问题二:孟子为什么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师生交流后小结:

1、开篇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务。孟子认为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有真正的才干,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是经历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的艰苦磨练,而艰苦磨练的益处是:

⑴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⑵ 能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工作很有借鉴意义。尤其青年学生应该认真体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 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周围其他人的事例,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等问题的认识。

⑵ 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4、指导背诵:

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列举古代圣君贤臣事例(6个事例6句话),归纳概括上述事例并得出结论,再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一步加以阐发,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5、总结全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1篇文字虽短,但论证有力的文言议论文。全文采用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论,将中心论点置于文章结尾,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以论证“生于忧患”为重点。结构紧凑而完整。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身低微层

论据:历史事例(六人)艰苦磨练层

终有所成深

正面论证: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论:国家兴亡

教学探讨

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初二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2、理解句意,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设疑猜谜:

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打一物)(鞋子)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关古代鞋子的故事:《郑人买履》。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重点词语解释。

(1)郑人买履。

(2)郑人有欲买履者。

(3)先自度其足。

(4)而置之其坐。

(5)至之市。

(6)而忘操之。

(7)及反。

(8)市罢。

(9)遂不得履。

(10)何不试之以足。

(11)宁信度。

(12)无自信也。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

(2)反归取之。

3、一词多义。

度: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试之以足。

而:

(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结构。

(2)何不试之以足。倒装句。

(五)疏通文义。

1、理解句意。

2、讲故事。

(1)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2)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归取之。

(3)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六)分析课文。

A、最能体现郑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复朗读。

B、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郑人特点?试各举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样看待郑人?

C、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告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七)兴趣作业:

1、课文翻译一遍;背诵寓言。

2、如果你是卖鞋的人,你会对这个郑国人说些什么呢?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篇】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是“抓住细节”,这一单元的写作目的是指导学生抓住细节,刻画人物,表达情感。教材中首先指出什么是细节描写;接着列举《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然后通过回忆学过的课文内容,简短记录记忆深刻的细节的方式,更好的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最后提示学生细节描写要注意的问题:要学会抓住真实、典型、生动的细节进行描写,才能更好地表现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写作类型主要以写人叙事的记叙文为主,他们虽然有小学六年写作经验的积累,但是缺少对人物、生活细致的观察。记叙事件不具体,很笼统,描写人物和写景状物时,不会抓住细微处具体刻画,造成文章空洞,缺少细节,不能很好刻画人物,表达情感。因此,对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指导与训练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及常见类型,理解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2、学习捕捉生活的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

3、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四、教学重点

掌握几种细节描写的方法并会运用。

五、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典型、生动的细节来表达真情实感。

六、教学准备

学案:人物描写分析材料

七、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对比句子——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

句子1:烈日当空,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热极了。

句子2:烈日当空,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道路两旁的庄稼热得低下头,弯下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

出示任务:

1、你认为哪一个句子好?为什么?

2、第2句比第1句增加了一些内容,说说增补了哪些内容?

3、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而具体的刻画。

小结:根据表现内容,细节可以大致分为肖像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景物细节等。大家之所以认为第二个句子好,正是因为与第一个句子相比较,第二句对周边景物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描写,更好表现了天气的炎热。因此,要想更好表情达意,抓住细节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二)欣赏典型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作用

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

2、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3、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欣赏以上带有细节描写的语段,并说一说分别运用了什么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反馈指导:

1、作者对老王来送香油和鸡蛋时的动作、肖像细节进行描写,写出了作者当时惊讶又有些害怕的心态,为后文表达内心的愧怍做了很好的铺垫,这种真实的感受,让读者也仿佛置身文中,令人难忘。

2、作者对父亲踩黄泥的细节描写,很好地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

3、作者描写了卖油翁观看陈尧咨射箭的表情和动作,只用了“睨之”和“但微颔之”两个语句,就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人物的态度和心理,非常精彩。

小结:细节描写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如果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彰显人物个性的关键。在写景的文章里,细节描写能更好地突出景物的特点,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回忆生活细节——总结细节描写方法

请同学们说说你曾经留心过的生活细节。当我冬夜苦读时,母亲为我送来热腾腾的奶茶,这是一个爱的细节;当我不小心犯错时,父亲的手掌愤怒举起又轻轻落下,这是一个爱的细节;当我时,老师(同学、父母……),这是一个爱的细节。

出示任务: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讨论细节描写的方法。

指导反馈:

1、善于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物,用心去感悟。发挥想象和联想,做生活的有心人。

2、写人记事的时候,要抓住人物的特征,善于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

3、用心灵捕捉身边的一人一事一物,养成反思、省悟的习惯,在描写中渗透个人独特体验。

(四)学习细节描写方法——学会运用

1、那天,他在雪地里罩住了一只小鸟。

课文示例:他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捧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出示任务:先让学生比较后分析总结其中的方法,教师引导补充。

指导反馈:这段文字增加了许多动词,从而把整个捕鸟的过程描写得细致、生动、到位,这种方法就是——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学以致用:她好不容易捉住了一只蝴蝶,一不小心又让蝴蝶飞了。

出示任务:细化动作,延长过程,具体写出动作的过程。

提示:细化“好不容易”“捉住”的过程。给学生5分钟时间写完,分组交流,推荐,全班展示优秀的细节描写片段。

2、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提示:(1)“小”到什么程度?(2)怎么个“瘦法”?(3)穿得有多“差”?

课文示例: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小桔灯》

指导反馈: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生动,是因为作者抓住特征,步步追问,在细微处驻足,这也是我们在写作时要学习的。

学以致用:请抓住人物特征,给下面的句子加上细节描写:

那天,迎面走来了一位老爷爷,他弯着腰,拖着笨重的身子在风中慢慢走着。

提示:老爷爷什么样子?可以扣住他的脸、头发、眼睛等外貌特点来展开细节描写。

3、出示任务:下列语段的细节描写都很成功,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才写得这么生动吸引人?

(1)除夕晚上,儿子、孙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2)三个月后,小草莓结出了果实,小小的果实竟然压弯了枝头,但纤柔的茎并不生气,兴奋地背着自己的硕果炫耀着:“看,这是我的果实。”

(3)那抹夕阳红,如丝绸般挂在天边,好似随风飘舞的仙女,令我如醉如痴。

指导反馈: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具体生动,展现人、事、物的特征,更好地表情达意。

出示任务: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刻画细节,使下面的语句更加充实生动。

小草发芽了。

学生写完后分组交流。

(五)牛刀小试

出示任务:读一读前两个单元写的作文,看看是否做到了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根据提示,做出修改:

(1)修改时,注意写一些能表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或者心理特点的细节。

(2)带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赞赏或厌烦某个人,可以在用词或者语气上有所体现,也可以直接写自己的评价。

(3)将修改后的作文和原文对比着读一下,体会修改后的优点。

指导反馈:完成修改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关注修改前后的不同,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修改最成功的同学参与全班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修改成功的方法。

小结:同学们,大千世界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更要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发现生活中每一细微处的美,做一位具有丰富情感,细腻笔触的幸福之人。

(六)作业:我们的记忆中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所谓难忘,可能是惊喜、兴奋、有趣,也可能是惭愧、尴尬、甚至是难堪。回忆一个自己难忘的时刻,并以《的那一刻》为题,写1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17 2321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