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案优推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有的人》教案优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有的人》教学设计【第一篇】
孙国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设想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师: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生:听录音。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幻灯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生:动笔写。(2分钟)
师:写好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师:同组的同学交流过了,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再请一组同学,我们来打擂台,能不能比上一组说得好。
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是:
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沽名钓誉之徒大公无私之士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3、师:同学们的替换非常好。经过替换,我们对这两类人板书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学们说说看,他们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以下内容形成板书
生:生死(人生价值)、言行(对人民的态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觉悟)、作用(社会影响、人生观、)、结局(“下场”感情色彩不宜)
师:这样,“有的人”反复出现,一唱三叹,两两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板书,是什么哲理呢?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板书
师:下面,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生:朗读。
师:很好。现在能背吗?有感情地背诵。
(注:这是为上市级大型公开课而设计的教案)
《有的人》教学设计【第二篇】
设计依据和教学目标
1、 设计依据:
爱好诗歌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凡是好诗,不论新旧,都是经久难忘的。能够被大多数人记住,就表明这首诗是具有生命力的,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本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臧克家的名篇《有的人》,这是一首能使大家经久难忘的好诗。学习一首好诗,我们要在充分了解诗人所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地读、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这首诗不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述了某种人生哲理。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领会。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2、教学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
②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
③能用合适的感情基调来朗诵这首诗,并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解读《自嘲》,构筑形象
1、师: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十三年后。,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来纪念鲁迅先生。
2、(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自嘲》诗)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并尝试理解句子意思,再引入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最后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前通过谈话和阅读鲁迅一生写照的诗句,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鲁迅先生的总体印象。而理解句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意思, 则是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构筑了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和光辉形象。
二、介绍背景、拉近距离
1、师:用浓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诗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些有关这首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请同学们将你了解到的有关这首诗和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告诉大家。
2、教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学习一首诗,我们首先要充分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正确、全面地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去搜集、整理有关资料,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诗句。
三、初读诗歌,感知特点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想一想:我能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3、小组合作,交流这首诗的特点。
4、全班交流汇报。
5、归纳总结:这首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处就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诗的每一节都用了对比,把真的、美的、好的、和假的、丑的、坏的作了对比。
设计意图:诗歌的构思和表达有其独特性。这首诗的艺术构思看似平常,其实奇特。诗人“有感”而作,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诗人并不贴标签,也不喊口号,只从对人世间两种深刻的感受出发,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用通俗、亲切、生动的语言,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诗必须要了解和认识的。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1、师: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讨论以下问题: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归纳点拨: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归纳点拨:“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热爱。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归纳点拨:“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
a.分组朗读(一位同学读每节诗的前两行,另一位同学读每节诗的后两行),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b.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归纳点拨:诗人不是为了歌颂鲁迅而歌颂鲁迅,而是在歌颂鲁迅的同时,也歌颂与鲁迅品质相同的人,而且谴责那些自吹自擂比人民群众“伟大”,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不让别人活下去的人。这样一个对照,比单纯赞扬鲁迅更加显示出诗的思想的广度与深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品读、讨论交流来理解诗意,体会到那些想为自己树碑立传的人,他们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而那些“情愿作野草”的人,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一年一度地生长,他们也一年一度地永远为人民所怀念。鲁迅是如此,和鲁迅品质相同的人也是如此。那些“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人。而那些“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人民群众会把他抬举得很高。鲁迅就是这样的人的代表。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情
1、学生齐读诗歌。
2、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中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指名配乐读。
3、指导有感情地背诵。
4、师:在现代所有的中国人中,鲁迅无疑是最为深刻而且最为独特的一个,他的遗嘱也是最为独特的一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遗嘱全文: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不是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5、师小结:
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天地之间的黑暗。
在他身后,有我们整个民族的血污、苦难、彷徨与觉醒……
他走了,留下了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枪!
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
6、齐读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鲁迅遗嘱全文和毛泽东对鲁迅的高度评价语来进一步认识鲁迅的崇高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诗。同时认识到此诗不仅反映了生活中真实的鲁迅,也表现了诗人对“有的人”的高度赞美的思想倾向。
特别推荐老师还想推荐几首诗给大家。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名师简介
葛永腾 高级教师,全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中心理事,现在浙江省桐乡市启新小学任教。主要荣誉和科研成果有:XX年获全国作文教改先进个人,已发表近两百篇教学论文,主编出版《作文教与学》等教育读物。
《有的人》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材简析:
《有的人》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诗歌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了解为多数人活着的人将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对照的写作手法,体会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3、初步欣赏诗歌,对现代诗充满兴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师: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先生不幸病逝时说:“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分节读诗,正音。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师:猜一猜,这句话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
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
师:这个字平时读“he”,比如— 笑呵呵、“呵斥
另外,“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在这句话中读第几声呢? 为什么 ?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
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齐读诗歌。
三、合作赏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
(1)(随即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轻声读读,发现什么?
两个“死”,两个“活”一样吗?
(3)朗读指导“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现在你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两个“有的人”一样吗?
板书: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4)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对比。(板书)
2、合作学习,细读《有的人》。
(1)找找两种人的不同,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 重构课文,对照感受
(1)第2到6节中找出第一类人。组内读读。
①(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这些“有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结果呢?(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话说说这样的人。
伟大,实则渺小,让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人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做牛马的
远记住他!
风吹到的地方
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③你读出诗中的言外之音了吗?
牛马,野草为了别人更好的活的人是谁?
④补充鲁迅的资料,交流。
(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火,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
“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原来臧克家以此作比,竟都是出自鲁迅的原话啊!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又发现了什么?每节都是“先反后正”。
四、对比特写,写法感受。
1、对比读。
找找哪些字感受到强烈的对比?
2、交流:
品读“骑”“俯”,“刻入”“情愿”,“不朽”“烂得更早”……
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善一恶,一美一丑。
3、比较读
(1)2、3、4节5、6、7节
2与5节,3与6节,4与7节,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与“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跨,”
……
(2)与前面放在一起写比较,你感受到什么?
臧克家无愧于“中国当代诗魂”。
五、总结齐诵,激起共鸣
1、十三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七十二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
2、《有的人》仅仅是在歌颂鲁迅吗?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人,以小见大。
3. 将来等我们老了,我们还依然记得,齐读诗。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读准,特别是对容易读错的“呵”字,进行正音。其次,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有的人》教案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节) (第2、3、4节) (第5、6、7节)
人生意义
(对比) (对比) (对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轻于鸿毛(举例说明)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 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 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 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 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 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 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 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 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六、 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 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 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 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课后题五:
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课后题六
上一篇:有理数的加法精编5篇
下一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