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最新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最新8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 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g过程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习1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一)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为表现浓郁的“爱的赞颂”,而选取的清新的、富有情意的意象,初步领会诗歌特有的内在美感,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作者奇特的艺术手法,感受语言魅力。

3.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幽默机智的谈吐和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位入木三分的评论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建筑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她就是中国现代历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馨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提示

导入时可播放相关的朗读视频,让诗歌本身的音韵美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关注。朗读视频素材见光盘。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作者介绍、诗歌特点。

(1)林徽因是中国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方面,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领域成就斐然,代表作有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参与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2)“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的重要流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诗的形式格律化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林徽因是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她的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注重感觉的微妙、比喻的新奇、意象的渲染及情绪的回旋。她以其优雅芬芳、柔美细腻的写作特色显示了诗作独特的审美价值。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1)停顿要得当;(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重读的词语;(5)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提示

本诗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进而把握诗歌的语言艺术及深刻内蕴。

3.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

这首诗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

目标导学二:品读诗句,欣赏诗人巧妙的意象捕捉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诗中描写的景物。

1.诗人描写了“四月天”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心中的“爱”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学提示

意象是客观物象与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相交融而诞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其作用是能加深审美的愉悦,留出空白,增强诗的张力。

2.诗人笔下的爱有什么特点呢?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3.诗人通过不同的感官来描写“四月”所独有的景物,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教学提示

指导学生结合诗人笔下的意象进行分析。

目标导学三:品读诗句,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探究:“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闻一多先生曾提出了“三美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本诗既是新格律诗的典范,它是否表现了“三美”原则?是如何表现的?

教学提示

教学过程中简要穿插新格律诗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对现代诗做整体性认识。

目标导学四:主旨把握,拓展延伸

主旨:“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者以抽象的“爱”“暖”“希望”来比喻心中的“你”,极尽盛赞,美不胜收。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因此这首诗极有可能是为孩子写的一首赞美诗。

延伸:请同学模仿诗作中对爱的描写,选择一种或几种景物,仿写一首小诗,表达对母亲的爱。要求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提示

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教师可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收集材料,对该诗主旨进行深入研讨。

三、板书设计

用美的意象→寄托情感→表达对儿子真挚的爱

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第三篇】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的

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背诵全诗。

2.了解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诗。

2.了解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经历了“_”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今天,我们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大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段内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 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

疲惫:非常疲乏。

簇新:极新(多指服装)。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

三、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第一节:回溯祖国的贫困与落后。

第二节:叙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度解读

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3.第二诗节中表现哪些情感?

明确: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

4.“飞天”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5.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最新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三、教学方法:

1、欣赏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问题探究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示标:

土地,承载着万物生灵。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心魂。(板书:我爱这土地),点明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和难点。

检查预习: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三)研读诗歌,合作探究:

1、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2、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并明确: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3、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4、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5、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地感情。

6、课堂小结:

“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②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九年级上语文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3、初反复朗诵,感知清新明朗,节奏欢快的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联想想像法。

3、评析欣赏法。

4、探究学习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教学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禁锢(jìngù)留滞(zhì)喑(yīn)哑(yǎ)襁(qiǎng)褓(bǎo)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2、具体研习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欣赏品味

(1)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课堂小结

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邵燕祥语)。

五、作业布置

模仿本文,以“的述说”为题,写一首诗歌。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第六篇】

《刘姥姥进大观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蓼溆、肏攮、敁敠、_”等字词的读音,以及“篾片、调停、撮弄、不伏手、促狭鬼”等词语的含义。

2.初步了解曹雪芹与《红楼梦》相关文学常识。

3.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疏通文意,了解作者如何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掌握环境描写的特点。

2.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不追求虚荣的高尚品质。

2.培养学生对祖国古典文化的喜爱之情,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写“刘姥姥进大观园”这场“笑剧”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87版《红楼梦》视频:《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片段,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截取)相信大家对《红楼梦》都不陌生,通过这段视频我们对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和主人公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一起跟着刘姥姥的步伐,看看富贵奢华的贾府,也通过刘姥姥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板书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注释明确难读、难懂的字词,疏通大意。

明确:蓼溆(liǎoxù) 捏丝戗金(qiàng) 篾片(miè) 银箸(zhù)

2.概括全文,划分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划分全文结构,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明确: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和贾府众人一起吃饭,席间出丑,逗得上上下下大笑不止。

(2)划分全文结构,每一部分分别讲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明确:可以划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凤姐、鸳鸯等人设局拿刘姥姥取笑。

第二部分(第4-9段):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1段):凤姐、鸳鸯道歉、以实情相告,刘姥姥表达“笑”剧后的感慨。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分析这场“笑剧”

(1)刘姥姥在贾府的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

明确:刘姥姥在贾府的这场“笑剧”是凤姐、鸳鸯等人主导的。因为她们觉得刘姥姥的一言一行都很滑稽有趣,与平时见到的人都不一样,与这座大观园格格不入,就想拿刘姥姥逗乐、取笑,同时也为博贾母一乐。

(2)这场“笑剧”的背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深意?

明确:这场表面充满欢乐的“笑剧”背后,是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作者对刘姥姥充满着悲悯与尊重,通过对“刘姥姥”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下层劳动妇女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下层劳苦人民艰难追求温饱生活的同情;同时,作者通过刘姥姥参观富贵奢华的贾府的视角,对贾府这种“朱门酒肉臭”的奢靡、_生活进行了深切的谴责。“笑”的背后是沉重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的深刻思考。

2.人物形象分析

(1)这篇课文描写了筵席上众人各具情态的“笑”,自己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分别反映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

(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明确:

凤姐、鸳鸯的笑: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

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笑: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

宝玉的笑:笑到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惜春的笑: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贾母的笑: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2)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

刘姥姥是一个乡下妇人,没见过什么大市面,参观、游览宛如仙境的大观园,对什么都觉得新鲜,充满好奇,闹了很多笑话。而刘姥姥的言谈举止与贾府众人平日里所见到的截然不同,因此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刘姥姥的种种话语与行为,虽引人发笑,但都出自她的本性,淳朴率真、自然流露,毫不做作,表现得恰如其分。所以她虽然俗,却俗得可爱。

刘姥姥是一位七十五岁的老人,有自己的生活阅历。她知道自己扮丑,是为了博贾母一乐,为了自己生活,她不得不充当大家的“笑料”,配合演好这出“笑剧”,放下自己的尊严,以期获得别人的同情,得到些恩惠,好维持自己的生计。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姥姥虽然没什么文化,确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

面对贾府的金碧辉煌,刘姥姥惊叹、夸赞,却没有流露出羡慕、奢望的情态,反而屡次感叹贾府的奢侈,同时仍保持着善良与淳朴,只想着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在席间,刘姥姥觉得金银的筷子反而没有自己平时用的合手等细节,刻画出刘姥姥朴素实在、不贪慕虚荣的农村妇女形象。

3.分析文中对贾府的环境描写

明确:课文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描写了大观园的金碧辉煌。“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典型环境,它见证了贾府的兴衰,是全书主要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众多情节在此展开。小说中环境的描写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与塑造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故事也不例外。正是在参观大观园、与生活在大观园中的许多人物的接触中,作者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刘姥姥”形象。

(四)拓展延伸

播放电视剧“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片段,结合课文及课外的积累,谈谈在一进荣国府时,刘姥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与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见识到了贾府的富贵奢华的生活,也认识了刘姥姥这一善良纯朴、言谈风趣、有见识,又大智若愚、不失劳动人民本色的形象。

课后认真读一读《红楼梦》中这一章的全部内容,写下自己的认识。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第七篇】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流派——朦胧派。

2、理解诗歌借用意象抒情来揭示主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感悟,认识历史、现在、未来的祖国特征,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以及以建设祖国为己任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诗。

2、通过诗歌所借助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脉络。教学难点:疑难诗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提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今天我们就随着舒婷一起走进我们亲爱的祖国?看一看什么样的祖国竟让他如此深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体会。

1、学生掌握

隧洞 蜗行 淤滩 泊船

簇新 笑涡 喷薄 伤痕累累

2、走进作者

学生展示自己了解到的舒婷

3、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全诗,提醒注意节奏、语气等,其余同学侧耳倾听,尝试记住他们的朗读情况,根据老师提示加以对比。

爱则气徐声柔,恨则气足声硬,

悲则气沉声缓,喜则气满声高,

怒则气粗声重,急则气短声促,

疑则气细声黏,冷则气少声平,

惧则气提声凝,欲则气多声放。

三、再读诗歌,借助意象把握诗歌情感脉络,品味情感美。

提问:

1、诗中“我”是谁,“你”是谁,“我”与“你”是什么关系?

2、诗中反映了哪几个时期的祖国?

3、分析祖国在那个时期的特征并感受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请用“我从‘’这些意象中看出的祖国是(特征)的,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明确:

1、“我”是诗人,是千千万万对祖国有着深厚情感中国人;“你”是指祖国;“我”与“你”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为你牺牲一切亦在所不惜。

2、反映了历史的祖国、当今的祖国、未来的祖国。

3、“我从‘数百年纺着疲惫的歌的河边上的破旧的老水车、在历史的隧洞中蜗行摸索的熏黑的矿灯,’这些意象中看出历史的祖国是贫穷、落后、发展缓慢艰难(特征)的,抒发了诗人悲哀叹息的情感。”(第一节,百年贫穷——-悲哀;第二节,有希望从未实现——无奈;第三节,重获希望————激动兴奋;第四节,甘愿现身——坚定慷慨。)

(此处让同学在理解诗人情感后再读,分析前后读的变化,理解诗的朗读应带上感情。)

教师小结:不论是历史中贫穷落后的祖国,还是现时期崭新而充满希望的祖国,还是未来富饶、荣光、自由的祖国;不论是诗人的悲哀、无奈,还是兴奋激动、坚定要为祖国献身的意志,都包含了诗人对祖国无比深沉炽热的热爱之情,情感由低回叹息到激昂热烈,富有变化美,而诗人对祖国生死相依,甘愿现身的赤诚的情感更美。可在整首诗中,诗人并未出现一个“爱”字,这浓厚的情感又是如何传达出来的呢?(介绍朦胧诗)学生尝试分析。

四、赏析诗句

1、品诗句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2、补充诗句

我是干瘪的稻穗,

是失修的路基,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板书设计

第一节,百年贫穷——悲哀;

第二节,有希望从未实现——无奈

第三节,重获希望——激动兴奋 深沉诚挚的爱国情

第四节,甘愿现身——坚定慷慨

最新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八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掌握页_释,思考课后“探究•练习”中的问题。

2.三个回形针,一张卡通纸。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图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设问:1+1=?

学生自由发言,课件提示:

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

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

一个李白+一壶酒”=诗百篇

……

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罗迦•费•因格及其作品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明确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进而复习举例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提高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3、检查预习

汲取(jí)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dì)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qiè)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持之以恒(héng)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三、默读课文,自主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

(2)“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4)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5)找出课文中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6)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教师点拨:

⑴只有这样才会激发人们的去思索,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才有发明创造

⑵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⑶①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⑷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⑸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

作用:举例论证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⑹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四、文章小结

论证中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论证过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五、扩展练习:

1、请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介绍给大家。

贝多芬:他幼年早慧,在年轻时就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却失聪了。但是,在这之后的八年中,他依旧继续着音乐家的生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之一,创作了如:《英雄》、《命运》、《田园》等交响曲,《月光》、《热情》、《黎明》等钢琴奏鸣曲。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重要的喜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在过去的几千年人类历史中,最独领风_者为成吉思汗,而才华者是莎士比亚。”

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中国戏剧家曹禺曾赞叹:“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

爱因斯坦: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妙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论。

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其余略。)

2、认识了这么多的伟人,他们因为富有创造性思维而成功,那么怎样才富有创造性思维呢?谈谈你的理解。

3、发挥你的创造力:

两个三角形(可以任意缩放和摆放)可以拼成什么形状?

六、布置作业:

1、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费•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以不同角度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提炼观点。(至少两个)

2、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装着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

你们猜: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课时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2、导入部分新颖有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3、学生活动设计比较合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在阅读思考表达中进步。学生活动的部分他们都表现得很好。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人的创造性成就由学生来介绍,既有利于发掘他们的知识储备,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你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吗?”“如何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创造性思维。

4、补充了很多创造性思维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并联系自身。

5、听读课文不必要。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思考问题,一边还有自己的默读进程,有一心多用之嫌,不如由学生自由读。

17 28046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