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精编4篇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登上地球之巅精编4篇”教学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1
学习重点:
《登上地球之巅》
1、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真正的英雄》
1、了解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2、感知人类最为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认识到——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知识讲解:
一、 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耸立sǒng 砭骨biān 崔巍cuīwēi 匍匐púfú 阴霾mái 余暇xiá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缠绕 斩钉截铁——锲而不舍 养精蓄锐——齐心协力
阴霾——阴晦 梦寐以求——孜孜不倦 迫不及待——难以弥补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袭:侵入和袭击。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二、 重点分析
1、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阅读课文,试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得面对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氧气已经不多了,他们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着休息,开始进入半昏迷状态。他冒着生命危险,决定把自己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此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借着星光和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地匍匐前进。到8 830米时,氧气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空氧气筒,开始了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行动更加迟缓,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3、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什么?
寒冷、黑夜和缺氧。
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
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4、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爆炸后,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大西洋中。
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当晚即向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对罹(lí)难的英雄表示哀悼,并决心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课文就是这次演讲的演讲词。
5、这篇演讲词的主要内容是: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演讲词体现了人类最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6、全文的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心情,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力量(前后为悲痛和力量)。这两种感情水乳交融:全篇演讲词给人的整体情绪是悲痛,但在总统言辞的感召下,全民的悲痛转化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
7、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总——分——总。
第一段(1——4节)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第二段(5——13节)分别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
第三段(14——21节)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竟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8、你怎样看待演讲者的姿态和角色定位?
演讲者有着双重身份,一是代表全国人民的总统,要代表人民说话,要赋予演讲以普遍的意义;二是作为人民中的一员,与人民一道,共同仰视这些真正的英雄。
巩固训练
1、找出下列各组中注音或书写的错误,并在横线上订正。
A.刺入骨髓 销耗巨大 阴霾毙日 砭骨biān ________
B.难以弥补 斩钉戳铁 养经蓄锐 耸立sǒng ________
C.梦寐以求 孜孜不卷 迫不急待 匍匐púfú ________
D.钢毅不屈 步履艰难 契而不舍 余暇xiá ________
2、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排比)
B.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夸张)
C.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比喻、拟人)
D.阴霾笼罩着整个的国家。(夸张)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B.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他的家乡是江苏省南京市人。
D.会谈就互相感兴趣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4、《登上地球之巅》写了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一次难忘的远征
学生会发起了自行车远征的活动,同学们闻讯,纷纷报名。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父母听说后,急忙劝阻我们。我们却用老师的话来回答:“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夜里,我们出发了。我们骑出繁华的城市,进入了那深沉的黑色世界。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灯光,只有夏夜的蛙噪声和轻轻的车轮转动的声音。“鸟鸣山更幽”,这一阵阵的蛙鸣,更给此刻增添了诗情画意。
正当我们深深陶醉在夜色沉沉的山野中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令我们至今心有余悸。一辆亮着头灯的大卡车从我们后面驶过来,司机似乎没有发现前面有人,速度丝毫未减,一刹那呼啸而过,几乎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几个骑车技术稍差的同学险些被卡车带起的疾风掀倒。我们不得不停下来。老师风趣地说:“在城里,汽车怕行人;在这里,行人怕汽车。大家小心点吧,苦头还在后面哪。”
整整骑了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才在一所山根小学停了下来。
第二天清早,我们进山了。啊,那红色的天体洒下万道光辉,照耀在我们身上,如同用清泉沐浴,舒畅极了!看远山,一片翠绿。日光下彻,直入山谷,红与绿交织着,主宰着,幽邃极了。清风遥遥,薄雾袅袅,大家有说有笑,好个欢快的旅行啊!
中午,红色的天体变成了一片白光。大地贪婪地吸收着太阳发出的热量,变成了一个大蒸笼。我们骑着,骑着,一样的山,一样的树,可我们已无心欣赏。水喝光了,嗓子里冒着烟。汗流尽了,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笑,现在唾沫也是极宝贵的了。我们理解了老师的话,苦,真苦啊。然而苦在心里,没有人说出来。大家的眼睛依然是闪亮的,依然充满希望的光芒。
蝉唱起了歌,它们吸完了树的汁水,它们高兴了。它们的这种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实在无聊! 我按了一下车铃,那铃声竟这样清脆,它传进了山谷,发出了回声,冲上了苍穹。一霎时,大家也都按铃,铃声大作,形成一片和谐的共鸣。蝉被吓了一跳,不再叫了。
“水!”分明有人惊叫了一声,大家为之一振。我们清楚地看见一条小溪,欢快地唱着歌,一路奔来。“冲啊!”不知谁喊了一声,欢乐的人群一下子冲向那清清的山的飘带。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闹肚子我们认了,发烧我们也认了,只要能喝到水,我们什么都认了。
那以后,我们精神更加振奋了。终于,我们完成了远征,胜利回师。
“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老师的话依然回响在我们耳边。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乐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余悸( ) 袅袅( ) 贪婪( ) 幽邃( )
2、这篇文章从几个方面写出了“难忘”?最难忘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虚线处“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一句,联系上下文,补出老师“劝阻”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请找出具有标志性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详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略写的内容是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说“蝉”的生活实在无聊?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分别引用了老师的话:“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仿照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例:我们愿把这项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快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仿写: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_____________,一首由_________, 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巩固训练
1 A消 蔽 B截 精 C倦 及 D刚 锲 2B 3D 4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登顶成功,说明他们是登山队的佼佼者。他们取得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没有其他人的大量前期工作和集体协作,他们不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为了胜利,有人还愿意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一个例子。
5作者着意描写了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这三者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写这些困难可以表现出队员在严峻考验面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登山英雄是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来战胜这些困难的。 6“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艰苦的攀登描写结合,构成一张一弛,让人轻松、有美的享受。
迁移阅读
1 jì niǎo lán suì 2夜静、山美、途中口渴、胜利后的喜悦。 最难忘的是险遭车祸。 3喝生水容易引起疾病。 4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如:夜里、夜色更沉、第二天清晨、中午。 5详写的是远征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略写的是回来的经过。 6蝉只知道“吃”、“喝”,其实生活没有创造,所以无聊。 7从结构上看:起首尾呼应的作用。从内容上看:点明全文的主旨 (或突出全文的中心)。 8例句: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诗,我们亲手谱写的诗,优美的充满激情的跨世纪的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4篇《登上地球之巅》,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登上地球之巅2
23 登上地球之巅
[学生现状分析]
城市里的孩子接触面广,视野比较开阔,对登山这类运动并不十分陌生,但是较多的孩子不太理解登山的意义,再加上中国传统教育所说的“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思想的潜移默化,中国人普遍缺乏冒险精神,对登山运动知之不多,这既是学习本文的一个契机,也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
[教学建议]
一、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知识和登山运动的常识,了解通讯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掌握基本字、词。
2.揣摩文章写法,学习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们意志坚定、勇于牺牲、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崇高精神,并启发自己在今后的道路上发扬这种精神谱写生命的华章。
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因为这是1篇自读课文,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主要的。教师应突出鲜明的学生自读自学色彩,可叫学生制作学习卡片,学生先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再分析课文,采用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圈点批注等方式,完成卡片的填写,实现学习目标。在讨论前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紧密围绕课文内容,放得开、收得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己解决生字、词,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激发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对荣誉的认识,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教师把同学课前搜集的资料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请同学讲解)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看屏幕,这就是世界最高峰,被称为“地球之巅”的珠穆朗玛峰,我们请xx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有关这座山峰的具体情况。
谢谢xx同学给我们作的介绍。登上珠穆朗玛峰是无数登山运动员的梦想,从古至今,到底有多少攀登珠穆朗玛的活动呢?我们请xx同学给我们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在攀登珠穆朗玛的活动中,有辉煌的成功,也有惨痛的失败,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也令人敬佩,而在我国的登山运动史上,最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是我们课文所记载的1960年五月,我国登山运动员从覆盖着千年冰雪的北坡胜利登顶,实现了世界登山史上“零”的突破的事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请问同学们在预习了课文后,你最想解决哪些问题?(学生自由提问,教师把主要问题板书下来)
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
1.教师组织学生自学
师:下面我发给同学们一张卡片,我们一边分析课文,一边填写,填写完这张卡片,我们的学习就完成了。我们先根据卡片上的问题分一下组。第一个问题请1、2排的同学完成。第二个问题请3、4排的同学完成。第三个问题请5、6排的同学完成。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一边看书一边讨论,填写卡片,每个组要确定好发言人。
学生读书、讨论、填写卡片。(在卡片填写、回答的过程中插入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
卡片样式
学习目标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4
1.知识掌握: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知识和登山运动的常识,了解通讯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掌握基本字、词。
课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把登山的每一个过程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课文主要写了登山的哪些阶段?遇到哪些困难,队员们是如何克服的? 文章在叙述中着重写了哪个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这个人物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你认为队员们是靠什么取得胜利的?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通过课文的学习你受到什么启发?
2.能力培养:学习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3.情感体验:学习登山队员们意志坚定、勇于牺牲、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崇高精神,并启发自己在今后的道路上发扬这种精神谱写生命的华章。
师:同学们已经填好了卡片,下面请第一组的发言人回答你们完成的问题。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生:课文主要叙述了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最后的380米的登顶过程。第一阶段,写队员们经过充分的准备,向山顶前进。第二阶段写队员们征服著名的“第二台阶”。第三阶段写队员们继续攀登,刘连满留下来,牺牲自己把氧气留给其他同志。第四阶段写三位队员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坚持登上山顶。
师:(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总结学生发言)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很熟悉了,我们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非常真实地感受到了那种艰难,队员们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第二组的发言人说说你们了解的情况。
生:课文主要写了登“第二台阶”和最后的冲刺。在“第二台阶”,他们遇到的困难是,严寒、山势险峻,队员身体有巨大的高山反应。
师:他们怎么克服这些困难呢?有哪些句子描写了他们想尽办法克服困难?
生:他们有坚强的毅力,比如第五段“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和第七段“刘连满的眼前……但是,刘连满一直坚持着”。他们头脑冷静,想出办法克服困难。
师:好,下面我们请第三组的发言人说说你们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结果。
生:文中主要写了刘连满这个人物。采用了心理描写。他表现出了坚强、勇敢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师:对,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会面临死亡的恐惧,可是最可怕的是去选择死亡,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勇气呢?刘连满也有对“生”的渴望,但是他选择了死,他的伟大就在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坦荡的面对死神。我们想想,是什么力量让他作出这样的选择呢?
生自由回答:是强烈的爱国精神,坚定的信念……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刘连满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他的精神却永远闪耀在珠穆朗玛峰的山顶,闪耀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请看看卡片上的第四个问题,请同学们马上填写。
学生填写卡片并回答交流。
师:1960年5月北坡的成功登顶,靠的是队员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靠的是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使他们在大自然对人类“生命极限“的挑战中赢得了胜利,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我们也正是要凭着这种精神和意志去登上生活中学习中无数的“珠穆朗玛峰”!
师:请同学们看卡片上的学习目标,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请在书上勾画出写景的句子,讨论一下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前后四位同学讨论分析。
学生在书上勾画并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明确写景对突出中心的作用。(多媒体展示)
2.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情况。
教师提出两个思考问题:(多媒体展示)
(1)在写第二台阶的攀登过程中,作者为什么要写他们所用的时间?
(2)引用英国人扬赫斯班的话有什么作用?
二、教学反馈
建议练习检测。
1仿写句子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队员中刘连满“挣扎着坐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了一封信。”从信中你读出了他的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强烈的爱国精神、坚定的信念、勇于牺牲的精神等。
三、教学反思
[案例推荐]
《登上地球之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中国申奥成功,足球圆梦,加入世贸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自己的祖国的强盛感到骄傲,更对那些默默无闻为祖国做了贡献的人们产生由衷的敬意。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接触这样一批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板书:《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二、感知全文内容
1、让生速读课文,解决字词并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师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注音)
2、全班交流
3、四人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然后师归纳)
a、登山队出发
b、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了第二台阶。
c、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d、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e、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的无氧攀登。
f、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三、复述课文
四、质疑问难:
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交流,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生1、文中有许多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生2、从课文内容来看,只是四个人登山故事,而文章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这是作者选材的不妥吗?
生3、登山过程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那登山将面临哪些困难呢?
生4、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特别是把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写得很详细,这样符合本文的中心体现吗?
(对于所提出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班上交流,共同解决,由教师归纳。)
五、体验与反思
讨论:从这些感人的情节中,你看到了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
(可以引导学生扣住课文情节重点从团队协作精神、个人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毅力方面谈探险队员的优秀品质,体会则要联系现实生活谈)
六、学习景物描写
1、四人小组讨论: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2、模仿这些语句的写法,抓住自己生活周围景物特色,写几句话。
(如果时间紧张,可以将这个练习放到作业中,课后完成)
七、教师小结:
登山英雄依靠坚强的意志,毅力和团结合作、牺牲精神,克服了登顶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中国登山健儿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坚强的。希望同学们从本文学习探险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奉献精神,从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八、布置作业
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联系现实生活,写1篇心得体会。
(高雪山 作于 XX年4月21日 来源于“雪山在线”)
[练习题库]
一、基础•积累•运用
1.找出下列各组中注音或书写的错误,并在横线上订正。
a.刺入骨髓 销耗巨大 阴霾毙日 砭骨biān ________
b.难以弥补 斩钉戳铁 养经蓄锐 耸立sǒng ________
c.梦寐以求 孜孜不卷 迫不急待 匍匐púfú ________
d.钢毅不屈 步履艰难 契而不舍 余暇xiá ________
2.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排比)
b.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夸张)
c.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比喻、拟人)
d.阴霾笼罩着整个的国家。(夸张)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b.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他的家乡是江苏省南京市人。
d.会谈就互相感兴趣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4.《登上地球之巅》写了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阅读短文并完成练习。
一次难忘的远征
学生会发起了自行车远征的活动,同学们闻讯,纷纷报名。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父母听说后,急忙劝阻我们。我们却用老师的话来回答:“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夜里,我们出发了。我们骑出繁华的城市,进入了那深沉的黑色世界。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灯光,只有夏夜的蛙噪声和轻轻的车轮转动的声音。“鸟鸣山更幽”,这一阵阵的蛙鸣,更给此刻增添了诗情画意。
正当我们深深陶醉在夜色沉沉的山野中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令我们至今心有余悸。一辆亮着头灯的大卡车从我们后面驶过来,司机似乎没有发现前面有人,速度丝毫未减,一刹那呼啸而过,几乎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几个骑车技术稍差的同学险些被卡车带起的疾风掀倒。我们不得不停下来。老师风趣地说:“在城里,汽车怕行人;在这里,行人怕汽车。大家小心点吧,苦头还在后面哪。”
整整骑了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才在一所山根小学停了下来。
第二天清早,我们进山了。啊,那红色的天体洒下万道光辉,照耀在我们身上,如同用清泉沐浴,舒畅极了!看远山,一片翠绿。日光下彻,直入山谷,红与绿交织着,主宰着,幽邃极了。清风遥遥,薄雾袅袅,大家有说有笑,好个欢快的旅行啊!
中午,红色的天体变成了一片白光。大地贪婪地吸收着太阳发出的热量,变成了一个大蒸笼。我们骑着,骑着,一样的山,一样的树,可我们已无心欣赏。水喝光了,嗓子里冒着烟。汗流尽了,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笑,现在唾沫也是极宝贵的了。我们理解了老师的话,苦,真苦啊。然而苦在心里,没有人说出来。大家的眼睛依然是闪亮的,依然充满希望的光芒。
蝉唱起了歌,它们吸完了树的汁水,它们高兴了。它们的这种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实在无聊! 我按了一下车铃,那铃声竟这样清脆,它传进了山谷,发出了回声,冲上了苍穹。一霎时,大家也都按铃,铃声大作,形成一片和谐的共鸣。蝉被吓了一跳,不再叫了。
“水!”分明有人惊叫了一声,大家为之一振。我们清楚地看见一条小溪,欢快地唱着歌,一路奔来。“冲啊!”不知谁喊了一声,欢乐的人群一下子冲向那清清的山的飘带。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闹肚子我们认了,发烧我们也认了,只要能喝到水,我们什么都认了。
那以后,我们精神更加振奋了。终于,我们完成了远征,胜利回师。
“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老师的话依然回响在我们耳边。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乐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余悸( ) 袅袅( ) 贪婪( ) 幽邃( )
2.这篇文章从几个方面写出了“难忘”?最难忘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处“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一句,联系上下文,补出老师“劝阻”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请找出具有标志性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详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略写的内容是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说“蝉”的生活实在无聊?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分别引用了老师的话:“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仿照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例:我们愿把这项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快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仿写: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_____________,一首由_________, 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学习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仔细观察校园内你最喜欢的一处地方,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
1. a.消 蔽 b.截 精 c.倦 及 d.刚 锲 4.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登顶成功,说明他们是登山队的佼佼者。他们取得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没有其他人的大量前期工作和集体协作,他们不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为了胜利,有人还愿意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一个例子。
5.作者着意描写了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这三者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写这些困难可以表现出队员在严峻考验面前的迁移阅读 6.略。
二、
1. jì niǎo lán suì 2.夜静、山美、途中口渴、胜利后的喜悦。 最难忘的是险遭车祸。 3.喝生水容易引起疾病。 4.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如:夜里、夜色更沉、第二天清晨、中午。 5.详写的是远征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略写的是回来的经过。 6.蝉只知道“吃”、“喝”,其实生活没有创造,所以无聊。 7.从结构上看:起首尾呼应的作用。从内容上看:点明全文的主旨 (或突出全文的中心)。 8.例句: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诗,我们亲手谱写的诗,优美的充满激情的跨世纪的诗。
[资料链接]
珠穆朗玛峰 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此数据是由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的协助下,于1966-1968、1975年测定的,1992年又对其进行了复测)。 藏语“珠穆”是女神的之意,“朗玛”是第三的意思,因珠峰附近还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珠穆朗玛”意为第三女神。珠峰位于东经8654′,北纬2754′,地处中尼边界东段,北坡在我国西藏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整个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伟,昂首天外,四周地形极为险峻,气象瞬息万变。在山脊和峭壁之间,分布着数百条大小冰川,还有许多美丽而神奇的冰塔林,犹如仙境广寒宫。从18、19世纪开始,便陆续有一些国家的探险家、登山队,前往珠峰探测奥秘,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有人从南坡登上峰顶。从1921年至1938年,他们称珠峰北坡是“不可攀登的路线”、“死亡的路线”。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康熙皇帝派出两名懂技术的喇嘛,从青海西宁进入西藏踏勘地形,绘制山水图纸,首次用汉、满文标注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汉文为“朱母朗马阿林”,“阿林”满语为大山),明确其位于中国境内,并载于清《皇舆全览图》中,这是世界最高峰最早的文献记载,它比英国人在咸丰二年(1852)测量此峰并擅自命名为“埃佛尔斯峰”早135年。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在它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山峦叠障。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处的“洛子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穷峰,东南面是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面3公里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莫里峰(7145米)。在这些巨峰的外围,还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遥遥相望:东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585米,尼泊尔和锡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和 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形成了群峰来朝,峰头汹涌的波澜壮阔的场面。
[名师点评]
《登上地球之巅》阅读答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述文章内容。
2.讨论,抓住主要信息,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气概。
教学重点:
简介背景资料,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又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
课前专栏:
积累汇报,观察说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
1. 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xx),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2. 写作背景简介: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3. 珠穆朗玛峰简介: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米,是世界峰。
三、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①再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
②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和大无畏的精神。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③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经过。
(指定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四、精读课文,研究相关问题。
学生思考:
1、刘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为队友做人梯,疲劳过度,体力衰竭,放弃登顶;面对死亡的威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队友;一封感人的信。)
2、12自然段中引用杨赫斯班在《埃非勒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作用是什么?是否离题?
(为了表现珠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出登山队员所遭遇的巨大的困难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在文中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知识。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4
教学目标: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体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①登山队出发。 ②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③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④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⑤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弃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⑥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二、复述课文
1、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
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2、朗读感人的描写语段,复述课文,每人复述一个阶段
三、体验与反思
1、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
团队协作精神、个人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
2、找出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理解字词。丰富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2、练习快速默读法,简洁概括课文信息,提高阅读能力。理解文章通过 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点:
阅读并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叙事详略。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作者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又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
2、讨论、点拨法。(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美段、美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画像。录象资料。
教学要点:简介背景资料,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多媒体或挂图显示雪域高原的风情)
二、 简介珠穆朗玛峰相关资料、作者。
1、作者简介
2、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米,是世界最高峰。
三、 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 教师提示: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先大致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内容。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胜利地“超额”完成了第三次适应性行军任务。
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2、整体把握这篇课文。
教师提示:①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几位冲顶的队员是所有队员中的佼佼者。)登山活动与其他探险活动相比,其集体协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为了队友的成功,还要有勇气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
②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而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为此,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总结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③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将是必胜的。
学生思考:
①再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标出课文中的提示语)
②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和大无畏的精神。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③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经过。(指明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四、精读课文,研究相关问题。
1、刘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为队友做人梯,疲劳过度,体力衰竭,放弃登顶;面对死亡的威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队友;一封感人的信。
2、12自然段中引用杨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作用是什么?是否离题?
为了表现珠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出登山队员所遭遇的巨大的困难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在文中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五、课堂练习
1、阅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设题意图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注意让学生概括得尽量简洁。)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2、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笔精华写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并学会模仿、运用。没有固定答案,可让学生当堂仿写,要提醒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充分发挥想像,尽量写出当地夜景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
3、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前文的劳伦斯·奥茨和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写一则心得笔记。(设题意图是把两篇课文连贯起来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板书: 登上地球之巅
1、 5月24日9时30分4名队员向380米高度冲击。
2、 登山队员征服“第二台阶”。 不怕艰险
3、 刘连满把氧气留给队友。 勇往直前
4、 登上顶峰,完成壮举。 团结协作
下一篇:《新闻两则》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