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优质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篇】
一、--思路
二氧化碳是学生继氧气之后要学习的又一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co2的性质和用途未必有科学的认识。由于学生在学习o2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co2的基础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然而,多年来的接受式学习,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例如,当看到co2通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co2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错误结论。
本堂课准备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co2的性质提出一些大胆的猜测;在此基础上先由教师提出三个探究任务:⑴向石灰水中吹气;⑵向装有两只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⑶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并发现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从而引发学生的再次探究。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使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会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的心态;教学的核心是发现并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大致流程:
二、教案
课 题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授课人
高建萍
学校
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一中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co2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co2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体会合理的假设对探究的重要性,尝试根据实验现象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2.经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co2性质的学习,加深原有的关于co2的认识,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已经熟悉的物质。
2.通过实验探究co2的化学性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意义。
重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作用
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探究: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教学
方法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实验探究。
仪器
药品
集气瓶、烧杯、试管、玻璃片、铁架台、橡皮塞、导气管、吸管、胶头滴管、酒精灯、试管夹、铁皮、锥形瓶。
石蕊、石蕊试液、石蕊试纸、稀硫酸、蜡烛、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请学生收集有关二氧化碳的信息。
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组织学生列举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与co2有关的事例,推测co2的性质。
教师归纳板书。
(课件配合出示学生提出的事例和相应的猜测)
交流发言、讨论。
猜测: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碳可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可能会变成无色液体或固体。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对co2的初步认识,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学习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事实做出合理的猜测。
组织学生第一次探究。
提出探究任务:
⑴向石灰水中吹气;⑵向放有两只高矮不同、正在燃烧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⑶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
多媒体播放自制的课件:紫色石蕊试液自述。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观看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集体交流、讨论实验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产生认知冲突: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色?
co2与紫色石蕊试液的作用是本节课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学生缺乏对酸碱指示剂的感性认识,通过计算机设计拟人动画介绍紫色石蕊试液和石蕊试纸的组成、使用方法和特性,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验证假设,并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组织学生第二次探究。
明确探究任务:探究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试液变红的原因。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猜测原因、设计实验方案。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假设。
组织学生交流、评价各小组的验证实验。
猜测:石蕊变红的可能原因有空气、水、二氧化碳与水作用后的产物;二氧化碳本身等。
设计实验方案:(一)向装有蒸馏水的试管中吹气,将所得试液滴到石蕊试纸上;(二)取两张石蕊试纸,一张滴蒸馏水、一张保持干燥,同时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分组实验。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第二次探究的问题情景是建立在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后,试液变红色究竟能说明什么问题的疑问之上的。由此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做出新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真实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展现和提高。
引导学生自学。
根据有关co2的性质,总结归纳用途。
自读教材p-115,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讨论、交流,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
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角看问题,感受和体会化学的价值。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明白性质决定用途的道理。
设置实验情景:点燃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然后将一底部被剪开的饮料瓶罩在两支蜡烛上。
猜测哪一只蜡烛先灭;观察实验。
课后对这一现象展开讨论,提出合理的解释。
再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生活中的事例→性质猜想→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再次探究→结论
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篇】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
教学目的:
1、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
2、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教学重点:
1、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实验。
2、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难点 :
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教师演示实验导入 ,引起学生兴趣。
探究活动一:
探究二氧化碳灭火及二氧化碳溶于水。
学生进行两组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以下性质:
1、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密度比空气大。
2、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探究活动二: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学生对比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归纳总结: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二氧化碳的性质。
将二氧化碳的性质归纳完整,体现在板书上。
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推出二氧化碳的用途。
课堂反馈:
提出问题,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解释。
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收获。
布置作业 :
1、研究性学习: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2、书P120 第3、4、6、7题
3、 书P119 家庭小实验
课后记:本节课设计新颖,学生兴趣很高,教学效果好。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
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三篇】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玲莉
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一中 高建萍
一、教学设计思路
CO2是继O2之后的又一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CO2的性质和用途未必有科学的认识。由于在O2的学习中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CO2的基础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然而多年来的接受式学习,使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例如:当看到CO2通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CO2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错误结论。
本堂课准备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CO2的性质提出一些大胆的猜测;在此基础上先由教师提出三个探究任务:⑴向石灰水中吹气;⑵向装有两只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⑶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并发现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从而引发学生的再次探究。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使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会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的心态;教学的核心是发现并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大致流程:
交流生活中有关二氧化碳的事例,
猜测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测。
交流实验现象,总结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
发现并提出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讨论、设计、优化并实施探究方案。
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自主学习,小结性质、归纳用途。
实验延伸。
二、教案
课题
二氧化碳
授课人
高建萍
学校
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一中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CO2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CO2的化学性质,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体会合理的假设对探究的重要性,尝试根据实验现象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2.经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CO2性质的学习,加深原有的关于CO2的认识,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已经熟悉的物质。
2.通过实验探究CO2的化学性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意义。
重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作用
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探究: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教学
方法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实验探究。
仪器
药品
集气瓶、烧杯、试管、玻璃片、铁架台、橡皮塞、导气管、吸管、胶头滴管、酒精灯、试管夹、铁皮、锥形瓶。
石蕊、石蕊试液、石蕊试纸、稀硫酸、蜡烛、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请学生收集有关二氧化碳的信息。
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组织学生列举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与CO2有关的事例,推测CO2的性质。
教师归纳板书:
生活的事例 性质猜测
(课件配合出示学生提出的事例和相应的猜测)
交流发言、讨论。
猜测: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碳可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可能会变成无色液体或固体。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在头脑中勾勒出对CO2的初步认识,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学习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事实做出合理的猜测。
组织学生第一次探究。
提出探究任务:
⑴向石灰水中吹气;⑵向有两只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⑶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
多媒体播放自制的课件:紫色石蕊试液自述。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观看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集体交流、讨论实验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产生认知冲突: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色?
CO2与紫色石蕊试液的作用是本节课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学生缺乏对酸碱指示剂的感性认识,通过计算机设计拟人动画介绍紫色石蕊试液和石蕊试纸的组成、使用方法和特性,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验证假设,并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组织学生第二次探究。
明确探究任务:探究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试液变红的原因。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猜测原因、设计实验方案。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假设。
组织学生交流、评价各小组的验证实验。
猜测:石蕊变红的可能原因有空气、水、二氧化碳与水作用后的产物;二氧化碳本身等。
设计实验方案:(一)向装有蒸馏水的试管中吹气,将所得试液滴到石蕊试纸上;(二)取两张石蕊试纸,一张滴蒸馏水、一张保持干燥,同时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分组实验。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第二次探究的问题情景是建立在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后,试液变红色究竟能说明什么问题的疑问之上的。由此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做出新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真实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展现和提高。
引导学生自学。
根据有关CO2的性质,总结归纳用途。
自读教材P—115,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讨论、交流,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
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角看问题,感受和体会化学的价值。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明白性质决定用途的道理。
设置实验情景:点燃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然后将一底部被剪开的饮料瓶罩在两支蜡烛上。
猜测哪一只蜡烛先灭;
观察实验。
课后对这一现象展开讨论,提出合理的解释。
再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生活中的事例 性质猜想 实验探究 合作交流 再次探究 结论
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四篇】
课时教案 第 周
课题: 第 课时 年 月 日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2) 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件演示加深对一氧化碳毒性的理解,加强安全意识。
(2) 通过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课件演示及因操作错误导致实验失败的教训,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
(3) 通过讨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尾气的处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一氧化碳毒性、可燃性还原性的探究,懂得要一分为二地对待问题、看待问题;培养勤于思考的科学习惯;
(2) 关注与一氧化碳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美化环境献计献策。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
难点: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三、教学模式(或方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应有教学过程的一般环节,如预习检测、复习训练、目标揭示、内容新授、教学小结、作业布置等,并且必须有内容设计、训练设计、方法设计、板书设计。)
教师个人修改意见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忆旧知识
提问;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你们知道碳的其他氧化物吗?
讨论交流
复习知识,引出课题
可以首先提问:煤炉上层火焰是什么颜色的?是煤炭在燃烧吗?你知道是什么气体在燃烧吗?
分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结构上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讨论交流、得出结果。
以结构决定性质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它们都是有碳、氧元素组成,这意味它们的性质也相同?
产生疑问、大胆设想。
让学生带者疑问去接受新知识。
实验探究课件演示
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煤气泄露可能会引起中毒,因此,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
体会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上的第一个不同点。
引起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毒性的重视,并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的原因。
出示一小瓶一氧化碳,观察并探究其物理性质
边讨论、边探究、边汇报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一氧化碳为什么有毒呢?
学生回答
复习旧知识
课件演示
这个实验说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观察燃烧的现象和燃烧的产物。
学生上台操作,其他学生观察
防止一氧化碳污染教室
提问:
1. 如何鉴别一氧化碳和氢气?
2.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可燃气体,是煤气的主要成分,为了让人知道是否泄露,可采取什么措施?
3. 一旦发生泄漏,怎么办?
4. 煤炉中发生了哪些反应?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可以怎样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分组讨论、交流,得出答案
掌握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课件演示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学生上台操作,其余学生观察并分析原因。
让学生在有惊无险的爆炸声中体验实验应规范操作,懂得可燃性气体(粉尘)的使用方法。
小组讨论 形成共识
1. 为什么先通一氧化碳后加热?
2. 氧化铜的颜色为什么回变化?体现了一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3. 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它起什么作用?
4. 左边的酒精灯有何作用?还有什么方法?
讨论交流、发言。
1. 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2.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
3. 使学生不拘于书本,大胆创新、不断改进。
学以致用
体验成功
1. 回家调查你们周围使用煤气或煤炉的用户,寻找安全隐患,帮助他们设计改进的方案。
2. 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如何急救?
思考、讨论、交流
通过讨论得出结果,体验讨论式学习的好处,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后感
上性质实验课。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通过实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比较容易,总的来讲,学生知识掌握的教好,课堂气氛也很很好。
上一篇: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优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