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精编5篇
【序言】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声现象精编5篇”教学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声现象1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 声源:振动的发声物体。
2. 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
4. 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 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2. 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导的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
3. 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者可以利用助听器听声音,而神经性耳聋者很难再听到声音。
4.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双耳效应的应用:立体声。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符号为f,单位为hz。
1hz的物理意义:物体在1s内振动1次。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频率。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XX0hz。
超声波是高于XX0hz的声音;次声波是低于20hz的声音。这两种声人都听不到。
蝙蝠、海豚能发出超声波。海豚、猫、狗能听到超声波,狗还能听到次声波。
演示实验: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设计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现象在使用同种材料的情况下,伸出桌边越短,音调越高;伸出桌面越长,音调越高。
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注意① 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② 不要听桌面被拍打的声音。实验的研究对象是钢尺,听桌面声音是错误的。
乐器调弦,改变的是音调。分辨碗的好坏时(敲击),主要分辨音调,其次分辨音色。
见书上图的水瓶琴,
对瓶口吹气时,声音是由瓶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长(水越少),音调越低。
敲击瓶体时,声音是由瓶体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短(水越多),音调越低。
3.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振幅、距离发声体远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探究实验: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
设计实验如书上图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现象用不同的力敲击,兵乓球被弹起的高度不同。用力越大,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越大。
结论发声体的振幅决定响度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注意乒乓球的作用: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4. 音色:反应声音的品质。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声音。
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声音的波形可以在示波器上展现出来。
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在大体上没有区别,而在小的振动处有区别。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噪声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 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3. 0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不是没有声音);
30~4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70 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长期生活在90 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 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4.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90 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5. 控制噪声的办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防止噪声产生——城市内禁鸣喇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阻断噪声的传播——马路两侧的隔声板、植树造林、夹层为真空的双层玻璃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耳罩
6. 当今社会的四大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第五节 声的利用
1. 声能传递信息的重要应用:
回声定位:蝙蝠发出超声波,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声呐(探知海洋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b超”
根据超声波的反射情况,可以检测钢管等物体内部是否有裂缝。
超声波探测仪
2. 声能传递能量的重要应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超声波治疗人体结石等。
3. 回声:声音的反射现象。
计算公式:s=vt/2(由速度公式推导出来)
应用:回声定位、圜丘等。
回声和原声至少相差 s(在15℃空气中的距离为17 m)以上才能感觉有回声。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 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可加强原声。
雪地感觉较宁静(电影院的墙壁使用较粗糙的材料)的原因:蓬松多孔的结构能吸收声音,声音经过多次反射,能量减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带来的5篇《声现象》,能够帮助到您,是一米范文范文最开心的事情。
声现象2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现象:
1、课本p13图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XX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表示固体、液体、气体的速度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
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现象:
1、课本p13图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XX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表示固体、液体、气体的速度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
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声现象3
教学目标
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重点 声音发生和传播
难点 回声测距离
教具 演示
音叉,乒乓球
学生 橡皮筋
一 引入新课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1)演示课本图3-1,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2)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课本图3-2实验 问: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左边的音叉?-(空气)
(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3)随堂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声。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音的传播速度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摄氏度的声速。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观察音叉振动观察橡皮筋振动感觉喉头振动归纳观察左边乒乓球思考回想实验查表,并比较
教学过程 设计
四。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已知:v=340m/s ; t=求:S解:s=vt1=340m/s×1/2×=255m答:略
五。小结 计算练习学生解题
三。思考与作业 P43-3
四 板书
第四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发生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传播
1. 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 声速(15℃)340m/s
3. 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三。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声现象4
第一部分 声现象及物态变化
(一) 声现象
1. 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秒以上。
(2) 低于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 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 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 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 声音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二)物态变化
1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 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5.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 造 量程 分度值 用 法
体温计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 ① 离开人体读数
② 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6.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7.熔点和凝固点
(1)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3)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9.蒸发现象
(1)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10. 沸腾现象
(1) 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1. 升华和凝华现象
(1)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 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12.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声现象5
学完声现象后 ,让学生写学习体会, 初二二班的宋念晨同学的感想颇深。全文如下:
《无声的世界》
学过声的现象 我对声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悟。樱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正因为有了声,我们人类的世界变的多么美好,我们能通过声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关心。如果没有声,我们的世界将会失去一半的光彩。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在研究声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科学家根据蝙蝠采用的方法-——回声定位,发明了声纳,还发明了雷达;还能利用超声波更准确的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还通过“B超”得知病人体内的身体状况;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可以确定胎儿的发育状况;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看着这些高科技利用声音的例子,谁会想到“一个小学生在家写作业,被邻居家的电视声扰的无心去写”,“班内乱糟糟的声音使人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一家木俱厂在用锯割木头时,常会乱到正在午休的人们”┄┄ 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看,声音并不都是那么美好,而它(噪声)成了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听人说生活在森林中的人极少得病,肯定是跟逃离了大街上人来车往的糟杂声有着密切的关系。70分贝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15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看了这段资料,我逐渐讨厌起现在大街上“笃笃”的汽笛声及一切干扰我学习和休息的声音 。
我曾幻想过生活在无噪声的环境中,那该多好呀!人们可以安安稳稳的睡觉,高高兴兴的学习,再也不用为噪声而烦恼了,我在无噪声哪个环境中学习该多好呀!
我真想造出一种机器,这种机器在两个人说话时,不让第三个人听到。幻想毕竟是幻想。要想我们在无噪声的环境中生活,那还要我们共同携手打造。大街上,如果每人少按一下喇叭声,大街便会安宁;教室里如果每个人少说一句话,我们的学习效率将普遍提高。控制噪声,人人有责,愿我们在今后几年中“无噪声的世界”不再是幻想
下一篇:《藤野先生》比较学习(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