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免费教案详案【优秀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序言】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免费教案详案【优秀4篇】”教学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的:

理解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热爱生命和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过程:

导入:神话动画片导入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作者简介:袁珂,神话学家。

关于神话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全班集体朗读课文

探究品味

复述课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对女娲形象的认识:她哪里是神,她分明是人。

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想像是神话的亮点,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

放《女娲造人》动画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拓展运用:

读神话《盘古开天地》后回答问题。

放神舟五号飞船记录片: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神话,讲给别人听。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想像出一种女娲造人的新办法。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第二篇】

《风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3分钟)

1、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

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

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的欢乐。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专属于童年的纯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伤心往事。

2、出示课题。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屏显鲁迅有关材料,师生一同阅读。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风筝》的教学,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老师已经作好挑战的准备了,同学们作好准备没有?那就让我们来接受挑战第一关--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教学环节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出示听读要求:

1、听清字音,划出生字词。

2、边听边想:文章围绕风筝,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

3、听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词句。

反馈:

1、生字词教学

2、概括课文内容: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弟弟喜欢放风筝,我不许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风筝,快要做好时被我发现并毁坏,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要讨得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完全不记得了。(文字提示学生回答)

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出色,这些疑问能不能自己来解答呢?接下来要考验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

三、教学环节二:研读课文,探究意蕴。(20-25分钟)

出示学习步骤和要求:(学生自读与合作探究用时5分钟,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问题2分钟,完成预设的两个问题15分钟)

1、快速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意蕴,自我质疑、释疑。

2、小组内交流、探讨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问题预设:

1、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2、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由问题1“精神虐杀”引导进入第三、四段学习:

1、“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对心灵造成巨大伤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杀”弟弟的?(找相关的动作描写,并朗读。概括我的形象--粗暴)

弟弟的心灵有没有受到伤害?(找相关的神态描写。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怜)

3、我踏扁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童心、快乐、创造力等。从第三段里找相关的神态描写,并诵读)

4、我为什么要“精神虐杀”弟弟?(领悟到,出发点是关爱,是亲情)

5、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写得那么粗暴,弟弟那么可怜?反映了鲁迅什么样的感情?(悔恨、自责--同样体现对弟弟的亲情)

问题2:为什么弟弟不记得了,我不觉得宽松,而是“沉重着”?(我无法原谅自己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想弥补而无从弥补,心里更加歉疚、自责)

小结:二十年的时光,变了的是对风筝和游戏的看法,不变的是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浓浓的亲情。

四、教学环节三:感悟主题,体会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3-5分钟)

1、从风筝的故事里,你看到了鲁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贵的品质?

(自省精神知错就改勇于承担;关爱弟弟,手足情深)

2、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哪些道理?

五、教学环节四:说说写写,拓展延伸。(5分钟)

说一说:在跟家人和同学的相处中,你有没有被他人“精神虐杀”或“精神虐杀”他人的经历,至今想起有什么感受?

写一写:

给曾经“精神虐杀”过你或你“精神虐杀”过的人写一封信,真诚地与对方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课后完成)

六、课堂小结(1分钟)

二十年前,年少的鲁迅毁坏了弟弟的一只风筝;二十年后,带着深深的自责和浓浓的亲情,鲁迅又还给了弟弟一只风筝。而这只风筝同时也送给了我们。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在误解和冲突中也蕴藏着亲情;也是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人要敢于自省,要知错就改,要勇于承担责任。

一边是严于律己,一边是宽以待人,拥有这样的一双翅膀,我们一定可以在爱的天空中翩翩起舞,爱的天空,将充满自由和温馨。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第三篇】

《散步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分歧、信服、霎时、委曲、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点勾画,随时批注阅读的心得、体会,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并在写作中借鉴,选取一角度,学写反映家庭生活的短文。

德育目标

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指导学生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学习运用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角度。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是美点大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文章写得很美,感情也很动人,要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感受本文朴素自然而又醇香悠远的意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章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必然会遇到困难障碍,因此必要的讲解点拨显得尤为重要。

3、品读法。课文是美的载体,学习的过程就是探寻美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品评,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点拨即可。

教学准备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多媒体CAI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明确课文主旨;品读课文,美点寻踪,包括对一些或用词生动、或句式精美、或辞格丰富、或描写细腻、或情感丰厚、或意蕴深刻的句段的品析;悟读课文,学习说话,表现自己生活中对亲情的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白发亲娘》歌曲,学生边听歌,边欣赏画面。听毕,教师深情吟咏: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称呼;妈妈,是我们每个人情感世界的主角。我们爱妈妈!寒冷的时候,妈妈是棉被;饥饿的时候,妈妈是美食;困难中,妈妈是手杖;黑暗中,妈妈是烛光;幸福中,妈妈是微笑。当我们长大成人时,妈妈衰老了,我们该如何回报妈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先生的《散步》,去感受成熟生命对衰老生命的呵护。(板书文题)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新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掌握音、义。

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词语积累情况。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汉字注音。

fēn qí(  ) xìn fú(  ) chāi sàn(  )

霎( )时 水波粼粼( ) 嫩( )芽 熬( )过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各得其所 不知所措 委屈

教师选两位同学回答。

明确:(1)分歧 信服 拆散 shà lín nèn áo

(2)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语调、重音,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选一个同学示范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

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去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注:“/”表示大停顿,“∥”表示小的停顿,“///”表示更小的停顿。“• ”表示重读)

3、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体味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三、请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概括介绍课文内容

1、先请几位同学依自己的理解介绍文中的人物。

允许有不同的表述,可能有如下一些表述方式:(1)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2)祖孙三代人;(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4)老年人、中年人、少年;(5)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贤惠的儿媳、天真可爱的孙子。

教师在同学表述的基础上,板书:成熟的生命、幼小的生命、衰老的生命。

2、师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述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可能有如下一些表述:(1)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2)爱是桥梁,爱是纽带;(3)亲情、真情、责任感、使命感;(4)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5)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6)互相爱护、尊重、体贴的一家人;(7)幸福家庭;等等。

教师顺势出示板书:

四、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给人强烈的美感或强大的震撼力或思想教益等方面的内容,集体交流阅读心得,教师酌情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

1、教师指导学生可从用词生动、句式精美、辞格丰富、描写细腻、情感丰厚、意蕴深刻、角度独特、手法别致等方面去思考,去探寻。学会圈点、摘录及批注。

2、学生自由阅读,对课文进行“美”点追寻。教师巡视,掌握大概情况。

如:有的集中在对文章语言的赏析方面;有的聚焦于文章的选材的角度、情节的安排、细节的刻画;有的着眼于文章写景的两个段落的分析等等。

3、教师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同学集体交流,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如果有些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起他们注意,激发他们深入探究。

赏析文章“语言美”,可能会有如下一些问题:

(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提问:这四个人的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可从再现生活和体现儿子对母亲的匠心独运的爱这两个角度思考。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提问:去掉“熬”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从母亲的现状(思想压力和身体状况)角度考虑,“熬”字有“忍耐压力、折磨,承受艰苦”的意思。

(3)后来发生了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提问:“分歧”“责任”用在这里,有大词小用之嫌,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写小事用大词,显然是借散步来谈一个道理。

(4)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提问: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人到中年,肩上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5)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提问: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何特点?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句子吗?

明确:句式整齐、对称,有一种独特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写出了慈母孝子之间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类似的句子还有七句,此处省略。这种对称的句子为文章内容服务,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这样写既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关于文章选材的角度、情节的安排、细节的刻画,可能会有如下问题出现:

(1)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明确:文章选取家庭生活中平凡而又内涵丰富的一个镜头——散步,加以渲染,展示人间真情,表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小见大,很有艺术性。

当然,也可以说不好,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鼓励创意。如有的同学以“责任”“三代人”“路在延伸”“背(bēi)”为标题,教师应当肯定。

(2)“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情节简单,作者却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奥妙在哪里?

明确:本文作者采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情节的起伏跌宕中,体现了一家三代人温和、谦让、体贴的浓浓的亲情。

(3)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提问:这一“前”一“后”,一“叫”一“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动人情景?

明确:写出了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动人情景。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提问:“我”为什么要委屈儿子,“我”处事的原则是什么?

明确:“我”“走大路”的原因表现了“我”对老人的孝敬;母亲改变主意,顺从孙子,是对孙子的怜爱。这段话表现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骨肉亲情,从中看出“我”处事的原则是“孝”。

关于文中两个写景的段落,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写景笔墨简省,有神韵,教师可适当引申:第四段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止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和礼赞。第七段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命的珍爱。两处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五、悟读课文,设置情境,练习说话

假如,当你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爸爸、妈妈或其他家庭成员为一件事有了分歧,后来分歧得到了圆满解决。请仿照课文相关情节,学说一段话,要注意刻画家庭成员,如神态、语言、心理等。

选几位在班上交流。

六、课堂小结

莫怀戚先生犹如一名技艺高超的摄影师,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家庭生活平凡的一个镜头——散步,写出了一家三代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语言优美凝练、细节动人,景物描写富含意蕴,值得借鉴。是的,亲情是美好的,它像美酒一般的醇香醉人,像橄榄一般的有滋有味。我们在成长中解读亲情,我们在成熟中品味亲情,传递亲情。

七、布置作业

1、仿照句式,再写一句。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2、阅读课本P127林文煌的《三代》,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明理由。

活动与探究

1、写作活动设计

(1)少年的时间,许多是在家里度过的,对家庭生活最熟悉,感受最深。《散步》就是反映家庭生活的文章,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有趣,容易触发联想,从而产生写作欲望,请通过生活细节来展现你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

(2)本文写景饶有诗意,也有深意,试选择你熟悉的并有所感的一景,也作这样的描述,注意抓住特点,表达自己的感情。(100字左右)

2、关于组织以“拥抱亲情、感悟亲情”为主题的故事演讲会的设想

现代家庭中,我们无不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有些过于平淡,你忽视了;有些比较常见,你没在意。请从记忆的沙滩上捡拾这些漂亮的贝壳吧,那就是你闪光的童年。以此为话题,组织一次以“拥抱亲情,感悟亲情”为主题的故事演讲会。

3、星期天,给同学们布置一次特殊的家庭作业,给爸爸或妈妈洗一次脚,给他们一次成长的机会,在实践中,让他们感悟亲情。

4、探究性思维训练

课文中,在我决定顺从母亲走大路,决定委屈儿子时,没有写儿子的反应和妻子的反应,你能对此进行合理而又大胆的想像吗?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第四篇】

《羚羊木雕》

一、课文整体理解

该文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这种矛盾是亲情与友情之间的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二、教学设想

《羚羊木雕》是作者张之路的1篇微型小说。

该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符合人物个性。设计时只能有所取舍,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课文,并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冲突,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教学目的

1、学习掌握课文中的有关生字词。

2、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

3、理清文章线索、结构,品味语言,随文讲解烘托、反问的修辞手法及叙述中的倒叙和插叙。

4、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好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整体感知课文的人文精神。

5、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四、重点、难点

1、重点:①充分感悟文章中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整体感知课文的人文精神。

②文章线索、结构,品味语言,叙述中的倒叙和插叙。

2、难点:①整体感知课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人物形象的人文精神。

②通过是非曲直正的辩论,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课型设计:探索式品读型精读课

七、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一套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幻灯片1):说明:学生分若干学习小组,每组只完成预习的部分内容。学生并将其自制成若干张资料卡片,同时教师也编入课件中。

(二)课堂教学

引入教学:(大约1分钟)

1、导语

刚刚升入中学不久的你们,如春天的小树在悄悄地长大,而且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可能事事听从家长了。面对学习,面对友情,你们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并产生矛盾,父母也许会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学习张之路写的《羚羊木雕》。这篇微型小说讲的就是发生在家中的这样一个故事。

新课教学:

1、题目解说。(大约1分钟)

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刻成的工艺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仿的客人大多喜欢赠送木雕。这里作者把《羚羊木雕》用来作为文章的标题。全文内容就是与它有很直接的关系。

第一,快速默读、感知课文。(大约10分钟)

教师要求:全班分成左、中、右三个学习小组。各组学习情况由教师、学生现场给予评价。

1、快读要求。(幻灯片2)

一组:找出生字、多音字6个左右并查字典注音、解释。

二组:文中有哪里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由什么事物引起?

三组:合作完成

文章部分情况分析一览表

内容时间事情叙述法线索

1开头今天发现羚羊不在倒叙

以羚羊木雕的所属变化关系为线索

今天要羚羊顺叙

2上星期换裤子插叙

3昨天送羚羊

1今天要回羚羊顺叙

结尾今天小结反问句

注:表中行书字部分由学生填写。

2、学生默读2分钟后教师提问学生齐答。(幻灯片3)

①我为什么要把“木雕”送给万芳?

②“我”把羚羊送给万芳时,万芳送给我什么礼物?

③爸妈为什么非让我把“羚羊”要回来?

④当“我”从万芳那里要回羚羊后,万芳对我的态度怎样?

⑤“我”为什么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3、学生汇报自主学习情况,教师评定各组成绩写在黑板一角。

一组学生抽两人上黑板写字注音。有错学生定正。

(幻灯片4,含注音)

抹(mǒ)攥(zuàn)逮(dǎi)怦(pēng)怦(pēng)树(shù)杈(chà)寒(hán)颤(zhàn)

三组学生抽一位上黑板填表。

二组回答问题。

注:上述三组问题如有错皆为本组或它组学生定正。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悟课文。(大约20分钟)

教师要求:在每个学习小组中抽学生按角色分工有感情地朗诵,但只读人物对话部分,教师参与其中读故事叙述者部分。可读全文,也可只读前半部分。

(幻灯片5)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2、注意发现师生阅读中的问题。

妈妈故事叙述者我爸爸奶奶万芳万芳妈妈

3、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你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其余同学思考: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

学生先评价出朗诵中的问题,并给各组计分。教师可将学生的喜欢以角色分成几个方面。教师让学生表述,学生相互辩论要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喜欢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给表现好的组加分。

第一步,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是些:

喜欢万芳。万芳很仗义,我对不起她,但她对得起我。

喜欢我。我也是有情有义的人又送了羚羊,只是父母不准我送东西,还强迫我要回来。

喜欢父母。父母很爱我还买羚羊给我,我有问题极时教育我。

喜欢奶奶。奶奶为我好,站在我这一边。

喜欢万芳妈妈。对子女要求严格。

不喜欢妈妈故事叙述者我爸爸奶奶万芳

第二步,教师应整体考虑是在学生第一步辩论时把下列问题一并解决。

问题拓展(幻灯片6)

①我既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好?

②我该不该把羚羊送给万芳?父母逼我取回来,我送了该不该取回来?

③羚羊已送了万芳,你如果是父母你怎样处理?

④怎样才能避免这场不愉快的事发生?

三、品读语言,练习对话。(大约5分钟)

教师要求:1.跳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值得借鉴的对话语言,读一读,划下来。

2、学生交流,自己选的语言与大家分享。

注意对学生所选出的部分句子要求讲明美在那里?随文讲出烘托、反问的修辞手法。并一起讲明写作特色。

四、小结:(大约3分钟)

先评定出各学习小组的成绩,表扬表现好的学习小组和充分肯定同学们认真学习,深入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参与辩论解决问题的勇气。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由此教育“我”。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这样就起了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当然更不能冲动,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我们要学会非常理智地考虑问题。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五、练习:

写出1篇自己家庭矛盾的前前后后。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