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记承天寺夜游(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记承天寺夜游1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会积极乐观对待挫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学生背诵诗句)我们比较熟悉的还有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1篇他描写月亮的1篇小短文。齐读课题。由题目,你能了解哪些内容?

二、介绍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XX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三、自主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3、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

4、请学生对学生的朗读作评价。

5、学生齐读需要注意的句子,并再次齐读短文。

四、疏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课文。

2、在疏通文意方面你有哪些疑惑?全班一起交流。

男生齐读叙事部分,女生齐读剩余部分。

五、深入理解课文。

1、文中有一句写景的千古名句,找出来。

2、古人评价它说:“仙笔也。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澈。”下面我们也赏析一下这句写景名句。

齐读这写景名句。

3、文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就是结尾的抒情议论部分,自己读读,并且通读全文。在读中品,在品中读。月下的苏轼,会有哪些复杂的心绪呢?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苏轼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报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是你,心情如何?(低沉、郁闷、萎靡不振)而苏轼表现如何呢?(旷达、豁达)

带着这复杂的心绪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

4、走近苏轼。

5、与苏轼共勉。作者是在政治漩涡中身心俱受伤害后被贬黄州的,在这样的逆境中,仍有赏月的悠闲,这对我们直面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带来了哪些启迪?

(作者不沉溺于被贬的失意中,而是自己寻求解脱,这是一种旷达的胸襟。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也应积极、乐观,这样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六、试着背诵课文。

七、生活中,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挫折中,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从容。

八、布置作业。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出韵味。

2、通过品读,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猜字,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请打开课本第195页。上课前,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放松放松:

屏显:猜字

这是一个繁体字,是个什么字?

学生自由竞猜

2、它就藏在课文中,并且文中有一句话描绘了它的构造方式。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提示:描绘“”的构造方式的句子是:“月色入户”;这个字是:“闲”(板书)。

3、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月亮照进门了,晚上到了,不用工作了,空闲――人身无事。月亮照进门里,这番景色,看了很惬意,悠闲――情绪安适。

二。朗读,整体感知。

1、刚才,我发现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儿。现在,哪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朗读毕,引导学生评价,主要从音准和停顿两个方面来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下面两句的停顿。

屏显: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结合注解,疏通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提出来和同学交流,或询问老师。

4、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84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谁能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提示:一个晚上,作者和张怀民一起到承天寺散步、赏月。(提示学生要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四要素来回答。)

三。品读,体悟“闲”字。

1、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提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屏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谁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提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作者把自己和张怀民自称为什么?

预测,明确:闲人

4、此处,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屏显:此处,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提示:

(1)行为往往是心境的流露,请关注描写作者行为的词句。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关注作者笔下的景物。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5、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1)行为描写部分分析:

屏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A.抓住以下几个重要词语进行品析:

解衣欲睡――无事可做只有睡觉,空闲。

欣然起行――看见美丽的月色,立刻打消睡意,起身看月,很有闲情逸致。

遂至――于是,就。说明做事不假思索,随心所欲,想走就走。

相与步――肩并肩,手拉手散步。说明两人是同病相怜、志同道合的好友,悠闲。

B.小结:在这个美丽的月夜,苏轼“闲”而早睡,“闲”而看月,“闲”而寻友,“闲”而赏月。他行事自由,无所拖累,他已经到达了“闲”的第一个境界。(画△将“身-无事”框起)

C.但他在“闲”字里,心情却是起伏变化的。哪位同学能把他心理活动的变化的过程读出来?

指导朗读:要读出作者当时复杂变化的心情:解衣欲睡(无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高兴)――念无与为乐者(郁闷)――怀民亦未寝(欣慰)――相与步于中庭(闲适)。

(2)景物描写部分分析:

屏显:“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指名翻译这个句子。

提示:庭院里好像有一汪澄澈的积水,水里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可结合“如”、“盖”引导。

B.这个句子描写的是什么景物?

提示:月光。

C.作者把月光比作水,他又是用什么词语形容水的特点的?

提示:空明。

D.注解中对“空明”的解释只有“澄澈”,我觉得还远远不能表达“空明”的丰富内涵。你还能从“空明”读出水的什么特点?(或怎么样的水才能清澈见底?)

提示:纯洁、宁静。

E.“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纯洁、宁静。你觉的“空明”还是在写什么?

提示:作者的心情——可引导:心如止水(没有杂念,抛弃了烦恼和个人得失)。

F.小结:这就是“闲”的第二个境界。(画△将“情――安适”框起)

G.让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读出作者宁静、纯洁的心情。

学生朗读,并作指导:语速缓慢、平和;“盖”字要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四。迁移,感受旷达。

1、苏轼从月光中感受到了“空明”。其他诗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来看一些诗句。

屏显:(写月光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生齐读后,师结:别人感受到的大多是“寒、愁”。

2、为什么,苏轼能获得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

提示:作者的心情和别人不一样。

3、知人论世,体悟作者心情。

屏显:(1)苏轼其人:苏轼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苏轼在家庭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

(2)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罗织罪名,投入监狱,险些丢了性命。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苏轼此时的心情应该也会是苦闷、孤独的,从前面行为中就能看出他的无聊。那他怎么还能有这样的心情?

屏显:苏轼,你真是个________的人啊!

预测,明确:豁达乐观、闲适洒脱,等等。

4、引用林语堂《苏东坡传》评价语及苏轼贬官诗,补充说明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

屏显:

(1)他有远大抱负,却五次遭贬。

他一生坎坷,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心智卓绝,身上元气淋漓,朗然刚正,悠游坦荡自在。他身居要职却从来激情飞扬,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享受人间盛宴,一生载歌载舞,深得人间快乐。(林语堂《苏东坡传》)

(2)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五。总结,提升感受。

1、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课文,读出苏轼的豁达乐观。

2、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闲”的最高境界,感受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感受他的精神、他的心境吧……

屏显:(在《平湖秋月》乐曲声中字幕徐徐升起)

苏轼从承天寺夜游中收获了许多欢乐,这是他的悠闲赐予他的。

他恬淡闲适之心地并没有亏待他,不但让他享受了山水之乐,自然之情,也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灵感和灵气。

于是,人生失意,身处困境时,他留下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于是,中秋之夜,骨肉分离时,他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怀一颗闲适恬淡悠远之心,一草一木一花一泉一鸟,皆美之化身,自得其乐。

去功名利禄远点,则利欲不熏我心,清贫能守,则博爱及物。

清风明月在怀

功名利禄看透

六、巩固,布置作业:(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品

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3、走近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⑵聆听范读。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

②重点句子

⑵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

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四、品——走进苏轼,品月下情怀

1、面对此情此景,同为贬谪之人的苏轼和怀民,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找出课文原句,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怎样理解这个词语?

五、归纳小结,收束全文

1、根据板书,齐背全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2、结束语: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乐观。

六、作业设计

1、请练笔: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灵的明月,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请选读:

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 ;

③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叙 事:寻友赏月 乐观旷达

写 景:庭中月色 闲人

抒 情:月下抒怀 伤感悲凉

17 12455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