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推荐11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增强环保意识。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学会通过读图说明俄罗斯地理位置的特点,认识俄罗斯是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世界面积的国家。传统上是个欧洲国家。能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临海和主要邻国。

二、认识俄罗斯地形、气候、资源的地理特征及分布特征。

三、了解俄罗斯人口、民族、经济、交通、城市和港口的特点及分布。

四、了解俄罗斯在自然和经济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教学重点

俄罗斯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

一、俄罗斯气候成因。

二、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教学媒体

挂图、幻灯片。

教学方法

引导读书,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讲叙了欧洲东部和北亚的范围和国家,今天我们介绍这个地区最主要的国家俄罗斯。请同学看附表“欧洲东部和北亚国家概况”,从面积和人口上可见俄罗斯是该区、人口最多的国家,不仅是该区也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板书】一、世界面积的国家

①在此可从经度跨170°,是世界跨经度最多,东西长1万多千米,与中国5 000千米相比是世界东西最长的国家等方面让学生体会俄罗斯面积广大,世界第一的特征。

②找14位同学让每人代表俄罗斯的一个邻国,然后按方位顺序向其他学生报告自己所代表的国家,得出结论:俄罗斯是世界邻国最多的国家。

③教师最后总结概括。

【板书】1.面积1 700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一。

2、人口居世界第六位,亿人。

3、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俄罗斯人占总人口81%。

【板书】二、俄罗斯自然及经济特征

该部分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书上给予的文字和图自己进行概括总结。在总结中要注意进行欧洲东部和北亚的对比。教师也可列下表带领同学边总结边填表。

俄罗斯总体特征 欧洲部分 亚洲部分

面积 世界第一,1 700万平方千米 占全国1/4 占全国3/4

人口 世界第六,亿 占总人口3/4 占总人口1/4

地形 较为平坦,平原、高原面积广大,乌拉尔山、高加索山为欧亚界线 东欧平原

自西向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气候 温带大陆性为主的气候,东西差异较大 受大西洋影响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 典

型的大陆性气候,北冰洋沿岸极地气候

河湖 河湖众多 河湖少,主要河流伏尔加河,欧洲最长,俄罗斯人称为“母亲伏尔加” 多大河湖泊,流向自南往北注入北冰洋,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

资源 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石油、天然气、煤、森林、水能、铁、有色金属储量产量在世

界上名列前茅 占全国20% 占全国80%

工业 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缓慢,主要工业部门是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

核工业、宇航业

(工业发达)以莫斯科为中心,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机械、化工、多种轻工业中心和以乌拉尔

为中心的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工业较落后)新西伯利亚工业区重工业、军事工业为主

农业 不稳定,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南部。主要农作物小麦、马铃薯、向日葵、亚麻 伏尔加河与顿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区(农业发达) 世界针叶林带南部有部分农耕区(农业不发达)

交通 欧洲东部发达,西伯利亚大铁路贯穿东西 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铁路网,伏尔加河航运(交通发达) 横贯东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单一)城市 多而集中,莫斯科、圣彼得堡、摩尔曼斯克 少而稀疏,伊尔库茨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对自然及经济状况进行对比后教师可让学生结合中国东西差异及经济发展的战略有关知识,让学生根据俄罗斯东西差异的国情为其设计发展规划,最后教师再介绍东部开发的状况及开发的条件和前景。

【板书】三、东部地区的开发

最后可设置以下反馈题:

1、经过欧洲东部和北亚各方面的对比,你说说为什么俄罗斯是欧洲国家?

2、对俄罗斯四大工业区的特点、发展条件及主要工业部门进行列表分析。

3、俄罗斯各地气候有什么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俄罗斯

一、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700平方千米——世界第一

亿人——世界第六

3、多民族的国家(100多个民族)

二、俄罗斯自然、经济特征及东西差异

(教师提供对比以下方面)

面积 人口 地形 气候 河湖 工业 农业 城市

三、东部地区的开发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态。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有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一)出示学标,自主

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

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这是一组有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

(二)小组合作

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x

(三)交流展示,师总结

(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平原地区。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结: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

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板书:民居与环境)

2、小组内交流答案。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看屏幕讲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

三、拓展延伸:

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威海这里有没有与我们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谁来说说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我们威海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区有没有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出示江南水乡、蒙古包、泰国高架屋、日本的轻木质房屋、云南丽江古城等图片并讲解)。云南丽江古城是我国的传统聚落,我们国家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对于这些聚落,我们是应该保护还是拆除呢?请同学们读课本90页,思考这个问题。(保护or拆除)(保护,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类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馆和窑洞旅馆图片加以讲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观察其建筑外貌,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对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的更为深刻)

四、巩固:

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记忆一下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通过这节课的,你有哪些收获呢?(了解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粮食的消费量极大。因此,印度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粮食问题。

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1)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是什么?

(2)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

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印度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现在,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革命”。(学生朗读P38阅读材料“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使粮食供应状况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3.课件展示:图“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图“印度的地形”,将三幅图进行对比,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地形分布的对应关系。

4.小组讨论,评价点拨。

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通过对照可以发现,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朗读P39阅读材料,对比印度南北方在饮食习惯方面的差异。同我国类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样)

5.承接过渡:近代历,印度有很长一段时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本国工业发展缓慢;独立后,印度工业得以迅速的发展。

6.课件展示:表格“印度独立前后工业部门与形成原因的比较表”,阅读P39页相关内容,思考比较项目,并完成表格。

7.课件展示:图“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分析工业的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并完成表格。

工业部门:分布地区:主要工业城市

钢铁工业:煤、铁产区:加尔各答

棉纺织工业:棉花产区:孟买、班加罗尔、新德里

麻纺织工业:黄麻产区:加尔各答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般规律:工业中心应接近原料产地。

8.学生阅读P40活动第2题相关材料,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9.学生发言,教师引导。

通过讨论,使学生树立以下信念: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虽然还十分落后,但未必什么产业都是落后的。比如印度在核电技术及其应用、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及出口、航天技术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突破,都有力地说明了发展中国家是可以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可以腾飞。

[课堂小结]

印度与我国同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经济发展中有许多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比如印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进行的“绿色革命”,印度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的创新思路等。

板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亚洲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的特点;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地理集锦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

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亚洲之旅

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同学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xx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教师: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

学生: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

【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新奇、乐趣。

活动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看他们注入的流向有什么不同?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读图、分析、归纳、总结来实现最后的学习目标。

活动三:技能拓展

教师:回顾刚才我们分析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

学会知识的迁移,学会分析大洲地形河流的特点

活动四:复杂的气候

教师:情境设计

家住广州的小明在暑假期间出国旅游,这次旅游给他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旅行路线是从东向西沿北回归线进行,他从广东省出发时盛行东南风,来到了南亚,风向发生了改变,变成西南风,而且遇上滂沱大雨,当来到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上时,天气却异常炎热、干燥。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教师: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1.我会读图

(1)仔细读图,亚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2)不同类型的气候有何特点?

(3)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4)我们家乡所在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联系生活思考一下,该气候类型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图,并从中归纳得出答案,教师行间点拨。

2.我会探究

探究方案一:结合“亚洲气候类型图”,探究亚洲的气候特点有哪些?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预习回答: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和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亚洲纬度广,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域辽阔,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中西部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海陆间热力差异明显,地形复杂多样。

气候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的综合影响。

探究方案二:亚洲大陆东部从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说明季风气候显著,那么冬夏季风的性质是什么?季风气候对当地农业有什么影响?

学生预习回答: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由于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所以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

3.我会拓展

(1)读课本第12页图6.15“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气候类型。

(2)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特征都有大陆性气候显著这一特点,造成的原因一样吗?

①亚洲地域辽阔,面积广大,中部距海遥远,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②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划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广阔的平原,东部低缓的高地,造成其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又是什么?西部山脉、中部平原分别对来自于太平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气有什么作用?

教师:最后我用一句歌诀来形容亚洲的自然环境:

山地多、高原大,亚洲地形杂;

中间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

大陆性、季风性,气候最复杂。

【设计意图】教师小结交由学生自己回顾,是对本节课的课堂学习的一种很好的反馈。用歌诀记忆增强学生的兴趣,最后的课后延伸是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技能的巩固。

【板书设计】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亚洲地形和河流的概况,通过地形分布图的判读,总结出亚洲的地形特点;根据地形图判读,明确了亚洲的地形特征,明确了地形和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认识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北美洲与亚洲的维度位置有相似之处,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存在差异,请课后类比探究。

四、教后反思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图,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分析亚洲河流的流向时,首先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在图中描出,并说出河流注入的海洋,进行归类,从而归纳出亚洲河流的流向是从中部流向四周。学生自然就得出了“亚洲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的结论。学生能够体验到地图分析对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性。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篇5

第二章 了解地区 第一节 东南亚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国家,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

2、掌握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河口三角洲的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能力目标

1、了解热带雨林、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 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掌握东南亚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分布和在各过中的经济地位,以及锡、适宜两种矿产的分布。

2、掌握东南亚的人口分布特征,了解华人、华侨对东南亚的繁荣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1、 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2、 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及人口分布的特征。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法、读图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如果我们在广西或云南越过我国的国界线,就来到了一片极具热带风情的地区,”揶风海韵”是这里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东南亚地区。

一、 位置和范围

1、 引导学生观察图2-1,指出东南亚的范围: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组成。并介绍中南半岛得名的由来。

2、 结合世界政区图,由学生分析东南亚的海陆位置特征:亚洲东南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

二、 中南半岛的地形与河流

1、 引导学生找出中南半岛上的主要河流,并设问:a这些河流都发源与哪国?

b大致是什么流向?为什么?

C 这些河流的上游,主要分布着什么地形区?它们在分布上与河流有什么关系?(山河相间)。

D 这些河流的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平原)是怎样形成的?

E 中南半岛上的河流上游流速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因此,这里河流的 什么资源丰富?

F 中南半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对+东南亚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D 学生讨论完成P36活动4题。

2、 教师以手作比,小结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间,纵令列分布。

三、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1、 引导学生找到马来群岛,并设问:

A 从整体上看,马来群岛地形

[课堂总结、作业布置]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第 一 节 东南亚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亚洲的东南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

2、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二、中南半岛的地形和河流

1、地形特征:山河相间、众列分布

2、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1)上游: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

(2)下游:流速慢,冲积成肥沃的平原

3、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人口分布在河流周围

三、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1、 地势崎岖,山岭崎岖

2、 平原较少,河流湍急

3、 多火山地震

四、气候与农业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南半岛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农作物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马来群岛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农作物随时播种,随时收获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 二 课 时

(复习提问) 东南亚的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各有什么地形特征?其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各有怎样的影响?

五、主要国家

1、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查找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各分布着哪些国家?

2、提问:东南亚各国中,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个?唯一的内陆国是哪个?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哪些?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哪些?位于赤道附近的国家有哪些?(学生识记东南亚的国家)突出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地位。

3、引导学生找出湄公河流经的国家及注入的海洋。并强调:湄公河是东南亚最大的河流,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4、展示世界政区图,指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并提问:

(1) 东南亚处于哪两大洲和哪两大洋之间?

(2) 东南亚处于这两大洲、两大洋的什么部位?

(3) 引用郑和下西洋的典故,说明东南亚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六、马六甲海峡

1、讨论:从日本到印度,走海上的最近路线,该怎样走?(引入马六甲海峡,突出其位置特点: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2、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马六甲海峡的位置,并提问:马六甲海峡联系着哪两大洋?通过马六甲海峡航线向西向东,可以分别到达哪些地区?

3、结合教材的文字和活动2题,小结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过渡)东南亚因地处赤道,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平原铸就了东南亚丰富的物产。

七、富饶的物产

1、 引导学生观察图2-6,熟悉图例,了解东南亚的主要物产,并指出:东南亚有丰富的矿产和种类繁多的热带经济作物。

2、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锡、石油、水稻、油棕、椰子的主要出口国,教师小结:

天然橡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油棕——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椰子——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水稻——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锡——马来西亚、缅甸;石油——印度尼西亚、文莱。

3、结合教材P39活动1、2题,理解泰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出口国的原因。

八、人口

1、 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说明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并设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 学生自度思考:东南亚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哪里?东南亚的居民组成有什么特点?

3、结合教材重点突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并结合有关资料说明华人华侨对东南亚经济开发所做的贡献。

[小结]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作业: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五、主要国家

1、中南半岛:缅甸、泰国、老挝、越南

2、 马来群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汶

六、富饶的物产

●教学探讨与反思: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了解极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研价值、极地考察的现状、以及和平利用极地地区的前景。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相关的资料及图片,了解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法:分析法、综合法

四、教学检测安排:本节内容安排课堂小测

五、课时安排:(共1课时)

六、教学内容:“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七、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简单介绍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新课导入】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两个地区都人迹罕至,但是,科学家和探险家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探险两极地区的脚步,是什么吸引了他们?

[新课学习]

(一)科学考察的宝地(矿产资源丰富、淡水资源丰富、珍贵的生物资源、原始的自然环境————天然实验室)

1、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第1――4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讨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吸引科学家到极地考察的原因。

(二)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

1、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第5――9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讨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的'位置,让学生体会科学考察的基本过程以及极地科学考察的价值,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理,不为艰难险阻的精神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到极地考察的最佳时间。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极地面临的问题、国际合作—————《南极条约》 、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

1、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第10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讨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极地面临的现状、国际国内对极地的态度以及保护环境的个人行为。

(尾声)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思路,可以为以后学习其它地区自然或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11———16题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7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我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开展本期教学工作,在新的学期里希望扬长避短,深入学生,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七年级地理下册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技能,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对世界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着较为详尽的知识掌握。

三、教学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同时,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回忆上学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识,让学生对世界地理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也为他们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3、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多种教学形式(如:辩论赛、课堂小讨论、知识趣味竞猜等),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本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三章,第一章《认识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情况、第二章《了解地区》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征、第三章《走近国家》具体说明了几个国家各自特点、

五、教材重点、难点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

六、教学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客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充分利用地图册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同时,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回忆上学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识,让学生对世界地理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也为他们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3、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多种教学形式,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七、教研工作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A、课前准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逻辑,适当补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考虑教法。

B、组织好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情感。

2、搞好课后辅导,针对不同的学生现状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

3、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博采众长,提高水平。

4、充分利用网络,不断拓宽知识面,开展课件教学,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8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使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半年地理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三章,第一章《认识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情况、第二章《了解地区》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征、第三章《走近国家》具体说明了几个国家各自特点。

四、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

五、总体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六、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2、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3、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

4、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5、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9

课题:

巴西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了解发展经济的状况;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巴西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语言)城市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巴西的经济发展状况

难点:巴西城市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你知道世界上的“金砖五国”吗?你知道其中“金砖”的含义吗?

教师讲解:金砖五国指的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引出巴西经济

新课讲授:发展迅速的经济

资源:读图8-56,说出巴西主要的矿产资源

学生:主要矿产资源是铁矿

教师:巴西铁矿储量巨大,且大部分是富铁矿(含铁量至少在50%),铁矿石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

工业:读图8-56,归纳巴西的工业特征和工业分布特点。

教师:巴西是南美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已形成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钢铁、机械、化学、食品、纺织等工业部门地位突出。

学生:巴西工业区集中在巴西的东南部

东南部的有利条件:①铁矿资源丰富②海上交通便利③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读图8-51,找出伊泰普水电站的位置,说一说伊泰普水电站和巴西能源的特点。

教师: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两国合建。发电量第二大水电站,仅次于我国三峡水电站。巴西水力资源丰富,水电在全国发电量中所占比例较大。

过渡:中国司机是“禁酒上路”,而巴西的汽车是“先喝酒,后上路”。这是为什么?

教师:巴西煤、石油等能源矿产较少,汽车用的是乙醇或乙醇汽油,就是从大片的甘蔗中提取的,特别环保!引出巴西农业的学习。

读地理图册46页:巴西农业分布图,回答问题。(学生讨论)(1)巴西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2)巴西的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3)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学生:农作物:咖啡、香蕉、可可、玉米、甘蔗、棉花、大豆;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这些地区水热条件好,地形和缓,人口城市集中,对外联系便利。

教师:巴西确定“以农立国”的战略,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以生产和出口热带经济作物闻名,如咖啡、甘蔗、柑橘等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巴西是世界最大的咖啡和蔗糖生产国,素有“咖啡王国”之称,大豆的产量仅次于美国,占世界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大豆及其加工品的出口成为巴西重要的外汇来源。

畜牧业:巴西畜牧业发展迅速,牛的饲养量和牛肉的出口居世界第二位,猪的存栏量居世界第三位。

人口与城市

1、人口数量:巴西总人口亿(20xx年),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2、人种构成:人种复杂,白色人种约占一半,混血人种占1/3,其余为黑色人种和黄色人种,还有部分土著居民印第安人。

3、语言:葡萄牙语;宗教:基督教

4、读图8-59和材料,归纳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

材料:目前巴西的城市总人口超过亿人。圣保罗是巴西人口最多的城市,达1100万;里约热内卢、萨尔瓦多、巴西利亚、福塔莱萨的人口分别为746万、642万、279万、255万

学生:巴西人口主要居住在东部沿海地带,其中东南部人口最为稠密。巴西人口主要居住在城市,城市化水平很高。

5、人口分布原因:为什么巴西的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可结合地形地势、气候、资源、经济等因素分析)为什么巴西的北部人口稀少?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东南部:①地形平坦;②气候温和湿润;③资源丰富;④交通便利;⑤开发历史悠久;⑥经济条件好。北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过于湿热。

6、主要城市:读图8-59,找出以下城市巴西利亚、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教师:巴西的首都,政治中心是巴西利亚,第一大城市是圣保罗。最大的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是里约热内卢。

7、拓展:巴西的城市集中在东南沿海,大城市出现了哪些问题?引出巴西迁都并阅读课文材料。

学生: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

明确迁都的意义:①为了加快内地的开发建设;②缓解东南沿海大城市的环境压力;③巴西利亚位于热带的高原,气候温和,环境优美。

巴西国旗的含义:

绿色表示森林资源、黄色表示:铁矿资源;主体部分表示巴西的。26个州和1个联邦和地理位置。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巴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约占南美大陆总面积的一半

B.巴西东临太平洋

C.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D.巴西高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2.巴西的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在()

A.巴西高原B.东南沿海C.亚马孙平原D.西部内陆

3.巴西矿产资源丰富,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的矿产是( )

A.铁矿石B.煤炭C.石油D.铅锌矿

课堂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巴西经济发展、人口与城市。巴西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咖啡、可可、蔗糖、柑橘、大豆、牛肉等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巴西的铁矿储量巨大,且大部分是富铁矿,铁矿石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巴西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东部沿海地带,其中,以东南部人口最为稠密。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助学读本P148验收测评4、6、7、8、9、12题;作业本总结知识点

知识清单:

1、矿产:巴西的_____储量巨大。

2、农产品:_____、_____、_____、_____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巴西是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3、巴西水力资源丰富,_____在全国发电量中所占比例较大。_______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_______两国合建。

4、巴西以_____人种为主,官方语言为_________。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巴西首都__________巴西第一大城市________(被南回归线穿过)

巴西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____________

6、巴西迁都到巴西利亚的原因是:_________

7、巴西工业区、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态。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有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一)出示学标,自主

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

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这是一组有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

(二)小组合作

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x

(三)交流展示,师总结

(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平原地区。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结: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

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板书:民居与环境)

2、小组内交流答案。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看屏幕讲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

三、拓展延伸:

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威海这里有没有与我们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谁来说说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我们威海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区有没有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出示江南水乡、蒙古包、泰国高架屋、日本的轻木质房屋、云南丽江古城等图片并讲解)。云南丽江古城是我国的传统聚落,我们国家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对于这些聚落,我们是应该保护还是拆除呢?请同学们读课本90页,思考这个问题。(保护or拆除)(保护,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类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馆和窑洞旅馆图片加以讲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观察其建筑外貌,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对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的更为深刻)

四、巩固:

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记忆一下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通过这节课的,你有哪些收获呢?(了解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0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 )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150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态。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有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一)出示学标,自主

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

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这是一组有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

(二)小组合作

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x

(三)交流展示,师总结

(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平原地区。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结: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

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板书:民居与环境)

2、小组内交流答案。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看屏幕讲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

三、拓展延伸:

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威海这里有没有与我们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谁来说说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我们威海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区有没有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出示江南水乡、蒙古包、泰国高架屋、日本的轻木质房屋、云南丽江古城等图片并讲解)。云南丽江古城是我国的传统聚落,我们国家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对于这些聚落,我们是应该保护还是拆除呢?请同学们读课本90页,思考这个问题。(保护or拆除)(保护,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类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馆和窑洞旅馆图片加以讲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观察其建筑外貌,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对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的更为深刻)

四、巩固:

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记忆一下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通过这节课的,你有哪些收获呢?(了解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0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 )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150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

17 39368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