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编3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
2.锻炼想像能力。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en3)笑牟(mou2)取众目睽(kui2)睽
棘(ji2)手铆(mao3钉贪婪(lan2)履行(lǚ)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人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这篇科幻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像,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流看法。
四、学习课文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故事真否?
(否。不会有此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
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环境保护问题。)
3.洞是真的无底吗?’(表面上是无底的,正像我们的世界,表面上是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
4.为什么题目用“喂——出来!”
(既可以首尾呼应,又表现了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拥挤。)
5.洞是比喻什么?
(人类生存的土地。)
6.文章中写了几种人?各有什么表现?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
(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7.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最想否定的是哪个?
(不统一答案。)
8.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
(作类比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
五、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同意第(3)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习展开想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写结尾。
六、小结
本文是1篇科幻小说。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将重新倾泻回人间。显然小说采用了夸张和想像的形式,但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是凭着侥幸心理,依赖着这样那样的“无底洞”?
科学幻想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想像,因此在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到现实中寻找故事的影子,让他们自己探究作品有什么寓意,又有什么现实的针对性。另外,本文的情节特别是结尾很有特点,是一个循环式的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喂──出来》词义辨析
损害伤害危害
〖辨析〗
三个词作动词,都表示对完好的事物加以破坏,使它受损伤的意思,因而都含贬义。此外,三个词都可以作名词。
它们的细微差别是:
损害,着重在“损”字,破坏事物的完整性,使受损失,常用于事物;
伤害,着重在“伤”字,通常用于有生命的东西,使受创伤,害及健康乃至生命,用于抽象事物时,多与人的精神感情有关;
危害,着重在“危”字,是危及安全的意思,一般指从根本上、整体上来毁坏人或事物,使之不能正常生存发展。
《喂——出来》教学反思
那天,我在初二(1)班给学生上课。我教学的内容是《喂——出来》。在“阅读感知内容,理清故事情节”这个教学环节里,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生根据我在黑板上的提示,补充填写完整小说的故事情节。
我给学生的提示是:
“庙塌——洞现——洞深……”
学生根据这个提示,补充后面的故事情节。我的设想是,学生应该在“洞深——青年对洞喊叫——扔下小石头——围栅栏——记者赶来——科学家学者赶来——警察赶来——测洞——填洞——商人买洞——扔各种垃圾——叫声出来——小石头出来”。
但是,请学生补充时,大部分的学生补充的内容是:
“庙塌——洞现——洞深——议洞——测洞——买洞——填洞——洞返”。
在听的过程中,我在考虑,是否把握备课的预案告诉学生。但通过比较,我发现,学生提供的故事情节更加简明,更加清晰。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阅读是一种体验阅读,没有标准的、唯一的答案。只要学生能感知文章大意,基本理清文章思路即可。而现在,我的学生不是已经掌握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了吗?因此,我肯定了学生阅读整理的信息。更改了自己教学设计。
我认为这样做,体现了有效教学的精神,体现了教学中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小石潭记》是1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3
一、教学目的
1、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以帮助学生体会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为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以课文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加深理解。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1、营造氛围,指导方法
今天上课的两条要求:
第一,身心放松,平等相处,无拘无束,说笑自如;
第二,沉下心来,读出自我,开动大脑,读出困惑。
(做一个小游戏,看大家是否真正身心放松了。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我们不妨照此方法来读读今天要学的课文《五柳先生传》。)
2、初读课文,疏通字词(范读、自由读、重点读、齐读)
3、充分讨论,体会文意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c、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大家看看这些诗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哪一个字——愁,那么,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d、这时候我们便可以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须先简要了解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生平简介)。
4、归纳特点、仿写自我
a、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这么有意义的方法,何不尝试一下?
b、用极少的语言(一个段落,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我。在此之前,再向大家提供一个例子。
5、重温课文,熟读成诵
附录一: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在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等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下一篇:初中信息技术教案(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