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说课稿精编5篇
【阅读指引】阿拉文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端午的鸭蛋》说课稿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部分向各位老师说说我对本课的设想。
第一部分 教学分析
(一)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生动丰富,趣味盎然。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这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2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二)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处在青春期的初二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看法,并且有着表达个人观点的强烈欲望。由于受到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他们关注的是时髦、偶像、网络游戏等话题,而对于传统文化,对周遭的一切人和事却漠然视之。这种情况下老师对学生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小叙事”,“小话语”道出了生活中美的真谛,正好能启发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我将目标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确定为教学重点,又因为要让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实属不易,我将目标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确定为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 教学策略
(一)教法设计
为了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1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针对学生特点,我将用饱含深情的语言、音乐、问题等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指导
一位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学生做如下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谈一谈本文的教学过程。本篇课文我拟用两课时完成,我今天说的是第一个课时的内容,主要完成目标1、目标2、目标4((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对于目标3即本文的语言特色只做初步的感知。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创设情景 忆端午”、“初步感知 说风俗”、“赏读文本 品情趣”、“拓展迁移 诉真情”。
(一)、创设情景 忆端午
教师提问: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哪些吗?
2、你能说出在我们当地端午节都有些什么风俗吗?
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课标中“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
通过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带入端午的节日气氛之中,让学生了解端午,感受传统。从而达成目标(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二)、初步感知 说风俗
1、介绍作家常识,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3、紧扣风俗提问: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家乡的端午风俗,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作者写七种风俗时有无详略之分?(引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是作者家乡特有的风俗。)
以上题目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领会文章主旨。使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的深刻感悟。
(三)、赏读文本 品情趣
1、在高邮,端午节时小孩儿喜欢放黄烟子,写一笔虎,我们班有位同学也坐不住了,下面我们就请他在黑板上为大家展示一笔虎。接着进一步提问:你知道当地孩子除了放黄烟子,写一笔虎还兴干什么嘛?(引出挂鸭蛋络子习俗)
2、玩鸭蛋络子有哪些过程呢?(挑-装-挂-吃-玩)在这个过程中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从具体句子中品味挑鸭蛋玩鸭蛋的情趣,从而体会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无限怀念之情)
3、此时用幻灯片展示鲁迅、丰子恺忆儿时吃食的二段话,再次体会作家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如果说4、5两段写端午的鸭蛋表达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念,那么,2、3段写家乡的鸭蛋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怀呢?请学生分组朗读。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品味情感,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让学生从具体可感的语句品出汪老的爱乡,思乡之情,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5、这时老师适时的引导: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汪老的一个心愿:让高邮的鸭蛋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替汪老宣传一下高邮的鸭蛋吗?(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本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得到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又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从而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完成了目标2)
(四)拓展迁移 诉真情
课件展示:汪老晚年看电视片《梦故乡》不禁老泪纵横的一段文字。这时同步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乡情的浓烈氛围中。这时老师适时引导: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儿时的过往种种……那么,一说起故乡,你们就想到了家乡的什么物件,这样东西又勾起了你怎样的儿时情愫。
学生扩句; 一说起故乡,我就想到了家乡的……
(本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思乡情绪的感染下,从身边的平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并且用文字描绘出来,表达出来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即完成了目标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第四部分 板书设计
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时,理出作者行文思路即(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然后由高邮的端午风俗引出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品出作者的童趣,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又由作者对高邮鸭蛋的描绘品出乡情,品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而描写鸭蛋络子和高邮鸭蛋的内容就像是高邮双黄蛋的两个黄共同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小小的咸鸭蛋带给了作者无数的乐趣,又带给了我们多少生活的感悟。今天,我将这样一枚高邮双黄蛋带给大家,希望你们也能像这个鸭蛋一样圆圆满满,幸福平安!谢谢大家!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2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端午的鸭蛋》。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处在芳华期的学生,有猛烈的求知欲和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肯定的奇特体验和见解,而且有表达小我私家看法的欲望。传统文化对今世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力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泰西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了解了解传统文化的时机,越发不知道怎样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临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猛烈碰撞的实际,他们必要适当适时的引导。
凭据本单位的特点和学生的环境,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的:了解端午习俗,感觉鸭蛋包罗的文化意味和民风风情。
本领目的:1、学会搜集资料,扼要报告见闻,有层次地颁发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绪目的:提倡爱惜传统文化,引发民族自大感。
教学重点:通过咀嚼平庸自然而又韵味统统的语言,感觉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变更自身材验,感觉一样寻常生活中的无穷意见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
怎样让学生学会咀嚼传统习俗文化呢?照旧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咀嚼语言,引导学生渐渐从外貌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末了上升到开端意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头脑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XX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根本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实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法,夸大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纪律。
3、注意文本的学习,通过重复朗读来咀嚼语言。
结语: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景象,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教学中做了很多大胆的实验,正如我的这节研讨课一样,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运动中全面进步语文素养,造就学生自动探究、连合互助、勇于创新的精力,让学天生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本领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宝贝。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3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关于端午的鸭蛋的优质说课稿范文,欢迎借鉴!
《端午的鸭蛋》优质课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端午的鸭蛋》下面,我将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分析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的5篇课文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民风民俗和民间艺人轶事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2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学会从生活中发现乐趣,这篇文章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可以品味到日常生活的情趣和底蕴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主题理解的深度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品析精彩语句,学习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难点)
3.学会感受平淡生活中蕴涵的乐趣,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学法根据本课目标和文本特点,从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朗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心品味,收到到与文本与作者交流的效果,便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圈点批注的的学习方法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传统的三大节日吗?(端午、仲秋、春节)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不尽相同今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汪曾祺一起体验江苏高邮的端午节(这个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投影,简介作者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通过投影“读一读,写一写”让学生给生字注音,教师订正字词的读音、释义
2.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读课文,边勾画圈点出重要语句,出示思考题:
(1)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这里可以加以追问,引导学生分析出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准备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课文的内容:写了家乡端午的习俗;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留恋热爱之情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思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目标1、3)
我们在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研读赏析,这是讲读本文的难点,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品味语言
三、品读赏析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有3点: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有体现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体现这三个特点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并赏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①“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的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教师以复习提问的方式指导赏析语句的方法:123赏析语句的方法1.分析句式特点或修辞手法及作用 2.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妙处3.概括句子的含义4.分析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根据作者语言的三特点进行赏析
通过对语言的品读赏析,归纳语言特点:1口语色彩浓厚:(好用短句,时时穿插朴素的白话)2古汉语点缀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4淡淡的幽默
通过赏析,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的意蕴
(这个环节主要完成目标2,意在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赏析能力,学会阅读欣赏)
四、拓展延伸 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儿时的童真童趣……那么,读了文章,你们会想到家乡的哪种风俗,留给你怎样的美好回忆? 请模仿本文的情趣和语调,写一段话,介绍家乡的民俗(如过年发压岁钱,中秋吃月饼,丢沙包等)
设置这个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从身边平淡的生活和平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增强对生活的感悟五、课堂小结:这篇民俗散文,以小小的鸭蛋为载体,承载着作者的童心童趣、对故乡的缅怀和对民俗的追念用闲适自由的笔墨,表达了对家乡的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这个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1.完成拓展延伸的写作训练,整理成300字以上
2.“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遗这也说明我们传统文化自我保护意识不够,清谈谈你对保护传统文化财富的认识
(这个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4
松泉中学 卜子夏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 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3、 注重文本的学习,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
结语: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正如我的这节研讨课一样,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能力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法宝。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5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部分向各位老师说说我对本课的设想。
第一部分 教学分析
(一)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生动丰富,趣味盎然。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这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2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二)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处在青春期的初二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看法,并且有着表达个人观点的强烈欲望。由于受到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他们关注的是时髦、偶像、网络游戏等话题,而对于传统文化,对周遭的一切人和事却漠然视之。这种情况下老师对学生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小叙事”,“小话语”道出了生活中美的真谛,正好能启发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我将目标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确定为教学重点,又因为要让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实属不易,我将目标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确定为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 教学策略
(一)教法设计
为了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1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针对学生特点,我将用饱含深情的语言、音乐、问题等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指导
一位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学生做如下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谈一谈本文的教学过程。本篇课文我拟用两课时完成,我今天说的是第一个课时的内容,主要完成目标1、目标2、目标4((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对于目标3即本文的语言特色只做初步的感知。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创设情景 忆端午”、“初步感知 说风俗”、“赏读文本 品情趣”、“拓展迁移 诉真情”。
(一)、创设情景 忆端午
教师提问: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哪些吗?
2、你能说出在我们当地端午节都有些什么风俗吗?
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课标中“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
通过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带入端午的节日气氛之中,让学生了解端午,感受传统。从而达成目标(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二)、初步感知 说风俗
1、介绍作家常识,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3、紧扣风俗提问: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家乡的端午风俗,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作者写七种风俗时有无详略之分?(引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是作者家乡特有的风俗。)
以上题目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领会文章主旨。使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的深刻感悟。
(三)、赏读文本 品情趣
1、在高邮,端午节时小孩儿喜欢放黄烟子,写一笔虎,我们班有位同学也坐不住了,下面我们就请他在黑板上为大家展示一笔虎。接着进一步提问:你知道当地孩子除了放黄烟子,写一笔虎还兴干什么嘛?(引出挂鸭蛋络子习俗)
2、玩鸭蛋络子有哪些过程呢?(挑-装-挂-吃-玩)在这个过程中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从具体句子中品味挑鸭蛋玩鸭蛋的情趣,从而体会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无限怀念之情)
3、此时用幻灯片展示鲁迅、丰子恺忆儿时吃食的二段话,再次体会作家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如果说4、5两段写端午的鸭蛋表达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念,那么,2、3段写家乡的鸭蛋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怀呢?请学生分组朗读。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品味情感,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让学生从具体可感的语句品出汪老的爱乡,思乡之情,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5、这时老师适时的引导: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汪老的一个心愿:让高邮的鸭蛋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替汪老宣传一下高邮的鸭蛋吗?(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本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得到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又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从而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完成了目标2)
(四)拓展迁移 诉真情
课件展示:汪老晚年看电视片《梦故乡》不禁老泪纵横的一段文字。这时同步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乡情的浓烈氛围中。这时老师适时引导: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儿时的过往种种……那么,一说起故乡,你们就想到了家乡的什么物件,这样东西又勾起了你怎样的儿时情愫。
学生扩句; 一说起故乡,我就想到了家乡的……
(本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思乡情绪的感染下,从身边的平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并且用文字描绘出来,表达出来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即完成了目标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第四部分 板书设计
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时,理出作者行文思路即(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然后由高邮的端午风俗引出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品出作者的童趣,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又由作者对高邮鸭蛋的描绘品出乡情,品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而描写鸭蛋络子和高邮鸭蛋的内容就像是高邮双黄蛋的两个黄共同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小小的咸鸭蛋带给了作者无数的乐趣,又带给了我们多少生活的感悟。今天,我将这样一枚高邮双黄蛋带给大家,希望你们也能像这个鸭蛋一样圆圆满满,幸福平安!谢谢大家!
上一篇:七年级地理教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