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编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人教版历史复习资料七年级上册1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是生活在北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北京人的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向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5.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多年,是黄河流域的代表。半坡居民是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发明了彩陶。
6.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河姆渡居民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
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_。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来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2,曹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赤壁,大败而回。2,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汉(史称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
年,拓拔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末,北魏统治者顺应当时民族汇聚的历史潮流,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同时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了其他一些改革措施。例如,他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3.生活在南朝的祖冲之,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也就是在~之间。北朝的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魏的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4.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以行书《兰亭序》最出色,人称“书圣”。东晋人顾恺之流传至今的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北魏石窟艺术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2
一、课程标准
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2-6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掌握梳理知识的复习方法。
2、通过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掌握区域间对比的复习方法。
3、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4、通过例题的讲解,掌握做题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2.难点: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有没有玩过大家来找茬的游戏呢?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这个有趣的游戏。
一、复习方法介绍
游戏一大家来找茬
时间:5分钟
形式:4人小组合作找茬
要求:从给出材料中找出表述有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看谁找的最快、最多、做全面!!!
湄南河平原
湄南河平原,位于东南亚山东半岛的泰国境内,濒临波斯湾,经纬度位置大概在南纬14度~17度,西经99度~103度之间。
湄南河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均为旱地。湄南河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和大豆。因为这里的人口较为稠密,同时人力资源充足,所以湄南河平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多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由于当地潮湿的自然环境,房屋的建设均为平房和低矮的楼房。当地人民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人们团结互助,邻里关系融洽。
师:同学们。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茬呀?
生(预设):山东半岛-->中南半岛;南纬-->北纬;西经-->东经;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旱地-->水田;小麦、玉米和大豆-->水稻;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人工耕种;平房和低矮的楼房-->高脚屋。
师:看来同学们对之前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不错。从以上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复习回顾一个地区的相关知识需要从哪些要素入手呢?
生(预设):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等。
师:一个地区的要素有很多,所以需要我们同学进行合理的归纳,这就是我们复习的第一种方法:要素归纳法。在归纳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环节目的:此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找茬的方式进行回顾性复习,引出复习的第一种方法--要素归纳法。
过渡刚刚的游戏同学们玩的过瘾吗?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称叫做“对对碰”。什么碰什么呢?湄南河平原碰美国大平原,看看他们之间会不会碰出火花来呢?
游戏二对对碰
师:我们以开火车的形式完成这个表格。
师:结合这个表格中的内容,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试分析两个地区农作物存在差异的原因。
生一(预设):这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关。湄南河平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网密布,使得当地的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水稻。而美国大平原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全年降水少,较为干旱,耕地的类型属于旱地,适宜小麦、玉米和大豆的生长。
师问:
2、试分析两个地区民居存在差异的原因。
生二(预设):湄南河平原气候潮湿,水网密布,所以他们居住的房屋是高脚屋;美国大平原气候较为干旱,并且人口较为分散,因此居住的房屋是低矮的房屋。
师引导:两个地区都存在差异,一些是生活上的差异,一些是生产中的差异,大事这些差异的形成都离不开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这个要素。因此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都影响着当地的社会生活以及风土人情。
师问:那么,尽管两个地区存在差异,但当地人民都积极的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怎样的科学道理?
生三(预设):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师总结:这也就是我们在复习时要运用到的第二种方法:对比法。在对比的同时要注意对比的内容以及他们产生差异的原因和这当中所蕴含的道理。
本环节目的:通过两大平原的对比,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地关系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复习方法运用
请同学们用所学的复习方法,自主复习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的相关知识,时间8分钟。
师:接下来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于两种复习方法的运用。
生一(预设):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经纬度位置大概在北纬30度,东经120度的位置。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均为水田。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因为这里的人口较为稠密,同时人力资源充足,所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大多为人工耕种。由于降水较丰富,民居多为斜顶房屋。当地人们团结互助,邻里关系融洽。
生二(预设):华北平原,位于黄河的下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耕地类型为旱地。主要的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和大豆。这里的农业生产方式多为机械化耕种。华北平原冬季寒冷,因此民居中有取暖设备。
生三(预设):民居各具特色,都和当地的气候有关。两地的农作物不同,和当地的降水,土壤,以及耕地的类型有关。因此,自然环境会对当地的人文环境产生影响。
生四(预设):同样体现了人们因地制宜,创造不同的区域生活,体现了人地和谐的道理。
此环节目的:让学生运用复习方法,学会自主复习。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这两种方法掌握的很不错,接下来我们进行实战演练。
三、复习成果检测
请同学们完成复习测试题,并在讲解的过程中讲授答题的技巧。
此环节目的:通过例题的讲解,掌握做题的基本方法。
课后任务
1.完成复习成果检测中未完成的习题;
2.通过所学的复习方法和做题方法,复习掌握所学的其他区域的相关知识。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3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原始的农耕生活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4.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