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唁通知(精彩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吊唁通知(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吊唁通知【第一篇】
课堂提问是取得教育教学高效的必要途径,不管教学课程、教材如何改革也不能取代课堂提问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笔者从下面几个角度对课堂提问进行分析,愿给一线的语文教师与学生带来一些启迪。
一、课堂提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课堂提问对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课堂提问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利用课堂提问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从而可以根据学生的真实水平,不断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展开每一节课堂教学。课堂提问也能够培养学生主动积极思考、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学习知识方面转变。鉴于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堂提问进行探讨分析。
二、高中语文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一)在提问中摄入悬念,引发学生好奇心
悬念是关系故事发展状况与主人公命运的一种紧张心理活动。在提问中注重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有极大的帮助,使得学生可以很好的体会到作者安排的巧妙性以及曲折变化的情节,这可以大大加深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浅显中见深刻道理的能力,逐渐养成积极思考的能力,彻底摆脱被动学习的习惯。
例如:讲授曹禺的《雷雨》一文时,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当演到鲁大海大闹周家时,周朴园对鲁大海的态度,教师(问):“鲁大海和周朴园什么关系?”“侍萍到底死了没有?”学生(答):“没有死。”教师(问):“鲁贵的妻子是不是侍萍?”学生(答):“是。”教师(问):“那鲁大海是鲁贵的儿子还是周朴园的儿子?”学生(答):“当然鲁贵的,那时候思想那么保守。”教师(回):“错,是周朴园的。”那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雷雨》,先搞清这些人物关系。”
这种采用设悬念的提问方法,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讨,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提问中注重对学生的启发
古人常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由此可见,在课堂提问中善于启发学生是一项重要任务。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更重要的是要激励学生自主积极地进行思考、探究合作交流地学习。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人以渔”也是这个道理,强调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教师怎么教,而在于教会学生知道怎么学,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是学不完的,学生要懂得学的意义所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善于用启迪式的提问方法来进行课堂提问,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启迪式的提问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不仅仅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对于其他知识的吸收也是有极大帮助的。
例如:在讲授《祭十二郎文》一文时,教师解释“吾往河阳省坟墓”的“省”时,可以如此运用启迪式提问法。教师(问):“省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答):“探望的意思。”教师:“那探望坟墓合适吗?”学生:“不合适,只有健在的人才会用探望。”教师(问):“那人死了去看他能用什么词呢?”学生(异口同声):“吊唁。”教师:“对了,就是这个意思,对于活人是探望、看望,对于死人只能是吊唁、凭吊。”
在这样的提问方法中,让学生能够一步一步自己寻找出正确答案,不仅能够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好奇心,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他们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逐渐提高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情景进行提问提高提问质量
利用语言的声调、意义、感情色彩和形象等情景,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和各种想象活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情景中,增强高中语文教学效果,这就是情景式提问法的要义。
例如:教师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让学生想象自己正一个人安静地在河边散步,头上皓月当空,池塘里满池的荷花,不时还传来阵阵蛙叫声。如此一副美景,不得不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中,如此,学生学习这篇文字的兴趣自然如潮高涨,这样学生享受文字之美、理解文章大意当然是轻而易举的事。
吊唁通知【第二篇】
[关键词]庄子 方外之友 历史原型 形象塑造 艺术统一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4-0147-06
《庄子》中出现的人物,有些在历史上本无其人,只是作者的艺术虚构,有些则实有其人,有原型可寻。《庄子・大宗师》旨在讨论道与修道的问题,超越人生的生老病死,是悟道的重要内容。文章后半部分关于疾病与死亡的寓言故事中,有两组方外之友形象,作为得道真人,他们突出的表现就是神游物外、莫逆于心。考察这两组形象的由来、生成,是由人物角色深入研究《庄子》思想意蕴的有效途径。
一、子舆、子犁的历史原型
《庄子・大宗师》后半部分,是借助寓言故事为大道现身说法。其中一则探病寓言,提到四位方外之友: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
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是参破生死、游于方外,在悟道过程中产生思想共鸣的莫逆之交。其中子祀、子来暂无可考,而子舆、子犁,则有历史人物的投影。
《左传・成公二年》记载:“韩厥梦子舆谓己曰:‘且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据杜预注,子舆是晋国将领韩厥之父。这位为儿子托梦的子舆在《左传》中一闪而过,看不出他和《大宗师》中的子舆有什么关联。
《大宗师》中的子舆,是《庄子》极尽笔力刻画的超越病苦的真人形象。文中写道:
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颈隐于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其心闲而无事。(足鲜)而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子祀曰:“女恶之乎?”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时夜;浸假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鹗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
故事中,子舆以病者角色出现,由于气脉紊乱,他的身体已严重佝瘘。作者采用夸张的笔法,意在突显子舆面对病魔的态度。他不仅若无其事,还泰然临井而照,称赞造物者的杰作。超然形外的精神境界已经明朗。然而作者又通过问对体的行文模式、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文意跌进一层:化臂为鸡为弹,化尻为轮。林云铭称:“数句皆甚于病偻者。”即使病情再重,形体化为异物,子舆依然轻松接受,表现的是身病而神不病的道者形象。
春秋战国之际,确实有一位因理性对待疾病而著称的子舆,他就是孔门弟子曾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写道:“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王肃《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的记载与《史记》相同。古人的名与字意义相联,曾子名参,字子舆,都与车辆相关。参谓参乘,音为参加之参,指陪乘,即车右,负责护卫。
曾子在孔门弟子中属于年轻的一代,关于他在孔门中的地位变化,钱穆有详细考证:
曾子于孔门为后进,孔子死,曾子年仅二十七。孔子称“参也鲁”,门人记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无曾子。则曾子之在孔门,未必夙为群弟子所推崇。其后游夏子张欲尊有子为师,强曾子,曾子不肯,其时犹不见尊曾子。曾子既为鲁费君所重,其子曾申又见崇于鲁缪。吴起出曾氏门,显名楚魏,至孟子推崇曾子,后世因谓其独得孔门一贯之传,实不然也。
钱先生的论证很有道理,曾参是到战国中期的孟子那里才开始受到特别推崇的,那么,早期文献主要记载曾参的哪些事情呢?《论语・泰伯》篇有如下内容: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这两则材料前后相连,是《泰伯》章叙述曾参言行的开端,后面还有曾参的三段语录。从编排次第可以看出,曾子在疾病期间的言行,在《论语》成书时期已经传播开来,并得到儒家的高度重视。在《论语》编辑成书期间,人们提到曾参首先想到的是他在疾病期间出色的表现。
《礼记》和《大戴礼记》是儒家早期两部重要文献,其中有关曾参的篇目或记载,也往往以疾病为题材。《礼记・檀弓上》有曾子临终易箦的传说;《大戴礼记・曾子疾病》则是叙述曾参在病重期间对其子曾元、曾华的教诲。有关曾参疾病期间言行的记载,都展现了他面对疾病镇定自持的理性态度。疾病和死亡,是人生难以解脱的苦谛,这位孔门子舆疾病期间的表现,在精神境界上与《大宗师》中的子舆是相通的。战国中期孟子学派推崇曾参,相关曾参的传说开始兴盛。孟子、庄子同时,庄子以曾参在疾病中不忧不惧的超然精神为基础,创造出《大宗师》中子舆的形象,并在称谓上沿用曾参的字,使《大宗师》中的子舆成为历史上曾参的折射。
《大宗师》中和子舆成为方外之友的还有子犁。春秋时期,以子犁为名字者,古人往往和《论语,颜渊》篇“问君子”、“忧兄弟”的司马牛相沟连。《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称:“司马牛,字子耕。”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说:“司马耕,宋人。”司马耕即司马牛,孔安国所说的宋国的司马牛,载于《左传・哀公十四年》。对于《论语》和《左传》都出现了司马牛,杨伯峻有如下见解:
说《论语》的司马牛就是《左传》的司马牛始于孔安国。孔安国又说司马牛名犁,又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司马牛名耕的不同。如果孔安国之言有所本,那么,原本就有两个司马牛,一个名耕,孔子弟子;一个名犁,桓(鬼隹)之弟。但自孔安国以后的若干人都把名犁的也当作孔子学生了。
杨伯峻的辨析很有道理,所得出的结论可以成立,以子犁为字的司马牛和以子耕为字的司马牛是两个人。以子耕为字的司马牛是孔子弟子,而以犁为字的司马牛不是孔门弟子,后者事见《左传,哀公十四年》:
司马牛致其邑与焉,而适齐。向(鬼隹)出于卫地,公文氏攻之,求夏后氏之璜焉。与之他玉,而奔齐。陈成子使为次卿,司马牛又致其邑焉,而适吴。吴人恶之,而反。赵简子召之,陈成子亦召之,卒于鲁郭门之外,氏葬诸丘舆。
司马牛是宋国司马桓(鬼隹)的弟弟。桓(鬼隹)又称向(鬼隹),宋景公嫌其权力太大,想把他锄掉。向(鬼隹)反叛失败,流亡到卫国,后来又到齐国。司马牛作为向魑的弟弟,是一位明智之士。他先把在宋国的封邑和信硅交出,流亡到齐国,避免卷入政治动乱。向魅流亡到齐国,司马牛又把齐国给他的封邑退还,奔赴他
国,为的是不和桓魑有牵连。司马牛又是一位淡泊名利的高士,晋国、齐国的权臣赵简子、陈桓子都征召他人朝为官,司马牛均没有,而是在清贫中死于鲁国,据说山东费县南有他的墓。
《庄子・大宗师》的子犁作为探病者形象,深谙自然造化之功。其历史原型取自宋国的司马牛,这种可能性极大。第一,名、字相同。司马牛字犁,称其为子犁顺理成章,用以表示尊敬。第二,境界相通。司马牛在政治动乱中抛舍封邑,拒绝大国征召,甘愿疏离于朝廷之外的表现,很容易得到庄子的认同。第三,桓(鬼隹)欲杀孔子之事,曾轰动一时。司马牛作为桓(鬼隹)的弟弟,其高风亮节的事迹广泛传播,并写入《左传》,为庄子创作提供了素材。第四,司马牛是宋国的名人,庄子也是宋国人,他的作品经常取材于宋国,把这位乡贤作为原型也在情理之中。第五,司马牛生活在春秋末年,与曾参处在同一历史阶段。曾参即子舆,是鲁国南武城人,主要活动在鲁国。子犁的原型司马牛最后居住在鲁国,并死在鲁、葬在鲁。《大宗师》的子舆、子犁分别以二人为原型,把他们定成方外之友、莫逆之交,从时间和地域上考察,具有合理性和历史真实性。
二、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的历史原型
《大宗师》中提到的另一组方外之友是子桑户、孟子反和子琴张: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这三个人物都有各自对应的历史原型,先秦典籍有关三人的记载都很明确。先看子桑户,《论语・雍也》曰: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也。”
子桑伯子即子桑户,历史上实有其人,孔子及其弟子仲弓都对他很熟悉。孔子和仲弓的对话表明,子桑户的行为不受礼法约束,简放轻脱。《九章・涉江》有“桑扈赢行”之语,惊世骇俗。《说苑・修文》篇的记载可以印证上述说法:
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
这是一则传说,未必真有其事。孔子和子桑伯子作为两个对立的人物出现,孔子繁文缛节,人为的修饰过多。子桑户则纯任天性,放浪形骸。由此看来,庄子把子桑户作为方外之友群体的一员,是因为这位狂士为人处世的风格合乎道家的理念,甚至可以把他视为道家的先驱。
再看孟子反,历史上也是实有其人。《论语・雍也》篇写道:
子曰:“孟子反为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孔子赞扬孟子反不自夸其功的做法,他把自己的长处掩盖起来,不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孟子反,又称孟之侧。他的事迹见于《左传・哀公十一年》:
师及齐师战于郊。……右师奔,齐人从之,陈、陈庄涉泗。孟之侧后入以为殿,抽矢策其马,曰:“马不进也。”
这年齐国和鲁国发生战争,孟孺子所率领的右师战败,齐军追击到鲁国都城的西北。孟之侧殿后,掩护部队撤入城内。按照《论语,雍也》的记载,他是在临近城门之际故意抽矢策马,向众人表明不是自己主动殿后,而是驾车的马不肯前行。孟之侧是在推功抑己,不让自己成为众人注目的英雄。善处下,不自夸,是道家创始人老子反复提倡的做人准则,孟之侧就属于这类人物的原型。庄子对孟子反表示认可。因此在作品中予以接纳,成为正面角色。至于孟子反又称孟之侧,当是一个名,一个字。《诗经,关睢》有“辗转反侧”之语,反与侧意义相通,正合乎名和字的通常关系。
和子桑户、孟子反结为方外之友的子琴张,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
琴张闻宗鲁死,将往吊之。仲尼曰:“齐豹炎盗,而孟絷之贼,女何吊焉?”
琴张与孔子是同时代人,他听说宗鲁已死,准备前往吊唁,孔子进行阻止。有关琴张的记载很简略,从他要吊唁的宗鲁身上,可以了解琴张的为人处世。公孟絷是卫灵公之兄,他滥用权利,排斥朝廷大臣,其中司寇齐豹被他免职。齐豹联络一批对公孟絷不满的朝臣作乱,宗鲁也被卷入其中。对此,《左传・昭公二十年》写道:
初,齐豹见宗鲁于公孟,为骖乘焉。将作乱,而谓之曰:“公孟之不善,子所知也。勿与乘,吾将杀之。”对曰:“吾由子事公孟,子假吾多焉,故不吾远也。虽其不善,吾亦知之;抑以利敌,不能去,是吾过也。今逆难而逃,是僭子也。子行事乎,吾将死之。以周事子,而归死于公孟,其可也。”
当初是齐豹把宗鲁推荐给公孟絷,并且为他说了许多褒扬的话。宗鲁被公盂絷接纳,为公孟絷驾车。齐豹是推荐宗鲁的恩人,两人关系很密切。公孟絷是宗鲁的主人,并且待他很好。如今恩人要反叛主人,这令宗鲁进退维谷。离开主人逃跑,将是不忠;把齐豹的行动计划向公孟絷通报,又是不义。在这种情况下,宗鲁毅然选择赴死这条路,既不离开公孟絷,又不泄露齐豹的行动计划。最后,宗鲁死于乱兵之中:“齐氏用戈击公孟,宗鲁以背蔽之,断肱,以中公孟之肩,皆杀之。”宗鲁的选择实属无奈,尽管孔子对宗鲁多有批评,但是,他确实是一位重承诺的义士,也是一位视死如归的勇士。琴张要对宗鲁进行吊唁,说明他推重这位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义勇之士。庄子把子琴张作为方外之友的一名成员,就在于历史上的琴张和孔子的价值取向不同,疏离于主流社会的传统观念,与道家思想契合。
子桑户和孔子是同时人,孟子反殿后掩护撤退是在鲁哀公十一年,琴张想要吊唁宗鲁是在鲁昭公二十年,两事相隔38年。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都生活在春秋后期,是同一历史阶段的人物,庄子把他们写成方外之友、莫逆之交,和这些人物原型所处的时段相吻合。孟子反是鲁国将领。子桑户是仲弓和孔子交谈过程中提到的人物,《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写道:“冉耕,鲁人,字伯牛。”“冉雍,字仲弓,伯牛之宗族。”由此看来,仲弓是鲁人,他所熟悉的子桑伯子也当是鲁人。琴张想要吊唁宗鲁是在鲁昭公二十年,当时孔子三十一岁,正在鲁国,当时琴张是要从鲁国前往卫国进行吊唁。孟子反、子桑伯子、子琴张都是鲁人,庄子把他们写成方外之友,和所处的地域相吻合。
三、方外之友形象的艺术生成
《庄子》之道,从哲学角度看,是一种精神本体,修道重在心灵感悟,表现在生命个体之间,便是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大宗师》中的两组方外之友,正是这种精神沟通的映照。文中的两组方外之友,并非都是子虚乌有,其中多数成员都有历史原型可考。不过,这些历史人物和《大宗师》中的方外之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庄子在把这些历史人物寓言化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处理方式,对原有的历史记载及传说进行了改造,并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因素。
(一)取其轮廓,添加细节
对历史人物的相关材料,只取其梗概和大略,而在具体细节上则进行新的改造,所持的理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加以置换。从曾子到作品中的子舆,采取的就是这种处理方式。
曾子病中出色的表现,战国时期流传甚广,其中最著名的是载于《礼记・檀弓上》的曾子临终易箦
故事。曾参病危之际,得知自己铺的是大夫所用的华美、的竹席,立即下令撤掉,换上普通席子。席子更换完毕,他也停止了呼吸。曾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即维护等级制度的规定,绝不僭越礼数。《论语・泰伯》、《大戴礼记・曾子疾病》所记载的曾子病中言论,都是围绕这种人生价值展开。而《大宗师》中的子舆,舍弃了原型人物的尊礼特征,仅仅取其疾病状态这个大背景,在此基础上提升到对生命的体认: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此处的子舆,在病重期间想到的是委运乘化、安时处顺,实现的是人生的解脱。两相比较,历史上的曾参表现的是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子舆形象,强调的是精神解脱,是生命的体悟。真实的曾参虽然不忧惧死亡,但对世间事务却有无法割舍的情结。《庄子》中的子舆,则在病中对自我作了彻底抛舍。庄子对子舆形象所赋予的属性,体现出道家的价值取向,是对历史人物进行改造和置换的再创造。
(二)取其名而舍其实
只沿用人物的名字,而作品中出现的情节在历史上找不到依据,是进行艺术创造的产物。子犁、子琴张、孟子反形象的塑造属于这种类型。
子犁的原型是宋国的司马牛,字犁。《左传・哀公十四年》叙述他的事迹,提到的是他如何明哲保身,致还封邑,拒绝征召。可是,《大宗师》出现的却是如下场面:
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倚其尸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子犁作为子来的莫逆之友,探视病重的子来。他行动从俗,语言却与世大谬,为自然造化讴歌,为子来的顺时随化咏唱。他的这种举动,在历史文献中找不到什么依据,是《庄子》的艺术虚构。
再如孟子反和子琴张,前者的原型是立功却不张扬的勇士,后者是视死如归义士的崇尚者。《大宗师》的情节却是: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历史上的孟子反和子琴张虽然很有个性,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并无违礼之处。《庄子》中的孟子反和子琴张却对着自己朋友的尸骨相和而歌,成了违背礼数的狂士。《礼记・曲礼上》写道:“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适墓不歌,哭日不歌。”按照礼的规定,丧葬与歌舞娱乐绝缘。孟子反、子琴张临丧而歌的举止,是《庄子》作者赋予的,是为批判社会礼教所作的艺术虚构。
再看对子桑户的改造。《论语・雍也》篇只说他“居简行简”,《九歌・涉江》及《说苑・修文》说他裸行、“不衣冠而处”。《庄子・山木》篇与孔子交往的子桑户(又写作“”)围绕人的命运问题教诲孔子,劝孔子与人交往要以天相和,出自天性本然,不要以利相合,不要依赖外在的修饰,即“不求文以待形”。《山木》中的子桑还有历史原型的影子。而《大宗师》中的子桑户,却是另一种形象: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矣。父母岂欲我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文中的子舆继续保持和疾病的因缘,只是这里他成了探病者。至于子桑户的若歌若泣,以及回答子舆所用的话语,尽管还保留作为历史人物子桑户的狂放之性,但是,狂放之性的表现形态已不是裸行裸居,而是对贫困命运的追问,即已经由行为狂放上升为精神层面的狂放。庄子对子桑户形象的改造,摆脱了对这个人物外在形貌描写的传统做法,另辟蹊径,赋予这个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命运进行拷问的深刻思索,这是《庄子》以外其他文献见不到的。
吊唁词【第三篇】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唏嘘( )( ) 诘问( ) 伎俩( )( )
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错别字,指出后并加以改正。
A.克扣 接济 噩耗 低媚顺眼( )
B.唏嘘 希罕 呵斥 风尘苦旅( )
C.诘问 伎俩 颠沛 穷愁了倒( )
D.焦灼 吊唁 鸡零狗粹 长途跋涉( )
3.请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闯码头: 吊唁: 穷愁潦倒:
4.请你谈谈对“信客”一词应当怎样理解。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5.人们喜欢齐集信客家中,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6.你怎样理解那些妇女对信客说“悄悄话”? 7.你怎样理解信客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8.选文中重点写了信客的什么事迹?为什么这样安排?
9.信客只管通报消息就行了,为何还要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
吊唁词【第四篇】
2008年1月3日,一个晴朗的冬日,风带着凛冽的寒气。9点,当我们赶到上海龙华殡仪馆的时候,广场上排队的人群已经绕了几个弯,队伍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年轻的影迷,有结伴过来的妈妈辈们,也有特地向单位请假来送行的中年男人。上万名影迷和五湖四海的各界人士自发前来,送孙道临老师最后一程。
进入吊唁大厅,眼前没有沉重的缟素,四面悬挂着的是紫色布幔,白色玫瑰组成了花墙,黄色康乃馨装饰的镜框内,孙老身着西装,脸上挂着亲切的微笑,与之辉映的还有他不同时期神采飞扬的经典剧照。在这样悲痛的时刻,耳边萦绕着的不是沉重的哀乐,而是孙道临生前最喜欢的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告别大厅内,孙道临安详地睡在红色玫瑰和白色百合环绕的灵台上,人们手执红色康乃馨,分批上前鞠躬送别。孙道临追悼会就在这样一种平和安详的气氛中进行着,哀伤无处不蔓延,却又让人感到温馨。
仪式上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副局长江平、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吴贻弓、导演翟俊杰、主持人曹可凡、演员梁波罗、奚美娟、牛、童自荣、张芝华、赵静、崔杰等等均到场吊唁,不少人和孙道临有着几十年的深厚情谊。配音演员童自荣对记者说,孙老的配音功底也非常深厚,自己在配《佐罗》的时候,借鉴了孙老的很多东西,包括他的台词表达,同时孙老在艺术上的造诣有目共睹,但人们比较容易忽略的是他的人品,他忠于自己的事业,忠于自己的婚姻。著名表演艺术家牛回忆说,认识孙老的时候他还很小,孙老每次见到他时,总用双手捂着他的脸颊说:小牛,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呀?这句话对牛而言仿佛还是昨天的事儿。
让人钦佩的艺术家走了,各界人士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孙道临老师的怀念和追忆之情。一位女士手捧孙道临的剧照剪贴本,她是一位渡江英雄的女儿。一位来自上海中华书法协会的悼念者带来了一副宽1米、长2米的牌匾,里面装着一张写有86句成语的金箔纸,以此来颂扬孙先生的高贵品格。一位大学老师在签名墙上留下悼念诗句:“道义不随尘俗染,临风愈向儒雅歌”,代表了影迷们对孙道临先生德艺的推崇之情。周伯钦曾是上海市公安局电讯科训练班的第一批成员,他还清楚地记得,1958年孙道临老师参演《永不消逝的电波》时,多次去电讯科学习发电报。1995年周伯钦快退休时给孙道临写了封信,感叹“人生苦短”,于是孙道临送给他一幅字“人生苦短、业绩长存”以示鼓励。除了艺术造诣,孙老的平易近人也让周伯钦感慨万分。
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前来吊唁的群众将近万人,吊唁仪式结束后,还有不少群众久久不愿散去,继续围在播放孙道临影像资料的屏幕前,再一次回味这位表演艺术家的巨大成就。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孙老从年轻到年老,从黑白到彩色,近六十年的电影艺术生涯的资料。《渡江侦察记》、《南岛风云》、《早春二月》、《不夜城》、《雷雨》、《非常大总统》等孙道临表演、导演、配音的代表作,恐怕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陌生,但是“李连长”“萧涧秋”这些或英武飒爽或温文儒雅的形象,曾经真真切切温润了上一代多少文艺青年的心。
孙道临,原名孙以亮,原籍浙江嘉善,1912年生于北京。1938年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曾参加燕京剧社的演出。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燕京大学被迫关闭,孙道临失学,于1943年加入中国旅行剧团,开始演员生涯。之后,孙道临先后加入上海国华剧社和北平南北剧社,参加了话剧《雷雨》、《日出》、《家》等的演出,并导演《青春》一剧,在舞台上初露头角。
1948年,上海清华影业公司将《大团圆》改编拍摄电影,孙道临饰演三弟一角,自此步入水银灯下。1949年,孙道临参加了上海远东影业公司《大雷雨》和昆仑影业公司《乌鸦与麻雀》的拍摄,在《乌鸦与麻雀》中他扮演的“华先生”充满了旧时代的书生气质,正直清高,堪称当时“集实力派与偶像派于一体”的第一艺人,在娱乐与审美匮乏的当时,无人不为其银幕形象与演技折服。而孙道临也凭“华先生”一角荣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电影工作者(演员)。
1954年,汤晓丹导演选中孙道临出演《渡江侦察记》,这部电影在日后被看作是孙道林突破书生形象挑战角色多样化的开始,可是当初却在上影厂遭到很多反对和质疑,原因很简单,孙道临的书生气质深入人心,观众都看惯了,也自觉地把两者同一化了,出演一个军人,所有人都难以想象。观众不能接受,孙道临自己又何尝不是疑惑的,一个演员形象的树立不是一朝一夕,一旦去颠覆它,很可能给前途光明的演艺事业带来不利的影响。于是他找到好友陈述请他把自己画成一个军人,看看形象像不像――这大概算是他自创的“试镜”了。结果,自然是成就了《渡江侦察记》里那个优雅又不失刚毅的“李连长”,这个角色让他成功地转型,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欣赏。之后的《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里,“觉新”“张伯翰”“李侠”等丰富多面的角色更进一步让他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灵,赢得了观众的盛誉,成为几代人敬重和爱戴的电影艺术家。
1963年,相信很多现在已经人到中年为人父母的影迷们都不会忘记,那一季的“飘逸长衫+黑色毛线围巾”曾如何风靡大街小巷,成为年轻男子人人必备的流行样板服。最是那从容地把围巾向后一甩的潇洒,正是孙道临在《早春二月》中的“萧涧秋”的招牌动作。据说当时已经42岁的孙道临接到剧本时,无论面貌还是身形都与这个“大学生”角色相去甚远,可是为了角色需要,为了对得起观众的期待和信任,他硬是白天跑步加跳绳,晚上节食,饿得不行就吃块巧克力,最终在最短的时间里快速减肥,完美演绎了角色。
1984年后,“演而优则导”的孙道临开始执导影片,相继导演了影片《雷雨》、《非常大总统》、《继母》和10集连续剧《孟丽君》等,还在《雷雨》和《非常大总统》两部影片中饰演男主角。
上一篇:吊唁通知(实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