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阅读答案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家书》阅读答案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家书阅读答案【第一篇】

《傅雷家书》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有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妈老是想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嗦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尽管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到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________。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1.读第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1)“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中的“这一类的话”指什么?(用原文回答,15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提到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说它是“又快乐又惆怅”的?

2.在第二段中,作者写道:“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读第二段内容,说说作者说这话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0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文语言特色考虑,填入第二段横线处的应是下面哪一句?简要说明理由。

A.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 B.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选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家书反映出傅雷对两代人如何相处的一些看法,回答下面问题。

(1)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青年人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长辈应克服自身哪些弱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傅雷希望两代人应建立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引文后,结合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写你此时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书阅读答案范文【第二篇】

可能原因1:没看懂

孩子反复阅读一本书或者一页书,有可能是对其中的一些人物、情节、关系没有看明白,又不能从成人那里得到满意的解答,于是他一遍又一遍地读,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无需过多干预,可用建设性的讨论来解决问题。

搞清楚孩子对什么不理解,和孩子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观点。

有一阵,我儿子似乎对《布雷格的龙卷风》一书情有独钟,读了很多遍,后来我才发觉他是对引发整个故事的龙卷风有一种既困惑又恐惧的心理。于是,我通过绘画和身体动作帮他理解什么是龙卷风,正好《探索》频道中在播龙卷风的节目,通过视听等多种渠道,儿子了解到龙卷风原来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生活在北京是很难遇到的。于是,心中的困惑和不安消解了,他也就不再停留在这一本书上,开始读其他图画书了。

可能原因2:有需要得不到满足

有一本关于女巫和扫帚的书,在一段时间内,儿子简直是爱不释手,并拒绝任何的新书。

原来,他是想得到一把女巫用的扫帚,可是,家里的扫帚无论如何也飞不上天,无所不能的妈妈恐怕也无法给他带回一把能飞的魔法扫帚做礼物,所以他只好在反复的阅读中想象自己也能坐着扫帚在天上飞。

孩子的泛灵论造就了他们可以上九天下五洋的浪漫气质,也造就了他们光怪陆离的生活内容。不让他们想象是不人道的,任由他们想象又是要付出代价的,于是我们用充满了想象力和激情的谈话来对付这种问题。

我请儿子说出魔法扫帚的好处,也说出魔法扫帚的坏处,比如下雨会被淋湿,屁股坐在棍子上会很痛,没有靠背可能不舒服,风太大可能会迷眼等等,于是我们又开始想象用一种更好的飞行器来替代魔法扫帚,他想到了哆啦A梦的竹蜻蜓、魔毯、混天凌、筋斗云、飞机、火箭、宇宙飞船等等。我们还专门跑到游乐园去坐了快速旋转的小飞象和缓慢旋转的摩天轮,感受了不同的飞行状态,又一起回忆了坐飞机时的感受。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当我们发现孩子痴迷于一本书,首先要相信,这是个好现象,至少孩子是因为在思考,所以才会痴迷,但是,我们要尽快搞明白孩子痴迷的原因,如果是因为有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有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地方,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谈话,解决孩子的问题,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自己从书中走出来,投入到更广泛的阅读中去。当然,我们还能从中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为他添置相关图书,让他能够有更多的收获。

可能原因3:需要不自阅读之外的关爱

有的时候,孩子反复阅读图书,其实只是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陪伴和关爱。父母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也许只有读书的时候孩子才能在互相依偎的姿势、亲切缓慢的讲述中体会到母亲的体温、父亲的呼吸。于是,阅读的内容变得无关紧要,重要的则是倾听和感受。

当我们发现,孩子需要的不是阅读本身,而是阅读带给他们的来自父母的温暖时,我们既要感谢亲子阅读带给我们和孩子温存的机会,也要反思自己平时给予孩子的身体接触和关注是否太少。不要让亲子阅读成为我们和孩子亲密接触的唯一机会。

可能原因4:无法把书本和生活联系起来

有时候我们会形容一个人是书呆子,其原因在于这个人只会死读书、读死书,无法学以致用,无法把从书中得到的经验、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而这恰恰是小时候读书的习惯导致的。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帮助孩子把阅读的兴趣从书本中迁移出来,再转移回去。

走出书本,进一步发现阅读的乐趣。

家长可以试着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情节游戏、绘画讲述、自制图画书等手段,让孩子在书本之外发现阅读的乐趣。

例如,读了一本关于老鼠和青蛙的故事书后,孩子和家长分别扮演书中的角色,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和不同态度;读了关于独角兽的书,设定一个独角兽跳过山涧的情境,和孩子一起在户外进行跨越的游戏,既锻炼了孩子的大肌肉控制能力,又能体验故事中独角兽的坚韧不拔;读了关于龙卷风的书,让孩子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龙卷风,让自己的恐惧和不安在绘画讲述中得到宣泄和满足;读了七色花的书,想象如果自己有七色花,会怎么使用,画出各种情景,做成一本属于自己的七色花图书……这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都可以让孩子在图书之外找到阅读的乐趣,反过来,更能激发孩子进一步阅读的愿望。

“一本书的封底不是一次阅读的结束,却恰恰是一次成功(深度)阅读的开始。”让孩子热爱阅读的一个好办法,就是让孩子发现阅读原来是如此有趣,而有趣不仅仅是抱着书本的过程,也是放开书本,任想象自由驰骋的过程。当孩子能把愉快的阅读和有趣的游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孩子就能学会走进书本,再走出书本。

走回书本,寻求答案,自发阅读。

当孩子学会走回书本,知道书本可以给我们很多问题的答案的时候,自主自发的阅读习惯就开始形成了。

建议家长在孩子2岁以后,就在家中配备一套图文并茂、内容丰实的少儿百科全书。当孩子问到稀奇古怪的问题时,我们都可以带着孩子从书中寻找答案。

有一次儿子问我什么是细菌,什么是病毒,我想一定是老师在幼儿园提到了这些概念。于是我带着儿子从百科全书中查到了相应的词条,而词条上还有两个小卡通图案:紫色的细菌和黄色的病毒。从直观的画面中,孩子知道了这两个面目可憎的家伙就是让我们生病的罪魁祸首,还知道了勤洗手、剪指甲、按时刷牙就能把这些可恶的家伙赶走。接着,我又找来科普读物《血液和心脏》(南师大出版社),从中儿子了解了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这之后,儿子就有了一句口头语:不知道的时候可以去看看书啊!

于是,在这样一个从图书到现实生活,又从现实生活回到图书的过程中,孩子和图书的关系更加亲密了,他爱阅读却不会被书本困住。

可能原因5:孩子就是喜欢反复读

孩子总是按照自己的大纲在成长,他们最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作为家长,我们只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充分的关爱、恰当的帮助、足够的时间就可以了。

家书阅读答案【第三篇】

家书

父亲去世近十年了。因为父亲病重时没有陪伴,更因为父亲临终时也不在他的身边,父亲孤寂地离去,内疚、遗憾与负罪的心结始终不能释怀。这个心结因着对父亲种种好处的回忆而愈发结实,尤其是父亲对儿所写给他的信的那番痴迷,让我常常反刍父子间的亲情,并进而更加怀念起父亲来。

我们整个村都是很穷的,有很多的小孩到了上学的时候连学费都交不起。父亲身体一直不好,家里经济拮据。我们那里的田本来就少,勤劳的爸爸就自己一锄一锄地挖地,开垦出很多田。家里也没什么多的收入,爸爸就在满山开垦荒地,种上蔬菜,然后卖了换钱供我上学。难以想象父亲是怎样供我读到高中的。高中毕业时大学没有考取,看着父亲,我主动提出不再读书,为的是早些挣钱。实在难为父亲,他说还是再去补习一年吧,考不考得上无所谓,总多点知识。于是家庭经济的重担继续由父亲担着。

我清楚地记得,离开家乡的一个清晨,正是这样一副瘦弱的身躯,却佝偻着身子,颤颤巍巍地而又固执地扛起了我的行李,将我送**我去大学读书的站台。那天下着细雨,初秋的雨照例不大,却沁人心脾。就在上车的那一刹,我突然发现,曾经高山仰止般挺立在我的面前的父亲,已在不知不觉中矮了我一个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苍老了……

考**大学,给父亲平添了许多经济压力,但带给父亲的更多是快乐。到了学校,我经常给家里写信,每月至少两封,信中跟父亲讲讲学校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开头的时候一切很新鲜,特别给父亲讲是教授给我们上的课——教授,爸你懂吗?我怎样洗的衣服、叠的衣裳,这是讲给母亲听的。

就这么一封**常常的家信,居然成为父亲享之不尽的快乐源泉。收到我的信,父亲不急于拆开,而是先斟好酒,旁边放上一把罗汉豆,然后坐定,然后才拆封展纸,啜一口酒,看一行字,好像字里行间能够嚼出味来,我的信竟在成了父亲的“下酒菜”。看完了信,也差不多一个时辰过去了,母亲从田头回来,这时,父亲便会极高兴地叫母亲过去:“来信了,又来信了!”也不管母亲该洗洗脸、歇一歇,就像说大书一样摇头晃脑地读起来,那模样母亲说“有些呆笃笃”。

尤为可爱的是,信看也看了,读也读了,该放进抽屉了。然而父亲不,他还要继续看。那时父亲身体虽然还不好,但还养长毛兔,也一度成为乡里的专业户,很光荣了一阵子。割回了兔草、饲好了兔,嗨!又该享受享受了——还是酒,抓一把罗汉豆,还有那道更有滋味的“下酒菜”——儿的信。就这样,日复一日,这封信要等到收到下一封信的时候,父亲才会小心翼翼地放进抽屉。

从母亲那里知道了父亲对儿子的信的这般痴情,我很感动,而且母亲还告诉我说,你爸也真个滑稽,天天要去晒场道地等邮递员,问一问有没有“伢屋里格信”。我知道了这些,感动之余就是更勤快地给父亲写信,这一行动显得很自觉、很真诚,也算是对父母辛劳与爱心的回报。

时代不同了,家书随着通迅**的进步失去了往日的魅力。从****解到现在的大学生要么打个电话发个“通知”,要么就寄一封“请速汇款”之类的电报式的家书;还听说有出门在外的孝顺儿子光汇款却无言,老父亲恳求他不必寄钱,寄几个字来的谈资。行笔至此,我忽然觉得父亲也曾享受过人间已经难得的幸福,心里一时也就宽慰了许多。

1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说“让我常常反刍父子间的亲情,并进而更加怀念起父亲来”,请在文中找出作者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的具体原因。(4分)

12.下列句子的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分析。(4分)

(1)就在上车的那一刹,我突然发现,曾经高山仰止般挺立在我的面前的父亲,已在不知不觉中矮了我一个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苍老了……

(2) 收到我的信,父亲不急于拆开,而是先斟好酒,旁边放上一把罗汉豆,然后坐定,然后才拆封展纸,啜一口酒,看一行字,好像字里行间能够嚼出味来,我的信竟在成了父亲的“下酒菜”。

13 作者在最后一段说“我忽然觉得父亲也曾享受过人间已经难得的幸福”, “难得的幸福”具体指什么?说“难得”的原因是什么?请分别简要回答。(4分)

14文章开头写自己对父亲有“内疚、遗憾与负罪”感,结尾却写自己心里“宽慰了许多”,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参***:

11.①家里经济拮据,还叫我再去补习一年。

② 父亲坚持帮我扛行李送我上学。

③我的家信居然成了父亲享之不尽的快乐源泉。

④父亲天天要去晒场等邮递员,盼我的来信。

(4分,各1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2.①运用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1分)写父亲的苍老来表达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流露出儿子因父亲的瘦弱而产生的伤感之情。(1分)

②通过写父亲收到信后,“斟酒”“放豆”“拆封展纸”“啜酒”“看字”等一系列动作描写,(1分)极为传神地表现了父亲阅读儿子来信的快乐和得意。(1分)

13.①能经常收到儿子寄来的谈学习、生活状况的信。 ②原因是现在很多孩子”已不愿写家信了。(4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4.突出了子女自觉地真诚地给父母写信这一行为是对他们辛劳和爱心的回报,说明给父母以精神上的快乐和享受是对他们最大的孝敬。(4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家书阅读答案范文【第四篇】

(一)“标准答案”与“自主阅读”间的矛盾

1.某实验初中的招生阅卷工作正在紧张而又有序地进行着。阅卷老师人人专心致志,个个一丝不苟。整个阅卷室内鸦雀无声。忽然,一位老师转过头与身边的老师低声嘀咕着什么,一边谈论,一边还不时看着手中的试卷,看样子像是在谈论此份试卷答案正确与否,接着又埋下头继续阅卷。过了一会儿,又一位老师抬起头与身边的老师低语着,继而又转向身边的其他几位老师,看表情,他们的谈论无结果。果然,他又走向阅卷组长。组长底气较足,声音洪亮,只听见他说:“‘货郎书担’没这个词,形容学习勤奋的,更谈不上了。错,错!我看这样吧,我写几个成语在黑板上,就以此为标准答案吧。”说完,在黑板上潇洒地写下了五个成语:废寝忘食、孜孜不倦、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十载寒窗。阅卷老师见此放松地吁了一口气。

画外音“货郎书担”说的是三国时董遇和哥哥离乡背井去外做生意,货郎担一头装货,另一头却是书。只要一有空闲,便争分夺秒地读书的故事。这个词不太常见,可见此考生平时阅读广泛,知识积累丰厚。可就是这样一个“亮”词,在许多阅卷老师面前竟被判了“死刑”,并因此引出了绝对的标准答案。

2.午饭后休息时,阅卷老师们聚在一起,只听得其中一位说:“你说这样的考试公平吗?标准答案就锁定在这五词。最起码还有‘手不释卷’也表达了学习勤奋的意思呀!”“对呀,‘韦编三绝’也是的,它原来是说孔子反复阅读《周易》,竟使皮绳断了多次,后来用以形容人们勤奋读书学习。”另一位老师附和道。“阅卷组长还挺熟悉教材的,‘标准答案’中的这些词都在教材上出现过。看来还是只有狠抓课本才行呀!”一位老教师感慨万千地说。“不,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积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一位年轻教师激动地说。“那可怎么办?鼓励学生多读,读来的知识却不能答卷!”“唉!对了,我们可以这样,平时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广泛地读,让他们自由地说。到最后复习时再给他们来个‘一锤定音’,给他们标准答案。”“不错,不错,是个好主意!”大家纷纷称道。

画外音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老师们不再是教书匠,他们在努力践行着新课改。可面临着考试,面对着阅卷时的标准答案,他们在思索、在探讨,最终在新旧观念之间找到了第三条路,想到了平时搞课改、复习搞应试的两全其美之策。

(二)对“标准答案”的反思

通过以上的两个镜头,不难看出“应试教育”给老师和学生带来的疑虑和担忧。对此,广大老师应深入地进行自我反思。

1.老师,你囊中羞涩吗?

自古以来,老师就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出现,被誉为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在学生的心目中,更是知识的权威、知识的化身。而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限于教材、老师。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都给学生敞开了知识的大门。于是出现了学生能答出“货郎书担”、而老师却视为错误的怪现象。一位任教五年级自然的同事曾对笔者发过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懂得真多呀!”原来自然习题上有一道题:把闹钟放在哪里,会听不到闹铃声。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多处询问其他老师均不得知。最后无奈,在评讲时想越过此题,直接进入下道题。不料刚刚读题,学生小王就举起手,说老师漏了一题,他知道答案,是真空,并拿出了依据――《小哥白尼》。是学生懂得多吗?不,是老师懂得太少了吧!常见老师们苦口婆心地教导学生不要浪费时间,要多读书,扩大知识面。可又有多少老师在充分利用时间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在新课程推行的今天,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拥有“活水”,才能在学生面前永为人师。看来,老师在提高业务水平,加强理论修养的同时也该注重自身知识储备、丰厚文化底蕴啦!

2.老师,你敢言吗?

镜头二中的老师不满标准答案,他们还得知一些答案是正确的,可为什么当时不提出来呢?集思广益,大家说说议议,也能将“标准答案”的杀伤力降到最低呀。平时课堂上,总见一些老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可勇于举手者寥寥无几。老师们就不解,就感慨:这些孩子是怎么啦?可又似乎发现:学生课堂上面对老师不敢言的情景与老师阅卷时面对组长的情景何曾相似呀,记得一次听课调研活动中,一位讲课老师用较快的语速、发抖的声音安慰学生不要紧张。自己的声音都发抖了,这样的安慰有效吗?恐怕只能让学生听了更加紧张罢了。有怎样的老师,就有怎样的学生。学生年龄小,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他们最爱模仿,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往往老师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及行为态度等对他们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老师也该注意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人格素质啦!

3.标准答案,你还好吗?

62 23289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