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阅读答案汇总4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家书阅读答案汇总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家书阅读答案范文【第一篇】
根据名著《三国演义》阅读完成题目:写出两个和诸葛亮相关的小故事 、 。
翻阅试卷,发现学生的答案很丰富:火烧新野、挥泪斩马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等。但不幸的是这些答案全部遭遇错判,为什么被判错误?批卷老师答道:批卷组长写在黑板上的试卷标准答案就是三个:空城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借东风)、三顾茅庐,(这三个答案前两个出现在本册课本练习3里,后一个是本册第8课课文。在本次考试中答这三个课本中的标准答案的学生占大多数),我们是严格按此“标准答案”来批改的……于是有教师问批卷老师:“您让学生读《三国演义》了吧?自己认真读过这本书吗?熟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吗?”批卷女老师一脸通红,沉默不语,不愿回答……
经询问,很多答“标准答案”的学生并没有认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只是在老师的教导和反复训练下,强记住书上的几个正确答案,考试顺利派上了用场,也因此获得了好分数,皆大欢喜。而认真阅读原汁原味著作、答案丰富多彩乃至“超标”的学生在考试中则伤痕累累。而教师的神回答,更让人慨叹不已!
无独有偶,一次期中考试试题出现了关于课外必读书《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测试题,上面没给统一的标准答案,批卷老师们这下可挠头了,但很快计上心来,大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迅速找来学生的《海底两万里》查找正确答案(但因老师们没看过此书,不知答案在何处,只能漫无目标地一页页、一章章翻查,找起来十分缓慢和费劲),有的迅速打开手机流量上网搜索,有的找来笔记本连上网上百度查找……大家齐心协作,终于找到了答案。面对这个浅易的阅读题(答案都在书里),老师们为何纷纷遭遇滑铁卢?原因在于老师们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事,和自己无关,所以将其高高挂起!
我们有些教师不仅对《海底两万里》这样的名著无以问津,就连《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都没看过,闹出批改试卷的笑话让人啼笑皆非、痛心疾首! 由此折射出教师的阅读现状极其堪忧!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都认真看过的教师绝对是少数。要求学生必读的课外阅读书目,一些教师大多是作壁上观,自己从不涉猎,遇到课外阅读考试试题不知道答案,就上网百度一下来“糊弄”学生。教师不读书,知识匮乏、脱节,精神枯萎,学养不足,导致其备课视野狭窄,研究教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课堂教学亦会捉襟见肘,学生的收获只是一“孔”之见。教师自己不读书、不研究,更无力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无法引领学生走向阅读的深处,走向智慧的殿堂。教师不读书,何以要求学生读书?何以学高为师?
虽然上面三令五申“学生的课外必读书老师一定要阅读,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读好书”,但部分教师依然是我行我素,对此置若罔闻,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老师们皆忙于一如既往地要求孩子多做题、多练习,试图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训练解题技能,提高应试分数。只重技能技巧训练,注重工具理性思维,轻阅读,不重视人文底蕴的涵泳,忽略了孩子的精神发育和生命成长,导致孩子的阅读生命黯淡,营养不良。
我们的老师因应试性、功利性太强,更不敢放开学生的课外阅读,眼睛只盯在课堂教学和书本教材上。故而只重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大量开展以教学为主的教研活动,而忽略课外阅读指导的探讨与研究。课表上的“课外阅读课”名存实亡。在很多老师的认识里,即便有“课外阅读”也只能是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之外、作业完成之外的时间去“自由”阅读,自己从不在课堂上去进行方法指导、引领和要求,缺少监督、检测和有效反馈,全凭学生自己信马由缰地去“盲读”,至于学生课外读没读、读什么、怎么读等无从过问,这样的“伪”阅读到底有多少成效呢?
为什么老师不敢放手?很多教师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大量的课外阅读会影响孩子的课堂学习。而现实是恰恰相反的。教育家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据有关心理学的调查表明,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及内容与课内理解课文有密切关系,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但直接而且明显。”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激发了语文学习兴趣,学习质量反而得到了大面积的提高。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生命。但是当我们把课堂分割零碎了之后,孩子们就感受不到生命的活力了。语文学习需要大量的、整块的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自主阅读。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们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他相信,阅读的力量能够影响孩子终身。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可见阅读对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性无可比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读书风气最能影响学生和社会风尚,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教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讲的话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由此可见,教师的读书不仅具有个人意义、教育意义还具有社会意义,阅读何其重要呀!
家书阅读答案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 高考语文 文学鉴赏 识记内容 文字题答案 写作训练
语文是美的学科。做完备的答案,是对语言美、文字美、文学美、鉴赏美的一种靠近甚至亲历的体验。答题能力造就的,如或不是美的创造,就是对美的再创造,答案完备的本质是对审美活动结果的展示。
一、应试者要用情感阅读试卷中的文学作品,使解答题目的过程回归到文学鉴赏是审美活动的本质上。
语文试卷所承载的文学作品是具有审美意义的。这里有司马迁的史家绝唱,也有王羲之的放浪形骸;有李白的登峰长歌,也有杜甫的普世情怀;有苏轼的竹板抒啸,也有柳永的兰舟情结。对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本出题的回答,需要应试者以感受情感之美为基础。倘若在诗歌鉴赏题的阅读文本中给应试者一个场景:小楼明月,水流花落,那么应试者应当理解:那个凭栏远望的是怎样的人呢?如果他是一位国君,那么他可能是被软禁的李煜,正感叹着“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如果他是一名儒将,那么他可能是退居二线的辛弃疾,正低吟着“水随天去秋无际,无人取英雄泪”;如果他是一个不知名的女子,那么他可能是一名失神的少女,正感慨着“残妆含泪下帘坐,尽日伤春春不知”;抑或是一位闺怨之妻,烦忧着“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是人皆有感情:仕途通达,便长啸高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宦游官场,需道别好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居易贬谪远地,于是感慨天涯沦落,以至于青衫尽湿;杜少陵饱经失落,于是慨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秦观有感于牛女真情人间难得,于是高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古往今来,凡诗文中透露情感的,无论喜忧,都是美的;哪怕是对敌人的怒火,也是值得赞叹的爱国情义。诗歌鉴赏题要想懂得诗意,首先要懂得中国的诗歌的创作传统。传统上明月表相思,于是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传统上柳枝赠别友,于是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景是解析情感的钥匙,应试者用如此思维解题,就会使答案趋于完备。
二、应试者需抓住课本内容和基础知识,强化对识记内容的自我检查和训练。
高考语文卷识记部分的考题是有关名篇名句记忆、语音识别、字形规范和成语使用的考查。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识记性的知识,因此要求应试者将考纲中规定背诵的诗文,不仅要全部背熟,而且要正确书写。应试者要定期自我检测,且在训练中坚持独立默写,不要在做题时查找资料。对于语音、错别字和成语,要即遇即解决;除此之外,还要对辅导书上专门列出的相关条目需加以识记。在2017年的新考纲中,强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和复习,应试者一方面需要对必修、选修教材中分散介绍的内容进行复习,另一方面要对专录知识进行集中记忆。另外,在新考纲中把实用文本阅读题和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由原来的选考改为必考,看起来和识记的内容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原先几年,在试卷中出现应试者选答的少有文学类文本(如小说)阅读题的现象。根据调查,应试者多选择后者,大多是觉得后者较为容易。究其原因,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更需要具备大量术语,了解写作和鉴赏的诸多理论知识;应试者因惧怕或觉得没有精力去识记这些知识,就失去了在应试中选择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底气。现在考纲一改,自然对应试者掌握写作和鉴赏的理论知识有了新要求。
三、应试者要加强对答题方法和要领的学习,务必使文字题的答案凝练而规整。
部分应试者在平时训练和模拟考试中所做的答案文字稀少,要点遗漏,原因主要是应试者未能明白答题要领和步骤。因此应试者要尽快掌握解题技法。首先,应试者要重视非正文部分的信息。部分应试者在解答文言阅读和诗歌鉴赏试题时,只阅读正文,而对命题人提供的注释,甚至诗文的标题都忽略不看,这样解题难免出现偏差。命题人若提供了注解,说明注解不是可有可无的,注解的内容很可能隐含着答案。其次,应试者要揣摩命题人的设问,因问而答。如古诗鉴赏题,如果只问应试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应试者只要答用了比喻或者拟人就可以;如果在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之外,还有“试加以分析”的要求,应试者就必须指明诗中何处用了该修辞手法;如果要求进一步分析其“表达效果”,那么应试者就必须要指出运用该修辞手法在刻画描摹或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另外,在文字题的书写上,要符合一定的要求。比如应试者书写的答案不能超出答题框,在此基础上,在左右两边要各留少许空白,以免太接近扫描边线而给阅卷者带来版面不美观的感觉。答题时要分条目,用带圈的数字标出条目序号,避免把问答题的答案写成作文片段。答题语言要凝练有度,所写篇幅在接近答题框的下沿为宜,这些均需要应试者做专门的训练。
四、应试者需加强写作训练,且应该把“美观地书写文章”变成一种习惯。
高考作文题向来收到应试者乃至社会的特别重视。在审题立意、文采等方面努力之外,应试者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应试者在作文前应该拟一个提纲。应试者应该明白,语文是离不开对书写的考查的。自古以来,书法、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是互相通连的。在古代,往往在一个人身上就集之大成。古代一个文学家,极有可能也是书法家,或者画家。比如王羲之、苏轼、郑板桥、唐伯虎等,都是兼家。语文考试成绩好的应试者,字写得不好的极少。应试者如何在考卷上,把字写得更完美呢?第一要领是书写要工整。若不能做到字体美观,应试者要力求把字写得工整。因为工整也能带来美观的效果。应试者应该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尽可能一笔一画地书写,且要控制字的大小,做到大小适宜。第二要领是下笔要慎重。作文时应试者不能频繁修改,乱涂乱划。下笔前要三思,不要因笔误而出现错别字。在使用标点符号时,不要整段单一地使用逗号,更不能用中文中不规范的标点符号“.”号代替所有的停顿符号。这种不正确、不规范的标点符号若在高考中使用,必须会大大影响作文得分。
完备地答题,要求应试者展现高水平的应考能力,这要求应试者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王国维云,“芸芸少年”,应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立志,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勤奋,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抓住机遇,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做出完备的答案,创造完美的答卷,要求应试者在高考前潜心研究答题技巧,并及早地顿悟、体味和实践做题的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范庆元。现代文探究题解题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13(5).
家书阅读答案【第三篇】
狱中家书
文天祥
父少保、枢密使、都督、信国公批付男陞子:
汝祖革斋先生①以诗礼起门户,吾与汝生父及汝叔同产三人。前辈云: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吾与汝生父俱以科第通显,汝叔亦致簪缨。使家门无虞,骨肉 相保,皆奉先人遗体以终于牖下,人生之常也。不幸宋遭阳九②,庙社沦亡。吾以备位将相,义不得不殉国;汝生父与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 矣。
吾二子,长道生,次佛生。佛生失之于乱离,寻闻已矣。道生汝兄也,以病没于惠之郡治,汝所见也。呜呼,痛哉!吾在潮阳闻道生之祸,哭于庭,复哭于 庙,即作家书报汝生父,以汝为吾嗣。兄弟之子曰犹子,吾子必汝,义之所出,心之所安,祖宗之所享,鬼神之所依也。及吾陷败,居北营中,汝生父书自惠阳来, 曰:“陞子宜为嗣,谨奉潮阳之命。”及来广州为死别,复申斯言。传云:不孝,“无后为大。”吾虽孤孑于世,然吾革斋之子,汝革斋之孙,吾得汝为嗣,不为无 后矣。吾委身社稷,而复逭不孝之责,赖有此耳。
汝性质闿爽,志气不暴,必能以学问世吾家。吾为汝父,不得面日训汝诲汝。汝于“六经”,其专治《春秋》。观圣人笔削褒贬、轻重内外,而得其说,以为 立身行己之本。识圣人之志,则能继吾志矣。吾网中之人,引决无路,今不知死何日耳。《礼》:“狐死正邱首。”吾虽死万里之外,岂顷刻而忘南向哉!吾一念已 注于汝,死有神明,厥惟汝歆。仁人之事亲也,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汝念之哉!岁辛巳元日书于燕狱中。
(取材于巴蜀书社《文天祥诗文选译》)
注①革斋先生:文天祥父文仪,字士表,号革斋先生。②阳九:指厄运。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汝叔亦致簪缨 致:获得
B.使家门无虞 虞:预料
C.其专治《春秋》 治:研究
D.则能继吾志矣 则:就
1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皆奉先人遗体以终于牖下,人生之常也。
——都爱惜先人留给我们的身体终老于家中,这是人生的纲常道义。
B.及来广州为死别,复申斯言。
——等到他来广州与我作死别时,又重申这话。
C.吾委身社稷,而复逭不孝之责,赖有此耳。
——我献身于国家,又可逃避不孝的罪责,全靠这件事了。
D.吾网中之人,引决无路,今不知死何日耳。
——我是罗网中的人,想被放出是办不到的,今天还不知道死在哪天呢。
2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天祥的父亲凭借诗文起家,育有三子,文天祥为国捐躯以尽忠,文陞的亲生父亲和叔父则为尽孝而保全自我。
B.文天祥育有两个儿子,长子叫道生,次子叫佛生,道生因病死于惠郡治所,佛生在战乱中与家人走失而不知所终。
C.文天祥失去两个亲生儿子后,写信给弟弟商量把文陞过继为自己的儿子,他被捕后,弟弟两次亲自来商定这件事。
D.文天祥认为文陞性情乐观豪爽,心气平和,叮嘱他认真学习儒家经典,取其精华,并把它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根本。
21.文章提到《春秋》和《礼》,这两部书与_____、______、及《乐》合称“六经”。(3分)
22.文中引用的“狐死正邱首”,意思是“狐死后头部向着自己巢穴的山丘”,作者的引用有何目的?请简要说明。(5分)
答:
选文二
至元十九年……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 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 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取材于《宋史·文天祥传》)
23.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4分)
24.结合选文一和选文二中文天祥《衣带赞》的内容,谈谈你对文天祥的“志”的理解。(5分)
答:
《狱中家书》阅读答案:
[虞:忧患](3分)
[“想被放出是办不到的”应为“想**都办不到”。] (3分)
[“两次亲自来”错。] (3分)
21.《诗经》《书》《易》(3分。一空1分。)
22.答案示例:用狐死后头部向着自己巢穴所在的山丘作比(类比),表达自己被囚系时的思乡之情和希望归葬家乡的愿望,表现自己毅然赴死的坚定信念。
(5分。比喻,1分;情感,3分;语言,1分。)
23.天祥受宋恩//为**/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
(4分。断对2处得1分;断错2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必断,“//”可断可不断。)
24.①要读《春秋》等圣贤书;②把经典精髓作为立身行己的之本;③仁义很重要,行仁义,人生无憾;④取义尽忠,以义成仁;⑤《狱中家书》中希望文陞全身以嗣后,治“六经”以世吾家;期望文陞能纪念自己。
(5分。一点1分,答出4点给满分。)
《狱中家书》参考译文:
断句文段译文
至元十九年……把文天祥召进宫中告诉他道:“你还有什么请求?”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蒙受宋恩典担任**,怎么可以侍奉第二国?希望赐我一死就足 够了。”但(元世祖)还是不忍心,马上挥手让他退下。谏官极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听从了他们。不久又下诏书阻止他们,但文天祥已经死了。文 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对吏卒说:“我的事情结束了。”向着南方拜别以后就义。几天后,他的妻子欧阳氏前去收尸,文天祥面色如生,享年四十七岁,他的衣带中 写有赞文说:“孔子教导我们成仁,孟子教导我们取义,只有尽了道义,仁德才能实现。我读圣贤之书,所学到的难道是别的什么吗?从今往后,差不多可以无愧于 圣贤的教诲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父少保、枢密使、都督、信国公书付嗣子陞儿:
你的祖父革斋先生以读书起家,我和你的生父及你叔父三人都是他所生。前辈们说:兄弟在最初的时候,是源于一个人的身子。我和你生父都是由科举考试而 官居显要的,你叔父也做了官。假如家中不出意外,兄弟们会互相保护,都爱惜好先人留给我们的身体终老于家中,这是人生的纲常道义。不幸的是宋家**遭遇到 灾殃,宗庙社稷沦丧了,**了。我身居宋朝将相的显位,道义上不能不为国献身;你的生父和叔父姑且保全身体以延续宗族的祀典。我和他们在忠孝问题上选择点 不同,各行其志吧。
我的两个儿子,大的叫道生,小的叫佛生。佛生在战乱中走失,不久听说已死了。道生是你的哥哥,因病死在惠州州府,你是看见的。啊,多么令人伤心啊! 我在潮阳听到道生的噩耗,在庭院里哭,在家庙里又哭,马上写家信给你的生父,商量把你作为我的嗣子。兄弟的儿子叫做犹子。我的嗣子一定是你,这也符合道 义,我也因此安心了,祖宗因此可以得到祭祀,我作鬼神因此才有凭依。当我兵败被俘拘留北兵营中,你生父从惠阳寄信来说:“陞儿适合做你的嗣子,我恭谨地遵 照你在潮阳来信的意思办。”等到他来广州与我作死别时,又重申这话。经典上说:不孝的最大罪责“就是无后嗣”。我虽然在世上孤苦伶仃,但我是革斋先生的儿 子,你是革斋先生的孙子,我得到你做嗣子,就不算无后嗣了。我献身于国家,又可逃避不孝的罪责,全靠这件事了。
你生性乐观豪爽,意志心气都平和,将来一定能够凭学问光耀我们的门庭。我身为你的父亲,不能够每天面对面训导你教诲你。你在修习“六经“的时候,要 特别用心研究《春秋》,探究其中所记载、所删除的内容、所褒扬和贬损的人事,所轻蔑和重视的东西以及**外的分置,求得书中的精粹,把它作为立身处世的根 本。认识到圣人的志向,就能够继承我的想法了。我是罗网中的人,想**都办不到,还不知道死在哪天呢。《礼记》说,狐狸死的时候一定要把头向着巢穴所在的 山丘。我即使死在距离家乡万里之外的地方,哪有一时一刻忘记回到家乡呢!我的一切意念都已倾注在你身上,如果死后有神明存在,一定只歆享你的供献。仁人君 子侍奉父母,对待死者就像对待生者,对待亡者就像对待存者,你要牢记啊!辛巳岁正月初一日于燕山狱中。
家书阅读答案范文【第四篇】
(一)“标准答案”与“自主阅读”间的矛盾
1.某实验初中的招生阅卷工作正在紧张而又有序地进行着。阅卷老师人人专心致志,个个一丝不苟。整个阅卷室内鸦雀无声。忽然,一位老师转过头与身边的老师低声嘀咕着什么,一边谈论,一边还不时看着手中的试卷,看样子像是在谈论此份试卷答案正确与否,接着又埋下头继续阅卷。过了一会儿,又一位老师抬起头与身边的老师低语着,继而又转向身边的其他几位老师,看表情,他们的谈论无结果。果然,他又走向阅卷组长。组长底气较足,声音洪亮,只听见他说:“‘货郎书担’没这个词,形容学习勤奋的,更谈不上了。错,错!我看这样吧,我写几个成语在黑板上,就以此为标准答案吧。”说完,在黑板上潇洒地写下了五个成语:废寝忘食、孜孜不倦、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十载寒窗。阅卷老师见此放松地吁了一口气。
画外音“货郎书担”说的是三国时董遇和哥哥离乡背井去外做生意,货郎担一头装货,另一头却是书。只要一有空闲,便争分夺秒地读书的故事。这个词不太常见,可见此考生平时阅读广泛,知识积累丰厚。可就是这样一个“亮”词,在许多阅卷老师面前竟被判了“死刑”,并因此引出了绝对的标准答案。
2.午饭后休息时,阅卷老师们聚在一起,只听得其中一位说:“你说这样的考试公平吗?标准答案就锁定在这五词。最起码还有‘手不释卷’也表达了学习勤奋的意思呀!”“对呀,‘韦编三绝’也是的,它原来是说孔子反复阅读《周易》,竟使皮绳断了多次,后来用以形容人们勤奋读书学习。”另一位老师附和道。“阅卷组长还挺熟悉教材的,‘标准答案’中的这些词都在教材上出现过。看来还是只有狠抓课本才行呀!”一位老教师感慨万千地说。“不,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积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一位年轻教师激动地说。“那可怎么办?鼓励学生多读,读来的知识却不能答卷!”“唉!对了,我们可以这样,平时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广泛地读,让他们自由地说。到最后复习时再给他们来个‘一锤定音’,给他们标准答案。”“不错,不错,是个好主意!”大家纷纷称道。
画外音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老师们不再是教书匠,他们在努力践行着新课改。可面临着考试,面对着阅卷时的标准答案,他们在思索、在探讨,最终在新旧观念之间找到了第三条路,想到了平时搞课改、复习搞应试的两全其美之策。
(二)对“标准答案”的反思
通过以上的两个镜头,不难看出“应试教育”给老师和学生带来的疑虑和担忧。对此,广大老师应深入地进行自我反思。
1.老师,你囊中羞涩吗?
自古以来,老师就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出现,被誉为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在学生的心目中,更是知识的权威、知识的化身。而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限于教材、老师。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都给学生敞开了知识的大门。于是出现了学生能答出“货郎书担”、而老师却视为错误的怪现象。一位任教五年级自然的同事曾对笔者发过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懂得真多呀!”原来自然习题上有一道题:把闹钟放在哪里,会听不到闹铃声。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多处询问其他老师均不得知。最后无奈,在评讲时想越过此题,直接进入下道题。不料刚刚读题,学生小王就举起手,说老师漏了一题,他知道答案,是真空,并拿出了依据――《小哥白尼》。是学生懂得多吗?不,是老师懂得太少了吧!常见老师们苦口婆心地教导学生不要浪费时间,要多读书,扩大知识面。可又有多少老师在充分利用时间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在新课程推行的今天,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拥有“活水”,才能在学生面前永为人师。看来,老师在提高业务水平,加强理论修养的同时也该注重自身知识储备、丰厚文化底蕴啦!
2.老师,你敢言吗?
镜头二中的老师不满标准答案,他们还得知一些答案是正确的,可为什么当时不提出来呢?集思广益,大家说说议议,也能将“标准答案”的杀伤力降到最低呀。平时课堂上,总见一些老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可勇于举手者寥寥无几。老师们就不解,就感慨:这些孩子是怎么啦?可又似乎发现:学生课堂上面对老师不敢言的情景与老师阅卷时面对组长的情景何曾相似呀,记得一次听课调研活动中,一位讲课老师用较快的语速、发抖的声音安慰学生不要紧张。自己的声音都发抖了,这样的安慰有效吗?恐怕只能让学生听了更加紧张罢了。有怎样的老师,就有怎样的学生。学生年龄小,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他们最爱模仿,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往往老师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及行为态度等对他们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老师也该注意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人格素质啦!
3.标准答案,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