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讣告【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丧事讣告【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讣告范文【第一篇】

你不要以为这些媒体的讣闻版只对大人物或名人感兴趣,他们对普通人也很关注。普通人的讣告,文笔更优美独特,《纽约时报》刊登过一则讣告:“减肥医师阿特金斯大夫,曾帮助过数量众多的女士,沉重打击了她们丈夫、情人的生活。不幸在结冰的人行道上滑了一跤,就此一命呜呼,再也爬不起来。为什么爬不起来?因为他体重300磅!”

《独立报》的一则讣告写道:“塞尔玛・科克,曼哈顿一家店铺的老板,精于为妇女选择尺寸最合适的胸罩,大多数的时候只需洞察秋毫地一瞥,从来用不着拿软尺比量,她由此名动全国。本周星期四,塞尔玛・科克死于西奈山医疗中心,享年九十四岁,胸罩尺寸34B。”

还有《每日电讯报》的一则讣告这样写

“珍妮特・施密德日前在维也纳去世,终年八十岁。她是一位职业口哨演奏者,出生的时候,她是个男人,曾在希特勒的国防军中服役、参战,后来在开罗一家医院做了变性手术。”另一则讣告写道:“比利・卡特日前去世,终年五十一岁。这位身材矮胖的先生是卡持总统的兄弟,酗酒成性,喝醉之后便坐在盛产花生的佐治亚州普林斯自家廊下的椅子里大发议论,每每让白宫尴尬不已。”

美国讣告界的传奇人物吉姆・尼克尔森,专为普通人写讣告,发誓“要在报纸上为他们争取权益,为版面和尊严而战!”他一写就是19年,曾为130OO多个人写过讣告。他说:“对待讣告,讣闻作者万不能掉以轻心,不能粗枝大叶,不能懈怠。也许这是你写的第一万份讣告。但对死者而言,他只有这一份,唯一的一份。”

丧事讣告【第二篇】

xx市xx商会执行副秘书长、xx市xx商会执行秘书长柳某某同志的父亲柳xx老人于20xx年11月7日4时29分仙逝,享年87岁。

兹定于20xx年11月14日上午8:30时,在xx县xx乡xx村三组柳家祠堂举行追悼会,特此讣告。

如有回去参加悼念活动的亲朋好友,可自行安排时间或邀约同行;或者若有表示哀悼心意且又实在抽不出时间前往的,可委托商会秘书处王xx代转,电话:。

吊丧办设xx县xx乡xx村祠堂,联系人柳xx。

xx市xx商会

20xx年11月9日

讣告【第三篇】

本·拉登的去世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但你能想象吗,5月3日那天,几乎所有的美国读者都将刊有拉登专题讣告的页面默默珍藏起来……在一个拥有众多每天以读讣告为乐趣的讣闻粉丝的国家里,错过拉登的讣告,简直有如一种耻辱。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其中,有1篇准备了十年的讣闻,作者是《纽约时报》资深撰稿人迈克尔·考夫曼和凯特·泽尼克。更为残酷的是,作者之一的考夫曼终究没能等到这篇文章问世,他在2010年1月就已经先于拉登去世了。

“一份见鬼的工作”

在那本以讣告为课题的有趣著作《先上讣告,后上天堂》里,玛里琳·约翰逊曾写道:“讣告作者是看不见的隐形人,所写的是已经不复存在的人物。如果他们干的是为报刊提前撰写讣告的活儿,又死在他们的写作对象之前,他们就会成为撰写不复存在的人物的不复存在的人物。真是份见鬼的工作。”而假如考夫曼九泉下有知,一定会有同样的感慨。

虽然貌似准备了十年,但对作者来说,这就是1篇在很短的时间里必须赶出来的文章。“那要追溯到2001年11月,当初本以为几天后的一次行动中,拉登即将被捕,而且很可能会当场丧命。”“9·11”之后,时年33岁的泽尼克被从教育报道组调到新闻调查组,《纽约时报》的讣告版编辑找到她,希望她能写1篇内容充实的讣闻,于是作为新手的泽尼克找来了1篇考夫曼写本·拉登的文章。“我根本就没有和考夫曼碰面,就是把他的文字拿了过来,融合进去,写出了这篇长篇讣告。”

这的确是1篇足够长的讣闻,超过了5000字。文章开头先是简单地讲了一下拉登死亡的经过,随后评价了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接着是拉登的发家史,众所周知是苏联出兵阿富汗最后铩羽而归给了他机会。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是拉登家族的背景和他的成长经历,将这个美国政府口中的恐怖分子头目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事实上,拉登的待遇赶上了丘吉尔,因为此前的西方媒体,甚少真的为了一个恶棍而准备长达十年的讣闻——合众社曾花了30年时间“更新”丘吉尔的讣闻。

死亡专线

讣闻写作又称死亡专线,不仅报丧,还对死者生平及其功过作出总结和评述,属于新闻范畴。好的讣闻,旁征博引,但文字简练,往往一针见血。美国不少名记者,多以讣闻起家,锻炼出好文笔。

而国外报刊中,《时代》周刊的里程碑专栏,《经济学人》杂志的讣闻专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的讣闻版,多出自名家之手,充满奇文妙句,值得细细品读。

《纽约时报》的讣闻立场持平,文采斐然,登上版面的除了西方名人之外,还包括毛泽东、胡志明和蒋介石等人。毛泽东逝世时,该报给了三个版的版面,算是最大的荣耀。“9·11”后,《纽约时报》开辟了《悲恸的群像》专栏,出动上百名记者和编辑,通过电话采访、面谈等方式采访遇难者的亲友,发掘死难者生命中不寻常的故事和经历。以照片和短文的形式悼念他们,共刊登2100多篇这样的平民讣闻,所报道的内容涉及遇难者有生之年对家庭的贡献,工作之外的才华,个人兴趣和爱好,敬业精神,慷慨和仁慈的个性。《悲恸的群像》专题因此获得了2002年普利策新闻奖。

电影《偷心》中,身为讣告作家的裘德·洛介绍自己的职业是“新闻业的西伯利亚”,这是业内对讣闻作家的戏称。而为本·拉登写讣闻,就好比是被发配到西伯利亚当守灵人。

用黑色幽默充电

多数中国人可能很难想象,在英语文化中,讣告会像服装一样风格多样,时时翻新。背后还有一群颇具才气的讣告作家,以及由讣告读者、讣告收藏家等组成的讣告粉丝团,他们一年一度举行全球性的讣告大会……如果用一句话描述这群人的共同点,那就是:噩耗传来时会高兴得一蹦老高。

在《先上讣告,后上天堂》中,玛里琳·约翰逊还描述了种种和讣告有关的逸闻趣事:1826年7月4日,美国第二、第三届总统约翰·亚当斯和托马斯·杰弗逊同时撒手人寰;《小熊维尼》中小老虎和小猪配音者的死只相差一天(今年伯格曼和安东尼奥尼同一天逝世,想必又让讣迷们激动不已);第六届杰出讣告作者国际大会上,91岁高龄的里根死亡将会议带入高潮……每当名人发生意外被送进医院,讣告作者们就四处收集资料,亢奋地投入工作。然而名人们每一次从危险中挺过来,讣告作者只能遗憾地将自己的作品塞进抽屉。七十多岁的伊丽莎白·泰勒生前曾摆平了一次脑瘤、三次换臀骨、好几次后背骨折、多次肺炎,当她真的在前不久挂了,英美讣告作家们竟然没有忘记在她的讣告里回敬一句:最不愿意和讣告作家合作的名人。

而每个普通人死后,也都至少值得一两百字——

“塞尔玛·科克,曼哈顿一家店铺的老板,精于为妇女选择尺寸最合适胸罩,大多数时候只需洞察秋毫地一瞥,从来用不着拿软尺比量。她由此名动全国。本周星期四,塞尔玛·科克死于西奈山医疗中心,享年94岁,胸罩尺寸34B。”

“减肥医师阿特金斯大夫,曾帮助过数量众多的女士,同时沉重打击了她们丈夫、情人的生活,不幸在结冰的人行道上滑了一跤,就此一命呜呼,再也爬不起来。为什么爬不起来?因为他体重三百磅!”

成千上万讣迷们每天兴致勃勃翻阅当地报纸,期待这些黑色幽默给他们一天的生活充个电。而这种看似有些恶搞的讣告文化,实则以公民的自由、宽容和豁达为土壤。因为有着对死亡的敬意和对生命的尊重,也许,“死,在这个时代是最棒的。”

讣告【第四篇】

xx市原*委员某某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x年x月x日x时x分在逝世xx市,终年九十岁,父亲去世讣告短信。

今定于x年x月x日x时在xx火葬场火化,并遵xxxx先生遗愿,一切从简。

特此讣告。

xx市*

65 1708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