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媒体优推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外国媒体优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外国媒体【第一篇】
>> 社会化媒体的网络动员特点研究 媒体外交的困境与对策:数字化媒体外交的兴起 美国对华媒体外交中的教育推广研究 媒体外交背离美国精神 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控制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点对广告传播的影响 把握社会化媒体传播的两个特点 潮湿的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的营销运作 社会化的新媒体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启示 社会化媒体的管理创新 社会化媒体的应用前景 美国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 美国大学应用社会化媒体的现状及效果评析 新媒体外交的挑战 传统媒体与社会化媒体的博弈 基于社会化媒体技术的社会化电子商务 青少年社会化的新特点 推行村工会干部社会化、职业化的途径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Revolution @State: The Spread of Ediplomacy,2012,Fergus Hanson,.
⑥“Washington Taps Into a Potent New Force in Diplomacy”, Mark Landler and Brian Stelter, June 16, 2009,The New York Times.
⑦“Transparency and Open Government: Memorandum for the Heads of Executive Departments and Agencies,” The White House, January 21, 2009, .
外国媒体【第二篇】
论文关键词对外传播 电视媒体 跨文化 传播能力
论文摘要电视媒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方式。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具有内部性、能动性、运动性、互动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发挥和提升受到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中外因包括:传媒环境、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国外媒体与国外受众,内因则包括媒体的公信力、媒体传者素质、媒体信息传播艺术四个方面。
何为传播能力?美国学者特伦霍姆和延森所下的定义是:“一个人以有效而得体相宜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能力。”我国在研究科技传播能力的时候,学者们提出这样的概念:国家科技传播能力就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有效整合科技传播力量、高效配置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的一种能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媒体传播能力就是媒体以有效而得体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能力。它强调用恰当的方式达到媒体传播目的。
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就是电视媒体以有效而得体的方式对本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所进行的信息传播的能力。它包括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与精度、信息传播的覆盖面以及最后产生的影响效果。
一、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特征
根据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它具有如下特征。
1、内在性
电视媒体的对外传播能力是媒体自身所具有的,通过媒体内部的结构优化、各个部门的协调运作、媒体的理念以及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体现出来。如果把电视媒体比喻为一个人,那么媒体的传播能力就是这个“媒体人”的心理特征和掌握的各种技能,是媒体能够顺利完成一项对外传播活动的主观条件。因此,电视媒体的对外传播是以媒体自身作为主要发力点来进行的传播,是媒体内在的特征。
2、能动性
所谓能动性,就是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和影响做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人的能动性称为主观能动性,其特点是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主动地、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外部世界①。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也是如此,它是电视媒体主动的将决策、理念、战略等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具体的外部世界进行主动的、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播活动,从而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相反,如果电视媒体的传播活动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始终服从于其他媒体的议程设置,或者是成为其他媒体的传声筒,无法单独采集并信息,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没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理念,,那么这样的电视媒体可以说不具有传播能力,或者传播能力低下。
3、运动性
运动性原理是指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是动态的,其稳定是相对的。电视媒体传播能力内部的联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具体事件做出不同的并且恰当的反应。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和运动,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和更新,电视媒体若要适应世界的变化,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必须不断的调整自己,适应社会,从而走在信息时代的前列,影响并引导时代的发展。这恰恰也体现了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运动性的特点。
4、互动性
电视媒体对外传播的目的就是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产生一定的影响。电视媒体要达到对外传播的目标,就必须了解受众群体的特征和需求,提供受众想要知道的信息,而不仅仅是传播自己想传播的内容,说自己想说的话。媒体与受众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媒体内容对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针对性,受众对媒体的传播活动做出信息反馈,两者形成互动。与受众保持一定的互动使媒体更好的为受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这不仅是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体现,更有助于提升这种能力。
二、影响中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外因
中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发挥和提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在客观因素中则包括以下几点:
1、传媒环境
传媒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内,大众传媒的发展水平,媒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其指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媒体发展水平,指传媒的种类、数量,传媒的覆盖率、普及率、发行量等,还体现在国家对媒体资源的利用,以及媒体在受众中的易得性。二是传媒的社会环境,指传播机构的管理方式以及传媒与国家权力的结构关系。
传媒环境之于电视媒体发展,犹如水之于鱼的生长。良好的传媒环境将有利于电视媒体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电视媒体传播能力的提升和发挥。但是,传媒环境是一个较宏观的概念,其内部各项因素对电视媒体的影响也比较复杂,因此,要多方观察、仔细研究,针对不同领域、不同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方能把握住传媒环境与电视媒体的关系。
2、基础设施
电视媒体基础设施是中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因此在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建设中,我们要重视基础设施的作用。
我国曾深刻体会到没有自己的传播渠道设施的无奈。在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对外传播通过向国外寄送节目,或者租用其他国家的通讯卫星来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外传播活动的开展和传播的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甚至受到不法分子的干扰。再例如媒体的数字技术。在现代传播中,数字技术是一项高质、运用范围非常广泛的技术。对于中国电视媒体来说,掌握和运用数字技术将大大提高传播效率,实现传播现代化。
3、覆盖范围
媒体覆盖范围是指印刷媒体的发行范围或电子媒体传播所能达到的地区范围。对于媒体来说,覆盖范围越广,其信息传播的范围也就越广,媒体的潜在受众也就越多,媒体的潜在影响力也就越大。但是要明确的一点是,媒体的覆盖率不等于收视率,媒体的覆盖率高,并不等于其影响力大。媒体要进行国际传播,其覆盖率必不可少。没有覆盖率,媒体的信息就无法到达传播的目的地,也就无所谓国际传播。媒体若要进行全球性的传播活动,就必须建立全球性的媒体覆盖。
三、影响中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内因
影响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媒体公信力
喻国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是对媒介履行作为具有特殊使命的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体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②。
从公信力的概念和认识中可以得出,公信力重在“信”字。“信”体现了媒体在传播信息时的媒体精神和理念,是对受众负责的表现。同时,“信”也体现了受众对媒体的看法,是媒体在受众心目中地位和权威性的体现。
电视媒体公信力的形成,取决于电视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客观、真实的信息是电视媒体公信力的基本也是关键性因素,只有客观、真实,才能取信于民。二、信息的及时性。电视媒体的主要责任就是及时地为受众提供各种信息,以满足受众对社会变动的信息的需求。三、信息的观点和立场。电视媒体的观点和立场是立足之本,人云亦云顶多充当“传声筒”的角色,所传递的信息将无价值可言,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四、受众的态度。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如何,归根到底还是由受众说了算,而这取决于受众对电视媒体的接受和使用程度。
2、传媒从业人员素质
当今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传媒领域,人才决定着媒体的实力。传媒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在全球传播势不可挡的当下,高素质和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中国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一名对外传播的媒体从业人员,光具备专业知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还不够,还要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和良好的外语水平。跨文化传播能力,是媒体从业人员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传播的能力,它需要充分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人民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在了解的同时融入进去,运用其他民族和国家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来传递本媒体所要传递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国际传播能力。
3、媒体信息传播艺术
如何传播是技巧问题,是指新闻媒体在采集、制作和传播新闻信息时所选择的角度、方式、分寸和时机等。能否在信息的传播中体现及时性、丰富性和服务性、能否对复杂的新闻事实提供有效的深度解读,能否提供独家的报道、评论和观点,直接影响到传播的质量和能否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在信息传播艺术上,人的传播方式和技巧受到他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相同的信息内容会有不同的传播方式,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首先是信息传播的语言艺术。媒体语言是媒体进行传播时所使用的社会语言,是媒体传播的基本元素,对媒体的信息传播有巨大影响。相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会取得不同的效果。
其次是信息内容传播的角度问题。采用恰当的传播方式,包括叙事方式,传播者的立场,传播中的用词等使得受众容易接受,甚至是乐于接受。在跨文化传播中,独特的民族文化也会产生世界性吸引力,但作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有效传播方式,传媒必须用国际传媒介的通用语法,用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核心价值去设置、评说国际社会的核心议题。■
参考文献
①百度:b
view/
②喻国明、靳一:《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87
外国媒体【第三篇】
关键词:美国智库对外传播舆论引导
智库是一种独立的、不以利益为取向的非营利性组织,负责生产专业知识及思想观点,并借此来获得支持和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作为一种特殊的现代政治和社会组织的产物,智库在美国已有100年的发展历史了。从最初被称为“没有大学生的大学”式的政策研究型智库,到具有明显官方背景的“政府合约型”智库,再到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政策推销型”智库,直至当下的综合性跨区域大型智库,智库对美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美国公共政策的形成、决策、评估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美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名的美国智库有布鲁金斯学会、传统基金会、外交关系协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兰德公司、国家安全委员会、大西洋委员会等。
智库在美国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中通常履行四种功能:一是生产政策思想,虽然在短期内未必会在政治上实行,但有可能逐渐为决策者所接受;二是提供政策方案,形成关于具体政策问题的报告或书籍,如20世纪80年代初很具影响力的大西洋委员会的《今后十年的对华政策》报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三是为政府储备并提供人才,官员和学者常常在智库和政府间流动;四是教育公职人员和公众,很多智库人员在大学任职,他们的书籍和讲演都面向大众。①当智库的思想观点通过媒体面向政府官员、普通民众时,会对美国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而媒体作为一种非官方的公共外交通道是我国政府进行对外传播,展示真实的中国、表达中国的声音并参与国际事务讨论的重要方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对外媒体传播在规模、渠道、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电视和网络,成为对外传播的主力军。央视英语频道、央视法语频道、央视西班牙语频道、《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都是对外传播的部级传统媒体,新兴的网络媒体生力军包括新华网英文版、人民网英文版、中国日报网、央视国际网络英文频道、中国网英文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国际在线、千龙网英文版、东方网英文版和南方网英文版。形成了国家与地方并举,电视、网络、广播、报纸全媒体对外传播的大格局。
媒体和智库,先后分别被贴上了第四种权力和第五种权力的标签,两种权力的结合成为舆论形成的有效机制。媒体由于缺乏对重大事件或政策的独立分析能力,需要借助智库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对公众进行新闻报道和评论。同样,智库更需要通过媒体发表自己的评论和政见,制造公共舆论来左右政府决策。美国拥有数十家国际顶尖智库,每年生产大量“观点”,出版各种刊物、书籍、研究报告、学术文章等。中美关系,或曰美中关系既是两个不同意识形态阵营的大国间的关系,也是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关系;既是美国智库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开始长久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对外传播媒体一直以来试图努力争取发言权、扩大声音的一个领域。于是笔者认为,我国的对外媒体应当及时关注美国智库的动态,以其新鲜的“观点”作为参照,吸取养分,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传播,以便更好地塑造我国形象。
以智库为向导进行新闻选择,积极参与舆论引导
新闻选择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环节,在保证核心价值和主流立场的前提下,给报道者提供了一定的能动空间。我国的对外媒体可以美国智库资源为向导进行新闻选择,以贴近性的原则向西方公众报道与中国相关的新闻,在对方熟悉的新闻话题下以客观的视角讲述真实的“故事”,争取“首发效应”,加强国际舆论引导。
美国各大智库都非常重视对中国问题的研究,焦点往往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的人权、民主等问题;二是中国的崛起,主要包括经济发展问题;三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会随着国际事件及国际时局的变化而产生研究重点的更迭。智库大多都有自己的定期出版刊物和网站,如布鲁金斯学会的《布鲁金斯评论》、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外交政策》、外交关系协会的《外交》、传统基金会的《政策评论》等,从中可以获知该智库的最新研究动向。排名全美智库第一位的布鲁金斯学会和第三位的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都是以研究中国问题著称的老牌智库,二者均坚持独立客观的研究,对中国多持有正面态度。布鲁金斯学会设有专门的中文网站,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则发行网上中文月刊《卡内基中国透视》,专门刊登关于中国的研究,这些资源都可以成为我们对外新闻传播的信息选择场。
以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为例,其于2009年全年关于中国的研究内容有17份,涉及经济、气候、能源、台湾、中美关系等问题,其中尤以中美关系研究为重,共有5份研究报告及听证会发言词,如《中美两国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挑战和机遇》、《金融危机对美中经济关系的影响》、《美中关系展望》等,都指出了中美关系发展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同时给出了不少积极正面的提议。如奥巴马总统的中国顾问团成员、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教授、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Ken Lieberthal)在《美中关系展望》中提到“美中关系是成熟、广泛、建设性和坦率”的关系,“‘成熟’表明两国领导层需相互了解,对彼此的目标、工作方式及主要关注点有一定的认识”,“‘广泛’体现在两个政府当定期就一系列特别问题进行接触”,“‘建设性’表示两国均重视关系的发展,并努力寻找缓和紧张关系、处理分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坦率’强调双方学会如何在高层会谈中表达各自严重关注的问题”,他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提出了四个友好的、具有建设意义的关键词,既能对美国政府产生一定的影响,参与对中国事务的议程设置,又有利于我们认识和寻找双边关系正面发展的着力点。我们的对外媒体当及时关注这些有利于中国的因素,选择符合我国发展形象的主题和角度,跟进相关的新闻报道,利用多种媒体努力扩大这种正面的声音。
当下,国际信息流动还是以西方尤其是美国为主导,中国的对外新闻报道由于意识形态、报道方式和受众的阅读偏向等原因,传播力还比较弱。如何在传播力弱势的情况下,参加国际舆论引导?一条有效途径就是追踪美国顶级智库的研究。我国对外媒体可利用其中的正面内容和有争议的内容,设置新闻议程,编排深度报道,开展“二次传播”,将切合西方公众兴趣的、有利于中国的新闻报道适时适当地传播给国际社会。
《中国日报》是我国最主要的部级对外媒体,日均发行量超过20万份,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较于我国其他的主要对外媒体,中国日报网站标题鲜明地开办了“Think Tank(智库)”栏目,邀请中外专家进行时评,是吸引读者的亮点。20多位提供视点的专家主要以中国专家为主,亦包括数位来自世界知名研究机构的外国学者。通览外国学者新近的新闻评论,还是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多为肯定的赞美之词,如《中国特色对于增长至关重要》(《Chinese characteristics vitalin growth》),《中国人需要钱,但是不贪婪》(《Money is need,not greed for Chinese》)等;对中美关系也明显地表现出对中国的偏向,如《美国的中国政策应该帮助中国》(《US' China policy ought to help there gion》)等。这种过于正面的表达容易让熟悉西方文化的公众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这只是不可信的官方宣传说辞,难以达到传播效果。所以,我们的对外报道媒体应当选择西方公众更为熟知的、立场客观的智库专家,在我们的对外窗口上发表评论、畅谈见解,开展主动传播,这种非官方的民间姿态将更具亲和力,更能实现传播效果。西方公众有一种习惯认为,他们相信的信息源从高到低依次是专家、媒体、政府。智库专家的意见领袖身份有助于降低西方公众的认知抵触情绪,更易于认同我们的媒介内容,既可体现出我国对外新闻传播客观务实的态度,又可借助这些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提高我国媒体的知名度、公信力,进而赢得优质的国际传播地位。
重视并跟踪保守派智库,主动开展政治形塑
排在全美顶级智库第五位的传统基金会,是美国新保守主义思想库的重镇,对华多持负面态度,主张遏制中国。“中国”就是由该智库于1997年在其研究成果《外交与威慑:美国对华战略》一书中首先提出的,认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崛起成一个大国,中国崛起的进程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美国,因此美国应当清楚界定自己的优先利益,支持和加大威慑中国的力度;同时美国政府应把处理好中国的人权问题作为扩大自由观念的最有效的方法。②这些保守的原则和思想影响到了美国对华政策和对外军事政策的制定,因为我们不难从一些引起过或正在引起中美纠纷的国际事务上看到这些观点的影子。“中国”成为不少美国媒体和其他西方国际媒体在讨论中国事务时所采取的思维框架,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世界多边政治格局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的对外关系。
传统基金会一向重视“中国和台湾”问题的研究,其亚洲研究中心下设有专门的“中国与台湾”子议题。综观2009年其网站上该子议题下刊载的15份研究结果,全面涉及了中国的军事、经济、气候、航空航天、台湾、中美关系等问题,其中与经济相关的研究最多,达6份;其次是中美关系的研究,达3份。这也正契合了美国保守派政治力量对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担忧,对中国崛起的敌意,进而借此对中美关系发展走势提出的防范性的议程。这15份研究结果中,对华持明显负面倾向的研究就有9份,而且其中大部分从研究题目(见表1)上就能看出这种倾向。
美国保守派智库在国际舆论中掌控着不小的话语权,他们关于中国的负面言论在国际传播空间中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进而影响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对华政策。在《中国成长的真相》一文中,作者认为中国对外公布的经济增长数据失实,掺了水分。在《南沙群岛:美国在南中国海的领导权面临挑战》一文中,作者则无视中国的既有历史,声称中国保全在南沙群岛的是一种军事扩张行为,美国当全力支持菲律宾,否则十年后将面临真正的军事危机。再看《贸易保护:美国刚刚涉足,中国才是个中强手》一文中,作者德里克博士批评奥巴马总统的中国之行没有对中国的贸易保护采取严正有效的举措。这些声音一旦形成舆论合力,就有可能从美国社会进入国际空间,不仅影响到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军事政策、文化政策,还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故而我国对外媒体应该重视这类保守派智库,主动开展政治形塑,认真研究他们的话语文本,针对文中提出的失实内容和错误言论,经过与国内专家研究后给出针锋相对、真实客观、讲究文辞的平衡性报道,维护国家利益。这种有争议的话题,以客观的方式真实地呈现事态原貌,反而更能吸引西方公众的阅读兴趣。
目前,国际社会的各种政治力量都在进行激烈的较量,都在力图通过媒体与公众沟通,影响公众对国际政治事务的看法和观点;我们的对外媒体也当以自身的规则与技术来回应,参与对政治的框架和形塑。传统基金会、美国企业研究所、胡佛研究所等保守派智库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他们的定期刊物、研究报告和网络文章都应纳入我们的视野,择其重点、要点,开展相对应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把握话语的主动权,通过有效的传播网络让西方公众及时听到中国的声音,争取更多对中国的政治认同。
注释:
①任晓:《第五种权力――美国思想库的成长、功能及运作机制》,《现代国际关系》,2000(7),第19页。
②穆占劳:《美国思想库与美中关系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政治专业博士论文,2004年6月,第166页。
外国媒体【第四篇】
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面前――
对待外媒的观念和做法
为什么不能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如果说,奥运大阅兵和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渴望被承认。党中央也对媒体的开放寄予了厚望,不仅是汶川、玉树的天灾被电波传送到全世界,还有矿难等重大社会事件也被第一时间及时地报道。在这样坚定的改革意志面前,当野蛮拆迁、环境污染、社会过激举动、、黑恶势力等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社会话题、公共话题的时候,坚持开放的宣传心态,增强透明度,让公众关注、讨论或许是现代公民社会寻找解决方式的有效途径。
全球社会经济分工已经成为一种现实,英美德等国家明显地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IT、金融业、生命科学、制药业、航空航天,包括发动机技术都被这些国家垄断,中国很难在短时间进入前列。同样的,传媒业实际上也是产业链的高端。在世界传媒业的蛋糕中,中国占有的份额很低。虽然,中国传媒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但是,伴随着国内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英语被普遍接受,中国传媒已经被“逼”到传媒竞争的一线。给外媒一个机会是双赢的选择
上一篇:房地产广告标语经典4篇
下一篇:主题党日活动主持词(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