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必背的知识点总结【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地理必修2涵盖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气候类型、土壤特征、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等,如何理解这些内容?以下是阿拉题库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地理必修2必背的知识点总结【4篇】文章,欢迎您借鉴参考。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的自然增长1

1、10万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

死亡率

概念

指某地在一个时期(通常一年)出生人数与该时期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

指某地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的强度

影响因素

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生育政策、生育观念、婚姻制度、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传统习俗、社会风气等

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等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发达国家的人口现状

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人口增长的特点

时间段

20世纪70年代中期,步入现代型

20世纪70年代以前

20世纪70年代以后

人口自然增长率

较低

  

人口增长速度

缓慢

趋于缓慢

人口数量

较稳定甚至下降,如俄罗斯、德国

  

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

很多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5、人口发展不同于人口再生产,还包括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三方面的内容。

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复习3

1、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2、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

3、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4、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地理必修2基础知识点归纳4

影响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河流、地形、气候、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区位、生产方式、政治、历史、宗教、旅游、科技等)。

(1)河流:具有供水功能和运输功能(古代特殊的防卫功能);一般在河流起止点(源头和河口不同)、过河点、交汇点容易形成城市,原因是这里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散。

(2)平原地区城市多,原因是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物产丰盈,交通便利,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气候:城市大多分布在气候适宜、降水适度的地区。(我国城市分布图)

(4)矿产资源:主要在工业革命以后形成的资源型城市。我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大庆等;美国的匹兹堡,英国的阿伯丁,伯明翰等。

(5)科技城:日本筑波,美国硅谷,中国中关村。

(6)政治职能城市:美国首都—华盛顿;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中国首都—北京;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巴西首都—巴西利亚

(7)宗教城市:拉萨,麦加,耶路撒冷等

(8)旅游城市:桂林市、黄山市。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增长模式5

1、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出生率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

生产力水平、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国家政策、自然环境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低(<1%)

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传统型。欧洲除冰岛外,均为现代型,德国、匈牙利已连续多年负增长;北美全为现代型;亚洲除韩国、新加坡、日本、中国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拉美除古巴、乌拉圭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

2、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数+65岁及以上人数)/(15-64岁人口数)]×100%。当人口负担系数≤50%时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孕龄妇女(15-49岁妇女)数之比,它是决定出生率的基础。出生率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的迁移6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人口迁移理论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方面。"推力"是消极因素,它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拉力"是积极因素,把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2、 不同时期、地区的国际人口迁移

大洲

人口迁移流向变化

大洲

人口迁移流向变化

"二战"前

"二战"后

"二战"前

"二战"后

欧洲

净迁出区

净迁入区

亚洲、非洲

净迁出区

净迁出区

拉丁美洲

净迁入区

净迁出区

北美洲、大洋洲

净迁入区

净迁入区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

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

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

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

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值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65 3459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