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篇原文及翻译(实用3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论语子路篇原文及翻译(实用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子路形象特征解析1
摘 要:孔子弟子三千,子路是孔子众多学生中的一员,是学生中形象最为鲜明的。子路虽有“粗鄙”的一面,但同时也有其可爱的一面,他为人忠诚,勇敢有为,忠于职守,恪守孝道,晚年在仁、礼方面也达到很高的境界。子路对孔子而言不仅是学生,亦是朋友,更是同道中人。
关键词:子路;形象;论语
一
子路,春秋末年人,孔子的同乡,小孔子9岁。年轻时是一位侠客,据《荀子・大略》记载:“子贡、寄路,故鄙人也。”可见子路的出身是非常低贱的,“子路,卞之野人也”。子路年轻的时候为了照顾家庭和生存,不得不学会了一套防身之术,经常头上插着野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带着一把剑到处晃悠,路见不平就拔刀相助,行侠仗义,后来遇到孔子,孔子用“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说苑》)使子路彻底折服在孔子的门下,“敬受其哉”,成为了孔子早期的学生。在孔子三千学生中,子路是非常重要的一员,《论语》里学生当中子路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高达47次,子贡其次。子路性情比较急躁,因而受到孔子最多的批评,但孔子对子路还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且针对子路性格上的缺点和不足给予了很多的指点和教诲。可很多人对子路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莽夫”的层面,殊不知子路作为孔子重要的学生之一在其他方面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对子路加以全面的研究和了解不仅可以还原一个真实、全面的子路,而且对于我们了解儒家思想和文化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
孔子三千学生,出自不同的家庭、地域,当然各有各的形象特点,例如,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就比较偏激。通过研究,子路的形象就比较特别,具体有以后几个方面:
1、勇敢、直爽
子路的直爽在《论语》中有很多的体现。有时孔子和学生聊天,子路几乎都是第一个发言的,毫不掩饰心里的想法,没有任何约束。有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在孔子的身边坐着,孔子开场白说,若有人请你们出去做官,你们该怎么做时,“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后三人都是在孔子问了之后才回答的,所以子路得到夫子“哂之”。还有一次,孔子坐着,子路和颜渊站在孔子的身边,孔子让两人“盍各言尔志”,子路还是第一个发言,“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路不仅率先发言,而且还敢向孔子提问,“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得到了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回答。
子路虽被收为孔门弟子,但身上依然保留着那股行侠好义之气,因此是孔门学生中唯一一个敢给老师脸色看,敢对夫子提意见、表达看法的人。因为子路说话直来直去的个性,因此难免与孔子有正面上的言语冲突,所以被孔子批评也是最多的。“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孔子带领学生流亡到卫国时,南子邀请孔子相见,子路个性刚直,很有正义感,马上就不高兴,对孔子说了一些特别过激的话,最后让相信天命论的孔子发誓说如果自己做不到就让天都来厌恶我吧。子路不仅直爽而且还刚强、勇敢,《论语・先进》中有记载:“闵子侍侧,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四个学生在孔子面前,闵子赛是恭敬的态度,子路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作为孔子的保镖,子路的勇敢让孔子“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当然孔子了解子路的勇敢可以运用在哪些方面。当季康子向孔子咨询子路是否可以参与到政事中来,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子路的勇敢有时让孔子都自叹不如,“勇人也,丘弗如也”。《史记》记载,孔子的身高是九尺六寸,高大伟岸,而且还掌握着射击、驾车等多项技能的人都说自己比不上子路,由此可见子路的勇敢。正因为子路的“勇”,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让犯事的人在子路为官期间面对子路都不敢说假话,“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与也”。(《论语・颜渊》)子路可凭借着片面之词就可以掌握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判决案情。
2. 粗鲁、鲁莽
子路的直率与勇敢相应地暴露了子路粗鲁、鲁莽这一方面的缺点。说话直肠子,不拐弯抹角,在外表上也往往不修边幅。“衣敞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论语・宪问》)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貂皮裘的人站在一起不觉得惭愧的人,这就是子路。子路的不惭愧一方面说明了其“不恶衣恶食”,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子路过于邋遢,不顾及自我形象。子路的鲁莽不仅在外形上有所体现,更多表现在与老师言语的冲突上。子路在卫国做官时问孔子假如卫国国君请你去治理国家首先要做什么的问题上毫不避讳、口无遮拦批评孔子“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论语・子路》),子路粗鲁批评孔子迂腐引来孔子的反唇相讥,“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期间有一次被围困在陈蔡,因为缺粮,很多学生都吃不上饭陆续病倒了,追随孔子学生里子路就带着“愠”色去质问孔子。除此之外,子路的鲁莽还体现在他求学方面不精、糊涂,没有耐心。“由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在弹瑟方面,孔子批评子路“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据说子路所弹的这种瑟声里含着一种杀伐之气,令人不寒而栗。
子路的粗鲁、鲁莽让孔子很担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极力教导子路要懂得退让,三思而后行来避免这种性格所带来的危害,孔子在“闻斯行诸”同一个问题上对子路、冉有不同的回答就体现了这一点。孔子告诉子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也就是要子路多思虑,多瞻前顾后,而给冉有的回答却是“闻斯行之”。同一个问题,孔子作出不同的回答,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子路“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还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规范子路的“勇”,“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孔子劝诫子路君子的“勇”不是意气用事,粗鲁无礼,捣乱造反,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同理,“勇”还得遵循礼的要求,“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若没有礼的规范,只是一味地凸显自己的“勇”就会盲目闯祸,心直口快,尖酸刻薄。“勇”还得以仁为统摄,“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以仁为底蕴的“勇”方可成“勇者不惧”的“君子”。孔子似乎预测到了子路终究会为自己的这种性格付出代价,“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而最后的事实也证实了孔子的预言。卫国内乱时,出逃的子羔告诉子路依据当时的情形是不宜轻举妄动,但子路还是冒死前往,终究未能摆脱悲惨的命运。
3. 长于政事
子路有其粗鲁的一面,可是在政事上却很有成就。“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寄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孟武伯问孔子子路的特长时,“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其治赋也’”(《论语・雍也》)子路最突出的政绩是在卫国为官期间把“蒲”这个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得到了孔子“三称其善”的赞誉。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至廷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
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之政,而三称其善,其善可得闻乎?”
孔子曰:“吾见其政矣。入其境,田畴尽易,草莱甚辟,沟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入其邑,墙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也。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此其言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也。以此观之,虽三称其善,庸尽其美乎?”―摘自(《韩诗外传》)
子路治理蒲邑三年后,有一回,孔子路过,走到其境内时,孔子便称赞说到子路做得真不错。走到城中时,孔子又称赞说到子路做得真好。到了子路办公衙府内,孔子不由得又称赞子路做得好。子贡听了很奇怪,孔子说我看到了他的境内耕地都整理好了,杂草都铲除了,田间的水道也加深了,这是因为他恭谨敬慎又有信用,所以百姓才会尽力去做。走到城里看到垣墙和屋宇都完好牢固,树木长得很茂盛,这是因为他的政令忠信而宽厚,所以百姓才不苟且马虎。走进他的衙门清静闲暇,下面办事的人都很效力,服从命令,这是因为他明察一切,而又非常果断,所以他的政令没有扰民。从这些方面来看,即使我连续三次称赞他做得好也说不完他的好。孔子过“蒲”时已经70岁了,在对子路治理的地方实地观察、了解之后,孔子才如此肯定子路在政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子路成熟的为政才能除了子路本身的才干和努力外,当然也离不开孔子的谆谆教导。子路在刚开始治理“蒲”这个地方时问过孔子应该如何治理,孔子感叹说“蒲”这个地方很多壮士,很难治理。虽很难治理,孔子还是给予了子路一些指导,“然,吾语尔,恭而敬,可以摄勇;宽而正,可以怀强;爱而恕,可以容困;温而断,可以抑奸,如此而加之,则正不难矣。”(《说苑・政理》)子路在虚心听取了孔子的意见之后,加上自己本身的能力和技巧把“蒲”这个地方治理的很好。
4. 诚信、忠诚
子路是行动派的代表人物,直来直去,为人诚实,信守承诺。与人交往,“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春秋末年,车子和马匹是代表身份和地位的,子路认为这些东西虽为我所有,但天下之物应该由天下之人使用,不能自己独自霸占,所以子路的志向是希望把他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享,即使用坏了也没有遗憾。子路做起事来,说做就做,不失信于人,不,“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论语・公冶长》)。子路在听了做人处事的道理还未能够达到实践的程度之前特别害怕自己又听到新的道理。据《论语・颜渊》记载:“子路无宿诺。”也就是说子路答应了别人要做的事绝对不会拖延到第二天。
子路的诚实让孔子受益很多,让孔子认为子路是同道中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子路追随孔子周游列国期间虽四处碰壁,可子路依然陪在孔子身边保护他的人身安全,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给予孔子安慰和支持,照顾着孔子的身体。“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论语・述而》)话说,有一次孔子生病了而且病势很重,弟子们都很着急,特别是性情急躁的子路爱师心切,于是请求为他向鬼神祷告。还有一次,“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论语・子罕》)按照礼制规定,给卿大夫治丧才有资格设置家臣,孔子已经离职,没有大夫的身份,所以不能设置。孔子的大弟子子路为了老师死后尊荣,让老师的葬礼风光些,子路就让孔子的弟子作为家臣为孔子准备后事,僭越了礼制。当孔子病情好转知道后,痛骂子路行欺诈之道,痛责自己欺天罔人,情绪激动,反应激烈。子路的行为虽然违背了孔子所要求的礼,但从侧面反映了子路对孔子的忠诚。
子路不仅对人忠诚,同时也忠于职守。子路在卫期间是孔悝的蒲邑大夫,孔悝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蒉聩为君,威胁孔悝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马上进城去见蒉聩,最后“结缨而死”。子路本可幸免于此,可子路临危不惧,冒死进城,最后以死殉职。与其说子路死在敌人的刀剑下,不如说子路死于道德自律,而子路的道德自律无可置疑也就是他忠于职业,忠于其主的思想。
5. 孝、仁、礼
孔子提倡孝的道德思想,孝是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孔子的学生中不乏以孝出名的,其中就有曾子和闵子骞,而子路在孝顺父母、侍奉双亲方面也毫不逊色。
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摘自(《孔子家语・致思》)
子路早年家里非常贫穷,自己常常采摘野菜做饭吃,可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子路常常怀念双亲,可亲人已逝,无法再为父母亲负米。子路的孝顺得到了孔子的肯定和赞扬,孔子称赞子路侍奉父母做到了生时尽力,死后思念这个程度了。子路的孝是契合儒家思想的,儒家思想提倡“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遵循孝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会动荡和危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
子路原是个“野人”,入孔门之后,孔子悉心以仁、礼的思想教导子路,子路耳濡目染儒家这些经典内容,融会贯通之后实际运用在为国为民的行动中。“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子路认为管仲侍奉二主的行径不符合行仁的要求,然而孔子反而赞扬管仲的行为。孔子认为虽然管仲没有为原来的主人公子纠殉命,但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会盟,不用军队,不用武力,通过协议的方式维持和平,使天下没有战争,孔子说这都是管仲行仁的表现。孔子这样定义管仲的“仁”实际上向子路传达了“仁为何意”的信息:只有为国家造福,为民服务的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仁。子路最后死于卫国与孔子传授给子路仁的思想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子路被庄公断了缨,子路认为这是极大的侮辱,是违背礼制的,于是“死而冠不免”,最后“结缨而死”。子路“结缨而死”一方面固然是出于本身的“勇”,但另一方面也是践行孔子“杀身成仁”的理念和知礼、懂礼的规范。
三
子路是孔子最亲近的学生之一,也是孔子最好的弟子之一,亦是孔子最重要的伙伴兼朋友,在孔门弟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子路虽本身带有一些缺陷和不足,入孔门之后受到了孔子很多的批评,后因孔子因材施教,给予子路很多的教诲,使子路晚年于礼、仁方面均达到很高的境界,具备了成熟的为政能力,知识、品格、为人处事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符合儒家所提倡的思想境界,所以世人对子路的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莽夫”的层面上,这也是我写此文的本意所在。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王肃。孔子家语[M].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1980.
[4] 傅佩荣。论语300讲。北京:中华书局,2011.
[5] 李启谦。子路研究。齐鲁学刊,1985第6期。
[6] 李振纲 陈鹏。论语中的“勇”与子路的“好勇”。河北学刊,2012年1月第32卷第1期。
[7] 管正平。子路成长的分期考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11月第41卷第6期。
古代二十四孝之子路2
[摘要]子路的孝是被世人所了解和敬仰的,本文先对子路作了简单的分析,然后从子路的孝心出发,着重描述了子路孝的事迹,并对子路孝心给我们的启示作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子路;孝;孔子
“孝敬”是子女在情感和物质上对父母尽义务,含有敬重的意思,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完美的“孝”应当在内既是一种子女对父母的真爱,在外又是一种合乎道德规范的尽义务的行为,两者达到统一。当然,也不能单方面地要求子女孝敬,父母也应理解子女,双方在情感上达致某种良性的互动才有意义。
一、孝的内涵
“孝,善事父母者。”孝是人可以从身边之最近处做起的人间关系德目,被称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经》中,子曰:“教民亲爱,莫大于孝”。孝最基本的内涵是子女对父母的孝。《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最首要的含义是尊亲,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二、二十四孝之简介
古代留下了不少的孝绩,这些事情都被后人所记载,以此来教导世人为人子女时应做好的孝,二十四孝就主要包括了“舜孝感动天”、“汉文帝亲尝汤药”、“曾参啮指痛心”、“闵损芦衣顺母”、“郯子鹿乳奉亲”、“老莱子戏彩娱亲”、“董永卖身葬父”、“丁兰刻木事亲”、“江革行佣供母”、“陆绩怀橘遗亲”、“郭巨埋儿奉母”、“黄香扇枕温衾”、“蔡顺拾葚异器”、“姜诗涌泉跃鲤”、“王裒闻雷泣墓”、“崔山南乳姑不怠”、“王祥卧冰求鲤”、“吴猛恣蚊饱血”、“杨香扼虎救父”、“孟宗哭竹生笋”、“庾黔娄尝粪忧心”、“朱寿昌弃官寻母”、“黄庭坚涤亲溺器”、“子路百里负米”。
三、子路的简介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生存的历史背景为春秋战国时期,拜孔子为师,由于聪明的才智和勇猛的策略,后来做上了大官。他为人比较伉直、比较鲁莽,且非常勇敢,最让人敬佩和感动的事迹就是他对父母的孝,十九岁的子路后来去游玩,当他进入卞时,他的聪明才智与勇猛的精神被孔子知晓和了解,后来他做了孔子的弟子,在孔子门下作学生的阶段,子路总是与孔子一起出入各个国家,在此期间,他与孔子虽然是师徒,但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不足,子路总是敢于直言,并且自己所犯之错,孔子也勇于认错、并及时改正。这位集才能与智慧与一体的学生,让孔子极为满意。在孔子对他学生的记载内容里面,子路在里面被提及的次数颇多,可以看出,子路对于孔子的影响和印象很深刻。在论语里面,孔子对子路的记录主要就包括了他的“孝”,以此来说明他的精神对后世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子路的孝史
子路生长在非常贫穷的家庭里,吃得不好,穿得也不好。他怕父母营养不够,为了让父母能吃到米饭,他要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背回家奉送父母。虽然是这样辛苦,但是子路甘之如饴,孝敬之心始终没有间断和停止过。后来子路发达了,环境和物质条件好了,可是他的父母已经先后过世了。生活环境这么好的情况下,他很想要报答父母之恩,可是父母已经不在身边了,所以他非常的痛心。孔老夫子赞叹子路是位非常尽孝的人。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所以孔夫子说,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称为孝,因为那跟家里养牲口几乎是无别的。
五、子路的孝对于现代人的启示
现代说孝,往往指子女赡养父母、晚辈赡养长辈。其实,尊敬先于赡养。孝没有具体标准,因为孝心是每个儿女对自己长辈的一种爱和尊重,要是加上“标准”的话,那就更谈不上孝了。孝是发自内心的爱,孝心的定义就是自己的父母生活开心、安心、舒心,这是最好的孝心,因为父母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无求回报的。孝是做自己认为对父母好的,自己认为父母需要的,其实也就是尊敬老人,赡养老人,让他们过更好的生活,在物质上精神上都尽可能的幸福。
“孝”首先是内心要有孝的信念,并付之于行动中去,信念与行动相结合。孝”是(下转第42页)(上接第40页)“一种感觉,来源于相互间的理解和爱,这关键是需要双方调整心态,靠一方硬压另一方是逼不出“孝”来的,那种亲情纽带没了,一切也就都成了形式,也就没有意义了。父母和子女应当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孝”不仅仅是给父母物质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真正的恭顺。
进入现代社会,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中国自古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说法, “孝”有大小,不仅指要从物质上瞻养父母,使父母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能够尊敬和善待全社会的老人,使他们不仅能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同时也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尊老、敬老、养老、爱老、助老才称得上是最高的孝道。
总之,“孝”从古代就是人们的思想素质的行为标准,一个懂得孝顺的人才能被世人所敬仰,所尊敬,孝是做人的根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每个人都应做到以“孝’为首。
参考文献:
[1]徐声慧。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沧桑。2006.(02).
[2]舒俊。孝文化的传统涵义及其现实意义[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
浅析《论语》中的子路3
摘 要:子路是《论语》中孔子批评最多的弟子之一,但他也是《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孔门弟子。《论语》对他的记载生动,丰富。勇敢、刚强、直率、鲁莽的子路受到了后人更多的关注和喜爱,这是由于他的勇敢鲁莽体现出未受文明侵蚀的一种天然之美。
关键词:论语;子路;性格;才华;品德;为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37-02
孔子有弟子三千,“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1]但在《论语》一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则是子路,有42条目。据杨伯峻《论语译注》统计,出现子路之名(含季路、由)共出现82次,远远多于其他弟子出现的次数[2]。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在《论语》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形象生动而丰富的子路。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鲁卞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隳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勇敢、刚强、直率、鲁莽”,这是孔子对子路的总体评价,也是《论语》中的子路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而子路忠诚、尊师、忠义、守信的一面也给后人诸多启示。
一、子路之才能:擅长政事,办事果断,重承诺
(一)擅长政事,有军事才华
孔子在总结他的优秀学生时说:“德行:颜洲,闵子赛,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子路擅长于“政事”的。当有人问子路的情况时,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由此可以了解到,子路善于治理军赋,后来由于经验的增多,独立治邑也能取得不少政绩。如他在卫国当“蒲大夫”时,受到了孔子“三称其善”的赞赏。
(二)办事果断,一诺千金
当季康子向孔子问子路是否能治理政事时,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孔子又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论语·颜渊》)确实,他说话办事,从来是不嗦不唠叨的,并且重承诺,言出必行,不拖泥带水。
二、子路之性格:直率、刚强且鲁莽
(一)直率、刚强
《论语·先进》篇在总结几位学生的行为特点时说“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行行”是刚强的样子。闵子骞站在孔子身旁时,是恭敬正直的样子。子路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就是快乐的样子。短短几句看出了子路刚强勇猛的性格。子路的直率,坦诚和豁达令人钦佩,孔子对此也赞赏有佳,因而,子曰:“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论语·子罕第九》)这就是说子路不嫉妒,不贪求,一生坦荡。
(二)粗陋、鲁莽
《论语·先进》篇还概况道“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这就是说,四人的各自的特点是,高柴愚笨,曾子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子路的鲁莽还体现在他的言行不修边幅。在《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让弟子们各言其志。其他人都待孔子问完后谦虚作答,唯子路率尔对曰。对于他的鲁莽,孔子也说道:“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第十一》)
子路很有军事才华,常常希望能得到孔子的表扬,但他有勇无谋所以孔子不轻易表扬他。所以,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子路的刚强鲁莽也遭到了孔子的批评。所以,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
(三)敢于直言不讳
孔子在《论语·先进》篇中说道:“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而只比孔子小九岁的子路,所以只要认为是不合理的事情,他总是对孔子直言不讳。
从《雍也》篇记:“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中可知“子见南子”,既非美事,弟子便该推作不知,而子路偏要“不说”。甚至在孔子提出“正名”这个重要主张时,他竟然当面骂孔子迂腐。又如《论语·阳货》篇记“公山弗扰以费畔卫,子欲往,子路不悦。”《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中: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路也曾经动摇过,迷惑过,便问孔子,“君子也有没有办法的时候嘛?”孔子教导他,君子即使落难时,也应该坚持信念。小人才会在困境时胡作非为。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第十四》)孔子对于“仁”的讲解是类似商鞅“大仁不仁”的思想,对于辅佐齐桓拯救全民的管仲推崇备至,原因就是他维护了周的统治。子路显然不敢苟同(在其他古籍中有过相似内容),却也没反驳。
三、子路之品行:忠善赤诚,尊师重义
(一)忠善赤诚
子路从师于孔子后,一直忠心不二的追随孔子,孔门私学的大管家,帮助孔子打典大小事务。所以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可见子路的忠心得到孔子很高的赞誉。
(二)尊师重义
当我们深入研究他和孔子的师生关系,可以得这样的结论。子路虽看似对孔子粗暴无礼,实则非常尊重爱戴他的老师。在《论语·子罕》中: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在《论语·述而》中:子疾病,子路请祷。孔子生病,子路马上去祈祷,可见他对老师的感情之深。对于子路僭越的治丧礼,孔子是批判的,然而与子路的深厚友情使他也无奈的自怨于天,而不忍再责骂子路了。
当子路听到君子与小人的概念,他开始困惑:君子的品德里面是有“勇”的,那么为何孔子反对自己的“勇”呢?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第十七》)于是子路就一直秉承着“义”的精神,终生不改。
四、子路之为学与受教:升堂而未入室
(一)孔子对其学业的评价
子路擅长政事,但在学习上却造诣不深。孔子对其学习方面的评价在《论语·先进》中有,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二)子路勤奋好学更重实践
子路也是勤奋好学的,《论语·公冶长》道“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怕还没学好已经听到的学问,又听到了新的。而在《论语·先进第十一》中,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可以看出好学的子路更重视实践的力量。而孔子对他质疑学习的重要性的态度给予了批评。
(三)子路受教于孔子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第二》)此当为孔子对子路第一课,缘由应该是刚刚受教的子路不懂何为“学”何为“习”,故有此当头一棒。
孔子在《论语·雍也》里也说过:“质胜文则野。”质是指先天本质,文是指后天学习,后天的学习不够就是野。孔子认为子路正是后天学习不够而未脱先天的粗野。在《论语·阳货》中: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里我们可以看作是孔子对子路性格的一个集中评价。孔子评价子路,喜欢仁爱、喜欢聪明、喜欢信实、直率、勇敢、刚强,这些都是他的优点,但他认为子路学习得不够,这些优点背后也隐藏着弊端,愚蠢、放纵、狭隘、急躁、闯祸、狂佞。子路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其中的智慧。然而,子路的这些缺点,也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天然纯朴的豪义之气,也是人性之真、美之处。
五、子路之问:问士,问君子,问成人,问政,问事君,问仁
(一)子路问士
子路问士,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兄弟怡怡。”(《论语·子路第十三》)子路原本就是那种看重友情亲情的人,此类教诲可以说无师自通,孔子之教,锦上添花而已。
(二)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论语·宪问第十四》)为士之后便向君子发展。所谓“修己以敬”,即对于人和事能做到敬服、敬畏、尊敬,方能做君子,也是“文”与“质”的另一种论述方式。
(三)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孟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第十四》)从孔子的回答中可知子路和孔子推崇的“人”是一种“完人”,应该是智、勇、艺共同发展且深通礼乐的人。而这些优点并不集中于一个人身上,故有孔子后一句退而求其次的感慨。而“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从子路的生平来看,可以说是最贴切的写照。
(四)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论语·子路第十三》)子路的政事天赋让孔子赞赏,这段应是从政前的求教。只不过这一时期子路尚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对于“先之劳之”尚不能完全理解,因为这只是从百姓方面来说,并不全面,所以有“请益”。孔子对于官吏的告诫是不懈怠,不做尸位素餐之人。
(五)子路问事君
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第十四》)作为君子,对于君主应该以赤诚侍奉,既不能欺骗也不能藐视,遵循臣子之礼;同时不能一味阿谀奉承,正确的道理要据理力争,不畏直言冒犯,推崇直谏。这应该是子路的一个弱点,在后来“季氏将伐颛臾”1篇中,无力劝阻季氏的子路表现为沉默,应该也是想起了孔子的教诲。
总之《论语》对子路形象的塑造是深入人心的,而虽鲁莽的子路,却也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高尚品质。他是忠实的爱国主义者,热爱自己的国家,并践行着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为治理国家而贡献;他是儒家忠孝的楷模,追随孔子,无怨无悔。他是当代诚信教育的典范,向来一诺千金。他尊师重道,却也直言不讳,可谓君子坦荡荡的表率。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0:2185.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
上一篇:辞职报告范例(精彩4篇)
下一篇:圣诞晚会主持开场白【范例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