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黄河的俗语精编5篇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母亲滋养万物,多少人家依水而生,谁能不感恩?以下是阿拉题库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有关黄河的俗语精编5篇文章,欢迎您借鉴参考。
关于黄河的俗语范文 1
一、巧用古诗导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一开始就像磁铁般被吸引。如,在学习影响气候因素之一海拔时,学习到随着海拔的增高,气温会逐渐下降,引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和白居易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学习到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时,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由于气温的差异,导致不同的景观,从而导入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容易接受。
二、巧用古诗、俗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乐于接受的是感兴趣的事物。如,教学区域地理――东北地区时,引用俗语“北大荒,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可是如今的北大荒已� 通过这些语言“调料”将枯燥的知识加工成可口的美味佳肴。
三、巧用古诗进行知识的过渡
“过渡”即课堂情景的转换,教学环节的关联,知识的衔接,过渡必须自然贴切,表现在教学的关键点上。如,学习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海洋时,引用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过渡到黄河的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海”过渡到黄河最终流入渤海;在学习我国地;晒高东低时,引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滚滚长江东逝水”,巧妙的过渡到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在学习长江三蛱和巫山时,引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说明长江这一段水急浪高,落差极大,水能资源丰富,适宜修建大型水电站,顺便介绍了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兴建情况和“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蛱出平湖”等我国人民改天换地的伟大气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学习我国人口分布规律时,引用“人往高处走,永向低处流”说明我国东南人口稠密,是出于自l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等地理历史原因造成的。解说我国现在建设大西北,缓解东西差异的必要性,这样的过渡自然、连贯、畅通。
四、利用古诗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关于黄河的俗语范文 2
关于黄河的谚语、俗语1.谚语: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九曲黄河十八湾
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黄河清,圣人出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2.俗语:
天下黄河富宁夏
不到黄河心不死
圣人出,黄河清
跳进黄河洗不清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3.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4.信天游:
黄河船夫曲
关于黄河的俗语范文 3
1 要多方位、多层次地挖掘生动形象的言词材料
可以从下面几个途径中获得:
深挖教材内容,从教材本身去发掘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材料。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地方语言是很生动形象的。如地形、地貌、地势描写的内容“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藏北高原地貌特点是“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新疆的地形轮廓是“三山夹两盆”等。如对环境、河流、沙漠景观描写有:苏南运河水环境的恶化及我国水体污染的发展迅速时,可用“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不洗马桶盖”黄山有“奇山、怪石、云海、温泉”四绝。
注意学科的横向联系,结合其他学科中有关地理方面的片段来丰富地理课堂语言。
可以语文适当用于地理教学,如在《赠缅甸友人》中写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通过对横断山区怒江的描写,歌颂了我国与缅甸友好邻邦关系,进而使同学们在诗中了解怒江向南流入缅甸更名为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同样符合现行高考的文科综合教学;讲到长江三峡时,引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蹄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还可以运用数学知识于地理,例如,可用“若将耀斑在短短几分钟内发出的能量折算成百万吨级的氢弹,再按地球上现有60亿人口均分,则每人可以分到一至两颗氢弹”来突出耀斑能量的巨大;可用“我国城市年产生垃圾6000万吨,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这些垃圾有80%运往城郊堆积起来,大有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局面”来说明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严重状况。
运用地理诗歌来加强课堂的语言艺术。教师要善于学习,平时注意收集些诗、词、歌谣、或自己编写一些地理诗歌,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的加以引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能扩大知识面。如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同学们对东亚季风的了解,我引用了《黄土高坡》这首歌的其中一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听完这段歌,同学们既记住东亚的冬夏风,同时为解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了基础。
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谚语、古语、俗语、典故来丰富课堂语言。谚语、俗语等等都是人们长期生活和生产斗争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有些谚语或俗语看似粗俗,但却极其富有哲理。在地理课堂教学言语中,准确及时地插入一些谚语或俗语,有时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在讲授四季更替时,指出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在历法上一个独特的创造,同时,引用一些农谚来创设教学情景。
修辞是语言的美化剂。运用修辞可使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理趣、情趣,从而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地理课堂上,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夸张、和拟人等;如我在讲到高二地理抽烟有害健康时,我说:“抽烟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演包公(很黑)、二是可以防小偷(晚上一直咳嗽)、三是节省衣料(很瘦)、四是永远不老(早死)”。又如:“化石是文字,地层是书页,地理环境的全部演化史就是一部宏篇巨著”;“意大利的领土轮廓很象是一只穿着皮靴的巨脚在踢足球”;还有可用“在宇宙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来形容宇宙之大、地球之小;在讲到黄河含沙量巨大时用“黄河年输沙量达16亿吨,年带走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难怪一位外国学者惊讶地称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为中华大地上的‘主动脉出血’”�
此外,在地理教学语言中,还可以使用成语、别称、趣闻、谜语、散文、文言文甚至小说节选等文体,只要运用适时适度且切换自如,加上丰富的感情,无限的激情,即可使教学语言熠熠生辉、妙趣无穷。
2 在艺术语言材料确定后,教师要在肢体语言上下工夫
关于黄河的俗语范文 4
而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感。”那么,如何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显性素材,因势利导,培育爱国情感。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总是带有一定的人文性,寄寓一定的褒贬、爱憎。其中不乏主张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歌颂革命,颂扬廉洁为民,以死事国,忠贞不渝等内容。对于教材中一些十分明显的爱国主义内容,我们应该及时、充分的予以开发利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常情况下,中学语文教材阅读部分的课文中,显性素材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一)反映祖国山河壮丽、资源丰富的。如光未然的《黄河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郦道元的《三峡》等。《黄河颂》中,作者在赞颂黄河对中华儿女的哺育之情及其雄浑壮阔的气势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伟大坚强,表达了对黄河、对我们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的情感;《三峡》中,郦道元则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以上内容的学习,足以激发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反映眷念祖国、热爱故土的。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都德的《最后一课》等。《土地的誓言》中,作者通过忧伤、舒缓的回忆,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言,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来热血男儿誓死为假想敌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强烈的爱国情感跃然纸上;而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则是借助小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这两个典型形象,真实的反应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力法国人民崇高而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课文都是对爱国主义情感最直接的抒写。
(三)反映爱国志士忠心为国、尽忠尽力的。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回戌轮台”让我们看到了陆游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集中体现了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的情操、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虽将满腔爱国热情和慷慨激昂、牢骚不平之气熔铸于诗词之中,抒发了其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悲愤。却又在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语句中在县里自己的豪迈;这些大诗人既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诗词同样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
可见,充分利用教材中显性的爱国主义素材去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是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途径。
二、挖掘隐性资源,潜移默化,引发爱国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用形象的语言像我们介绍了一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有较强的趣味性;有些课文则通过故事的形式叙述事请,哲理性较强。这些课文从内容上看,似乎与爱国主义没有什么关系,但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独具慧眼,挖掘隐性资源,仍能够从这些隐性资源中发现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常见以下两种类型。
(一)借助民俗介绍,抒发爱国情感。如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等。在《云南的歌会》中,作者通过对云南民俗风情的介绍,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既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而《端午的鸭蛋》一文中,作者以朴实淡雅的笔调描写了家乡端午节煮鸭蛋的风俗。小孩子戴上又黄又大的鸭蛋,不只是为了吃,而是过节的象征,胸前鸭蛋也是过节漂亮的装饰品。这和西方国家过圣诞节挂圣诞树,将礼物藏在袜子里是一样的道理。教师多分析课文中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浓郁风情的民俗,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安塞腰鼓》中作者刻意描写黄土高原沙尘漫天,西北汉子齐敲腰鼓这样一种雄浑壮丽的场面,体现安塞腰鼓这种民俗是男人团结力量的展现,是西北汉子表达人定胜天的特有方式,在感受和体会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
关于黄河的俗语范文 5
一、在课堂导入新知方面的应用
课堂引言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的注意力能否迅速集中,进而关系到整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伊始,教师如果运用风趣幽默又贴近生活的日常俗语导入新课,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和课本知识,更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可以以“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导入,并辅以“人为什么要吃饭?”等问题;学习“生物的遗传”时,可以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或“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导入;学习“生物的变异”时,可以以“龙生九子,各不相同”或“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导入;学习“动植物的分类”时,可以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导入;学习“食物链”时,可以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导入……
二、在课堂反馈复习方面的应用
根据心理学的遗忘规律,及时巩固复习能强化记忆,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利用日常俗语复习旧知,不仅能重现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是学问”,更能使其注意力再度集中,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以“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来复习“植物对水、无机盐的利用”及“水、肥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粪大水勤,不用问人”来复习“不同植物对水、无机盐的需求的不同”及“同一植物不同生长期对水、无机盐的需求也不同”;以“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来复习“果实、种子的差别”和“果实、种子组成”;以“管天管地,管不住咳嗽放屁”来复习动物或人的“先天”;以“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太阳”来复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墙上芦苇,东风西倒,西风东倒”来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农谚“九九歌”来说明“生物生长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三、在培养质疑创新精神方面的应用
质疑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是科学探究的精髓,也是科学思想的体现。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前人总结的一些日常俗语,通过分析既能使学生感受到古人的伟大之处,也能了解到古人对自然现象认识的局限性,从而使学生不迷信前人,以一种怀疑的态度看待一些学说和理论,做到既相信科学又不迷信科学,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精神。
例如:通过质疑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认识“生物圈的水循环”;通过质疑“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来了解“人的生殖需要的时间”;通过质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来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通过质疑“春蚕到死丝方尽”来知晓昆虫在“蛹”的阶段依然是有生命的……
四、在创设问题情景方面的应用
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为了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必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探究实践。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熟悉的日常俗语引入到探究活动中,使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入手,积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例如:利用成语“无中生有”,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从无到有的?”由此提出“生命起源”的问题。利用地方性俗语“饭嚼百遍自会甜”,引导学生思考:“米饭多咀嚼为什么会甜?”由此提出问题“口腔在消化中的作用”。利用宋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提出问题:“青蛙等两栖类动物发育需要什么环境?”……
五、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淡化了对某些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要求,但加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向上的价值观,进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日常俗语在其中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上一篇:空山鸟语的阅读答案汇总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