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原文及翻译精彩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天净沙原文及翻译精彩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天净沙翻译【第一篇】

云收雨过波添,

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

玉人罗扇轻缣。

注释

簟(diàn):竹席 缣(jiān):细绢

原文解释

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平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纱帐中的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

天净沙翻译【第二篇】

关键词 克里斯蒂安・诺德翻译类型 合理性 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盛行,处于主导地位。语言学理论学派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篇章材料替换为另一种语言的篇章材料”的过程(Catford, 20),因此翻译是对比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但是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几乎忽略了文本的整体性以及其他的一些非语言的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功能主义目的论于首次被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提出。而后她的学生汉斯・弗米尔、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克里斯蒂安・诺德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功能主义目的论长期以来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功能主义目的论的理论基础有四,分别是芬兰学者冯赖特的行动哲学研究、美国数学家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的通信理论、德国美学家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接受美学、以及语篇语用学(卞,44-59)。作为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提出了对翻译源文本的分类,并以分类为基础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本文由四个部分构成,旨在诺德的翻译类型进行分析。不可否认的是,诺德的翻译类型分类是功能主义目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分类豪无缺陷,所以本文将会对翻译类型的贡献以及局限性进行详细地阐释。

1功能主义目的论形成和发展的学术背景

“翻译研究”这个术语于1988年由美籍学者詹姆斯・霍姆斯在他的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首次提出,但是对于翻译实践的研究远远早于这个术语产生的时间。最早的翻译实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Stolze, 2)。16世纪时,为了能有效地促进《圣经》的翻译,马丁・路德在他翻译的德语版《圣经》中倡导自由译法,这种方法与真实译法是对立的(Stolze, 3)。用现代术语来说,马丁・路德所倡导的是归化译法,而后者是异化译法。在翻译研究领域中,不同的翻译学派有不同的研究重心,所以每个学派提出的翻译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不同的学派的形成从本质而言都是为了能更好地理解翻译实践。

一开始,翻译被认为是语言学的分支,在语言学的领域里对翻译进行研究。索绪尔创建的现代语言系统深刻地影响了翻译研究,因为翻译与应用语言学是紧密相连的。像詹姆斯・霍姆斯、罗曼・雅各布森、卡特福特、尤金・奈达以及皮特・纽马克等翻译学者都非常强调翻译中语言本身的因素。雅各布森(114)在他的论文《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中将翻译划分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三类,并指出在语际翻译中语言意义和语言等值是核心问题。在这一时期里,直译和意译的冲突仍然存在。尤金・奈达在他的论文《论对等原则》中提出了静态对等和动态对等的概念;前者更重视源文文本,而后者更重视读者反应。奈达(136)还进一步阐释了动态转译包含的三个核心概念,“最恰当、自然和对等”,并指出“自然”的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语言和文化以及特定信息的语境,并易于译入语读者所接受。这三个要求与后来的功能主义学派的一些思想不谋而合。但是,总体而言,翻译的语言学派的主张虽反映了该学派十分重视单个句子的句法结构等语言学因素,但却忽略了文本的整体性。

2克里斯蒂安・诺德的翻译类型和翻译策略

在凯瑟林娜・赖斯理论的基础上,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贾斯塔・赫兹・曼塔利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都丰富了功能主义目的论。当然,克里斯蒂安・诺德也不例外。

克里斯蒂安・诺德是赖斯的学生,也是功能主义目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她的著作《目的:析功能翻译理论》中,诺德(46-47)在回顾了朱利安・豪斯的隐性翻译和显性翻译理论和赖斯的文本类型分类,并提出了两个基本的翻译类型,分别是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文献型翻译强调的是源语作者和源语文本接受者之间的交际行为,对源语作者和源语文本读者在源语文化中的交际做文献记录;译者把源语文化呈现给译语读者,把他们置于源语文化中,并让它们觉得读到的东西本身是存在于读者的文化中的。工具型翻译是为了目的语文本在目的语文化中实现不同的功能的翻译,强调译语文本读者能够无障碍地接受源文本传达的信息,并且接受到的信息和源文本信息具有同样的功能,即实现译语文本和源语文本的功能对等。

诺德进一步地将文献型翻译划分成了四个子类别,分别是逐行对译、字面翻译、文献学翻译和异化翻译。逐行对译旨在再现源语语言结构,常应用于比较语言学研究中;通过字面翻译,译者想要重现源语语言的形式,在目标语言中再现源语语言的句式结构和词汇用法等;如果在译文中还加入了注释对源语语言和文化进行阐释,这种就是文献学翻译;如果译文给目标语言读者造成一种文化距离感,这就是第四种类别异化翻译。

工具型翻译目的是达到源文本的语言功能,所以,根据目标语语言功能和源语语言功能的相似程度可以将工具型翻译细分为三个小类别,分别是等功能翻译、异功能翻译和相似功能翻译。

对诺德的翻译类型的阐释

辜鸿铭的翻译可以作为文献学翻译的一个例子。当他在英译《论语》的时候,他加入了一些脚注来对中国的文化现象等进行阐释。比如,在论语第二章中,辜鸿铭(13)将夏朝和欧洲的希腊时代做类比,将殷朝和欧洲的罗马时代做类比,使西方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同样,在第六章的脚注中,辜鸿铭(46)将鲁国类比为古代中国的英格兰,将尧帝比作中国父系社会的亚拉伯罕・林肯。

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则是异化翻译的一个例子。比如第二十六回, “当下只见王婆推开房门,入来怒道:“你两个做的好事!”西门庆和那妇人都吃了一惊。那婆子便道:“好呀!好呀!我请你们来做衣裳,不曾叫你来偷汉子!…”,赛珍珠的译文则是:

The Old woman came in, pushing the door open and crying,“This is a good thing you have done!”Then Hsimen Ching and the woman both startled with fright and the old woman said,“Ha, good! HA, and this is well! I ask you to come and make clothes and I did not tell you to come and steal a man! …”

“你两个做的好事!”和“偷汉子”被译为了“This is a good thing you have done”和“steal a man”,这种译法不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而是遵循了源语语言的用法,所以给译入语读者一种文化距离感。

诺德还指出,一般而言,使用说明书等实用文本的翻译是等功能翻译。而将《格列夫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之类的小说译为儿童读物则是异功能翻译。诗人译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原诗的部分相似功能功能,但却不能做到等功能,因为不同语言中的韵、节奏、意象等是不同的,所以诗人译诗是相似功能翻译的一个例子。下面以古诗《天净沙・秋思》为例来分析诗人译诗。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Tune: Sunny Sand

Autumn Thoughts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evening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Translated by XuYuanchong)

虽然在英语译文仍然是诗的形式,但是同原文相比,有几处明显的不同。首先,在“Sunny Sand”之前添加了“Tune”来说明“Sunny Sand”不是题目,而是一个词牌名。再者,在这首词中,每一句都押尾韵/a/,而在英语译文中只有前三句押韵,而且是押的/s/音。最后,《秋思》这首词是由意象相连,而译文中加入了许多动词、方位词等来保证整首诗的流畅和完整。

对诺德翻译类型的评述

诺德的翻译类型理论阐释了从逐行翻译到异化翻译各种翻译类型,并且提出了各类作品,比如说明书、文学经典和诗歌,对应的翻译方法。她的两大翻译类型分别是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前者更重视源语言文化,而后者是以目标语言的文化为导向。所以,除了源语言和源文化之外,诺德也将目标语言的语言功能纳入了考虑范围,这在根本上同豪斯的划分区别开来。因此,诺德了源文本的绝对地位,但同时她也指出她提出的翻译类型以及其他的翻译理论并不是否定对等理论,因为对等关系是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众多关系中的一种(诺德,29)。

但是,同其他的理论一样,诺德的翻译类型并不是完美无缺毫无漏洞的。她强调所有的翻译都可以归为文献型翻译或者工具型翻译,这种两极化的主张使得她的翻译类型理论的可行性有所降低,因为某一翻译可能不仅仅是文献型翻译或工具型翻译,其中的某些成分也可能包含了另一类型的翻译因素。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可以作为这样的一个例子。赛珍珠将这本小说的书名译作All Men Are Brothers(所有人皆兄弟),这个译法显然是意译(书名的直译译法应该是The Water Margin)。但是在赛珍珠的译本一直是以直译著称。她自己在译本的序言中也说道,她翻译的目标是再现中文的魅力,所以她更加注重源语言和源文本。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赛珍珠的直译:

石秀便问道:“这位兄长是谁?”

Shih Hsiu asked, saying, “Who is this brother?”

在这个例子中,“问道”被译为“asked, saying”。这种译法完全忠实于中文源文本,但是英文中没有这样的用法。除此之外,上一个部分中提及的“你两个做的好事”、“偷汉子”分别被译为“a good thing you have done”和“steal a man”。这里的“好事”实则表示“不要脸的事”而不是英译中的“a good thing”,“偷汉子”也不是译文中的“steal a man”,但是赛珍珠却在英译本中保留了中式的说法和表达。赛珍珠版本的《水浒传》译本说明了在某些情况下,在翻译过程中,就算有明确的目标,译者有时也会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所以,两极化的翻译类型有时也许不完全可行。

3结语

作为功能主义目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诺德的翻译类型打破了源文本的主导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指导实践的可行性,兼顾了语言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既摆脱了原文的束缚,也避免了极端功能主义之后对原文的不尊重等,且分类较为全面。但是诺德的理论也有所局限,她的二元对立的主张降低了理论的可行性,因为有些时候,一个特定文本的翻译,如上述部分中的例子所展示的那样,可能包含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两方面的因素。综上所述,克里斯蒂安・诺德的翻译类型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对功能主义目的论的发展确实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虽然其理论有所缺陷。

参考文献

[1] Catford, Linguistic Theory of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 Gu,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 Tianjin:Tianjin Social Science Academy Publishing House,2014.

[3] Nord,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 Jacobson, linguistics aspects of (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Routledge,2000.

[5] Nida, of (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outledge,

天净沙翻译【第三篇】

关键词:意合及形合;原因;逻辑分析

一 引言

自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前语言学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翻译一直被误读为本族语与目标语之间的生硬转换。直到“文化转向”概念的引入,翻译才被认定为应该包含本族语与目标语之间隐含逻辑关系的分析及与之对应的显性转换。本文将从对比语言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探讨汉英两种语言意合和形合,隐性和显性等诸多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形成的原因,进而探讨如何有效地实现在汉英翻译中对汉语句子句内及句间隐含逻辑关系的分析及其显性转换。

二 汉语的意合和英语的形合定义以及特征

意合(parataxis),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明显的外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子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形合(haptaxis)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之间的连接采用显性的句法手段(syntactic devices),表达词法意义和逻辑关系。两者的差异存在于:是否使用直接词(connectives)。美国著名翻译家Eugene 也曾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汉英的这一差异:“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多是用连接词如if,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 以及so that等明确的表达出来,但是,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是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显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because 加以表达的,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l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是存在的”。Eugene明确指出他所认为的英语与汉语的典型差异,并且要求,只有当形合与意合转化得当时,翻译的精神才能被完全体现。

三 汉语意合和英语形合的形成原因

刘宓庆指出:“语言的许多形式问题实则都是基于其内在的机制(intrinsic mechanism)而发立于外的表现现象”。两种语言的差异实则反遇了两个民族心理原型差异:两个民族的性格,气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等。

荣格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成因。他认为不论个人心理或民族心理的原型,都有“内倾”和“外倾”两类。内倾者好静,善内省。外倾者好动,善交流。由此,汉民族多趋向于内倾,重会意;英语民族多趋向于外倾,重形合。表现在交际上,汉语多具模糊性,限制性,多义性,句法构造和语义信息呈隐性。英语句子重形式,语法呈显性的。

四 汉译英中对汉语句子隐含逻辑关系分析

陈宏薇认为英汉互译为“将比较系统的中英思维方式对比与汉英语言对比作为学习汉英翻译的理论基础”。中国人看重整体思维,导致汉语具有意合的特征;而欧美国家人注重解析思维,故英语具有形合的特征。因此,英汉互译的过程,就是汉民族思维与英语民族思维相互转化的有机过程。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在《论语法形式的性质和汉语的特性》一书中指出:“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个词排在那儿,要你斟酌,要你从各种不同的关系去考察,然后才能往下读。由于思想的联系是由这些关系产生的,因此,这一纯粹的默想就代替了一部分语法”。王力也解读到:“西洋的语言是法制的,中国的语言是人制的。”“法制”是指有一整套显性连接手段,而汉语的“人制”则指汉语要靠人的了悟。

汉译英的过程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汉语意合句经分析隐含逻辑关系,转换成显性形与句的过程。再看下面的例子: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If I had known it would come to this,I would have acted differently.

这是一个隐含条件关系的汉语意合句,英译时加上了连接词if,使其显性化了。

汉译英的过程,就是意合变形合的过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朝散曲小令中的杰作。原诗只有18个字,少用连接词起逻辑衔接作用,仅用名词构建意象。诗歌以神驭形,给读者以极大的想像空间。但在与之对应的英语翻译中,连接词缺一不可。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utumn

By Ma Zhiyua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ing stream,and on the far back,a pretty little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the west wind moaning,his bony horse groaning,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在《翻译中的隐和显》中,柯飞讨论了指出:隐和显可能涉及共性。显化(explicitness),又译外显化,在翻译中指是目标文本以更明显的形式表述源文本的信息,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增添解释性短语或添加连接词等来增强译文的逻辑性和易解性。Blum-kalla 认为“一般来说译者对于原文进行解释的过程可能导致译语文本比原语文本冗长;这一冗长现象可能是由于译语中提高了衔接上的外显程度造成的”。柯飞也指出,翻译差异是由个人出身,历史背景,文化差异,受教育程度以及文化等因素影响的。在汉译英中,我们分析原句内和句间的各种隐含的逻辑关系,变意合句为形合句,使隐性语义关系显形化,正是基于对汉英语言各自特征的认识及对比分析这一原因,符合翻译的内在要求。

五 小结

从思维方式乃至民族心理角度探究英汉语言差异,从而分析翻译异同,是实现本族语向目标语转化的有效手段。汉语重意合,没有英语所常用的那些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介词数量少。英语重形合,结构逻辑性强。因此,在汉译英过程,我们必须分析汉语意合的隐含的逻辑关系,关注不同民族间民族心理的差异,并进行显性转换。由此,我们才能得符合英语语法及表达习惯的地道的译文,同时不造成翻译信息的缺失。(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天净沙翻译【第四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商品翻译 企业内涵 商品策划 消费群体心理

商品与商品文化竞争是未来企业竞争的发展趋势。文化具备的催化和凝聚作用一直贯穿着企业商品的整个塑造过程,是企业商品内涵的保证。优秀成功的商品策划,应根据商品的特性反映出某种特定的文化需求,正确的文化定位不仅能增加商品的竞争价值和其在消费者心中的低位,更是决定着商品策划的成功与否。无数的事实证明,企业商品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竞争手段,其高含金量的文化附加值在研究企业商品策划中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一直鼓励企业创立自己的国际品牌,创立中国人自己的品牌既是国人的企盼亦是国内企业致力奋斗的目标。本文通过探讨企业商品翻译与商品策划,深度研究企业文化策略的魅力。

一 企业商品翻译在商品策划中的应用

1.文化策略之—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性、环境已越来越多的引起关注。始终占据手机销售市场最大份额的NOKIA,市场占有率在去年已提升到38%,连续几年稳居世界销量第一,创造了不败的财富奇迹。企业商品效应无疑是NOKIA成功的关键所在,其核心广告语“Connecting People”,即“科技以人为本”撼动了无数中国人。围绕该核心的无数广告创意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情怀,抛开惯有的功力争斗,让消费者淡化了与商家的利益冲突,强化了产品的亲和力,增加了产品的竞争力。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文化侧路是诺基亚成功进入中国市场的秘诀所在。

诺基亚为21世纪的领头羊,那LG势必是20世纪末打入中国市场的另一跨国巨头。其本着“尊重人、看重人”的宗旨,塑造了LG集团的人本形象。从这两个成功的品牌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形象的塑造取决于正确的企业商品文化定位,其效果不是仅仅向消费者推销品牌下的几款产品,而是将整个企业文化渗透到消费者内心,让其铭记企业文化的内涵,接受并欣赏该企业的文化理念。人本文化是保证企业商品恒久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2.文化策略之—企业形象

经久不衰的企业精神是企业形象的完美体现,成功的企业商品并不是单一的成功产品,而需要特定的企业文化作为后盾。国产知名空调美的成功,这一企业商品的成功建立,就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分不开。美的力求进取、服务上持久恒心的企业精神与企业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追求执着的企业精神、铁杵磨成针的文化定位,塑造了美的特有的文化风格,也是其保持良好竞争力的体现。

在世界上都享有名气的美国IBM公司,以其成功管理、良好经营著称。作为年销售额达到490亿,净利润为75亿多美元的大型企业,IBM公司始终以信任人、尊重人的企业形象示人。其响彻世界的口号“IBM,就是服务”是整个企业形象的精华所在。

3.文化策略之—外来国土化

由于各国文化之间存在相应的差异,因此广告本土化是文化策略的重要组成成分。国际广告传播,不仅是各个广告商针对商品理念表达的竞争,更是一种是否尊重本土文化之间的竞争。

日用品生产商宝洁公司旗下的飘柔洗发水,在美国名为“Pert-Plus”。当其推广到亚洲地区时则更名为“Rejoice”,译为中文即为飘柔,文字上即体现了该产品的特点,迎合了广大的亚洲市场,这是宝洁公司将广告本土化的一个典型体现。

干邑白兰地更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一文化策略,这也是其畅销三十多年不衰的根本原因。它将附有各种特色的企业商品策划应用到含有各种文化习俗的不同地区,获得了优异的营销成果。干邑白兰地迎合欧美文化风格推出“干邑艺术,浓情似火”的广告语,艺术浪漫呼之欲出,从感情上让顾客产生共鸣。针对东方华人,“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的广告语深深抓住了华人偏爱喜庆的心理,因而,人头马白兰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等地区深受欢迎,体现了外来广告本土化的魅力。

4.文化策略之—消费者感性心理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往往受其文化情感的驱动,因此要想保持企业商品长久的生命力,浓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或缺的。随着商品的日趋丰富,人们已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更注重购买过程中精神的愉悦、个性的展现,因此,复杂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消费者的感性心理。

称得上快餐业翘首的麦当劳,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抓住了消费者的感性心理。其广告理念为“Q,S,C+V”,取“Quality,Service,Clean,Value”的首字母,译为中文则是质量上乘、服务周到、环境优雅、物有所值,这些都是对消费者心理研究的体现。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人们情感交流逐渐趋于淡化。舒适、干净的就餐场所是劳累工作一天的人们渴望的得到的,麦当劳成功的在广告中宣传了这点,将消费者心理放在了重点考虑因素中。要想广告具备经久不衰的生存力,企业策划必须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考虑到消费

者的心态和人格品行,再将丰富的内涵文化融入其中,从一个全新的高度上将消费者和商品联系在一起,才能给宣传的产品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获得最终完胜的结果。

二 企业商品翻译对企业文化塑造的价值

企业商品的名称直接表达了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联系,是具备音调、形体和特定含义的词汇。优异的企业商品名称不仅能提升商品的价值和档次,还能确定该商品的市场定位,在不同的消费人群中体现出差异,让消费群体体验独特的消费感受。

英特尔公司就成功的利用了这点,它通过制造各种版本来体现商品形象。在我国,英特尔为了强调其不断创新、再创新的发展理念,将商品命名为Pentium(奔腾),“lntel Inside”,音译过来即为“一颗奔腾的心”,形象描述了商品的功能,也生动的体现了企业的文化精神。由于现代企业将宗教、审美、哲学、传统观念、民俗等各种民族文化体现在企业商品中,因此,在翻译商品名称时,保持民族精神的同时结合本土化就显得尤其重要,注重文化策略是成功翻译企业商品名称的关键所在。

1.通过传达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商品名称的正确翻译是传达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好的企业商品名称可以让人触目难忘,直接建立起消费者对企业形象塑造的雏形。企业广告则是进一步的企业形象的推广,它直观的传达企业商品的价值、个性、特点、优势,通过画面、声频的演绎让消费者对该商品有个综合型的了解,从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好感,为后期的购买奠定基础。

中文企业名称英译也是一门艺术,北京四通集团在这点上可称得上典范。“四通”原意取于“四通八达”,既象征了四通集团市场份额的广阔,集团发展的昌盛,又体现了其发展的变通性,追求创新,还体现了该集团畅通敏锐的信息资源,高端的现代科技,可谓内涵丰富。根据音译为英文“STONE”后,虽无法体现其原有的中文内涵,但是更符合西方传统商业文化,石头是硬性的代表,它更体现了一种敢于竞争,追求挑战的创业精神,形象地树立了企业致力于进步的良好形象,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

2.彰显民族文化价值,体现民族审美情趣

商品名称不仅仅是分辨商品的标签,更是一种企业文化和社会价值理念的体现,它是一种无形的企业文化财产。因此,在商品翻译中,反映出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也是企业商品文化内涵的体现。

儒家文化倡导的先家后国理念几千年来深入人心,家庭温馨和睦是东方国家普遍的价值观。因而译名舒肤佳虽为保护皮肤干净细嫩,却能让人感受到安宁温暖之意;“Pampers”译成“帮宝适”,字面意为让宝宝舒适,却饱含一种舐犊情深。这些完美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推广。

翻译企业商品名称,虽然追求音意相符,但是还需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审美追求以及文化心理。譬如,“Revlon”汉译为“露华浓”,取于诗仙李白著名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不仅含有浪漫主义色彩,也切合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情感,体现了民族审美情趣。

3.移情文化满足消费心理

移情是将情感体验从一个对象转接到另一个对象上。企业在商品品翻译时适当运用移情手段,先让消费者从心理上认同该商品,再逐渐产生好奇心理,激发其尝试欲望,从而达到购买的目的,是一种积极促销手段。

譬如,摩托罗拉广告语“Intelligence Everywhere”,译为中文是“智慧演绎,无处不在”,直接表明摩托罗拉产品是生活智慧的积累,让消费者感到生活更轻松自在的理念,成功地运用了移情手段。另外,摩托罗拉旗下的“天拓”(ACCOMPLI TM)、“心语”(TALKABOUT TM)、“时梭”(TIMEPORT TM),在翻译上都丰富了这几款商品的识别度,其企业文化内涵彰显易见。尤其心语的翻译,更让消费者感受到各种温情时刻陪伴身边,满足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4.添加译语形象,丰富群众想象

通过翻译,突破广告或名称原有的文化形象,添加新的载体丰富企业商品文化,也有益于产品的推广与长远发展。例如,德国生产的“BMW”,从字面上很少能给人想象空间。但是译者选择B、M两个字母,结合我国古代以马为交通工具,与中国文字望文生义的特点,将其形象地翻译为“宝马”,瞬间令该产品深入人心。其恰当让消费者认为该车必定与古代良驹一样具有疾驰如飞的优越性,购买欲迅速提高。

不仅如此,企业商品策划还能让原没有意境的产品通过广告的传播赋予其深远的内涵,并让其具备特定的个性。典型例子要属Marlboro香烟,Marlboro原本毫无深义,但随着该香烟的广告,其总能让人联想到美国西部奔腾的骏马、延绵的红色沙漠、苍凉的峡谷等耐人寻味的景象,其体现出的文化价值已远胜于初始。

5.体现本土的民族特色

任何文化都离不开民族特色这一根基,只有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文化才能长久立足于世界,这一原理是企业商品翻译、营销所必须遵循的。企业商品的翻译体现本土民族文化特色,企业营销实行本土化行动,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产物。众所周知,“poison”原意为“毒药”,但是法国却将其命名为一款香水。这种逆向思维原本让人很难理解,但是经研究发现,大多数国外女性追求野性、自由、魅惑的异国风情,用“poison”反而更能迎合其口味,因而受到很多国家女性的青睐。然而若按照其本意译到中国,势必完全没有销路,因此,在中国销售市场上,其译名为“百爱神”,既符合中国的文化习惯,又体现中国女性对传统美的追求,迎合了本土文化,为其打开了中国市场做下了不小的贡献。

三 结语

由于企业文化多数时候只能依附于企业商品而存在,企业文化的凝结与升华往往是通过企业商品这一载体得以实现。因此,熟悉目标市场的传统文化、宗教禁忌、生活习俗,根据当地的文化特点,慎重考虑企业商品名称和广告用语是企业商品翻译和企业商品策划的最基本的要求,精彩得体的文化用语不仅会避免厂商的资金耗费,而且能够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传播企业文化,有益于企业商品的营销。

参考文献

[1]白山。打造品牌——品牌力决定营销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宋玉书、王纯菲。广告文化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3]赵恩芳。现代广告文化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天净沙翻译【第五篇】

关键词:单元结合 意境整合 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

一、引言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以维台墨于1912年发表题为“似动的实验研究”的论文为诞生标志,亦称完形心理学,主张用“格式塔(gestalt)”(即整体)的观点研究心理现象(kohler,1967)。核心理论是“异质同构”,指在任何情况下,真实的知觉不是盲目地与其相应的心理过程结合,而是在本质的结构特征内的同类连接(koffka,1935)。异质同构不仅为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而且还解释了人的审美经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但它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和现实世界对人的情感活动的影响。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异质同构”这一空间维度,提出“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为理解《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提供新的视角。

二、相关研究回顾

维台墨在实验中发现格式塔的性质不在部分,而在主体之中,所以分析部分不能解释全体的性质(转引自wolfgang kohler,1967)。这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第一个重大发现引起了各个领域专家的思考和研究。文学艺术方面,姜秋霞(1999)、姜秋霞和权晓辉(2000)及孟瑾和冯斗(2005)讨论了格式塔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及其价值。对《天净沙·秋思》的研究多在译文对比和翻译策略方面(殷召荣,2008;江媛,2008),刘丽(2009)简要探讨了《天净沙·秋思》的意境之美。但以上研究均未实现格式塔心理学与文本的结合。本文将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通过单元结合和意境整合两个方面探寻这首小令的语义空间,提出“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

三、《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

(一)单元结合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结合表示单独的视觉单元完全契合在一起。这可以使原来并不相干的视觉形象自然而然地关联起来,从一个视觉语义延伸到另一个视觉语义。本小令前句可分解为九个单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它们的性质、形象各不相同,意义也是分离的。作者分别在中心语的前面加上相同语义色彩的修饰语(人家除外),叠加结合起来,中间不插入任何连接词,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却给读者以观看幻灯片的视觉效果。从“枯藤”到附着于上的“老树”再到归巢栖息于树上的“昏鸦”,由外向内描写了一个相互关联且有序的整体——暮秋环境这一静的界域(静域)。功用上的联络拓展了单元语义的空间容量,不是之前的那个独立单元在读者的知觉中的对应物。“小桥流水人家”这三个单元给人以温暖、亲切之感,迎合了诗人此时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人用明朗的色调再造一重动的界域(动域)。而“古道西风瘦马”则展现了一个色彩惨淡、气氛阴郁的动态环境。后两小句是一明一暗的两种动域和第一小句的静域结合在一起,形成对照。不仅如此,诗人此时遇见的“人家”与其所处的环境也形成对照,这使情更悲、景更哀。“夕阳西下”和前面的单元景物一样继续铺排,但此单元带来了色彩上的丰富性。这无疑增强了视觉上的格式塔效果,可见这里不仅增加了一个单元,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气氛。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基-形关系(figure-ground relation)”是“形(figure)”由于其自身特点,而依赖于其所在之“基(background)”;“基”相当于一个结构,“形”载于其中,因而受其制约(koffka,1935)。至此,诗人所做的“基”的工作已完成。“断肠人在天涯”是整首小令的点睛语,道出了诗人极致的悲苦和孤独,该小句在“基”的背景下充当了“形”的角色,从而达到了“形基”结合。形基现象在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传达了本小令的中心语义的同时,还提供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发现这样的单元结合、界域融合所达成的相符不仅仅是能指与所指事物之间的一一对应,而且“所指”使其语义更加饱满、使空间更富整体感、和谐感,实现了语言空间和物理空间的最佳融合。

(二)意境整合

孟瑾(2005)认为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看,整体意象又称为格式塔意象,它以篇章为载体,接近于意境。整首小令是客观对象和主观感情的结合,其中客观对象由多个个体意象组成,但其形成的意境又超越意象之外,这一点和格式塔意象不谋而合。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个体性质的结合不代表整体的性质。本小令由两个句子组成,前句包含九个词语,每三个构成一个小句,每一小句即自成一幅场景,这一场景并非词语的简单叠加而成,一字一词均代表一个意象,这些意象看似离散,但作者在每小句后做押韵处理:鸦ya、家jia、马ma,使整个描写不但形合而且音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意境。诗人紧扣“秋思”,并置七个静态的个体意象:“藤、树、鸦、桥、人家、道、马”。如果说前句写景,那么后句则是着眼于“断”字抒情,描绘“夕阳西下”和“断肠人在天涯”这两个动态意象,并注意以“下xia”和“涯ya”收尾,与前句保持音韵上的一致。前后衔接连贯,前句除“人家”以外,作者均采用修饰语+中心语结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通过这一结构中的修饰语:“枯、老、昏、小、流、古、西、瘦”,作者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投射到景物上;后句与前句情景交融,形成映衬,突显了诗人此时四处漂流、无处落脚的悲苦。王国维(2003)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内”指情,“外”为景,他认为“情”“景”两个元质构成了“境界”。可见,情景乃创造意境的必要条件,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创造气氛,两者结合组成了格式塔意象。本小令的意象传递如下:

境:一个秋天的傍晚,寥无人烟,诗人身旁只有马儿陪伴,且无寄宿之所。

情:“断肠人”是全诗的诗眼。诗人此时只身在外、孤苦无助,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意境:在一个凄凉的秋天的傍晚,诗人满腹辛酸地走在古道上,身边只有一匹瘦弱的马儿陪伴,秋风瑟瑟,连乌鸦也归巢栖息,而自己却漂流无所,心中的疾苦悠然而生。

诗人用这种凄美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其中“藤、树、鸦”是物理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分别被赋予了“枯萎的、僵老的、已经归巢的”精神世界的意义,映射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形成了客观的境、主观的情达到传情造境的效果,完整地再现了《天净沙·秋思》的意境。语言结构、心理结构和外部事物完美契合,其空间语义远在意象之上。同时,还赋予了诗句本身极大的整合空间,给身处物理空间的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样语言空间和物理空间通过心理结构这一媒介在意境中得到完美的融合。

四、结语

本文通过单元结合和意境整合探讨了诗人通过外在事物表达内在情感而呈现出的凄凉清冷的意境,化抽象的语言为直观的意象,并提出“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为探寻《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提供一定的参考。该模式可以简单图解如下:

心理结构

↗(知觉、情感)

语言空间 物理空间

(诗句语言) (现实世界)

……

在理解诗句的空间语义的过程中,读者不是将诗句语言直接转换成现实世界的直接对应物,而需通过自身的情感知觉加工这一中介过程,从而形成一个三角图示。这样,诗句的语言经过诗人的个人情感这一心理结构的融合而可能与物理空间形成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变得复杂,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一模式体现了诗句语义空间理解上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江媛。“归化”“异化”理论下的《天净沙·秋思》英译文赏析

[j].安徽文学,2008,(8).

[2]刘丽。别有诗情画意生 此处无思胜有思——浅谈马致远《天净

沙·秋思》的意境[j].资治文摘,2009,(7).

[3]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j].外语与外

语教学,1999,(12).

[4]姜秋霞,权晓辉。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国翻译,

2000,(1).

[5]孟瑾,冯斗。古诗格式塔意象和意境的传递[j].外语学刊,2005,

(4).

[6]殷召荣。从形合、意合看古诗增译——个案分析《天净沙·秋

思》[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5).

[7]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kurt of gestalt psychology[m].great

britai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1935.

65 31483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