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小品范例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中学生小品范例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学生小品1

在统计的作为标本的中学国文教材中,周作人的文学作品共被收录73篇次,共计43篇文章入选各期的中学国文教材。这个数据稍逊于胡适,但是比鲁迅作品人选的数目要多很多。他的作品,如《两个扫雪的人》《访日本新村记》《游日本杂感》最早被选人《阿拉文库范》,《人的文学》《女子与文学》被选人《国语文选》,《一个乡民的死》《卖汽水的人》被选入《中学国语文读本》。这些教材中,周作人的作品人选数目较之胡适与蔡元培等人并不突出,这种情况到了沈星一编选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中出现了大的变化,可以说是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该套教材选编了胡适的10篇作品,同时周作人的作品人选数目也达到了10篇。相对丁开新文学风气之先又加上胡适对于国语教育的大力倡导来说,在这套教材中周作人的作品与胡适的作品等量齐观,不得不说是一个大的突破。到了《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中,周作人的人选文章竟达到了14篇之多,超越了胡适的7篇,从而成为入选作品最多的作家。此后出现的教材中,截止到本文关注的1937年,周作人的作品一直深受中学国文教材编选者的厚爱。

周作人入选中学国文教材的作品,按照内容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物质文明上自然物、人物、制度、症候以及文化况味的记述,如《乌篷船》《苦雨》《乌桕》《小河》《两个扫雪的人》《一个乡民的死》《卖汽水的人》《齿痛》《苍蝇》《故乡的野菜》《吃茶》等;

二是谈论文艺的,也就是谈论文艺的价值和技术之说明与指示的,如《人的文学》《自己的园地》《平民的文学》《女子与文学》《美文》《个性的文学》《我学国文的经验》等,这类文字多收于他的《自己的园地》《谈龙集》以及《永日集》等文集中;

三是谈论社会人事的,也就是对社会观念、社会文化的价值进行批判的文字,如《祖先崇拜》《可怜悯者》《囚人》《生活之艺术》等,多收于《雨天的书》《泽泻集》等文集。

四是友谊的抒写,如《志摩纪念》《爱罗先珂君》等。

他的小品文中写得最多同时又被认为文字最好的是他关于文艺研究的一些文章,他用谨严但又富有生动之气的笔调,流畅、干脆却又很自然地表现出了自己对于文艺的见解。沈熔的《国语文选》选取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女子与文学》两篇文章,按照其在编选大意中所言,无非是这两篇文章“妙在乎精神”,而“不在乎形式”,是因为“言之有物,持之有故”之因。周作人自己曾经在《诗的效用》一文中对写作做出了如此的判断,他说:“我始终承认文学是个人的,但因‘他能叫出人人所要说而苦于说不出的话’,所以我又说即是人类的。然而在他说的时候,只是主观的叫出自己所要说的话,并不是客观的去体察了大众的心情,意识的替他们做通事。”即使批评的文字,周作人也认为“是主观的欣赏不是客观的检查,是抒情的论文不是盛气的指摘”。因此,他的文字只是满含一种个人趣味用来表现自己的,只是自己用来自由抒情的。这种自我抒情的文风能够使得受教育的学生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自我,从而实现情感的自我启蒙。

这两篇文章,尤其是《人的文学》入选民初中学国文教材的次数比较多。个中缘由大概就在于新文学界当时所提出的“灵肉一致”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文学观,不仅仅是对旧有文学观的突破,更是五四新文化的精髓,无论是“德先生”还是“赛先生”,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这篇文章所阐发的实际上是一种崭新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新文化价值观念,无怪胡适说它是“当时关于改革文学内容的1篇最重要的宣言”,而这种“淡薄平实”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提倡,按照胡适的说法,“颇能引起一班青年男女向上的热情,造成一个可以称为‘个人解放’的时代”。

《人的文学》还被选人了施蛰存、盛朗西、朱雯、沈聊壁作为注释者,柳亚子、相菊泽、金宗华作为校汀者,由上海中学生书局发行的《初中当代国文》的第六册。这套教材选文的标准节录如下:

A.合于中国党国之体制及政策者

B.含有振兴民族精神,改进社会现状之意味者

C.包含国民应具之普通知识思想,而不违背时代潮流者。

D.合于现实生活及学生身心发育之程序,而无浮薄淫靡或消极厌世之色彩者。

由此可见,《人的文学》与该教材当时选择的其他作品一样具有上述特色。事实上,C、D、E三条能够在思想性上解释为何选择这篇文章。在教材中,《人的文学》与胡适《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放在一起组成了该册中同一周教授的两篇课文,可见编选者本周的教学主旨就是希望通过此二文来阐释语体的新文学的精神,周作人的这篇文章恰好对应此点。此外,这还意味着新文学的历史资料已经进入了中学国文知识体系,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周作人在谈沦社会人事的文章中,对于社会上种种一切的伪道德、假道学、顽同的反动的国民性以及病态的思想,都进行了不留情面的指摘、批评,显现了对社会的深刻观察。于是,他的行文没有脱掉浙江师爷的苛刻,“满口柴胡,殊少敦厚温和之气”。他对此如此解释:“我们所希望的,便是摆脱了一切的束缚,任情地歌唱,无论人家文章怎样的庄严,思想怎样的乐观,怎样的讲爱国报恩,但是我要做风流轻妙,或讽刺谴责的文字,也是我的自由,而且无论说的是隐逸或是反抗,只要是遗传环境所融合而成的我的真的心搏,只要不是成见的执着主张派别等意见而有意造成的,也便都有发表的权利与价值。”因此,他在《泽泻集自序》中说:“希望在我的趣味之文里也还有叛徒活着”,因为,“社会不但需要果蔬药材,却也一样迫切地需要蔷薇与地丁”。这种反叛的精神使得他的如《祖先崇拜》这样的作品与培养共和国民的教育宗旨契合,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学国文教材。

周作人的文艺作品中,《一个乡民的死》《卖汽水的人》较早就进入了《中学国语文渎本》,《小河》《两个扫雪的人》《自己的园地》等进人中学国文教材也比较早。这些作品都成了中学国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有着很高的人选频次。这些作品能够进入中学国文教材,不仅仅是因为当时语体文的稀少,更主要是因为小品文自身包括具有中学国文教学价值的艺术元素。

周作人的上述文章皆可属于小品文的范畴。所谓的小品文就是那些“内容单纯外形短小的文字”,“可以叙事说理,但其本质实以抒情为主”的文章。小品文在民国初年引起过很大的关注,当时已有专门的小品文选出版,如申报月刊社发行的《小品文选》(申报月刊社,1935年版)、郁达夫编的《模范小品文选》(希望出版社,1936年版)、郑之光编的《现代小品文选》(希望出版社,1936年版)、唐宗辉编的《分类小品文选》(仿古书店,1936年版)、林荫南编的《模范小品文读本》(光华书局,1944年版)等。其中,作为中学生课外读本的南陈思编选的“中学文学读本”中的《小品文甲选》(群众图书公司,1932年版)专门针对中学生发行,促进了中学生对小品文的接受。此外,在小品文研究上,李素伯的《小品文研究》(新中国书局,1932年版)、陈光虞的《小品文作法》(启智书局,1934年版)、冯三昧的《小品文三讲》(大光书局,1936年版)、石莆的《小品文讲话》(光明书局,1933年版)等,对小品文这一文学种类进行了详细讲解。

而在当时,按照胡适的说法,“这几年来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这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朱自清也说:“三四年来风起云涌的种种刊物,都有意或者兀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近一年这种刊物更多,各书店出的散文集也不少。《东方杂志》从二十二卷(1925年)起,增辟‘新语林’一栏,也载有许多小品散文。夏D尊、刘薰宁两先生合编的《文章作法》于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沦文而外,有小品文的专章。去年(1927年)《小说月报》的‘创作号’(七号)也特辟‘小品’一栏,小品散文于是乎极一时之盛。”除此之外,当时上海听涛社出版的《小品文选》分为甲乙内三编,专门搜罗小品文,并且还被作为中等学校的文章渎本,促进了小品散文在中学的传播。正因为这类散文小品的出现以及当时蓬勃发展的态势,使得陷入困境中的国文教材有了新的选择材料。于此,周作人的小品文就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之所以进入中等学校的国文教材,正是得益于小品散文文体上的特点。小品散文由于内容单纯、外形短小,能将紧凑的情思用适宜之手法调理在短小精悍的篇幅中,在长短上是很适合中学国文教材篇幅要求的。在文体形式上,小品文属于散文,可是它的本质却近于诗歌。它在形式上有别于寻常文字的松散,但也不同于诗歌的紧凑,实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是一种主情的短文。在文学创作上,层层积累的丰富炽热的情感同可以作为长篇文学作品的扎实材料,可是小品文对于现实生活中偶尔的惊鸿一瞥,那瞬间的灵思的记录应该说具有天然的文体优势。在中国以文为晋身之阶的文化传统中,在道貌岸然、充斥说教之词的载道文之外能够真正轻快自如写出文人的真情实感的,似也只有小品文。因此,冯三昧将其称为“正宗派的文学的一种解放,渗染着作者的真性情的文艺的少子”。这种“渗染着作者的真性情的文艺的少子”对于“授以写实主义理想主义之普通文、文学文,养成其实际上L集知识发表思想之能力并以启发智德”的中学国文教育来说,正是上好的选材。

在教育作用上,小品文的讲授可以增强作文需要的各种能力。因此,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对于中等学校的国文教育来说在文章练习上也具有天然的优势。对于中学生而言,作为教材的周作人的小品文是练习作文的很好范文。

李素伯在《小品文研究》一书中对周作人散文小品创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如果按照“散文的美,不在乎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的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的标准去衡量现代中国的散文作家的文章,那么只有周作人的文章可以说是合乎这理想而且行这种美的条件的。而周作人自己也说“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他的文章如《西山小品》被公认为是极为美好的小品文,个中原因皆在于作者的致力之专与极深的人生涵养。多次人选教材的《乌篷船》一文,采用尺牍的小品文形式,不仅行文上条理清晰,在叙述上更是娓娓动听,引人入胜,颇能引起学生读者的兴趣。因此,冯三昧说“从日记尺牍中练习小品文,是最好的机会”。

除此之外,周作人的散文小品皆从便当处选材,乡野山林、船埠车站、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皆可人文,通过选择此等材料可使学生养成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以及对生活进行体味的本领,而作文的题日和素材也正包含在生活的琐碎的见闻以及由此激发的所思所感中。正因为如此,叶圣陶才说“作文正同说话一样,是被包在生活里的一个项日”。这种观念,对于那些把作文看作是特殊的事情,不知从什么地方汲取作文材料的人来说是绝好的解药。夏D尊说:“你若已经有了这样的癖性,想要纠正过来,养成容易作文的习惯,最好从试作小品文人手。你可以把每天的见闻、每天的思想、情感‘形之于笔墨’,或者作日记,或者同家属、朋友通信,或者就是作笔记;那些材料并不一定连贯,你就分开来写,一句话也行,数十字也行,纯任自然,意尽而止。这样,你将见到作文的材料‘俯拾即是’,只有须选择删弃,决不会‘踏破铁鞋无觅处’;你更将见到作文也就是生活,决非生活的点缀。”周作人的散文小品,无论是《苦雨》《乌桕》《小河》《两个扫雪的人》《一个乡民的死》,还是《卖汽水的人》《齿痛》《苍蝇》《故乡的野菜》《吃茶》都以此方面见长,对丁中学生树立“作文即生活”的理念是很好的榜样。

在文法教学上,周作人的小品文更可以作为中学国文文法教育的典范性教材。

《开明国文讲义》中讲到了《卖汽水的人》,以其作为例子来说明记叙文的连缀问题。文章分析道:

在事情本身,秦把果实给丰一是一个段落,丰一回家是一个段落,掌柜发现秦的作弊是一个段落,秦从般若堂出来是一个段落,作者看秦走去又是一个段落;作者就依据这些规定文字的段落,连次第都不变更。又,秦把果实给丰一,在全件事情重是迟缓的部分,而掌柜发觉秦的作弊,却是紧急的部分;作者就依据这层,把前一部分写的迟缓,把后一部分写的紧急。

《开明国文讲义》还以其来讲述记叙和叙事的混合问题:

《卖汽水的人》述说一件事情(姓秦的来而又去),当然是叙述文。但是开头讲买汽水的人和他的住所,接着讲汽水的买卖,接着讲姓秦的状貌,接着讲塔院,这些却是人和东西而不是事情;便是在秦把果实给丰一这一段事情中,“一只长圆形的柳条篮套在左腕上,右手拿着一串连着枝叶的樱桃似的果实”,“有李子的气味,却是很酸”,讲到的都是东西而不是事情:所以这些部分是记叙文。

而在写剑秦给十一果实这一段时,明显地采用了叙事与记叙混合的手法:

秦从底下上来,见了丰一他伸出手,说“这个送你”。如果文字就照这样写,也没有什么不合,因为事情的本身便是这样的。所以论起理来,“一只长圆形的……”这一句可要可不要。但是论到事实,若不把秦带着的东西交待明白,下面说“这个送你”的“这个”便不能使别人知道是什么东西。作叙述文的不低在使别人清楚地知道一些事情,作者怎肯丢掉与事情有观照的东西不写,他要写,叙述文里便混入记叙文了。

由此,周作人的小品文在文法上的尔范作用可见一斑。

正因为小品文具备这样的功能,夏D尊在《教学小品文的一个尝试》中专门提及了自己让学生学作小品文的教学经验。他说“叫学生作小品文,完全是为救济学生的病起见,完全当作药用的”,这种“药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作文练习上的价值。在他眼中,小品文在作文练习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能多作。多作文是学习作文的必要条件,而小品文内容自由,材料随处可见,推敲布局,都比长文容易,是便于多作的。二是能够养成观察的能力。小品文注意眼前小事物的小部分的特点,可以使观察力细密而且锐敏。三是能够使文字简洁,这与小品文摒弃悠缓的笔法采用简明扼要的手法相关。四是能养成作文的兴趣,这主要是着眼于小品文题材较容易选择,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写作的轻松。五是可为作长篇奠定基础。小品文具有的这等作用可以启发学生的思想,锻炼学生的心力,从而为他们作好语体文奠定基础。

中学生小品2

一、创新式的板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可用提问的方式,并把它板书化,告知学生你该知道什么、你知道了吗,上课伊始就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

问题怎么提呢?我认为基本有两种提法。一种是围绕知识点来设问。如“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节,可问:“唐朝由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什么叫贞观之治?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本寻求答案,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学生阅读思考后,让学生当堂回答,大部分学生应该能正确答出。即便有的学生答错了,教师可以及时纠正,这样,学生对问题的印象会更深。另一种问题则是从比较思维的角度让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训练。比如设问:“唐太宗与汉高祖在政治上有何相似之处?”这就需要学生应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然后得出结论。如:两人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都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都能听取臣下好的建议,都善于用人等等。一个学生可能答不全,但几个学生的努力就能答完整了。此类比较性的问题,在教材中可挖掘出很多,教师应及时在适当时机加以应用,这样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两类问题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第一类是打基础,第二类是提高。

二、积极发言可加分――引入竞争机制

初中学生,注意力不容易持久。教师设计好了问题,还要学生积极响应与配合,教学才能互动起来。针对学生好胜心强又重分数的特点,我向学生宣布了一条规则,就是“回答问题可加分”。这一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连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因希望有分进账,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尽管他们的动力来自加分,功利性很强,但导致的课堂气氛积极活跃的结果,是十分令人鼓舞的。

具体的做法是:每次上新课前,把前一课的学习内容化为“是什么”、“为什么”这两类问题让学生回答。然而提问的方式要注意不能和前面上课时的完全一样,需要变换角度,让学生有新鲜感。以前面提到的“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内容为例,唐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繁荣主要和哪几个皇帝的统治关系最大?为什么?……

此外,历史知识是需要逐步累积的,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很大的问题就是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为了矫正这个毛病,我一方面在上课时注意讲新知识时带出老知识,如讲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引导学生回忆,台湾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被日本占领的?共占领了多少年?另一方面,定期把新旧相关知识编成智力竞赛题,抓住适当时机,让学生抢答,在愉快活泼的氛围里,学生温故知新,又有分进账,师生皆大欢喜。

三、讲历史小故事、演历史小品、课件演示――引发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

初中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很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讲历史小故事、演历史小品是发挥其潜在能力的极好方式。而历史学科丰富多彩的故事,可通过学生的讲述、表演得到较生动的展现,这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之一。讲故事,我要求学生脱稿讲,因为照本宣科对于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口才没什么帮助。演小品对学生更是多方面的锻炼,需要同学间的协作,需要根据内容编台词、根据角色的特点设计形体动作等等。如讲到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时,两位学生用纸做成两顶不同的官帽,下面还粘着胡子,往头上一套,就扮成了炎、黄二帝;加上两人的语言、动作,把炎黄部落之间的关系交代得清清楚楚。师生在哈哈一乐中,落实了知识。再如学生为演商鞅变法的故事,出动了5个人配合,有商鞅、国君、旧贵族、百姓、旁白等,学生把商鞅变法的背景、经过、内容、影响表演得有声有色。

不要担心学生演历史小品会把历史演走样、会误导学生。其实,这个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学生为了吸引观众,会用一些夸张的动作、语言,甚至是现代化的语言来搞笑,但不要以为这就是戏说历史。其实,台上台下的学生心里都很清楚哪些是噱头、哪些是实质性的内容,演者、观者都不会搞错,因为学生的演出脚本都是来自正规的历史读物及教材,而不是影视剧。这里教师要注意的是,须选择恰当的教学场合与时机,点出恰当的故事,不是为讲而讲、为演而演,而是围绕教学目标,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故事、小品在课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讲故事、演小品在备课时要纳入计划之中,须提前告知学生,以使学生有时间准备,从而保证一定的质量。

中学生小品3

[关键词]编演英语小品;做法;好处;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51-01

小品已成为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不少中小学生对编演小品都跃跃欲试。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我让他们编演英语小品,此做法现在已成为教师打造高效英语课堂的“新路子”。

一、学生编演英语小品的做法

1.明确任务。新课标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展开任务型教学活动,因此上完每节课之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时,首先拟出一个话题,让学生下节课之前或者课堂上表演,话题涉及常用词语或句型,要求学生在小品表演中不仅要使用常见的英语表达,而且还要得体地正确运用。

2.优化选择。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有限,为了使课堂能连贯完整,必须允许学生表演时英汉交替使用,但同一句话中避免英汉混杂。教师应鼓励学生尽量多用英语思考,多用英语表达,并且把使用英语句子的多少作为评判小品表演好坏的标准依据,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

3.精心准备。为了增强小品表演效果,教师要求学生表演时备有简单的道具,它们可以是学生自制的头饰、自己画的各种图片,还可以是实物,如钢笔、橡皮、文具盒等。教师还要强调学生小品表演时的表情和动作,让学生与英语共舞,产生共鸣。

4.分组合作。为了保证小品的质量,教师要精心策划小品的内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合作,让水平较高的学生承担主角,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时机和空间,使优等生和学困生都能获得成就感,享受到学英语的无限快乐和喜悦。

5.培养技能。听和说是小品表演的主旋律,学生表演小品后,教师要及时向观看表演的学生提问,要求每人说一句从小品中听到的英语句子,而且不能重复前面同学说过的话。然后教师让观看者发表简单评论,以肯定为主。这样做不但能使学生注意观看和倾听小品表演,还能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有效地培养各种言语技能,促使他们持续发展。

6.评判激励。小品表演所需的时间不能太长,教师总结的时间最好也不要超过十分钟,并在黑板上标出等级或者采用其他的评价机制,以示鼓励。教师对小品表演过程中学生单词使用是否得当,语音Z调是否正确,表情动作是否到位,先不予以纠正,留待总结时指出,力争给学生创造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二、学生编演英语小品的好处

1.能激发说英语的积极性。学生编演英语小品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提升了技能,在知识和技能获取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堂操练和课外实践。为了把小品演好,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交流,开展生生互动模仿,课外自己设计生活情景,创造小品内容,兴趣盎然地反复进行排练,直到大家都认为满意。编演小品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说英语的兴趣,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2.能增强用英语的正确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英语句子,而在实际运用中却难以得体地正确运用。学生编演小品时虽然只用两三个英语句子,但是都得由一个特定的生活场景做铺垫,也就是说小品里的英语句子用得是否得当都要受语境的限制。其实编演英语小品就是学生学会运用英语知识进行生活实践活动的过程,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3.能提高感悟英语的审美能力。学生所编演的小品思想内容要美,人物形象要美,表情动作要美,语言词汇要美,语音语调也要美。实际上学生策划小品内容、实施小品表演以及观看并评判小品的过程都是在追求美,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学生感悟到英语学习的快乐和喜悦,不断地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4.能培养实践英语的合作精神。在小品表演的过程中,参与者之间可能会有分歧和矛盾,但是演好小品这一共同的愿望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小品表演的参与者都很明白,只有大家齐心协力互相支持并默契配合,才会拧成一股劲,表演者之间才具有亲和力,才能成功地表演小品。

中学生小品4

关键词:口语的重要性;初中阶段学生口语现状;小品剧推广的重要性

一、口语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大纲明确指出:“使学生敢于大胆开口说英语,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能力。采取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以致用的渠道。”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交际是语言的行动,英语教学应该培养基础的交际能力。然而,在英语教学中,更要适当扩大说的输出量,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二、初中阶段英语口语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练习时间

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缺乏充分让学生练习口语的课堂时间,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限制了许多学生展示口语的机会。

2.课堂上口语练习的质量不高

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拓展思维,深入话题,从而影响口语练习的效果。

3.情绪不够高昂

由于准备仓促,学生总担心会说错,因此,在进行口语表演时声音小,紧张,焦虑,发音不准,常常会影响到口语练习的效果。

4.课下练习口语的时间无法保证

由于学生功课多,压力大,要频繁应付各科作业及考试,加之缺乏语言环境,导致他们根本无暇练习口语。

5.各方面对英语口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英语的重要性已经被社会各界所公认,但由于英语考试中没有口语测试这项内容,因此,学生对于口语的练习也就不以为然了。

三、课前小品剧推广的重要性

1.课前小品剧的产生

基于以上所分析的初中英语口语现状,学生普遍存在只会写、不善说的“哑巴英语”现象。因此,在考虑要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开发课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语练习的机会,拓展各种“情景实践”教学资源,开展各种英语活动,让学生在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的思索下,课前小品剧产生了。

2.小品剧的特点

(1)培养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我校的小品剧从角色分配、搜集素材、写剧本、制作道具、剧情配乐到小品剧的演出,都是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与小组共同合作创造出来的,学生真正是小品剧的主人。

(2)短小精悍,内容丰富。课前表演的时间严格控制在5分钟之内,这样既保证了每日的练习口语的时间,又保证了教学时间。而学生将课本中所学的句型,话题进行了合理的重组,延展,想象之后,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富有内涵。

(3)持之以恒,贵在坚持。我们都知道水滴石穿的道理,任何事情其成功的秘诀几乎都与坚持有关。因此,从开学的第一周起,直到学期结束,我们都要求学生每天在课前要有一组小品剧的演出。

(4)注重协调,照顾全局,让每个学生都闪光。学生的成绩及口语表达能力有层次感,有的学生一人便可独挑大梁,口语清晰、流畅,表演游刃有余,而有一大部分学生则胆小,紧张,口音较重,发音不准,一上台就紧张得说不出话来,或是经常出现忘词、冷场的现象。相对于那些口语及表演能力较好的学生而言,这些学生更需要锻炼的机会。因此,刚上初一时老师在分组时有意将这些学生和那些勇于表达自己的学生分在一组,而剧本的每组负责人还有意将台词较多、表演较多的机会让给那些怯于说话的学生,这样长此以往,那些学生在每日的表演中逐渐克服了各种问题,到初二时基本也能说一口流利的口语了。

(5)丰富的评价制度,鼓励为主的表扬手段,大大激发了学生创作剧本的热情,保证了口语的持续,有效练习。为了使学生的辛勤成果得到充分的展现,我们也制订了一系列的评价制度。

①预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预测性评价就是在新学期刚刚开始或是一轮的表演刚刚结束之后,由全班学生根据自己和同学以往的表现,先给自己和同学打出个分数,这个结果最后由老师在班里公布,这种评价方式符合初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分数高的学生听到自己的结果后会更加努力,生怕别人赶上自己,而分数较低的学生在听到结果后也毫不示弱,通过集体合作,也一定会有很好的表现。

而第二种评价方式是总结性评价,一般在一轮的小品剧演出结束之后,一个学期的小品剧表演结束之后,和班级、年级小品剧汇演比赛结束之后,由老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学生分别谈出自己组的进步与不足,尤其是对那些平时表现不够积极、胆小的学生给出很多赞扬和鼓励的话,而对自己组却提出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在几次的全校小品剧表演比赛结束之后,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常常会只说自己的不足,而表扬的都是别人的优点,这些常常会影响和感动其他学生再接再厉,把口语练好,把英语学好。

②自我评价,伙伴评价,权威评价。学生精心组织编排,又在全班面前大胆使用英语将它们的剧本说出来演出来之后,是很需要别人肯定的,而他们最熟悉、最认可的人莫过于同班同学和他们的老师,因此,为了肯定学生的成果,巩固他们对口语重要性的认识,在每天的课前小品剧表演结束之后,我们还组织了表演者自我评价,其他组成员评价和老师总结评价的活动,要给出准确真实的评价就要求其他学生必须认真观看,倾听他们的表演,这也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而评价他人的同时,要求尽量使用英语,因此,又锻炼了学生口语,以及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

所有这些评价方式的建立,都是为了对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及时的反馈,鼓励,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创作剧本、练习口语、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小品剧这种形式可能许多老师都会采用,但是如何充分使用它,去发挥学生剧本创作、角色分工、制作道具、团结协作、共同成功演出的能力,我相信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而如何让学生坚持下去,持之以恒,真正把练习口语当成一种习惯,一种爱好,而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是需要去研究的学问。

总之,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怎样交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性学习,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力求寻找一些能够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本人愿能通过对这个课题的探索,对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给予一定的启迪和帮助。

参考文献:

[1]Wang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gman,1983.

[3]陈坚林。现代外语教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石中英,王卫东,于建福。基础教育新概念:素质教育。北京:教育技术出版社,1999-05.

[5]王志凯,王荣生。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06.

65 568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