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谈话记录优秀4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学生谈话记录优秀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学生谈话记录【第一篇】
改变一个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学生谈话记录
。我找曲辉谈话从来没有向第三个人透露过,只是想让他知道有人一直关心他,但是没有让他感觉到压力。师:最近学习怎么样啊?
生:可以。
师:可以是什么程度啊?
生:进步了,我上课 能听进老师讲课了,每节都有我的收获。
师:真的啊!太好了!这证明你努力了,老师真高兴,因为我的话你在意了!虽然你没有表态,但是老师相信你是个有上进心有理想的人。学习进步了,其他方面也要注意啊!其实老师对你好,你的变化其他老师也会发现的。我会一直默默的为你加油的!继续努力啊!
生:好的。您放心吧!
效果:得知他进步了,别提我有多高兴了!虽然从成绩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只要有进步就会有希望。原本以为我的话可能不会起作用,但是没想到我对他的关心他接受了,这说明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上课中我并没有特别对待他,还是一如既往,在表现好时,适当的语言鼓励,他会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
谈话记录三:
有了循序渐进的进步后,我只要让曲辉知道一直在有人默默的鼓励他,关心他就行,而且他已经意识到前途的重要性了,只要再适当的鼓励就会巩固好效果。
师:上一周实习,体会深吗?
生:感触很大,以前不动手做,光看其他同学做,觉得很简单,真正自己做却做不出,说明自己眼高手低,以后要多动手锻炼自己,力争专业上一个新台阶。
师:只要你有目标,不管是什么,老师都会支持你,这段时间虽然进步很大,那是因为刚开始提高的空间很大,越到最后就越难,要做好迎接困难的准备,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好心态。只要有信心就一定成功,老师会支持你的。
效果:这次谈话比以往轻松了很多,看的出他对我越来越信任了,谈话之后我送给他一个带时间的笔筒,是为了让他知道时间的重要,特意给他准备的。开始他不要,说不随便要别人的东西,但是当得知是我对他的鼓励,他感动的接受了。
总结:在这几次谈话之后,逐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每次我都用尊重,共情和倾听等方法与他进行谈话,不愿意回答的绝对不勉强,让他知道还是有人在关心鼓励他,一直在默默的支持他。其实开始他的问题很多,对于差生,只要抓住问题的关键,采取适当的方式主动去关心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在谈话后很多人都发现了他的变化,他变成一名自信、懂事、做事更加积极的阳光男孩!
学生谈话记录【第二篇】
时间:体育课课后 地点:校园操场司令台旁(无人)
(在谈话中我始终没有谈到他的家庭,因为这是他的“软肋”,为了维护他的自尊心,我特意不提,教师与学生谈话记录。)
我:老师让你留下来是想找你聊聊,� )
我:不管你以前的表现好与坏,老师现在希望你能认真起来,认真的`人才是值得尊重的。其实你很聪明,我们高二了,还有一年多时间就高考了,现在努力还不晚,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未来的命运。只有认真的付出了,将来才能得到回报。像你现在这样天天打篮球能有什么前途?能打进NBA?只能是身体得到了锻炼,但是光有个好身体,学习不好,前途在哪里?男孩子应该有责任心,首先要对自己负责,才能对其他的事情负责。希望你能成为一个男子汉,成为有用之才,为自己的前途打下良好的基础。
孙:这时虽然没有说什么话,但是已经停止了拍球,好像在想写什么。
(我知道我的话对他有所触动)
我:那我们现在不要定太高的目标,第一步我们先争取进步,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不要管别人学习怎样,只要我们比自己进步了就行,可不可以?
孙:没说什么,但是行为上我感觉出来他好像接受了。
效果:在这次谈话中,虽然小泉没有说什么话,但是从细节上之后我感觉出他有细微的变化,从行为上不一样了,在我的课上认真了很多。这证明只要耐心一点还是可以起到作用的,再一个作为体育老师,不会让他觉得很大的压力,不会产生过多的敌意。
学生谈话记录【第三篇】
时间:5月1日
地点:学校办公室
学生姓名:
学生班级:高一(1)班
处分原因:违反学校纪律
参与人员:
谈话内容:
张老师:张同学,我们今天找你来谈话是因为你违反了学校纪律,导致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请你自己说一下你的行为。
张三:我知道我做错了,我在课堂上大声喧哗,打闹,干扰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对此我感到非常抱歉。
李老师:你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学校纪律,也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效果,希望你能够认真反思这个问题。
张老师:我们希望你能够真心悔过,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我们也会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监管,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
结语:
在接受谈话后,张同学表现出了一定的悔过态度,表示会改正自己的`错误,遵守学校规定,同时也表示会积极配合学校监管工作,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爱校、爱生、爱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相信张同学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扬这种精神。
学生谈话记录【第四篇】
一、 基本情况
王XX,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父母均为农民,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 主要问题
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三、 分析与诊断
(一) 有关测试结果
1. 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2. 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析原因;
3. 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
(二) 成长过程
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XX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那时候,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XX的脖子,想牵着他走。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XX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基本上
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XX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
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现在,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 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四、咨询过程(平均小时/次)
第一次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 晤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
2.儿童做CBCL及CPQ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主题;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留相应咨询作业:
(1)"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2)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
(3)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
第二次
目的:1. 加深咨询关系;2.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
方法:晤谈、仿同法
过程:
1. 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委屈"事件,主动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
2. 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3. 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4. 咨询作业:
(1)父母继续"特意"积极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
(2)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
(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三次
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控力;3.加强亲子交流。
方法:晤谈、理情疗法、代币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碰了他一下,他也没有生气;父母说孩子10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
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
4.咨询作业:
(1)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
(2)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
第四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增强信心。
方法:晤谈、心理测验法、认�
4. 咨询作业:
(1)选一门课,每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
(2)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
(3)父母继续"代币"激励。
第五次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2.收束咨询。
方法: 晤谈
过程:
1.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 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4.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五、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