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快板词范例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搞笑快板词范例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搞笑快板词1

[关键词]河西地区;民间文学;文学特征;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6-0028-03

一、河西民间口头文学娱乐性特征产生的必然性

口头文学是一切民间文学的源流,这是不争的事实,口头性是其最基本最原始的特征。正是这种口头性决定了它的群体性、流传过程中的变异性,而群体性则直接催生了民间口头文学的娱乐性。

事实上,民间文学在实现它的口头性和群体性时才最富有魅力和感染力,恰恰是因为其娱乐性特征在起作用。记录在册或裒辑成书而捧读时,哪还有此一乐?虽然这是保存保护这一民间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至于长篇的民间叙事文学,何以演变为说书、评弹等说唱文学,实现或完成其受众在审美当中的娱乐性特征,大抵是其主要的目的和功能。

在民间口头文学的众多形式中,特别是打油诗、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歌谣、小故事、民间对联等最适宜口耳相传的短制,其娱乐性特征十分明显,至于民间笑话、绕口令、顺口溜等,就是专门为了娱乐而集体创作,口口相传,不断变异加工而积淀下来的。纵然如此,它们从来登不上大雅之堂,只属于普通民众,难以确定也不需要确定具体作者,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是原生态的,也是一种最生动最活泼的文学样式。

河西走廊自西汉以来就是沟通西域的咽喉要道,著名的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经过。在整个走廊地区,以祁连山冰雪融水所灌溉的绿洲农业较为兴盛,孕育了以农耕文化为主、多样文化杂糅的河西文化。大体相似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生产特点在民间文学中都有所反映,细细考究,又有着许多不同。但因为是口头流传,流传当中失落的民间文学实在为数不少,要做文本对照就有相当的难度。可是只就娱乐性特征而言,则有着完全一致的面。况且,走廊内交通的相对畅通,人们交往的相对频繁,文化生活的相对贫乏,都为民间口头文学的创作、流传、变异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人们聚集一起就要娱乐,于是民间口头文学应运而生,那些娱乐性特征便自然而然地隐含其中。后来,索性专为娱乐而创作了别样的民间口头文学,除去歇后语、打油诗、谚语、谜语、民间笑话、绕口令、顺口溜之外,还有膏药词、囔白话、绞儿、谣词等河西特有的民间口头文学样式。

二、膏药词、囔白话、绞儿、谣词等娱乐性民间口头文学

(一)膏药词

河西五地市中的酒泉有一种流传了近两千年的古老社火叫地蹦子,它是一种有说有唱,边歌边舞,有二十多种队形变化,有近十种角色的民间集体舞,其中有一个类似军师的膏药匠,他或唱或说的词里,大多就是为了娱乐以取悦民众。他所“卖”(表演)的歌与词为了图个吉祥和快乐,从内容到形式大多都好听且顺口顺耳,为引起围观者的注意又多吹嘘自已的“膏药词”神奇无比,于是被民间称为“卖膏药”。酒泉的地蹦子膏药词和民歌中常有“卖排”这样的方言,是夸耀、炫耀的意思,大抵与此有关。例如有一段膏药词就是为了搞笑,他用当地方言说:

歇哈(下),歇哈(下),

我老大夫给你们卖一段膏约(药),

我地(的)这膏约(药),

配地(的)是三十六汤,七十二方,

用地(的)东海沿上地(的)高丽参,

西海沿上地(的)勺约(芍药)根,

虮子地(的)肝花,虱子地(的)心,

癞蛤蟆地(的)眉毛用半斤,

北海沿上地(的)的灵芝草,

南海沿上地(的)燕窝心。

王母娘娘地(的)搽脸粉,

老龙王地(的)胡子两三根,

不用泡,不用炒,

几十样搁在马勺里熬,

熬了七七四十九天,

我地(的)膏药就熬成了。

未等听完,围观的众人已经笑得不可开交。从膏药词的内容可以看出,全然就是为了搞笑,是为了娱乐而即兴创作的,一切都是口头的,有心人记下来,换一个场合说笑,仍然可以引来众人轻松地嬉笑。

(二)囔白话

在河西,大家在田间地头忙农活时,或冬日里群集闲居时,更是大家说笑的时节,许多口头文学就是此时流传或产生的。例如囔一段帛(白)话:

且罢,且罢,

听我老大夫给你囔几句帛(白)话:

人若不说帛(白)话,枉活了几冬几夏。

人若不当油子嘴,枉在世上溜一回。

葫芦头、茄子把,见啥人、说啥话。

说帛(白)话地(的)福分大,

穿绸挂缎,吃香喝辣。

沟子嘴,说鬼话,

里吹外打,人人信他。

只有我老大夫说地(的)是实话,

窝窝囊囊活在人家地(的)屋哈(下)。

大家你说一段他说几句,往往前面说过的和后面再重新说的又不一样,变化很大,也不会有人较真,但轻松娱乐搞笑中忘记劳累,或对化解平时的纷争与矛盾都提供了机会和氛围。

何以称作囔白话?因为在一句话里,或所说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或自相矛盾,或自相调侃,就是为了搞笑取乐。可见其中所蕴含的民间智慧和特有的幽默。

(三)绞儿

河西的乡间还有一种叫做绞儿的民间口头文学,有着极其明显的娱乐性特点。它与快板、顺口溜相似,自解放前就有人在说。也叫说杂话,是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用相同的句式和合辙的韵脚现编现说,所说之事前后矛盾,一句之内,能说出不可能的事来,主要是搞笑,以调侃生活。靠口耳相传,心灵默记,其内容多涉及风土人情、历史传说、当今时事、身边故事、生产经验等,十分逗人,亦很受欢迎。

所以称为“绞儿”,是因为开口说时,为引起围观者的注意,或起强调作用,或为打头方便,将上下门齿轻轻咬一下舌尖,当气流冲出口腔的同时将舌尖和舌两侧很快地向上卷起,这样就会发出类似“得雷了儿”或“嘟噜吆”的声音,仿佛舌头在口腔中绞在一块了。这需要一些技巧,口拙的人是不容易学会的。一句或两句话中所说之事常常前后矛盾,所刻画的事象变形夸张,不可能真实,以幽默诙谐见多,全是为了搞笑。有人非常有才,能够临场即兴创编绞儿。有的民间艺人能够说一段绞儿,唱一段民歌,说一段故事,再唱一段民歌,最后再说一段绞儿,无论说、唱、讲,衔接都非常自然顺畅,其积累十分丰富,可以随口就来。

在酒泉民间流行的经典绞儿有《钟鼓楼》、《明哥儿》、《夸姑娘》、《新媳妇尿床》等。如绞儿《钟鼓楼》:

嘟噜吆,打一绞,

同志让我给大家打个绞,

绞了我就绞一绞。

酒泉城,四角平,七扇格子八扇门;

鼓楼修在城当中,出了南门一溜风。

塔尔寺修得雄,宫邦后堂吊死了个人。

黄草坝沿上挖锁阳,锁阳挖了个锁勃勃,

锅头上蹲的个蒜窝窝,饮一口,灰却却。

枣溜马儿,膘儿圆,走云南,下四川。

铺的毡,盖的毡,两头拿上扇子扇。

扇出火,冒出烟,把油房点着了七八间。

我说叫你占(住),你不占(住),

一趟子跑到米粮川。

米粮川,进门吃得臊子面,

一连吃了七八碗,出门就把裤袋绳挣了个断。

绞儿的内容,所说故事没有明晰的线索和情节,就是以声韵、滑稽、不知所云,夹杂些口技的成分而造成搞笑的效果,以取悦他人,其娱乐性不言自明。

(四)谣词与宝卷

其他形式的民间口头文学如民间谣词、河西宝卷里也有为娱乐而创作的作品,虽然不多,好在还有一些可做标本性的作品流传了下来。如流行在河西的民歌谣曲对口词:

问唱:什么上来照高楼? 什么人高兴什么人愁?

什么人吃肉又喝酒? 什么人让在门外头?

对唱:月亮上来照高楼, 新姐夫高兴新娘子愁。

送亲客吃肉又喝酒, 让床的让在门外头,

所唱谣词里没有爱恨情仇,更没有矛盾冲突,就是一些生动、形象而机智的俏皮话,通过一问一答,抓住特征而解开谜底,说到底就是为了搞笑、为了娱乐,充分体现出民间口头文学的娱乐性特征。

为娱乐而创作的宝卷作品较为少见,大抵与其劝化说教气太浓厚有关。河西流行的众多宝卷中,《吕洞宾买药宝卷》是一本娱乐性非常鲜明且有着轻喜剧色彩的宝卷。

《吕洞宾买药宝卷》说的是唐代的吕洞宾受汉钟离点化成为上八仙以后,于某年三月三日晨赴罢西王母的早宴,与先师汉钟离一同出来,因凡心未死,迟迟不肯回归自已的洞府继续修行。路途中贪恋下界红尘,便下凡游到一家当地有名的药铺,仗着自已是神仙,自以为修练到家,使性子为难药铺主人要买“家和散”、“顺气丸”、“消毒引”、“化气丹”4副药。老中医不解其意,便认真地为其找药。此时宝卷中有一段54句的七字韵文,内嵌51味中草药,写意般地描画出人间俗世景象的一角:

打开药包是豆蔻,谁知药中有大黄。

桃仁怀抱杏仁眠,睡卧防风牙床上。

鼓打三更交半夏,胆大木贼越过墙。

冰片伙里查着看,偷去水银四十两。

又盗龙胆好几串,拐带巴豆几十双。

首乌听着是不好,羌活一旁擦龙眼。

黄莲听着是不好,苍耳伙里闹嚷嚷。

雄黄听着是不好,天麻树上去乘凉。

酒曲麦芽心胆战,当归黄芪好凄惶。

头戴枳壳帽一顶,穿山甲胄披身上。

腰系一根黄精带,骑马一心赶良姜。

荜茇听着是不好,长松桥下摆战场。

贝母听着是不好,赶到薄荷两岸上。

蛤蚧听着是不好,砂仁汤中对刀枪。

捉住无名子两个,拿到丹桂大堂上。

上面坐着白附子,麦冬下边诉冤枉。

牙皂下边制甘草。棍棍打在人参上。

打破陈皮血满面,桔红落在地黄上。

远志下在监禁内,气杀桔梗红娘娘。

木兰念起夫妻情,召集丁香赎槟榔。

急得红娘眼落泪,合欢木瓜四十双。

打发茯苓头里走,杨梅手拉野茴香。

……

忠厚的老中医从药柜内自然无法找到疗救人们精神疾病的“四种配药”,自觉羞愧,随躲在后边去了。吕洞宾的轻薄刁难和老中医的笃厚诚挚引起驾云赶路的观音菩萨的注意,便决意下凡打抱不平。观音菩萨化作老中医年轻美丽的女儿来到吕洞宾面前,首先回答了他关于“天地人三宝”的问题: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

人有三宝精气神,仙长定要记心中。

又回答了他关于“天地人周流”的问题:

青气为天包元带,日月星辰为周流。

浊气为地包元带,江河湖海为周流。

人的皮肉包元带,血行上下为周流。

女儿(菩萨)看出这样还是没能让吕洞宾心服,她又提出帮“父亲”为吕洞宾寻药。却又遭到了吕洞宾的嘲笑。

女儿(菩萨)从容敬告:

人不在大小,有才者为妙;

水不在深浅,渔盛者方好;

山不在高低,出神仙者为贵;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枉活百岁。

吕洞宾只好拿出他的“杀手锏”:“一买家和散,二买顺气丸,三买消毒引,四买化气丹。”

菩萨说:“有方必有病,有病必有方。”医治上述八般内症尚有药可用――“老实头一个”、“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信心半斤”、“孝顺八两”、“温柔十分”、“道理三分”、“忠厚八分”、“忍耐三分”、“勤俭为本”,“阴德要全”,“方便不拘多少”。

还告诉他买药的地方、熬煮的方法、如何服用和所忌讳等事项:“容人铺内去买药,让人铺内去配,公平秤上秤,宽心锅内熬,一炉婆罗火,存性而炒,不用焦了,用智慧切细,用波罗密为丸,丸如菩提子,大小不论,每日用三分和气汤送下,时常服之;同时要忌讳四口:骂人口、恶人口、是非口,多开口(诲人不倦)。”

菩萨离去之时,又赠给吕洞宾八副有名无材之药,终于使他幡然醒悟,回洞闭门潜心修行而去。正所谓“灵山只在你心头,何必灵山塔下修”,讲的是提升个人情操加强自身修心养性从而自觉自悟的要诀。

《洞宾买药宝卷》说教劝化的目的隐含在非常自然而艺术的方式中,还不失其轻松的娱乐搞笑,是宝卷里将民间口头文学的娱乐性完美融合与体现的优秀而经典的卷本。

三、结语

搞笑快板词2

者90后的堂妹就经常跟我说,她们同学很多就想演戏、唱歌,进演艺圈,然后什么都不用干就可以轻松成功。于是很多人去参加表演特长班,但是完全没考虑到自身的条件是否适合,也没想过演艺圈的路也并非一路轻松。据《向上吧!少年》制片人介绍,截止到4月1日,节目组共收到近10万90后少年的线上报名,沈阳、北京、上海、成都、广州五城搜索报名选手近6万,于是节目组推延了报名截止日期。如此庞大的数字足以说明情况,虽然节目报名条件明确规定:“凡年满12周岁(含12周岁)具备声乐、舞蹈、乐器、脱口秀等才能的90后华人少男少女。”但依然有不少00后少年参加了海选,引爆网络的萝莉组合m inisister全都不满12周岁,正是在学校读书的年龄,但是资料显示,这些人都已经是节目常客。当然我不是“认真读书”的拥护者,但是如此频繁地参加比赛,过早地接触演艺圈却不是大家所乐见的,毕竟他们还是个孩子,就应该拥有孩子的幼稚与纯真,而不该是有“舞台风范”的小大人。

萝莉、正太是主流

“《向上吧!少年》

蓉城海选,正太萝莉逆袭秀引眼球的选手,或许这就是网

最吸引人的都是靠雷、怪来吸

都”、“妖&萌小正太PK环肥络海选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

燕瘦”、“小正太劲爆脱口增加点击率,但是一味放大这

秀”、“minis ister萝莉组合劲种特点,岂不是对90后的一种

爆街舞秀”、“甜美萝莉原创误读和误导?妖、萌、正太、

弹唱阿宝色的《Maybe》”、萝莉、雷人、屌丝、星二代、

“90后萝莉超精彩搞笑相声急于出名……这就是90后?

表演”……翻看《向上吧!少年》的有关视频与新闻,“萝

出名要趁早

莉”与“正太”成了出现频率张爱玲一句“出名要趁

最高的关键词,我不知道是他早”成了娱乐圈的信条,越来

们编辑偷懒还是这就是90后越多的孩子想要一举成名,笔

的主流?虽然这两个词汇早就

存在,但从没有像现在一样风靡,但是笔者身边的众多90后跟这两个词汇完全不沾边,毕竟千人千面,即使一代人有其共性,但是更多的是不同个体的特性,都说90后比80后个性更张扬,特色更鲜明,那就更应该有不同类型的选手出现,如果极力倡导“萝莉”、“正太”,岂不是抹杀了他们自身的个性?

雷人、怪咖是王道

“初选现场中更多的是一群或萌或妖的正太,看得女观众们心花怒放,花枝乱颤。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跳‘母鸡舞’的小伙子魏照程,伴着成年母鸡的‘咯哒哒’声,魏照程小朋友双手掐腰,弯眉斜眼,皱着鼻子,绕着场子蹦跳起来,惟妙惟肖,搞笑十足。”这是《向上吧!少年》节目的一段新闻稿。这段“母鸡舞”看起来的确颇具娱乐性,如果只是博你一笑的个人视频也无伤大雅,但是如果上升到一个节目才艺比赛,未免有点雷人,还有“妖孽男跳nobody舞”、“上海万用声优妹仿病娇到变态”、“男版ho ld姐玩 fashion”……这些选手要么五大三粗地扮“伪娘”,要么手跷兰花指地扭捏作态,掐着嗓子玩穿越扮格格,要么嗲声嗲气模仿“AV女优”……这就是90后的才艺?其中“男版ho ld住姐”颇引人关注,他先是跷着兰花指哼唱杨幂的歌,随后一扭腰娇弱倒地不起,担任评委的主持人田源、钱枫看得目瞪口呆——随后他虚弱地站起来,假装“穿越”到了清朝,数次拒绝四阿哥的示爱;最后还来了段王菲的歌,向天后发起挑战。整个段落不足4分钟,但不少网友在看过后留言称:“天哪,坚持不下去了!这是世间奇葩!师洋、刘著都被他PK下去了!”“真想把他一巴掌拍在墙上,撕不下来。”“手贱没有带避雷针啊!”我们不能批判这些选手的特殊才艺,也无权干涉他们喜欢表演什么,但是作为一个面向大众的节目,如果把这些才艺放大到推荐位置,未免有点博眼球的嫌疑。

翻版才是明星

“《向上吧!少年》上海火爆初选,翻版范冰冰欧弟现身”、“小郑嘉颖《向上吧!少年》玩快板”、“小沈阳不愿成谐星”……看到这些新闻标题,千万不要以为明星助阵该节目,这只是把选手与明星扯点关系。有很多明星在刚出道时会顶着“某某的翻版”的名号,或者以模仿某个明星而著称,这本无可厚非,只是看看那所谓的“翻版范冰冰”,笔者还真没看出什么相像之处,或许这也只是吸引眼球的手段,娱乐嘛,如果你认真就傻了。

“星二代”是参加比赛还是博宣传

《向上吧!少年》在节目刚开始时就放出话来,邀请王菲携爱女窦靖童来踢馆,等到笔者发稿时,也还没看到天后的踪影,不过现场倒是来了其他“星二代”,如果说“刘涛干女儿”多少有点牵强,不过付笛生之子付豪参赛就是货真价实的“星二代”了。的确“星二代”也符合该节目的报名条件,只不过付豪早就跟老爸老妈一起录了歌曲,还发行了自己的单曲,天天在各大电台打榜,算起来也是出道的歌手了,这样的经历再去参加节目比赛,对其他选手是否公平暂且不说,单是参加比赛的初衷就让人怀疑,这对节目方与他本人都是绝好的宣传,但是除了宣传,还有什么可说的吗?

或许《向上吧!少年》就是一个节目,它无力承载那么多道德规范,如果只是面向心智成熟的观众,大家看过以后顶多是一笑置之。但是节目的主要受众群是90后,甚至是00后,这个群体还没有能力分清娱乐与现实,就像有小学生看过

搞笑快板词3

关键词 曲艺式新闻 叙事 错位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一、曲艺与新闻的结缘

“曲艺式新闻”,作为一个新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既是一种电视新闻报道的新手法,即用“曲艺形式”来演绎“新闻内容”的新闻报道手法;也可以是一种电视新闻节目的新形态,即指代那些借用曲艺形式来表达新闻内容的电视新闻节目。对于“曲艺式新闻”的起源,我们似乎可以追朔到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新闻唱片”,即那些用大鼓书、评书、弹词等形式来叙述和表现的新闻。当时广播电视还没有出现,而报纸,一般底层的市民也看不懂,所以饭店、茶馆就专门用“戏匣子”放“新闻唱片”来吸引顾客。“新闻唱片”的内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社会新闻”,比如杀人放火案、情变案等等。其目标受众的定位、“注意力”追求与当下“曲艺式新闻”的受众范围以及对收视率的追求似乎不谋而合。

在“新闻唱片”的启发下,2004年4月杭州电视台西湖生活频道推出的新闻节目《我和你说》,借用绍兴地方曲艺“莲花落”的形式来说新闻可以说是当代“新闻唱片”的首次探索,而2005年10月齐鲁电视台推出的“相声和快板式”的新闻节目《拉呱》则真正拉开了“曲艺式新闻”的大幕。其他地方电视台也开始纷纷尝试用当地传统曲艺形式来叙说新闻。其中“评书式”新闻是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通过说唱等形式把形形色色的新闻人物和各种各样的新闻故事表演出来。如绍兴电视台的《师爷说新闻》、昆明电视台的《我挨你说》、济南电视台的《有么说么》等;“相声式”新闻则采用说相声的方式来叙说新闻,诙谐、幽默的将新闻百态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如山东电视台的《百姓百事》、湖北卫视的《今晚六点》等;“快板式”新闻则既能叙事、说理又可以抒情,如南宁电视台的《有话日日倾》、齐鲁电视台的《拉呱》(《拉呱》主持人除了用相声播报新闻,经常也顺嘴溜出来几句快板)等;而辽宁卫视的《正午表情》则采用“二人转”的表现形式,邀请当地二人转演员来担当出镜记者,把老百姓身边的新鲜事用“二人转”的形式演唱出来。总之,“曲艺式新闻”或“说”或“唱”、或“弹”或“演”、或“逗”或“捧”(设立捧角),其节目主持人也或选择曲艺演员来担当或让主持人装扮成“曲艺演员”来演绎,当然还夹杂丰富的面部表情、语言转换以及手势动作。

二、曲艺式新闻的叙事

被认为开创了“传播领域内最全面的叙事理论”的菲希尔认为,所有形式的信息传播都可以当作叙事来理解。如果说“说新闻”是对传统新闻叙事方式的一种突破的话,那么,曲艺与新闻嫁接的“曲艺式新闻”则是对传统新闻叙事方式的一种颠覆。“曲艺式新闻”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来叙说百姓真实的“生活”,既实现了内容的贴近,又开创了新的叙事方式和形式。

1 方言叙事

方言承载和记录的是一方土地上的历史和原住居民的情感。它有着民间语言的凝练、生动和富于表现力。相比较而言,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生动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而用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会更具体、形象,更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特点,有特殊的语音、词汇体系,有着极富感染力的一面。这种优势对听不懂的人来说像一道高墙,而对于熟悉的人来说,就是最生动贴切的。由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性,方言也更容易被使用着的环境中的人群接受并产生共鸣。“曲艺式新闻”,无论“评书式”、“相声式”还是“快板式”,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采用本地的方言来叙说,如齐鲁台的《拉呱》采用的是地道的济南方言,“拉呱”就是当地方言,即“唠嗑、聊天”之意,昆明台的《我挨你说》采用的则是标准的昆明方言,“我挨你说”就是地方方言,即“我对你说”的意识。这些方音土语,唤起了蛰伏在日益都市化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对自己方言的怀恋,以及对乡音浓厚的情感,从而在心理上对节目产生了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传播学的受众接受角度来说,求近心理是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最基本的心理预设,受众在亲近友好的状态中,双方心理协调的情况下。是最容易接受新闻信息,传播效果往往也是最好的。“曲艺式新闻”采用方言来叙述正是满足了观众的求近心理。

2 故事叙事

“讲故事”是人类最原始的传播方式,通过“讲故事”传达的信息往往是最易接受的。当新闻报道在西方发端时就一直有两种叙事模式:一种是“信息化模式”,后来演化成“倒金字塔结构”叙事;另一种就是“故事化模式”,后来被“特稿”所继承。“信息化模式”后来成为了一般新闻的报道模式。而故事化叙事与信息化叙事的区别在于:信息化新闻报道只注重新闻事件的结果,而故事化新闻报道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而且更重视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努力增强新闻报道的易读性、趣味性和人情味。因此,“曲艺式新闻”采用故事化叙事模式其实只是电视新闻语言的一种回归与延伸。

“曲艺式新闻”的故事化叙事。是将影视语言的图像、声音、音乐、文字、图表、特技等各种元素有机组合并灵活运用,多视角讲故事。如齐鲁电视台的《拉呱》栏目就大量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段甚至是艺术加工,用大量的“情境模拟”画面来解决了没能拍到事实画面的遗憾,并运用蒙太奇等艺术手段来增添新闻的趣味性,有时还运用超大夸张字幕并配上画外音等技巧来进一步突出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元素。其效果是,这种故事化叙事模式既提升了电视新闻的整体表现效果,又展现了电视新闻的美感和艺术张力。

3 娱乐叙事

对于非严肃新闻而言,其娱乐性元素健康合理的表达应该被视作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新闻的娱乐化叙事,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内容,走新闻文学化、艺术化的道路。曲艺是最搞笑的娱乐表现形态,“曲艺式新闻”将曲艺的表现形式与新闻进行嫁接,用相声、快板、评书、“二人转”等手法来“演绎”新闻,应该说是当前所有新闻中最娱乐化的叙事形式或叙事手法。

“曲艺式新闻”把说、学、逗、唱等娱乐元素融入每天的热点新闻,一逗一捧,或“侃”或“演”,在此基础上有时还将音乐、图画、字幕、特级等手段也充分运用起来。例如齐鲁台的《拉呱》在《“范进”中奖,激动地不行了》这则新闻中,为表现老汉“中奖”后按捺不住的激动心情,以快镜头表现老汉不停地跑来跑去,老汉“中奖”的具体情况则是以小调的方式唱出来的“天上掉下个大轿车,特等奖砸中朱老汉的头。”画面则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实际并不存在的“轿车”和“相机”以及老汉一手开车、一手拿相机的幽默情形。这种娱乐化叙事,节目变得有声有色,观众也在娱乐中接收了信息。

4 平民叙事

“曲艺式新闻”就是民生新闻的发展,主持人以平视平和

的态度,用幽默、服务型的语言,以讲故事、聊天的口吻和方式向观众展示新闻事件。主持人尽力淡化严肃、生硬的叙事语气,注重情感的传达,常用“张大爷”、“李大妈”、“赵大姐”、“陈大哥”等称谓语来称呼被采访对象,而“我们”、“您”这样的字眼更是时常出现,即使是时政新闻和一些严肃新闻,也都是从百姓的角度去解读和点评,使观众感到亲切。这种用如同和家里人或是街坊邻居唠家常一样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言语来叙事,真正在大众传播中显现出了平民化的人际交流的特色。

同时,与大多数媒体人士的新闻触角停留在那些大事件、名人活动以及娱乐新闻上相比,“曲艺式新闻”更多的是把百姓生活中的愿望、生活中的困难和批评意见作为反映的重点。邻里纠纷、社会公德、环境保护、弱势救助、民间文化、社会治安、人间亲情等贴近百姓的“软新闻”往往是“曲艺式新闻”的主要选题,一定程度上为百姓提供一个平民话语平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百姓声音的“传话筒”。

5 个性叙事

“曲艺式新闻”的主持人则是以“真实的个人身份”主持节目,改变了传统新闻居高临下。正襟危坐的播报方式,不再是一脸严肃,而是轻松活泼,甚至有点“嬉皮笑脸”。如齐鲁台《拉呱》节目主持人“小么哥”,每天就是笑眯眯地出现在演播室里,在新闻事实“说”完了以后往往再加上了自己的一些立场,甚至是一些劝戒和道德看法。显现的是与传统新闻节目主持人不一般的个性。与此同时,“曲艺式新闻”演播室的布置往往也别具一格,凸显特色。如昆明台的《我挨你说》就借鉴了说书场所的设置:一架屏风,一堵隔墙,一把折扇,一张书桌,一只古瓶,主持人老王在桌后一站,便有了在书场说书的味道,观众也便有了让主持人将自己带入妙趣横生的“个性表演”世界中的心理预期。

“曲艺式新闻”在个性化叙事中,主持人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阅历、体验,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个性化叙事使不同主持人的报道各放异彩,各具特色。

三、当前“曲艺式新闻”的叙事错位

“曲艺式新闻”给受众带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视听享受,并且创造了地方台电视新闻收视率的奇迹,但同时也能不排除对收视率的盲目追求会导致一些“曲艺式新闻”节目在尝试新思路的过程中会步入歧途,出现叙事的错位。这是“曲艺式新闻”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更不容忽视的问题。

1 用“讲好故事”代替讲“好故事”

新闻节目追求艺术表现无可厚非,尤其是在受众的心理需求不断变换,受众对节目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但一些“曲艺式新闻”刻意追求表现形式,使出了“说学逗唱”的十八般武艺,在戏说的成分上不断加码,而忽视了新闻节目的本质,用“讲好故事”代替了讲“好故事”,这种形式盖过内容的做法不可取。因为形式终归是一种表现的手段与方式,如果把形式上的创新当成了制胜法宝,只在形式上作文章,追求新奇性和轰动效应,结果是曲艺的表演遮盖了新闻的叙事。比如,对于“曲艺式新闻”所普遍采取的方言化叙事,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节目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如果离开了“方言”的讲述,只能用“平庸”二字来概括。其高收视率也主要来自观众多方亩讲述这一过程的关注,而非来自新闻本身的吸引力。作为一个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如果其把兴趣点重点放在了方言讲述这样一种过程,而不是新闻信息传播的质与量;作为一档新闻节目,如果其引导受众观看的是新闻“表演”而非新闻信息本身。将“方言说新闻”变成了“新闻说方言”,这明显是一种错位。因为对于新闻节目来说,形式必须要服务于内容,形式只是帮助内容提升其影响力的手段。当形式大于内容,导致内容失去一定的信息量和价值意义时,形式就成为了无意义表达,其最终也必然是一种无效表达。这也许是辽宁卫视“二人转”新闻节目《正午表情》转不下去而停播的原因吧!

2 用碎片化叙事取代平民化表达

“曲艺式新闻”多生长在地方电视台,其目标受众为地方普通市民,更确切的说是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这一部分群体。针对这一定位,“曲艺式新闻”既要做“浅”,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同时又要做“近”,贴近百姓、贴近生活。但浅近并不等于肤浅,“曲艺式新闻”如果一味的追求“浅近”,就会陷入肤浅的误区。比如有些节目在选择内容时,有意向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靠拢,新闻中大量充斥着邻里争吵、街头打架、家庭纠纷、夫妻矛盾、被盗被骗等所谓的“市民喜欢的新闻”。这些生活琐事,确实反映了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方面,但却流于琐碎与片面。如果新闻仅仅把目光停留在老白姓日常生活的最表面,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百姓的生活琐事上,这既不能反映百姓生活的全貌,也不符合市民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更和“曲艺式新闻”关注民生、关心老百姓生活的初衷背道而驰。比如,有人考察了齐鲁台《拉呱》2007年元月6日的节目,当天共报道了六条新闻《凭什么脱我裤子啊》、《不给说法俺就不走》、《想要分手我就掐死你》、《杨占奇哉青岛有了家》、《骗子巧设计大姐入了套》、《老公要离婚只因变了心》,这六条新闻虽然都取材于百姓日常生活,但其着眼点却集中在琐碎的家庭婚恋关系的矛盾中。

3 把个性化叙事当成个人化言说

“曲艺式新闻”使主持人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阅历、体验,进行个性化表达,凸显出特色,我们的电视新闻也需要个性化的主持人。但“个性化”不等于“个人化”。有些主持人却把“个性化”叙事变成了“个人化”言说,在播报和点评过程中往往插入许多不负责任的个人化言说,不顾社会主流价值判断,误人了一味追求“与众不同”或一味迎合老百姓的口味或迷恋于展现“小我”的泥沼。“曲艺式新闻”一旦把个性化叙事当成个人化言说,他们也就会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取悦和逗乐观众上,而忽视新闻的输导、认知、教育等社会功能的发挥,放弃帮助受众提高个人品味的社会责任,难道这不是一种错位吗?

注释

搞笑快板词4

关键词千面笑星;田克兢;曲艺

中图分类号:J8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045-01

说起“田克兢”,您家脑海中出现的第一印象是热心快肠的“电话月佬”,或是沉迷麻将的“麻厂长”,亦或是陪伴江城百姓十四年的小市民“岔巴子”?无论哪一种形象,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露出笑容,夸上一句:“岔巴子田克兢撒!我晓得!演的东西蛮笑人、蛮好看!”

作为成长在武汉本土、蜚声全国文艺界的曲艺演员,十几年来,他演着身边的人物、讲着大家的故事,在江城甚至全国可谓“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

纵横文艺界多年以来,他演过独角戏、舞台剧、电视、电影;塑造的艺术形象人物众多、性格各异且入木三分;文艺爱好评书、快板、道情、渔鼓、小曲样样能来――无论从哪方面看,他都是当之无愧的“千面笑星”。

一、“岔巴子”――硬是将贬义词演成了褒义词

时常有人问田克兢,我喊你“岔巴子”会不会显得不尊敬?他总是回答:“您家只管叫,我从来都不觉得是不尊敬,人们喊我角色的名字是我最大的安慰。”

曾经在参加一档电台节目时,有听众打电话进来问:“为什么要给角色取名‘岔巴子’?‘岔’是个贬义词咧!”紧接着另一位听众打进来说:“我觉得岔巴子是中性词,而田老师您家硬是把岔巴子演成了褒义词!”

“岔巴子”不是田克兢的创造,而是武汉话中已有的词。说一个人“蛮岔”,指他爱管闲事、喜欢多嘴、蛮讨人嫌、好心办坏事。原意并不是特别好的。而在《都市茶座》中田克兢演的“岔巴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名字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名字这个代号人性化,把它“演活”、演成人们喜欢的人物。

岔巴子为什么活灵活现?因为田克兢了解老百姓,他所表演的一定是周边的人、市井的人,是大众心中想要的形象。原先的“贬义词”通过田克兢的演绎,硬是成为了人见人爱的、老百姓心中的都市小人物形象,演成一种褒义词。一个喜剧艺术形象能影响人们对于词语的既定看法,这种微妙的变化使“岔巴子”成为一个奇妙的典型,是田克兢自己都很喜欢的人物形象。

二、“过尽千帆”,依然最爱独角戏

“拍过电影,演过舞台剧,拍过电视剧,演过小品,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我的独角戏。”独角戏的表演有很多样式,有一个人演一个角色,也有一个人演多个角色。在扮演多个角色时,要在瞬间马上进入另一个角色的感觉、状态、内心,完成行为动作、语言造型、身体造型、内心造型的转换,对演员的艺术功力、修养、造诣的要求更高。

如今田克兢站上台,哪怕一动不动,观众都会感觉到幽默,开始起哄,掌声雷动;轻轻挥一挥手,观众全部鸦雀无声,一根针掉下来的声音都听得到;轻轻一句“我还希望更热烈一点”,台下的观众就“疯了”。在独角戏表演中,有能力把所有的挑剔、讽刺、挖苦的眼神全部变成发自内心的喜欢,让观众进入演员的情态,这个独角戏演员才是成功的。

在文艺界、商界,对田克兢的评价都是“很够意思”,很多事情直接搭个白、不谈报酬,但对于独角戏的表演氛围,田克兢却非常挑剔。大家都说“请田克兢吃饭比请他演出还难”。他定下规矩,不参加婚庆和宴请的演出,如一定要参加则有一个要求:演的时候不许开餐。如果演出时观众都在吃饭、玩闹、猜拳,不但对不起喜欢独角戏的观众,也是不尊重演员的艺术和人格。

另外,他对于创作也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只是纯粹搞笑的节目,就没有什么意义。独角戏一定要有力度和分量。“希望观众对我的评价是有思想、有品味、在思考社会现状的一个演员。”他说,“作为一个文艺人,肩负社会责任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所以创作时会很慎重,不能被观众骂‘田克兢变成了三俗’。”

三、要传统,更要时尚――创作不能“OUT”

网络改变着文艺和生活,网络剧、搞笑视频、微电影等喜剧新样式层出不穷,田克兢也在思考着传播渠道的改变。文化体制的改革带来了对文化人的新的要求――改版的《都市茶座》需要筹资金、成立公司,进行创作和演出。何祚欢、田克兢、陆鸣等人,包括武汉电视台,一同筹措资金,成为大股东,将在七月份上演新的节目。

《都市茶座》演了十四年,并且长期受到喜爱,收视率高,全国罕见。“岔巴子”已经不属于田克兢个人,而属于江城的老百姓。人民希望电视里演他们的故事、说他们想看的事情,这个节目已经成为武汉市的一个符号。“老百姓已经把都市茶座提升到这种高度,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拿钱出来做,不然这个名字就会消亡。”为了撑起老百姓的舞台,学商业的田克兢却做起了“不赚钱的买卖”。

65 16954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