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鉴定意见评语【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研究生导师鉴定意见评语【优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导师鉴定意见【第一篇】

关键词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师责任制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引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导学”与“导德”相结合,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科学培养。“导师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为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也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近几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张,2013年,我国在校研究生已达到179万人,但比起庞大的适龄人口(万高中生,2300万大学生,2007年全国招收本专科567万人,研究生万人。)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学历层次最高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的骨干和动量。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输送高级人才,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关乎我国政治前途和发展走向,是现代化发展的灯塔。《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至2010年)》在关于研究生培养方向问题上指出:“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全面素质教育,努力培养符合社会主义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此处的全面素质应囊括若干个层面,其核心就是专业素养、身心素质和道德水平。而道德水平是人发展的基础,因此研究生德育教育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且是重中之重的环节。

曾指出,“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育和人格教育,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由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牢牢抓住核心,坚定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不动摇,在坚定研究生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的同时,提升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使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变革中坚定方向,坚决投身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现如今国家十分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大环境下,我国高校依照自身发展特点,希望凭借理论研究和时间摸索,制定一些既合乎现实又实用的形式各样的导师制度,其中最具特点的是德育导师制和导师负责制。

然而,这些导师制度仍存在许多弊端和不足:首先,过于注重专业学习,没有和德育工作相结合。有些研究生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教育时,往往由于过分注重专业学习,导致出现专业学习管理严格,而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薄弱的现象,未能重视到研究生的道德教育。部分导师甚至把多出科研作品、多发文章作为评判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但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要求不严,甚至会搁置一边;其次,一些导师对新时期的道德教育内涵和大政方针没有充分的认识,在教育事务的科学性、时效性和专注性上还有很多缺陷。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钻研力度不够,深度也不足,较为宽泛,无法以最大程度的指导研究生阶段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当前研究生的道德教育方式单一,方法无趣,不能与研究生阶段所处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吻合,甚至部分高校仍沿袭着本科生德育工作的模板,多以说教传授课本知识为主要形式,却不注重研究生的客观事实和差异性;最后,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导师的工作负担极重,根本没有精力对研究生开展德育工作。我国的研究生已经接连若干年进行扩招,造成研究生数量突增,而相比较来说,导师人数的数量增长速度却没有匹配上,这就造成师生比例失调。部分高校一名导师名下带几十个研究生,有的甚至百人以上,而且导师还有科研方面的压力,或偶尔会有一些兼职工作,这就使得导师经常超工作量,教学方面的课时量和质量都无法确保,更谈不上对研究生进行德育工作。

三、导师制及在研究生德育中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对研究生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指的是在学生入学后,通过“导师――学生”双选,确定其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指导教师,在完成必须的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以后,再由导师指导,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研究。导师在研究生的招收在研究生的招收与录取、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年度学习计划、论文工作计划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并直接指导和检查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全面关心研究生的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做到教书育人。导师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既要在专业培养上带领其钻研,又要在思想道德品质上引导其健康发展。将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作为己任。“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为学、为人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倡导并加强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2]这既有国家对导师重要地位的肯定,又对其提出了育人育德的要求。 “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3]明确提出导师要指导学生的专业研究,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思想觉悟有引导、教育的责任。此外,导师在培养学生时具有天然的亲近感,这种亲近一方面来源于其在学术上的权威性使学生产生尊重,另一方面是导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作为导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通过学生的亲近感,加强教育成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将导师奉为学术和道德的榜样。

四、优化体制,建立导师责任制下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

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将导师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要做到上述观点,需要从三点入手:重塑育人理念机制,构建育人工作机制,强化育人考评机制,以此大幅度提升研究生培育质量、加快推进导师队伍良性发展。

1、重塑育人理念机制

根据教育部2000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为学、为人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研究生导师应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要大力倡导并加强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 要明确地把教书育人作为遴选导师的必要条件, 对教书育人业绩突出的导师要给予表彰。各培养单位一定要把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作为一项制度, 坚持不懈地抓下去”。通过《意见》我们不难看出,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导师需要在三个层面上以身作则,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指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践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道”和“术”相结合的理念。(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国务院制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导师应将德育作为育人根本,将学术指导作为基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这要求导师在学术指导期间,不能松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意方式方法,观察学生思想政治动向,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将其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二)“道”和“术”结合。“术”的层面,导师对学生的学术的培养教育始终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主要内容,加强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正如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广大高校教师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研究生导师在科研学术领域深抓实干的同时,更应将学术指导与思想引领结合起来,形成“道”与“术”的高度统一。

2、构建育人工作机制

构建完整的导师评价体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将导师教书育人情况纳入导师管理工作。(一)规范对导师的遴选,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增强导师“首要责任人”意识,“要把育人作为遴选研究生导师的必要条件,实施‘一票否决’制”。[4]规范导师遴选,就是在遴选中找准硬性和软性双重指标。所谓硬性指标,即导师的科研学术能力和成果;软性指标,即学校不仅要把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等硬性指标纳入审核范围,而且需谨慎衡量导师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就是在培训过程中既要有学术专业层面的内容,又要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理论的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导师培训,旨在转变导师重专业而轻思想政治的现状。个别思想素质不过关、道德素质低下的导师,要对其实行一票否决制。(二)完善建立考核奖惩机制。营造积极奋进、争为人先的导师工作氛围,建立健全导师考核奖惩机制,使导师队伍的质量和规模齐发展。在完善导师质量评估体系的前提下,促进导师提高自身素质、推进科学研究,保证导师队伍高速全面优质发展。同时,更不应忽视科研、教学和思想道德三者发展的平衡和有机结合,以此确保导师队伍的质量。(三)学校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增加对新人倒是的培训,尤其加强对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一方面增强 “首要责任人”意识,另一方面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指导导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将权利下放给导师,使导师在研究生的管理等方面有适当权利,全面评估学生。例如,研究生入党思想鉴定、奖学金评定意见参考、毕业鉴定等。这种创新的举措能够使导师将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全面把握学生培养过程,搭建起科学培养和全方位育人的平台。

3、落实导师成长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知识越深, 视野超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超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导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自身也应不断成长。这里的成长不仅是专业知识积累、业务水平精进、更是思想道德层面的提升。这是导师育人,并且服人的基本条件。导师在传授专业时,也应加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渗透,将育人工作与教书相结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应以科学的理论带领人,以高尚的情操培养人,在学生成才道路上充当榜样,以身作则,使学生在专业成长道路上收到导师潜移默化的熏陶,更加深了“德”“才”兼备的教育可行性。

注 释

[1]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

[2]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社政[2000]3号。

[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

导师鉴定意见【第二篇】

关键词:法医学;本科生教育;医疗纠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97-02

在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及医疗事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维权意识及法制观念也在不断增强,导致医疗纠纷事件层出不穷。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由于对诊疗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医疗后果及其原因认识不一致,患者要求追究责任或(和)给予民事赔偿,而向卫生行政部门提请行政处理或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而发生的纠纷。医疗司法鉴定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鉴定,来确认医疗单位在进行医治以及护理行为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医疗差错并造成医疗事故,从而为最终的裁判提供一份客观公正的鉴定报告,来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利,尽快解决医疗纠纷。医疗纠纷鉴定作为法医工作内容的一部分,要求法医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及熟悉相应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随着医患关系日渐紧张,加强医疗纠纷鉴定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法医学本科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法医在医疗纠纷鉴定中的重要作用

法医参与医疗事故鉴定工作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50到60年代,医疗事故由检查机关管辖,鉴定工作由法医负责。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法院开始委托法医鉴定医疗纠纷,法医重新参与医疗纠纷至今。当前医疗纠纷司法鉴定的基本流程为:医患双方委托―法医审阅文案资料―召开听证会―专科医生会诊―鉴定报告书写等。在该过程中,作为医疗纠纷鉴定的主体,法医的鉴定地位指的是:首先,法医是医疗事故鉴定小组的核心组成成员,通过使用自身权威的医疗鉴定知识对医疗鉴定做出权威性的指导;其次,法医充分熟悉相应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并从法律的角度看待医疗纠纷中出现的分歧以此做出评判,为医疗责任判定及医疗赔偿提供客观的标准;最后,法医是具备丰富医疗知识和医疗护理经验的专业医师,法医通过突破传统的医疗护理思维,谨慎分析诊疗过程及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二、当前教育模式下的法医学毕业生应对医疗纠纷案件能力不足

现阶段法医学五年制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多为:一、二、三年级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四年级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并进行3个月的临床实习;五年级开始学习法医学专业课程,然后进入公安机关实习,实习时间一般为4~6个月,在校学习理论课程期间,学生课业繁多,平时较少时间进行实践活动。法医学专业课程包括了法医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但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鉴定仅在《临床法医学》和《法医学》教材中有一节或一章的课程教授,并且内容设置简单,未详细解说医疗纠纷鉴定内容、要求等,使得学生较难学习到正确、全面、系统的医疗纠纷鉴定基本知识,同时大多数专业实习并没有涉及医疗纠纷鉴定实习内容,以致学生对医疗纠纷知之甚少,难以在毕业后较快地熟悉并处理医疗纠纷鉴定工作。

同时作为一门为法律服务的学科,法医学专业学生应该对法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当前多数学校法医学课程设置仅仅将法律概论作为一门选修课,仅部分高校注重法学与法医学的结合教学,然而这并不能满足法制建设的需求,以至于培养出的学生在解决需要法律知识的专业难题时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特别是对于与卫生法律法规息息相关的医疗纠纷鉴定工作而言,法律知识的缺乏将导致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出现偏差。法医在履行出席庭审现场、解说鉴定报告细节等义务时,法医法学知识的支撑有利于其提供具备法律效力的证词,发表个人意见,行使表决权。

当前具备医疗纠纷法医鉴定资质的高素质法医人才缺口仍然较大,必须对当前法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模式从教学管理、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实习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创建创新型专业人才教育模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的法医学专业人才。

三、较强法医学本科教育模式改革,培养具备医疗纠纷鉴定能力法医学毕业生

(一)改革现行课程设置,增加法学教育及医疗纠纷鉴定内容

开设《法医法学》、《法学理论》必修课,加强学生法律意识,特别是卫生法规等。同时学生可选修法学专业课程,参与考试,取得法医学与法学双学位。开设《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选修课,教学内容包含:目前我国医疗纠纷和医疗损害的发生现状、发生的原因、法律处理途径、鉴定原理等较为全面的内容。

(二)改革培养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1.法医学本科生双向导师制模式。学生分别由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共同指导,理论导师为法医学系专业教授或副教授,主要负责理论专业知识、学术理论的培养;专业导师为鉴定中心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法医工作者,负责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相关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临床基础课程时利用课余时间进入鉴定中心见习、实习,初步了解医疗纠纷鉴定工作;之后在理论导师的指导下,在学习法医学专业课程时开始参与案件鉴定工作,着重培养法医实践工作能力。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实行PBL教学方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作为一种在国内外受到广泛重视并广为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以问题为基础、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老师可在备课中设置问题,并在授课时让学生互动讨论,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医疗纠纷原因分析教学中,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是否存在过错,过错与医疗损害后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过错参与度。参与听证会前,让学生了解案件过程,思考患方将提出哪些诉求、诉求理由和合理性,以及医方将如何回答患者所提问题等;在学生参与听证会、听取医患双方意见并记录后要求学生讨论医患双方陈述词并进行合理性与真实性分析。在文案资料审阅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如病历的真实性,诊疗措施的合理性等。PBL教学能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这种问题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专业新知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法医学教学质量。(2)增加实践及实习机会。医疗鉴定是指法医对造成医疗纠纷的原因进行分析和鉴定,从而为医疗责任判定和医疗赔偿提供公正而科学的参考。这就决定了法医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未学习法医学专业课程时即进入鉴定中心见习,熟悉鉴定工作流程及内容;学习了专业课程后,在老师协助下全程参与鉴定,如案件审核、参加听证会、报告书书写等。例如涉及到死亡、需要进行尸体检验的医疗纠纷,组织学生参与尸体解剖、病理切片观察等,了解死亡原因,在后续进行医疗纠纷鉴定工作时,参加医患双方听证会,听取双方意见;并尝试审阅文案资料,书写鉴定报告。这样既能让理论指导实践,又能逆向利用实际案例巩固课本知识。因此,仅增加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法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其重点教学还是在于实践应用。实践教学是法医学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掌握基本技能、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法医系本科生实习基地大多数为公安局,学生接触到的刑事案件较多,要熟悉掌握医疗纠纷鉴定工作还是要进入司法鉴定中心实习。因此学生在学习医疗纠纷理论课程时利用课余时间在鉴定中心见习,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开始实习,全程参与鉴定,巩固已学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处理案件的能力,提高专业技能。

四、结语

医疗环境的改变使得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频发,法医学鉴定也变得复杂。目前医疗损害和医疗纠纷作为非常重要的法医学内容之一,现有教学内容及课程时间安排远不能达到培养具备医疗纠纷鉴定能力的本科生,为满足法医学实践的需要,为满足法制社会建设的需求,改革现有本科生教育模式,加强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教育显得迫在眉睫。首先,要适应目前法医学实践的需要,就要将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进行讲授,并增加法医法学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等;其次,探索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双轨制和PBL教学模式,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实际机会,锻炼学生独立处理案件的能力。这一系列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建立培养专业能力强、知识范围广、全方面发展的应用型法医学本科生的新型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保捷,侯一平。法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秦启生。临床法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罗锦锋。法医在医疗纠纷鉴定中的地位和作用[J].法制博览,2015,(08):165.

[4]倪志宇,丛斌,马春玲,等。法医学本科生教育模式改革探讨[J].法医学杂志,2009,24(2):143-144.

[5]任立品,李旭迎,王红杰,等。法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并重[J].教育教学论坛,2015,(48):249-250.

研究生导师鉴定意见评语【第三篇】

本人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毕业之际,回顾三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做自我鉴定如下:

本人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尽管自己还没有进入***,但是自己始终**和配合*员的工作积极向***靠拢,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本人在专业课程的学**,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人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在英语学习方面,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在撰写论文期间,查阅了大量的英文资料。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查阅学术资料和参考书籍,在课堂上在快乐中吸收各个知识点。同时自己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参与了导师多项课题的研究,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和提高,同时顺利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

本人在*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并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在担任支委期间,热情为同学们服务。

导师鉴定意见【第四篇】

关键词新护士;阶段性培训;临床胜任力;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88-02

目前国内普遍认为,新护士毕业后1-3年内的培训直接关系到临床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王曙红等[1]张大双[2]将毕业后1年内的护士确定为新护士,实施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对新护士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规范化培训,是确保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提高其工作自信心和临床胜任能力,确保护士队伍稳定性的重要保障。我院十分重视对新护士职业发展初期阶段性培训,为了使新招聘护士能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全面掌握各项护理规章制度、职责、工作程序、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及工作方法等多项护理技能与沟通技巧,尽快充实到临床护理工作中,为医院内科病房楼科室扩建工作做好保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通过阶段性的培训效果评价反馈,3个月试用期培训是新护士职业发展初期阶段性培训中最重要,也是新护士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质的飞跃。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2012年新招聘护士138人,其中男性11人,女性127人。年龄22~28岁。学历:本科52人,专科86人。

方法

培训阶段 培训分为岗前培训,3个月试用期培训,6个月岗位培训三个阶段,为期1年。

培训内容 根据临床工作实际需要的特点,制定的培训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护理学基础及临床护理实践指南理论知识等);基本技能操作(选取临床常用护理技能操作共22项);综合技能(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职责、工作标准、流程及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等);临床胜任能力(护理文件书写及护理工作站的使用、应急预案、护理安全防范、护理常规、健康教育、护患沟通及日常工作路径等);军训(仅岗前培训中设有此项)。

培训考核 边培训边考核,培训课后及时考核评价,每日、每周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测,以考促学,检验培训效果及目标是否达成,及时查漏补缺,调整培训计划。

培训老师 护理部对每项培训的讲课老师要求十分严格,由业务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护士长及高年资带教老师担任。

培训方法 导师制培训

岗前培训:采取导师制分组培训法,每组7-8人,由1名指导老师负责,采取集中授课,进行分组训练,一对一指导。

3个月试用期培训:采取跟班制导师培训法,对临床实际工作进行一对一指导跟班制培训。

6个月岗位培训:采取科室内导师指导培训法,独立排班后导师定期讲课培训,根据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体化指导。

培训反馈 分别制定各阶段鉴定评定书

本研究采取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论证。客观评价将以培训前后各项考试考核分数为量化指标;主观评价中应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新护士自我评价、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价、评分及指导老师、护士长、管理者对新护士评价、评分相结合的方法。

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起止日期、科室、护士长、指导教师。

理论指导:基础理论应知应会培训及成绩、专科理论应知应会培训及成绩、专科护理常规培训及成绩、专科健康教育培训培训及成绩。

技能指导:基本技能培训及成绩、专科技能培训及成绩、仪器操作培训及成绩、护理文件书写及成绩;综合指导: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及评价、与同志的团结协作及评价。

新护士自我评定、科室指导老师鉴定、护士长评语、护理部主任意见、主管院长意见。

科室分配 岗前培训后分科

采取护士长抽签的方式,我院首次采取岗前培训结束后,将新护士分成专科、本科两组,由医院人事科组织护士长抽取需要增加的护士人数,如:专科2人,本科1人。

2 结果

第一阶段新护士平均考核成绩分,自我评定满意度85%,岗前培训鉴定评定书满意93%。第二阶段新护士平均考核成绩 分,自我评定满意度99%,试用期鉴定评定书满意度为100%。第三阶段新护士平均考核成绩分,自我评定满意度95% ,岗位培训鉴定评定书满意度为95%。

3 体会

新护士入职的阶段性培训中,我们通过优化培训方案,加强师资力量,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改进培训内容,强化了护理技能、巩固和充实了护理理论知识、规范了护理行为的同时,帮助新护士树立了正确的护理理念,端正了思想态度,增强了组织纪律性,增进了主人翁意识,提高了新护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收集鉴定评定书中,新护士自我评价认为3个月试用期培训在新护士职业生涯初期效果显著的占%,临床初期采取跟班制导师培训法,对临床实际工作进行一对一指导的跟班制培训是新护士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关键时期,是新护士职业生涯初期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护理部应加强和重视3个月临床试用期的培训与管理。通过调查发现,由于临床护理人员不足,新护士入科后的培训往往增加了临床一线的工作量,存在一些科室对培训工作认识不够,导致培训内容不落实,培训要求不严格,考试考核不到位的现象。科室护理人员的培训是一个外树形象,内增素质的过程[3],将系统的培训纳入护理职业生涯的规划中将有利于每位护理人员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大双。毕业后第一年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实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3):1272-1274.

[2] 何筱宁。本科护士规范化培训的探讨[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4(29):30-31.

65 674452
");